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初見驚艷,再見依然:世間曾有林徽因


作者:張曉立     整理日期:2014-08-20 10:29:13

【風(fēng)夕薔薇】系列圖書共有三部,分別是林徽因、張愛玲、三毛的人物傳記典藏本。
  本書用最詩意的文字、唯美的筆法、生動地展現(xiàn)了那個心若蓮花的女子——林徽因的傳奇一生。講述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三人的傾城往事。林徽因與這些人的生命旅程互相交叉,到底是他們走進了她的生命,還是她路過了他們的人生?到底是他們豐富了她的人生,還是她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翻開本書,從第一個字開始,你就會走進林徽因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那段“彼此安好,會心一笑”的傾城之戀。
  詩情水云間,伊人美如此。無論在文學(xué)還是在建筑領(lǐng)域,她都是橫絕百年的女子,以自己特有的才情和絕代的風(fēng)華,在塵世中演繹了一場唯美的傳奇。 
  作者簡介:
  張曉立唯一不能放棄的愛好就是寫書,因為寫書是讓自己的靈魂在修行。將一本書,讀到無心,將一個人,愛到無力。
  目錄:
  第一卷此生美景誰與共
  人間四月
  無關(guān)風(fēng)月
  夢中白蓮
  此情可待
  第二卷都只為風(fēng)月情濃
  綻放青春
  最美邂逅
  傾城之戀
  蔓草叢生
  春夢無痕
  第三卷身后風(fēng)流陌上花
  陌上花開
  人間煙火
  光影流年第一卷此生美景誰與共
  人間四月
  無關(guān)風(fēng)月
  夢中白蓮
  此情可待
  第二卷都只為風(fēng)月情濃
  綻放青春
  最美邂逅
  傾城之戀
  蔓草叢生
  春夢無痕
  第三卷身后風(fēng)流陌上花
  陌上花開
  人間煙火
  光影流年
  第四卷一彎新月水如天
  歲月靜好
  印度飛鳥
  戀望新月
  第五卷人生若只如初見
  時光如水
  一朵年華
  素月清秋
  花開風(fēng)過
  第六卷誰憐香山解語葉
  故國雪花
  悲喜塵世
  暗香猶在
  第七卷那一天一閃冷焰
  月邊留念
  生命不止
  四季塵封
  第八卷 置身碌碌紅塵中
  風(fēng)花雪月
  一樹花開
  北國雪飄
  第九卷一縷香魂隨風(fēng)散
  一抹溫情
  遺夢古城
  滄海淚滴
  附錄林徽因生平第一卷此生美景誰與共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人間四月他是她的獨一。我是所有人的無二。世界充滿了我們相遇的幾率。我卻始終無法遇見你。一幀照片,一段老舊的時光。照片中的她,眉宇間一股才氣,欲說還休的雙唇輕啟,綻放出一抹溫雅的笑容。風(fēng)云幾經(jīng)變幻,歲月幾度更迭,或許在這世上,最無情的便是時間,將生命里那些或悲或喜的故事,那些愛恨情仇,如大浪淘沙一般,淘洗得不留一絲痕跡。無情歲月里,人類生命雖如恒河沙礫般,微妙得不值一提,但生命本身卻有其強大的底蘊和韌性,總有一些人,一些故事,不僅沒有被時光的洪流湮沒,反而被歲月打磨得光亮如銀。照片中,她的眼神,歡悅里透著幾分安寧,誰說紅塵擾攘?她的神情分明讓人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美麗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承受了這個世界的你的眼神——望著她的神情,無端地想起這句話。一個人的眼神,乃內(nèi)心的折射,無論世態(tài)怎樣炎涼和動蕩,她的內(nèi)心如一潭秋水,波瀾不驚,自成一道旖旎風(fēng)景;蛘哒f,她便是一道民國年間最美的風(fēng)景。民國是一個古典與現(xiàn)代氣息融合的時代,動亂迭起,紛爭不斷,同子彈與炮火一起沖擊這個時代的,還有各種新潮的思想和外來文明。生活在這個時期的人們,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他們有幸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但這種沖擊也在他們的內(nèi)心和記憶里留下了創(chuàng)痛。無論歷經(jīng)怎樣的世事滄桑,無論時局怎樣動蕩,她的內(nèi)心始終云淡風(fēng)輕,如一塊明凈無瑕的玉,不留半點瑕疵。她的一生,如同一首四言詩經(jīng),端然簡潔的表象下,有說不盡道不完的內(nèi)蘊。她的一生,如同一枝馬蹄蓮。白色的馬蹄蓮,仿佛開在月下。皎潔的馬蹄狀花朵,盛著幾多幽芳,幾許詩意。這像極了她的一生,紛擾的世事和情感中,她不蔓不枝,始終那樣優(yōu)雅而詩意地棲居著。她的一生,是一條彌漫著花香的春溪,一路奏響歡快的音符,奔向遠方。從杭州到上海,從上海到北平,再到后來的漂洋過海,她的一生仿佛是一場宿命的安排,仿佛是造物的無盡恩寵,使她一路行來,如詩如畫,如樂如歌。她,才是真正的人間四月天。世稱她“曠世才情,風(fēng)華絕代”。她是林徽因。生長于江南水鄉(xiāng)的林徽因,那抹靈動是與生俱來的,那片才情是深深鐫刻在骨子里的。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幸免。她遇到生命里的那個男人。他們一起漫步在充滿異國風(fēng)情的康橋,并肩行走,微笑著低聲傾談。在愛情里,我們會因為一個人,而愛上一座城。此時,康橋下的粼粼微波,都仿佛是透露著無盡幸福的笑渦,那河畔的金柳,更堪比夕陽中的新娘。愛情是一場宿命,一旦遇上了,便不由人做主,不由人抗拒。即使前方是森森的刀山,是劍戟如林,也只有義無反顧。遇到林徽因,徐志摩找到了此生的摯愛,他將自己的全副身心交給了心中的女神。但是愛情里,不是只有盲目的熾烈,就可以生生世世在一起。彼時的徐志摩,已有家室,并且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雖然被詩人的浪漫情懷所打動,也深陷于愛河,但她知道,徐志摩愛上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他用自己身為一位詩人所特有的浪漫情懷編織出來的一個幻象。離開你,才能最大限度地擁有你。一個優(yōu)雅的轉(zhuǎn)身,林徽因使自己的身影在徐志摩心中定格為永恒,余生里,徐志摩一直生活在綿綿不絕的思念和幸福里。