他出生在荷蘭,6歲移民美國時家貧如洗; 他只念過6年書卻自學成為美國史上最牛主編; 他20歲公開發(fā)行了自己的第一份雜志; 他22歲創(chuàng)立美國最早的新聞通訊社,給各大報刊供稿; 他26歲執(zhí)掌一家女性雜志,僅幾年就讓它的訂戶超過百萬; 他游說海倫·凱勒寫作并發(fā)表她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他推動美國制定《食品和藥物法案》,啟動國民“性教育”; 他是環(huán)境保護的積極分子,成功挽救了尼亞加拉大瀑布; 他創(chuàng)立“美國和平獎”、“哈佛廣告獎”等,投身慈善和公益; 他被認為在宣揚美國價值觀上與本杰明·富蘭克林比肩; 他曾是十多位美國前任、在任或未來總統(tǒng)的座上賓; …… 他是誰?他就是美國20世紀的著名編輯家、出版家、作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愛德華·波克。 這部第三人稱自傳體作品介紹了他在美國50年的奮斗歷程,用生動的文字講述了一個6歲的荷蘭窮男孩在移民美國后,白手起家的傳奇人生。全書趣味盎然、充滿智慧、催人奮進、給人啟迪,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怎樣用勤奮改變貧窮;怎樣開發(fā)個人潛能,勇于創(chuàng)造機會;怎樣做一名優(yōu)秀的編輯人;怎樣經營新聞通訊社,提供市場歡迎的稿件;怎樣辦好雜志的內容和廣告經營,增加版面的機動性與廣告的閱讀率;媒體和媒體人怎樣承擔社會責任,為民眾發(fā)聲;政治家、作家和出版界的各種逸聞趣事;節(jié)儉的積極意義;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理性思考;對財富和回報社會的看法,等等。此外,在美國崛起階段的社會和文化發(fā)展軌跡中,中國讀者還可捕捉到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方法。 本書被稱為“每一個美國人都應該閱讀的書”;曾榮獲美國“普利策最佳傳記獎”(Pulitzer Prize for Best Autobiography)和“政治和社會科學院金獎”(Gold Medal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位列美國中學生必讀書目第14位、百大經典著作第98位。 作者簡介: 愛德華·波克,荷裔美國作家、編輯家、出版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在主編《婦女家園雜志》(TheLadies'HomeJournal)的30年間,他創(chuàng)造了全球首次單期銷量高達100萬份,并最終達到近200萬份、廣告收入突破100萬美元的奇跡,使這份雜志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物。他撰寫文章,重點直指新聞界之前很少關注的青年和婦女問題,倡導自由企業(yè)、公民責任與社會改革,呼吁為移民創(chuàng)造同等機遇。他還出資設立獎項,獎勵公共服務、公民行為、世界和平和教育事業(yè)。他是“美國進步時代”(ProgressiveEraAmerica)的理想化身。他的自傳《我的美國奮斗史》獲得1921年的普利策獎。 自很小時候起,他就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與各類知名人士成為筆友,汲取他們的智慧、獲得人脈支持;他對今日美國家庭住宅在美觀實用上享譽世界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他的夫人創(chuàng)立的柯蒂斯音樂學院(CurtisInstituteofMusic)已成為全球頂尖專業(yè)學府,培養(yǎng)了包括中國鋼琴家郎朗在內的大批人才;他的孫子德里克·波克(DerekBok)曾在哈佛大學擔任了長達20年的校長。 王建琪,東北大學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后獲香港大學整合營銷傳播研究生文憑。有著豐富的出版從業(yè)經驗,現任英國企鵝出版社中國區(qū)營銷兼數字經理。 于占英,英語語言文學學士、管理學碩士,曾先后就職于管理培訓公司和駐華使館,現任教于山東英才學院。 愛德華·波克,荷裔美國作家、編輯家、出版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在主編《婦女家園雜志》(The Ladies' Home Journal)的30年間,他創(chuàng)造了全球首次單期銷量高達100萬份,并最終達到近200萬份、廣告收入突破100萬美元的奇跡,使這份雜志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物。他撰寫文章,重點直指新聞界之前很少關注的青年和婦女問題,倡導自由企業(yè)、公民責任與社會改革,呼吁為移民創(chuàng)造同等機遇。