張愛玲說,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而林徽因用她獨有的才情和智慧,保全了這份愛情,也保全了自己,F(xiàn)實世界里,很多人出現(xiàn)了,又消失了,說過的癡心話,轉(zhuǎn)眼成空,實在不值得欷歔感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愛情不過是稀薄表象,抵不過現(xiàn)實的浮躁喧囂。前一日還是秋波流轉(zhuǎn)思張敞,一轉(zhuǎn)眼便秋色飄零別阮郎。如此蘭心蕙質(zhì)的女子,終其一生,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個男人,除了充滿浪漫氣息的詩人徐志摩,還有和她兩小無猜,也即后來成為她丈夫的梁思成,最后一個是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他們都愛了她一世。美了風(fēng)景,才可羨煞旁人。林徽因式至死不渝的愛情,完美得像一個童話。林徽因不僅有冰雪般的聰明,更有斐然的文采。這樣的女子,想必一定擁有一顆九孔七竅玲瓏心,心中藏著些許心事,些許秘密,如同一顆顆神秘的念珠,閃爍著淡淡的光華。那些美好的情愫,不必向他人訴說,在某個華枝春滿的月夜,忽然心念一動,靈感襲來,細細傾注于筆尖,如同古代的秀女,片刻之間,便描繪出一片繁花似錦的全新世界。杏花春雨的江南,水汽氤氳的江南,很多人心向往之的地方,有幸生于此地的女子,必是秉承了水鄉(xiāng)之柔婉,身上自有一抹外秀內(nèi)慧的靈動。戴望舒筆下的油紙傘,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結(jié)著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似乎已經(jīng)成了江南景致、江南女子的代言。卻不知在這簡潔明了的黑白色調(diào)里,江南本身雖已是柔情似水,卻載不動這許多愁怨。而唯有林徽因,她有著水樣的柔情,水樣的風(fēng)骨,能夠和江南契合得水乳交融。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生長在這里的林徽因,該是有著蓮一般的心事,蓮一般清雅的姿態(tài)。微風(fēng)過處,蓮花嫣然搖動,傳遞出一抹無法言說的冷香,仿佛一闋婉約的陳詞,一則欲說還休的故事,向我們訴說著那個民國年間的奇女子,她的美,以及她驚世的才情。一盞白燭,一抹跳動的光暈,在散發(fā)著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間,她的身影漸漸被勾勒出來,她清秀的面部輪廓,唇角那淡淡的、可以點亮四面風(fēng)的笑渦,她清雅絕倫的紫影罩在這片柔和而詩意的光暈里。她的整個人便是一首詩,永遠那么靈動,清新,透著生命的歡悅。林徽因宛如一襲華美端莊的旗袍,既宜室宜家,又傾國傾城。那合體的剪裁,精美的軟緞面料,是如此貼近肌膚,又像是隔著淡漠老舊的晨光,回望一百年前的經(jīng)典。她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可以和你談天說地,親切得沒有任何距離,但她的才情,她廣博的見識,卻又讓人覺得無法企及的遙遠。她既是才女,又是美人,但她既沒有像那些才女一樣不食人間煙火,也沒有像那些美人一樣薄命,更沒有清高到讓人難以捕捉。誰不想家國兩昌,夫榮子貴?那時的她優(yōu)雅得體,是沙龍上高談闊論、口吐蓮花的女主人。時運不濟、落魄潦倒時,她也可以挎著提籃上街買菜,與尋常婦女并無二致。能將風(fēng)花雪月和柴米油鹽融為一體的女子,實屬難得。林徽因是一個美麗而自持的女子,如同山水間一塊絕美的靈玉,如此溫潤美好,而她卻并不因此而自恃。如同流沙河的一首詩——她是一朵白蓮,孤單單照影在秋塘里。她有一顆太純潔的心,使她忘卻自己的美麗。惟其如此,更加令人心馳神往。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的,如同快樂的日子總是一閃而過。林徽因的姿影只在這個世界上停留了半個世紀,如今,又半個世紀過去了。滄海桑田,歲月變遷。人生原本聚散匆匆,誰又辨得清何處是來路,何處是歸途?當一個生命完成了在這個世界上的軌跡,縱然心中有千般情愫,我們又去哪里尋覓那個清雅曼妙的姿影?她那襲簡潔優(yōu)雅的素衣白裙,那能夠點響四面風(fēng)的笑渦,似乎并沒有隨著那段逝去的歷史風(fēng)流云散,而是分明永存于世。世間曾有林徽因,世間唯有林徽因。古典與現(xiàn)代氣息交融的民國世界里,林徽因以其超拔曠世的才情,詩意地棲居著。她安守心靈的一隅,無論時局怎樣動蕩,世事怎樣更迭,她的內(nèi)心一直花好月圓,一直云淡風(fēng)清。她執(zhí)著于自己的夢想,輾轉(zhuǎn)于建筑和文學(xué)兩個截然不同的領(lǐng)域,卻都能游刃有余。她是個絕版的奇女子,一個不可復(fù)制的傳奇。她是口吐蓮花、妙語如珠的聰慧人,身邊總是不乏一群眾星捧月般的追隨者,他們環(huán)繞她、仰視她。恰似月光皎潔,她便是天上的那輪明月,兀自矜持著,兀自美麗著,唇角掛著一抹恬靜的笑容,靜靜地,靜靜地輝映著大地。無關(guān)風(fēng)月痛徹心扉的愛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經(jīng)以為的花好月圓……愛情只是宿命擺下的一個局。1904年,末世繁華,她以冰雪之質(zhì),蛺蝶之姿,飄然降臨在這片紅塵,開始了詩意的旅程。那時的她沿用的是父母最初為她起的名字——林徽音。人如其名,她的一生就像一首好聽的樂曲,跳躍著夢幻般歡愉的音符。從此,我國建筑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建筑學(xué)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多了一位才貌雙全的女作家。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林徽因出生在粉墻黛瓦的杭州。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宅第,她的祖父是清朝進士,父親曾留學(xué)日本,深受外來先進文化和開明風(fēng)氣的熏陶,并在詩文和書法方面都有著極高的造詣。林徽因秉承了父親的藝術(shù)氣質(zhì),骨子里充滿了自由的思想和詩情畫意的浪漫,小小年紀,便已才氣逼人。作為杭州的市花,桂花深得杭州人的喜愛,千百年來,為無數(shù)文人墨客所吟詠,使其更增添了幾分浪漫的色彩!鞍档p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痹谥T多描繪桂花的詩詞中,最喜歡李清照的這闋《鷓鴣天》,尤其末句“自是花中第一流”,恰到好處地寫出了桂花不落凡俗的格調(diào)。世人皆愛玫瑰,卻不知艷極則俗,那杯子狀的花兒,盛過戀人之間的甜言蜜語,卻不能縈系一縷幽香。上帝是公平的,嬌艷如玫瑰、牡丹,都沒有多少香味,而如桂花一樣顏色清淡的花朵,大多有撲鼻的清香。它有著嬌柔的黃白色花瓣,在碧綠的枝葉間輕柔地舒展開來,一片片,如同蝴蝶的羽翼。淡淡的黃白色花兒,如同一段逝去的老舊時光。桂花并非純正的白色,少了幾分圣潔,卻因此更加真實。在這世上有沒有一種花,如羊脂白玉一般,潔白潤澤,沒有一絲瑕疵,且有細膩的質(zhì)感?太完美的東西,或者不真實,或者很短暫,所以真正的羊脂白玉已經(jīng)很少見。但在她的記憶里,一定有這樣一片純潔空靈的白,那是她靈魂深處的一方凈土。此后,無論移居上海,遷家北平還是到歐洲游歷,終其一生,她的生命里始終有一抹圣潔的白,供奉在內(nèi)心的三尺靈臺。那是她對建筑無可比擬的熱愛,她像一個虔誠的教徒,一生一世,在這條道路上匍匐著,不懈地追求著。建筑點亮了她生命的光焰,文學(xué)則從另一層面闡釋了她的才情。杭州是一座詩意而古雅的城市,生于斯長于斯的林徽因,如一株瓊花玉樹,生命的根系緊緊地抓住泥土,在杭州空靈而古雅的文化氣息里成長,一轉(zhuǎn)眼就到了五歲,嬌憨清秀的模樣,聰慧異常的頭腦,無端地惹人憐愛。林長民將這個早慧的女兒視為掌上明珠,直覺告訴她,這個女兒日后一定能大放異彩,無奈政務(wù)纏身,他無法將女兒帶在身邊悉心教導(dǎo)。林徽因在祖父母身邊長大,度過了一段無拘無束、天真無憂的時光,在她五歲的那年,姑母林澤民開始教她文化知識。這一年的中國,正處于內(nèi)憂外患時局動蕩之際,但年幼的林徽因尚處在天真懵懂的年紀,外界的大環(huán)境并沒有對她造成太大的影響,古色古香的高門大院像一片安全穩(wěn)妥的貝殼,隔絕了外界的侵擾,將她小小的柔弱的身軀溫柔地包裹在其中。在這片天地里,林徽因開始從姑母那里一點點汲取知識的雨露。林徽因有常人難以比肩的文學(xué)素養(yǎng)和底蘊,可以說,這一切正是得益于她的姑母。林徽因的姑母林澤民是端莊嫻雅的大家閨秀,能詩善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端莊沉穩(wěn)的表象下,自有氣象萬千的胸臆。她的發(fā)蒙教育,為林徽因打開了一座藝術(shù)的殿堂,無數(shù)星星在其中閃光,迷亂了她的眼。在姑母的指引之下,小小的林徽因腳步趔趄著,在文學(xué)這條道路上慢慢前行!叭酥酰员旧。性相近,習(xí)相遠!边捱扪窖降耐舫3脑鹤永飩鞒鰜,小小年紀的林徽因捧著書卷,一副認認真真的模樣,淡金色的陽光在額前一排細碎的劉海上跳躍著。人的秉性資質(zhì)不同。有的人天生是一塊璞玉,稍加打磨,便會渾身通透,有淡淡的光華流轉(zhuǎn);而有的人天生是一塊癡愚的頑石,無論后天怎樣雕琢,始終不能改變其冥頑不靈的特質(zhì)。林徽因無疑是前者,她是一個頗有慧根和靈氣的孩子,只需姑母稍加指點,便能舉一反三,她的聰明和才氣讓人驚詫。月光透過雕花的窗格,悄悄地爬進來,似乎在窺伺著什么。一切都是那么安靜,只有窗前的風(fēng)鈴偶爾撞擊,發(fā)出叮咚作響的妙音。而那個坐在銅床上的小女孩,尚不知世事。月光流瀉了一地,她將雙腳抬起,投進盛著溫水的木桶中,一雙潔白的小腳在木桶中游弋著,在月光的照射下,越發(fā)白嫩動人,如同兩條雪白的魚兒。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仙人在天上駕云飛翔時,不經(jīng)意間往地面一瞥,恰巧看到那溪邊浣紗的女子一截雪白的足脛,一失神,自云頭跌落下來,千年修行毀于一旦。這個故事并不引人入勝,卻充滿詩意,因此,我們寧愿相信它是真的。人生于世,總有一段情感無處安放,寄托在外物上,是小小的戀物癖,是美好的,也是危險的,因其一旦發(fā)展到極致,便有可能搭上自己。那位仙人便是例證。如果可以,請善待我們的雙腳。人生于世,注定要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風(fēng)景,帶著我們在這萬丈紅塵里不斷探尋、求證的便是這雙腳,實在不該讓它受到一絲一毫的苦楚和委屈。但是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在相當漫長的一段歲月里,為了滿足男性畸形的審美觀念,女性的雙足被禁錮、被束縛。古色古香的年月,文采風(fēng)流的君王。大殿之上檀香裊裊,一名身姿裊娜的妃嬪正飄然起舞,她的雙足被布帛纏成一彎新月的形狀,那鋪在地上的是蓮瓣形的金片。纖足過處,恰似滿堂輝煌、蓮花盛開,一代君王不由為之絕倒。他是南唐后主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春風(fēng)詞筆令后世多少文人騷客自嘆不如。他開創(chuàng)了一代詞風(fēng),一句“步步生蓮花”也開始了中國女性的悲劇歷史。從此后宮之中大興纏足之風(fēng),此風(fēng)從宮廷吹到民間,一直延續(xù)了幾千年,直到民國,婦女仍然飽受纏足之苦。林徽因是幸運的,她雖趕上了那個封建氣息殘存的時代,卻生在開明之家。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受過新式教育的人,骨子里早已摒棄了那些封建腐朽思想,更注重人的天性釋放。因此,當同齡的女孩子在纏足的痛苦中掙扎時,林徽因尚不解如此苦楚。江南的春天,遙山如黛,一片鵝黃隱約,幾許新綠朦朧。那個梳著毛茸茸的小辮子的女孩,雙腳踢踏著,蹦跳如一頭歡悅的小鹿,如一位偶然跌落凡塵的天使。多年以后,得知徐志摩已移情別戀,發(fā)妻張幼儀輕輕一笑,那笑容里,一半是苦澀的無奈,一半是早已洞悉事實的揶揄。她說,徐志摩愛上的一定是一位頭腦更為復(fù)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性。頗有商業(yè)頭腦的張幼儀,果然有常人難以企及的精明,她說對了大半。林徽因清秀的面目確實無與倫比,一雙天足自由無拘,絲毫沒有妨礙她日后漂洋過海,到歐洲求學(xué),也沒有妨礙她婚后隨梁思成四處奔波。為考察古建筑,她的足跡遍布全國兩百多座城市。但林徽因的思想并不復(fù)雜,她的聰明,她的智慧,恰似三月艷陽照射下的白雪,又如懸崖下的百丈冰層,給人以流光溢彩的通透。如同簡單不代表愚傻,聰明并不一定非要復(fù)雜。她是心如明鏡的女子,照透一切,因此無須計較,無須費盡心機去思量。相比林徽因,張幼儀雖然聰明果敢,但骨子里依然是閨閣之中的舊式婦女,她走不出那片狹小的天地,與詩人的浪漫情懷完全不合拍。因此,徐志摩愛上林徽因乃情理之中的事。愛情是于某時某地,不經(jīng)意間遇到某個人,便不能自已地開始心蕩神搖。十六歲的林徽因,如一首清新的小詩,輕輕地擊中了詩人的心扉。