他還出資設立獎項,獎勵公共服務、公民行為、世界和平和教育事業(yè)。他是“美國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 America)的理想化身。他的自傳《我的美國奮斗史》獲得1921年的普利策獎。 自很小時候起,他就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與各類知名人士成為筆友,汲取他們的智慧、獲得人脈支持;他對今日美國家庭住宅在美觀實用上享譽世界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他的夫人創(chuàng)立的柯蒂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已成為全球頂尖專業(yè)學府,培養(yǎng)了包括中國鋼琴家郎朗在內的大批人才;他的孫子德里克·波克(Derek Bok)曾在哈佛大學擔任了長達20年的校長。 王建琪,東北大學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后獲香港大學整合營銷傳播研究生文憑。有著豐富的出版從業(yè)經驗,現任英國企鵝出版社中國區(qū)營銷兼數字經理。 于占英,英語語言文學學士、管理學碩士,曾先后就職于管理培訓公司和駐華使館,現任教于山東英才學院。 目錄: 開篇我的祖輩第一章初到美國第二章掙錢養(yǎng)家第三章如饑似渴第四章結識總統(tǒng)第五章劇院之行第六章思想迷霧第七章試水華爾街第八章報業(yè)辛迪加第九章比徹之交第十章女性專題第十一章成功的機遇第十二章烈焰洗禮第十三章出版軼事第十四章再見,紐約!第十五章成功的編輯怎么做?第十六章女性雜志第十七章惡作劇第十八章鞏固事業(yè)第十九章個性文字第二十章遭遇挫折第二十一章美化建筑第二十二章藝術探險第二十三章總統(tǒng)的影響第二十四章一位不署名的編輯第二十五章總統(tǒng)和小男孩第二十六章文學沒有后門第二十七章婦女事務第二十八章送吉卜林回家第二十九章女人的天性第三十章為公眾的健康發(fā)聲第三十一章民間活動第三十二章音樂的迷惘第三十三章百萬發(fā)行量第三十四章戰(zhàn)時工作第三十五章探訪前線第三十六章編輯生涯的終結第三十七章第三階段第三十八章美國的缺失第三十九章感謝美國附錄愛德華·波克大事年表提及對美國建筑之改善最有貢獻的者,除了愛德華·波克之外,我還不曾聽過有其他的人。 ——美國第26任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 我們現在所吃的食品大抵是衛(wèi)生而合乎健康的,這乃是愛德華·波克努力要求對食品安全立法的結果;我們現在所住的城市之所以能夠這么清潔整齊,也是因愛德華·波克注意到各都市的骯臟、丑陋,而勇敢、毫不留情地展開反對運動之故;我們現在所住的房子都可說相當舒適美觀,這同樣要拜愛德華·波克所賜。 ——美國勵志大師戴爾·卡耐基 愛德華·波克是第一位把廣告和文章放在同一頁的雜志出版人。這個看似簡單的創(chuàng)新舉動,闡釋了他如何從貧窮走向這個行業(yè)頂峰的一切含義。 ——雜志從業(yè)者 提及對美國建筑之改善最有貢獻的者,除了愛德華·波克之外,我還不曾聽過有其他的人!绹26任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 我們現在所吃的食品大抵是衛(wèi)生而合乎健康的,這乃是愛德華·波克努力要求對食品安全立法的結果;我們現在所住的城市之所以能夠這么清潔整齊,也是因愛德華·波克注意到各都市的骯臟、丑陋,而勇敢、毫不留情地展開反對運動之故;我們現在所住的房子都可說相當舒適美觀,這同樣要拜愛德華·波克所賜。——美國勵志大師戴爾·卡耐基 愛德華·波克是第一位把廣告和文章放在同一頁的雜志出版人。這個看似簡單的創(chuàng)新舉動,闡釋了他如何從貧窮走向這個行業(yè)頂峰的一切含義。——雜志從業(yè)者 這本書可稱得上是每個美國人的必讀書籍,許多學校都要求學生閱讀,甚至在哈佛大學,因為您知道愛德華·波克的孫子曾是那里的校長哦!獨自閱讀或給孩子們大聲朗讀這本書,你會笑,會哭,也會簡直不相信波克曾結交他那個時代的許多名人(包括馬克·吐溫、吉卜林、路易斯·卡羅爾,甚至西奧多·羅斯福)。我14歲時讀過這本書,40歲時它仍是我的最愛。 ——本書讀者朱莉·瓊斯愛德華·波克自稱根本不了解美國女性喜歡閱讀什么,但他所主編的婦女雜志卻是全世界發(fā)行量最高者,而且份數不斷地增加。當他退休時,其銷售量已達200萬份,廣告收入每期就有100萬美元。同時,他對自己的社會責任念茲在茲,終生為民眾建言獻策,慷慨做慈善,積極參與公益。他是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榜樣的樹立者!緯形陌婢庉嬚咝值軅z幫忙做家務確實讓毫無經驗、疲憊的母親減輕了不少負擔,但是家里的日子依然拮據。盡管年紀還小,不過愛德華·波克想了一段時間,還是決定打工賺錢。可是,怎么賺?到哪兒賺?一天下午,他在家附近一家面包屋的櫥窗前找到了答案。