庭院深深,兒時的林徽因生長在這片粉墻黛瓦中,自牙牙學(xué)語的年紀起,便開始背誦詩文,正是“我生學(xué)語既耽書”。在姑母的悉心教授下,原本早慧的林徽因,像一株春雨潤澤下的小苗,很快在同齡的小孩子間脫穎而出。古老的杭州城,散發(fā)著一如既往的沉穩(wěn)氣象,古色古香的宅院如一個巨大的搖籃,安全而穩(wěn)妥,靜靜地包容著、承載著一代才女的心事。夢中白蓮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看著看著,就累了,星光也暗了;聽著聽著,就醒了,開始埋怨了;回頭發(fā)現(xiàn),你不見了,突然我亂了。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浙江。作為浙江的省會,民國年間的杭州城是一道熱鬧又明媚的風(fēng)景。各種先進的和落后的文化思想在此交融碰撞。古樸虔誠的杭州人,心性如那一泓西湖水一樣柔軟,因此,信佛者頗多。杭州素有“南朝佛國”之稱,每年最熱鬧的便是會廟會了。對此,明人張岱在《西湖春夢》中曾有描述:“此時春暖,桃柳春媚,鼓吹清和,岸無留船,寓無留客,肆無留釀。”屆時,成群的蠶桑婦女趕來杭州進香,偌大的杭州城一下子變得熱鬧歡暢起來。茶余飯后,祖父會帶著林徽因去逛廟會。這時的林徽因還不足五歲,梳著兩條小辮子,懵懵懂懂地騎在祖父的脖頸上,好奇地張望著周圍的一切。在一個尚不解世事的小孩子眼里,一切都是異常新奇而有趣的。要不是自己的一雙小手被祖父的大手緊緊握住,她簡直要歡呼雀躍起來。人的記憶是一種很奇異的東西,有時候它依附在一種氣味上,有時寄托在一種顏色上。原本以為已經(jīng)忘記了,忽然某一天,于不經(jīng)意間嗅到似曾相識的味道,看到心靈為之觸動的顏色。就在那一刻,記憶的大門豁然洞開,陳舊的往事如潮水一般涌來。原來,很多事情,很多感覺,并沒有被真正忘記。后來,當那個騎在祖父脖子上的小女孩已經(jīng)長大成人,對這段光景一直有模模糊糊的記憶,最深刻的要數(shù)祖父溫暖寬厚的手掌,將她的小手緊緊握在其中,生怕有什么閃失似的。那是被寵愛、被重視的感覺。對此,一個小孩子的記憶竟可以如此明晰;蛟S,人生之中最難得的,便是一份珍而重之的感情。無論這份感情是來自家人,還是朋友,抑或是陌生人,都是那么彌足珍貴。而林徽因無疑是幸運的,她的童年,如同一個七彩的萬花筒。她在那個絢麗多姿的世界里,盡情地歡歌,盡情地跳舞。這個承盡家人萬般寵愛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她永遠是一輪供流云與眾星追捧環(huán)繞的明月。及至成年之后,無論何種場合,林徽因都是眾人矚目的中心,她的一言一語,她的一顰一笑,總是那么令人神往,讓人很難將視線從她身上移開。美麗的女人總是讓人側(cè)目,而林徽因擁有的不僅僅是美麗。她具有強大的吸力,如同一個磁場,不知不覺地便將周圍的人都吸附到自己的身邊來。她是春好的月夜,不滅的花燈,吸引如潮的人群駐足、仰望。她是璀璨的明星,是夜空中最耀眼的那顆。整個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很多人終其一生,只是一個觀眾,一個旁觀者,默默地為別人的精彩鼓掌。而林徽因則正相反,她的一生,清新如詩,旖旎如花,美好得如同一個太過華麗的夢境。從小到大,她一直是人生這個舞臺上的主角,一直是整個世界的重心所在。誰說從小被過分寵愛的孩子,長大后會任性驕縱?林徽因的父親是林家的長子,林徽因又是長女,是這個大家族里的第一個孩子,她的降生,使整個家族迎來了一件大事,幾乎所有人都將注意力放在了她身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林徽因,相比那些在被忽視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而言,更多了一種自信,一種樂觀開朗的人生態(tài)度。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這是極美而富哲理的一句話,但這只是自然界的法則,卻未必合乎相對復(fù)雜的人生。南方的盛夏,仿佛空氣里所有的塵埃都沉淀下來了,寧靜中帶著幾分悶漲的感覺。林徽因的祖母游氏靜靜地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懷里抱著已經(jīng)睡去的林徽因。藤椅后面長著一溜香樟,使樹下的祖孫倆不那么悶熱。林徽因的祖母游氏,不同于一般的舊時代的婦女,她知書達理,寫得一手好字,頗有大家風(fēng)范。林徽因自幼跟隨在祖母身邊,耳濡目染,為后天的聰慧和才情打下了良好的底子。不知時日的小女孩,靜靜地蜷在祖母懷里。風(fēng),輕輕地吹過,拂過她額前細密的劉海,露出光潔如玉、微微鼓起的額頭。她嬌俏的小嘴微微嘟起,粉嫩的唇瓣,像清晨露珠滾動之下的牽;。香樟的枝條在微風(fēng)中輕輕擺動著,仿佛不忍驚擾了那個小女孩的美夢。庭院深深,院外是亂世擾攘;院內(nèi)是時光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小小年紀的林徽因,躺在祖母寬厚溫暖的懷里,睡意正濃。偶爾唇瓣微啟,輕輕地咂咂嘴,是夢到了糖果,還是甜糯的糕點呢?在她純真無憂的世界里,大概只有這類東西吧!如果用色彩來形容的話,她的童年應(yīng)該是一片漫無邊際的粉紅。而那個梳著兩條毛茸茸的小辮子的小姑娘,她在其中輕盈地旋轉(zhuǎn)、起舞。那片粉紅,如同她毫無掩飾的歡樂,一直綿延向遠方,那個遙遠的、未知的地方。偶爾仰起頭,撲面入眼的是七彩的泡泡,懸浮在半空,在陽光中幻化得五光十色,靜靜地演繹著光與影的變幻。多么美麗的泡泡!多么神奇的景象!她揚起小臉,翹盼著,眨著一雙黑葡萄般聰慧而天真的眼睛望著眼前的景象?戳只找蛄粝聛淼膸讖埨吓f的照片,不論垂髫小兒,還是婷婷少女,抑或是人到中年,她的眼睛里始終閃爍著智慧和熱情的光芒,純澈得不含一絲雜質(zhì)。面對成長的煩惱,誰不想永遠都不長大?林徽因真的做到了!內(nèi)心深處,她始終是一個小女孩,生活在一個充滿糖果和七彩泡泡的世界里,被身邊人萬般寵愛。原來,她一直生活在童年;蛟S,唯有這樣的女子,才經(jīng)得起世俗風(fēng)浪的沖擊,無論置身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始終不改生命的本真。她是一朵蓮,一朵生長在江南水鄉(xiāng)里的白蓮。清雅的白蓮,不蔓不枝。不管身下淤泥,只顧迎風(fēng)綻放,傳遞出縷縷幽芳。她是一朵蓮,一朵承載了造物無盡恩寵的白蓮。陽光柔柔地照著她,春雨輕輕地潤澤她,調(diào)皮的露珠在她的嬌軀上輕輕滾動著,風(fēng)習(xí)習(xí)吹過,她那弱不勝衣亭亭凈植,隨風(fēng)裊裊擺動。她的一生,始終沐浴在充滿愛意的光輝里。童年時期,她是整個家族中的小公主,父親視她若掌上明珠,祖母甚至不允許她沒讀過書的生母帶她,終日將她帶在身邊,悉心教養(yǎng)。直至成年,她漂洋過海,留學(xué)在外,成為眾多學(xué)子追求的對象。更有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這三位優(yōu)秀的男人,至死不渝地愛了她一生。這朵清雅的蓮花,她的一生,有太多承載不盡的愛意柔情。惟其如此,林徽因才永遠那么清新靈動,她的笑容里始終流露著歡樂和幸福。只有那些深深被愛的人才更懂得回報愛,她將滿腹的熱情投向建筑領(lǐng)域,投向文學(xué)領(lǐng)域,皆取得斐然的成績。這朵開在亂世的蓮花,舊社會的槍林彈雨不忍傷害她,她的世界永遠風(fēng)清月朗,永遠云淡天高。這朵開在愛河里的蓮花,她置身的那個時代是微微扭曲的,但她卻始終得以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下成長、生活,她一路順風(fēng)順水地出國留學(xué),然后歸國,結(jié)婚生子,到大學(xué)授課時,她的風(fēng)采令眾多女學(xué)生為之著迷。這個永遠精力充沛、熱情四溢的女子,就在眾人為她神魂顛倒時,她又一轉(zhuǎn)身扎進建筑的世界里,開始了鍥而不舍的鉆研。當她在建筑方面已取得小小的成就,當人們驚嘆她理性的智慧時,她卻以纖纖素手,在當代文學(xu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一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令無數(shù)人深深折服于她的才情。這個謎一般的女子,這個充滿詩意的女子,有關(guān)她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迷醉。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林徽因,這個民國年間的奇女子早已香消玉殞,化作一縷煙云,消散在歷史的長河。然而,后世卻有越來越多的人,翻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找出那早已泛黃的書冊,在散發(fā)著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間,窺望她一生所走過的道路,沿著她生命的軌跡輕輕溯洄。此情可待你說你不好的時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該怎么安慰你,你說你醉的時候,我疼,疼的不能自制,思緒混亂。我的語言過于蒼白,心卻是因為你的每一句話而疼。離別總是讓人傷感的,帶著幾分依眷,幾分不舍,那揮之不去的過往,回回想起,都有淡淡的惆悵縈繞在心頭。然而,關(guān)于那些時光,那些過往,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沒有誰能夠陪誰翻山越嶺,沒有誰能夠陪誰抵達人生的極樂。紅塵之中,每一個生命都是匆匆的過客,很多人甚至來不及告別,就已經(jīng)消失在茫茫人海,此生再無相逢。陸官巷,一個尋常的名字,一個古雅的地方。一百多年前,一代才女林徽因誕生在這里,那時的陸官巷依然在偌大的杭州城里安守寧靜的一隅,并沒有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的風(fēng)貌會因一個小生命的降臨而改變。一朝春盡紅顏老,那個名為林徽因的奇女子早已煙逝云去。很多人慕名趕來揚州,尋訪林徽因當年曾經(jīng)生活過的巷弄,但現(xiàn)實很快讓他們失望了,彼時的陸官巷已隨伊人一起消逝。它早已改頭換面,換成了另一個名字。地方還是那個地方,但已經(jīng)不叫陸官巷了。離開陸官巷,離開杭州城時,林徽因八歲。這年,她隨祖父母一起遷往上海。天真懵懂的年紀,尚不解分別的憂傷。然而西湖的婉約和柔美,杭州城的古典和詩意,早已在她生命的底色打上深深的烙印。此后無論走到哪里,那抹清新靈動的韻致,使她很容易從人群里跳脫出來。她的一顰一笑,她的言談舉止,活脫一個水韻江南走出來的女子。秋風(fēng)起處,葉落歸根。中國人的骨子里向來有濃重的桑梓觀念。然而對于一個八歲的小孩子,不過是告別過往,奔向一片全新的天地。因此,她心中并無半點離愁別緒,她讀不懂祖父那一聲聲略顯滯重的嘆息,也不大能夠分得清杭州的陸官巷和上海的虹口區(qū)金益里有什么不同。有一種智慧叫鈍感,對于林徽因而言,一切都是后知后覺。古老的杭州城,閃耀著絕美榮光的西湖水,廟會前的各種小吃、泥人、布偶、精美的紈扇……這一切早已隨年華悄悄地住進了她的記憶深處,只是處于暫時被封鎖的狀態(tài),待某日被不經(jīng)意地打開,那些封存的美好將伴著傷感一起襲來,讓人措手不及。在我們的一生中,雖不乏瑣碎庸碌的尋常小事,但內(nèi)心深處總有一些彌足珍貴的記憶,像壓在箱底的華美錦緞,像藏在朱紅木柜里的精美陶瓷。它們實在太過于美好,好到我們寧愿其無人知曉,也不忍拿出來炫耀。杭州之于林徽因,或許就是這樣一份絕美的記憶。畢竟那里是她生命的開端,離開時,看似干脆利落,沒有一絲牽連,沒有一絲留戀,實則她已于不經(jīng)意間帶走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靈動,也帶走了那抹難以捕捉的神韻。蘇州這座古典而包容的城市,將自己的全副精神交付到了這個小女孩手中。而這個八歲的小女孩,這個曠世的奇情女子,又曾經(jīng)在那里留下了怎樣的小心思、小秘密?或許有,或許只是我們一相情愿的揣度。在她心里有一座城,叫杭州。萬丈紅塵之中,無論世事怎樣變遷,滄海化作了桑田。在她心里,一定始終有這樣一座城;鼗叵肫,都仿佛在回望一個古老而悠長的故事,那城中的人,城中的事,一直不曾被歲月的洪流湮沒,一直不曾被時光的煙云阻隔,一切都清晰如夕。她清晰地記得那個矍鑠的身影,那雙溫暖而寬厚的手掌。那是她的祖父。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年間的進士,先后做過石門、仁和兩地的知縣和海寧知州,曾參加過孫中山的革命運動。祖父無疑是林徽因的驕傲,在林家眾多小孩子中,祖父最疼愛的便是林徽因。然而燈籠易滅,恩寵難再。疼她愛她的祖父,只伴隨她走過短短十年的人生歲月,便告別了這個世界。或許人生正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告別所組成,很多時候,我們被迫與至親至愛的人天南地北。初到上海時,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因公事被派駐在北京,叔叔林天民留學(xué)日本。