面包屋的老板在櫥窗里擺放了圓面包、小烘餅、餡餅后,走出來看效果時發(fā)現饑餓的男孩正一臉渴望地注視著這些誘人的美食。 “看起來不錯,是吧?”面包師問道。 “如果櫥窗能干凈一些,會更不錯!边@個荷蘭男孩帶著自己民族的潔癖說。 面包師若有所思地說:“是這么回事,也許你愿意把它擦干凈?”“我愿意!”愛德華·波克干脆地回答說。此時此刻,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進了面包屋,取來梯子,把荷蘭人的力氣用到極致,擦拭巨大的櫥窗。面包師當場決定讓他每周二和周五下午放學后來幫他清潔櫥窗,工資是每周50美分。 一天,波克清潔完櫥窗后,一位顧客走了進來。面包師正在店鋪后面忙活著,于是波克硬著頭皮招待顧客,他麻利地幫客戶把芳香四溢的葡萄干圓面包包裹起來(這是幼小的心和胃一直渴望得到的)。面包師在一邊觀察著波克,看他如何快速而友好地為顧客服務,于是向波克提議,如果他每天下午來店里當柜員的話,每周可以多賺l美元。波克馬上討價還價,除了每周1.5美元的工資,他還要在每天下午從沒賣掉的好東西里拿一個差不多的給母親作為禮物。面包師同意了,波克答應除了星期六他每天下午都會來。 “嗨!想玩球嗎?”面包師提議道。 “想啊,我想玩球!辈ǹ嘶卮穑恢睕]占用星期六的時間,雖然男孩子都喜歡玩球。 現在,愛德華·波克每周六早上(當然這不是上課時間)都去投遞《南布魯克林代言人》。他負責這份周報在整個社區(qū)的投遞工作,報酬是1美元。 他的賺錢能力增加到每周2.5美元。 那時,布魯克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離波克家最近的史密斯大街的馬車線路通向康尼島。馬在長途跋涉途中,會在波克家所在的街角停下來飲水。波克注意到,夏天男人們從敞開的車里跳下來,放好飲馬的水槽,然后就跑到雪茄銷售店,在店門口附近的冷藏箱旁大口灌上一通水。但是,婦女和孩子就沒那么容易喝到水了,因為他們在坐長途車時不允許喝水。波克把周六下午的時間預留出來不去玩球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件事。 這就是機會,波克決定利用這個機會。他買了一個閃亮的新水桶,在桶的邊上擰了3個吊鉤,掛上3個干凈閃亮的杯子。周六下午,一輛車剛停下來,愛德華就跳上車,巧妙地問售票員要不要喝一杯,然后就開始賣水,一杯1美分。很快,他就發(fā)現兩輛車就能賣掉一桶水,凈賺30美分。星期天也是收獲頗豐的一天,上午從主日學校(SundaySch001)回來后,繼續(xù)做安息日服務:以一杯1美分的價格讓駛往康尼島的馬車上疲憊的母親和口渴的孩子恢復精力。 此時,波克每個周六和周日下午都能從自己發(fā)掘的“金礦”中賺到6美元。其他男孩也很快發(fā)現了這座金礦。一個周六的下午,小“冰水男孩”(愛德華’波克)發(fā)現了一個競爭者,然后是兩個,很快又出現第三個。波克馬上就解決了這一挑戰(zhàn)。他在每桶水里擠上6個檸檬的檸檬汁,加些糖,然后價格提高到3倍,他通過賣“檸檬水,3美分一杯”繼續(xù)壟斷冰水市場。不久,更多的乘客要求喝檸檬水,不要普通的飲用水。 一天晚上,波克去參加一個年輕人的聚會,隱藏在他身上的新聞嗅覺告訴他,年輕的女主人可能會希望她的社交活動見報。波克回到家,詳細描寫了這次聚會,謹慎地將所有出席的男孩和女孩的名字都寫在了報道里。 第二天早上,他把自己撰寫的報道拿給《布魯克林鷹報》的城市主編。 這實在是個明智的選擇:報道中提到的每個人都將是這份報紙的購買者,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見報;如果這份報紙能夠吸收足夠多這樣的報道,就很容易增加報紙的發(fā)行量。主編很快看到了這一點,他提議波克來撰寫此類報道的專欄,每次3美元。在回家的路上,波克算了算他每周要參加的聚會數量,決定組織一個私人記者隊。他馬不停蹄地找到所有他認識的朋友,說服每個人都幫他寫關于他們參加和舉辦過的聚會的報道,并強調報道中要包括所有參加聚會的人的名字。短短幾周之內,波克提交給《鷹報》的報道量就從每周2個專欄增加到3個。他的收入也從每個專欄3美元提高到4美元。由于開設了一個其他報紙尚未涉足的專欄,《鷹報》的編輯得意洋洋。出席各種聚會的“與會人員”都紛紛購買報紙,因為能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使他們特別滿足。 每個人都很滿意,愛德華·波克,成為了一個羽翼日漸豐滿的記者,他的新聞事業(yè)也從此時開啟了。 他對于新聞出版業(yè)的熱愛和喜好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在其早年時期就體現出來,這著實令人驚奇。之所以使用“令人驚奇”這個詞語是因為愛德華是波克家族有史以來第一個涉足新聞界的。父系這邊曾經出過一些法理學家,而母系的家族里從來沒出過新聞工作者。 愛德華·波克曾經在卡露公園(CarrollPark)的美以美會主日學校學習,埃爾金斯(Elkins)先生是這所學校的負責人。P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