好在林徽因的幾個姑姑雖已出嫁,但大部分光景都在家里打發(fā),再加上一大群表姐妹,家中異常熱鬧。林徽因和表姐妹們,每天背上小書包,到附近的愛國小學(xué)學(xué)習(xí)。她已是一名二年級的小學(xué)生,由于受教育較早,她已經(jīng)認識很多字,能背下大量詩詞。父親常常往家中寫信,每次都由她執(zhí)筆回信。父女之間,雖相隔遙遠,但書信往來,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林長民雖然人在北京,內(nèi)心卻對這個小小的女兒時刻掛念,常常隨書信寄些好吃的零食和好玩的小物件。一年后,父親將家遷到北京王工廠舊居。又一年后,林徽因隨祖父一起搬來北京。至此,在她十年的生命歷程里,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三次遷徙。誰說隨著年歲漸長,會逐漸趨安穩(wěn)?她并沒有從此安穩(wěn)下來,每個人的志趣不同,“現(xiàn)世安穩(wěn)”是張愛玲憧憬的生活,卻不太符合林徽因的理想。此后她又漂洋過海,然后歸國,婚后隨梁思成四處考察古建筑遺址,她的足跡遍布全國大大小小兩百多座城市。這個有著水樣的柔情而又異常堅韌的女子,就像一只永不停留的荊棘鳥,終其一生,都在追尋那棵最高的荊棘樹枝。時局雖然依舊動蕩,但這一時期林徽因在北京的生活卻是安穩(wěn)的,她和表姐妹們一起到英國教會培華女子中學(xué)就讀,在新式的教育體制下,她接觸到更富有朝氣的文化和思想,這極大地開拓了她的視野,增長了她的見識。在這里,她依然是那個享有眾星捧月般榮耀的小公主,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已不復(fù)幼時的懵懂無知,她變得見多識廣,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林長民對這個女兒越發(fā)疼愛有加,有什么事都愛找她商量。除了工作,他幾乎將自己的全副心思都放在了這個女兒身上。相比聰慧的女兒,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就沒那么幸運了。有一種說法是,一個男人可以喜歡很多個女人,但終其一生,只會真正愛上一個女人。這句話雖未知真假,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雖然何雪媛是林長民的正室,但她并不是林長民生命力里的那個女人。何雪媛出身于商人家庭,沒有多少文化,更談不上半點詩意和靈氣,實在難入淵博儒雅的林長民的眼,但他們共同的女兒林徽因卻極合林長民的心意。后來,林長民又娶程桂林為妻,程桂林雖然同樣沒有讀過多少詩書,卻有似水的柔情,使林長民那顆不羈的心終于找到?康母蹫,他沉醉在程桂林的溫柔鄉(xiāng)里,自號“桂林一枝室主人”,似乎完全忘了何雪媛的存在。何雪媛獨自生活在后院,像古代深宮中那些不得寵的妃嬪,一任年華老去,備受冷落的日子像秋日荒原上的野草,一眼望不到盡頭。一個女人一生之中最大的幸運,乃是有一個男人真心愛她。而何雪媛這個不諳詩禮、不懂低眉的女子,不僅得不到丈夫的半點兒愛意,亦不受婆婆游氏待見。生活在林家這個大家庭里,她雖是正室,卻形同虛設(shè)。日復(fù)一日,看著丈夫?qū)e的女人柔情蜜意、婉轉(zhuǎn)相憐,她的心中又該是怎樣的落寞,怎樣的酸澀?彼時的林徽因已經(jīng)長成婷婷少女,面對終日獨守后院、愁云慘淡的母親,她的心中有銳利的疼痛,卻無從排解。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苦楚心明如鏡,卻如隔岸觀火般無能為力,無法救贖。或許歸根結(jié)底,人只能靠自救。而何雪媛顯然缺乏自我解救的能量,好在她還有一個聰明乖巧的女兒。對于不幸的命運,她逐漸放棄了掙扎,將全副心思放在了女兒身上。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放不下、愛別離、怨長久。這幾乎是每一個生命都要體驗的,而何雪媛經(jīng)過痛苦的掙扎后,心知自己求不得,便坦然地放下了。這種順乎天命的做法使她的內(nèi)心平和下來,也使她的生命變得無比綿長,先后送走了女兒,又送走了女婿梁思成,才以八十多歲高齡辭世。或許是母親的命運啟發(fā)了林徽因,讓她懂得了怎樣去愛與被愛,懂得了在愛情里怎樣保全自己。這個聰慧靈動的女子,將自己化作一尾魚,游弋在珊瑚叢般的男人世界里,她始終婉轉(zhuǎn)自如,是一道最為亮麗的風(fēng)景。因為她懂得,真正的愛情不是“低到塵埃里”,也不是高到云天之上,而是以最優(yōu)雅的姿態(tài)做真正的自己。第二卷都只為風(fēng)月情濃感情有時候只是一個人的事情,和任何人無關(guān)。愛,或者不愛,只能自行了斷。綻放青春一個人的漠然加上另一個人的苦衷,一個人的忠誠加上另一個人的欺騙,一個人的付出加上另一個人的掠奪,一個人的篤信加上另一個人的敷衍。愛情是一個人加上另一個人。桃花嫣紅了笑臉,柳樹又抽出幾許柔嫩的新綠。掛在墻上的老月份牌,像一本古雅的線裝書,飛快地翻過了一頁又一頁。那些微小的心事,那些曾經(jīng)的點點滴滴,就這樣被時光的洪流沖得暗淡了,消散了;蛟S,一切都在消逝,一切又都在生長。當年那個在高門大院里背誦唐詩宋詞的小姑娘,似乎只是在時光流轉(zhuǎn)的一個罅隙,像長在春日里的一株幼苗,驀然間便拔高了一截。一些微妙的情愫,不知何時已悄悄地住進心田。面對這個充滿無限生機的世界,她沉靜的外表下,一顆純粹而美好的心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對于一個已經(jīng)告別了懵懂的童年,長成一個青澀的少女的林徽因而言,生活美好得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其中的紛繁、富饒,幾乎讓她美麗的雙眼應(yīng)接不暇;那未知的一切像兩扇門扉半掩,充滿了神秘的誘惑。而此時,這個十六歲的少女,她的眉目已經(jīng)逐漸疏朗起來,如同春天來臨之際,厚厚的冰雪消融,露出群山巍峨,山河壯美,一切終于顯現(xiàn)出它的本來面目。她如同一塊絕美的靈玉,需要假以時日細細磨琢。而當我們靜靜端詳她留存于世的幾張照片,她的五官,卻有一種雕琢之美,兩彎新月般的黛眉一徑掃到鬢角里,雙眸里似含著秋水,小巧而秀挺的鼻子,兩片輪廓清晰的唇瓣,像嬌艷的、飽含著甜美汁液的玫瑰,在展現(xiàn)完美表象的同時,靜靜地吐露著幽芳,像是在無聲地告誡世人,它生存于世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供人觀賞。從混沌無涯的無知孩童,到清麗可人的少女,她已經(jīng)完成了生命的蛻變。詩人常常用“豆蔻”來形容初長成的少女。彼時的林徽因,已經(jīng)出落得亭亭玉立,如同江南的春天里,一場雨過后,紅杏枝頭那粉白中含著一抹桃紅,將開未開的一朵。微帶著幾絲嬌羞,卻又隱隱向世人昭示著一種神秘的美。是的,她便是那天心月圓之際,最高的枝梢上的一朵,恬靜地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中,不驚不怯。她的一顰一笑,恰似桃花嫣柔,于不經(jīng)意間,輕輕撩動人心中的柔軟;她起步坐行之間,似有一縷三月的清新的風(fēng)拂過面頰,如此靈動的韻致,仿佛一幅江南的逶迤畫卷,漸次展現(xiàn)在眼前。十六歲,正是人一生之中最美的年紀。這年,對于林徽因而言,似乎注定要發(fā)生點什么,來撫慰她那顆蠢蠢欲動的心靈,填平她體內(nèi)的空虛。對于外界,這個看似文靜的少女,一直踮起腳,好奇地眺望著。她已經(jīng)隱隱感到,前方似乎有一些美麗的事物,正靜靜地等著她。關(guān)于生活,她需要切身去體驗。對此,冥冥之中早有安排。1920年,林徽因隨父親到歐洲游歷。她終于得以放逐自己的身心,盡情去擁抱渴望已久的一切。她暫時離開了處于內(nèi)憂外患中的祖國,將一切拋諸腦后,迎接她的是一片全新的天地。這段經(jīng)歷是林徽因生命中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在這里,她看到了更多的新鮮事物,接觸到的是和以往完全不一樣的文化思想。其間,她和父親租住在一位女建筑學(xué)家的寓所里,正是這位房東、這位女建筑學(xué)家點燃了林徽因生命的光焰。那個一直工作到深夜,卻似乎永遠不知疲倦的身影,使林徽因的內(nèi)心受到了深深的觸動。在她以往的認知里,在傳統(tǒng)的觀念里,似乎舊社會的女人唯一的使命便是生兒育女,操持家務(wù),伺候堂上的公婆。她從來沒有想到女人也可以掙脫家庭的樊籠,專注于自己的事業(yè)。夜闌人靜,一燈如豆。望著女房東房間里的燈光,這個十六歲的少女,內(nèi)心無端地生出幾分感慨,幾分好奇。那該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竟令一個女性如此專注?帶著按捺不住的好奇和歡喜,這個熱情開朗的少女叩響了女房東的房門。與此同時,她那雙纖纖素手也輕輕地打開了屬于自己的世界。房東是一位極具理性的女建筑師,她的房間里隨處散佚著建筑方面的書籍,白天的時候,這里有陽光照射,也有一片寧靜的微塵,無聲地闡釋著她的執(zhí)著和專注。在這位女建筑師身上,林徽因看到,原來女性不只有柔弱纖巧,還可以具有一種力量美。林徽因由此對建筑產(chǎn)生了深深的癡迷。她確信,那一定是一個值得去探索和求知的世界。她將房東那些蒙了塵的厚厚的建筑書籍借過來,一頁一頁地翻過,游走在字里行間,她仿佛正行走在各個時期的風(fēng)格迥異的建筑群里,她的雙眼被點亮了,她那顆纖弱、敏感的心靈,更是如海般澎湃,如山巒般起伏。直到那熾烈的太陽也已疲倦,悄悄地潛到地平線下去了,房間里越來越暗的光線終于將她喚醒,她站起身,微微扭了扭酸痛的腰肢,仿佛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夢里,她可以放飛自己的身心,盡情地去馳騁。于不知不覺中,她與建筑進行了一次神交。那是一種全然忘我的感覺,一種前所未有的豐盈,充實涌遍了全身。原來對一件事物癡迷到深處,是值得靈魂為之粉身碎骨,值得花費畢生的精力去研讀的。這個才情斐然,而極其聰慧的女子,在她的生命里,最先進駐她那充滿詩情畫意般的心扉的,不是徐志摩,不是梁思成,與所有的男人無關(guān)。在這些風(fēng)花雪月的愛情故事發(fā)生之前,她已經(jīng)幾乎將自己的整個身心撲向建筑這片神秘而極具魅惑的領(lǐng)域。她明白,愛情是容易消逝的幻覺,只有建筑才是生命的全部。雖然她的內(nèi)心總有一些微妙的情愫,骨子里也是多愁善感的女子,但她絕不做撲火的飛蛾,在情感與理智發(fā)生沖突時,她心中的天平總是傾向于理智那端。這一時期的經(jīng)歷,使林徽因?qū)ㄖ䦟W(xué)有了全新的定義。原來那看似簡單的建筑,并不僅僅是由鋼筋混凝土構(gòu)建的幾何形體,其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在此之前,林徽因從來沒有想過,那些冰冷的建筑甚至可以從美學(xué)的角度加以詮釋,而它們竟美得不可名狀。每次于不經(jīng)意間瞥見女房東那些凌亂的、鋪在桌上的設(shè)計圖紙,她的雙眸都不由綻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仿佛從這一時期起,她才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以往那些線條生硬的建筑,忽然被注入了生命和靈魂,在她眼里變得美輪美奐起來。此時,這個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少女,想起祖國,想起那些典雅而富麗堂皇的古建筑,心中竟然升起一種奇異的自豪感。她確信,有一天自己終將去解讀那些古建筑的魅力。了解它們,是人世間最美妙的一件事。在歐洲游歷的這段日子,女房東打開了林徽因通往建筑殿堂的大門。置身其中,這位少女看到無限絢麗繁盛的景象,繚亂了她的眼,訝異之余,她暗下決心,一定要親自去弄個明白。有感于女兒對建筑的癡迷和熱愛,林長民并沒有阻攔。相反,他的心頭有無限的欣慰。很多事情,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感知。女兒心系建筑,他雖然多多少少有點意外,但也早有洞悉。他知道這個女兒絕不會是一個一輩子默默跟在丈夫身后的小腳女人,她將自成體系,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和思想。她將開創(chuàng)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因此,思想開明的林長民,十分支持女兒,父女倆常常一起鉆研。他們是父女,更是無話不談的知己,林徽因常常將自己對于建筑的一些獨到的見解講給父親聽,一直以來,林長民有什么事情,也總喜歡和這個聰慧的女兒商量,并且非常贊同女兒將此作為終身追求的目標。這一選擇使林徽因的生命變得更加富饒,更增一抹瑰麗的色彩。從此,每當她行走在歐洲的街頭,都會不由自主地去關(guān)注那些建筑,它們簡潔流暢的線條常常令她嘆為觀止,它們大氣渾厚的外表常常令她由衷地贊嘆。這些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象,在這個少女的雙眼中,它們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建筑樓群,而是上帝在人間的杰作。這一時期,徜徉在歐洲這個全新的世界里,林徽因的靈魂陷入深深的戰(zhàn)栗中。建筑世界的大門豁然洞開,使她感受到那不朽的來自建筑藝術(shù)的魅力。即便前路漫漫,道阻且長,即便是以匍匐的姿態(tài),她也要抵達。彼時的林徽因雖然還只是一個小姑娘,正值錦瑟年華,于不知不覺間,已出落得清雅可人。然而,她沒有像大多數(shù)同齡的少女一樣,無知無求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沒有迷失在那片異域風(fēng)情中,更沒有醉倒在那一幀幀旖旎的風(fēng)光中,而是默默選定了自己畢生為之努力的目標。 最美邂逅太多不能,不如愿,想離開,離開這個讓我疼痛的你。轉(zhuǎn)而,移情別戀,卻太難,只顧心疼,我忘記了離開,一次一次,已經(jīng)習(xí)慣,習(xí)慣有你,習(xí)慣心疼你的一切。倫敦的天氣似乎總是那么明媚而清透,趕上有霧的時候,便格外增添了一份寧靜。這時,空氣里所有躁動的因子都沉淀下來,或者被霧氣沖散。而那霧氣,既不濃稠,也不稀薄,總是悄悄地鉆入人的視野,在你發(fā)覺之前,它已經(jīng)彌散了整座城。置身其中,周圍的景致變得朦朧而渺小起來,恍若置身一個恍惚的夢境。猶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切都恰到好處。倫敦是一座風(fēng)情萬種的城市。英國最美的風(fēng)景在倫敦,而倫敦最美的風(fēng)景在康橋?禈颍@個充滿浪漫氣息的地方,無數(shù)莘莘學(xué)子薈萃之地,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才、藝術(shù)家、思想家,他們猶如一顆顆光芒閃耀的星斗,將這座橋點綴得舉世矚目?禈,無疑是一個最適合發(fā)生浪漫故事的地方。那橋下的粼粼微波,已經(jīng)涌動了千年。千年的等待,似乎只為上演繹一段驚世的傳奇,一份絕美的愛戀。彼時,一株一株的水草,在水中以最悠然的姿態(tài),款款擺動著青碧色的腰肢。那沉睡在水底的軟泥,似乎都極盡溫柔的情意。一切都處在醞釀的狀態(tài),它已經(jīng)等得太久、太久,似乎已經(jīng)微微有了倦意,忍不住在慵懶的霧氣中打了個盹兒。就在這時,跫音響起,一抹纖雅的身影自橋上走過。如同浪花漸次迭起,所有的霧氣都開始逐漸后退,自動讓開道路。在這個薄霧的天氣里,林徽因出現(xiàn)在康橋。這歷史性的一刻,周圍的一切,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微妙的變化,來迎接這個少女的登場。從她亮相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故事開始拉開帷幕。愛情不是一出獨角戲。此時,故事的另一個主角徐志摩,已經(jīng)在此恭候多時了。日復(fù)一日,康橋以它特有的浪漫氣息,熏陶得他更富于情感。二十四歲的、風(fēng)華正茂的男子。對于一個男人而言,他還太年輕。他呼吸著異域的新鮮空氣,滿眼都是清新的景致,不知不覺間,他的一顆心已經(jīng)在康河的柔波里酥軟了、沉醉了,他不由得想將自己化作一棵水草,與康橋融為一體,永不分離。其實,這位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詩人,在不知不覺間已經(jīng)完成了這樣的轉(zhuǎn)換。只是在當時,他并沒有察覺到這一點。但在后世很多人的眼中,提起徐志摩,不能不想到康橋;提起康橋,也總是會想起那位浪漫而多情的詩人。生命已經(jīng)靜靜地滑過二十四個年頭,他的感情世界尚且一片虛空,如宣紙般潔白。他那顆自由不羈的心靈,從來不會輕易停駐,也不會輕易交付給任何一個女子。徐志摩,這個才華橫溢的男子,他的內(nèi)心有如火般的熾烈,又有如雪般的純情。那段包辦似的婚姻,并不符合他的理想,內(nèi)心深處,他極力想掙脫家庭的樊籠,飛向更廣闊的天和地。他在《想飛的愿望》里曾經(jīng)這樣說道:“如果有可能,飛出這圈子,飛出這圈子,要是這皮囊太重,就擲了它!”大凡詩人都是主觀的,徐志摩是一個只遵循自己內(nèi)心去生活的人。為了愛情,為了自由,可以義無反顧。徐志摩身上有著詩人所特有的浪漫氣質(zhì),決定了他不可能甘于平凡的生活,他就像一個火種,等待被點燃,像一場華麗的焰火,等待著絢麗的綻放。對他而言,生命絕不能像一口枯井一般,了無生趣。而至此,他生命的底色還是蒼白的,還沒有被涂上一抹飄逸的色彩。冥冥之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那至為靈動的一筆。來到康橋之前,他從未寫過詩。而康橋下的粼粼微波,仿佛某種誘因,啟發(fā)了他詩性的一面。他天生是一位詩人,與林徽因的相遇,使他更像一位詩人。英國是一個開明而浪漫的國度,康橋更是一個能令人迸發(fā)詩意,發(fā)生愛情故事的地方。暮春時節(jié)是康橋最美的季節(jié),一樹樹絢爛的櫻花令人流連忘返,紫紅的、粉紅的玫瑰開得如火如荼,到處都是一片繁花似錦的景象。然而康橋下的微波,似乎并沒有被這美景所驚動,于微風(fēng)過處,激動水痕,圈圈圓圓到岸邊,是一貫的優(yōu)雅而篤定的姿態(tài)。他們的相識是絕美而浪漫的。一邊是不知情為何物的花季少女,一邊是浪漫的詩人,而橫亙在他們中間的便是那條充滿詩意的康橋。此時的林徽因是正值青春的花季少女,她的周身散發(fā)出迷人的氣息,如同早春里那朵最嬌嫩的花苞,飽含鮮美的汁液,不經(jīng)意間便吸引很多人駐足、觀望。因此,她經(jīng)歷愛情的機會會有很多。但那不過是俗世里的、屬于凡男俗女們的俗套故事。幾乎千篇一律的情節(jié),平庸的收稍,那不是屬于她的。她需要的是生命的奇跡,而不是凡俗的愛情。而她與徐志摩的相逢便是生命里的一次奇跡,如此璀璨絢麗,像最美的焰火,迅速躥至最高空,那絕美的一瞬,令舉世為之贊嘆。只是煙花終會寂滅,留一地冰冷塵埃。但她絕不后悔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不管結(jié)果如何,至少她曾看過最繁盛的景象,這已經(jīng)足夠。余生的時光里,她會將這份情感默默地珍藏在心底。彼時的康橋,自林徽因出現(xiàn)的那一刻,一切都變得明晰而透徹起來,淡淡的、若有若無的煙霧,像一張光華輕軟的羅網(wǎng),輕輕地撒開來,將一切籠罩其中。此時,富于浪漫情調(diào)的康橋無聲地依偎在這片溫柔的薄霧里,顯得格外嬌慵。一切都是那么恬靜,那么穩(wěn)妥。幾縷淡淡的金色灑在薄霧之上,是陽光,陽光出來了!清透如一杯醇酒,似乎正等著人們?nèi)ゼ毤氝泼⑵穱L。那出現(xiàn)在橋上的少女,纖弱的身影漸行漸近。在此之前,那詩人正扶著橋欄,觀賞水中游弋的魚兒。驀然間一轉(zhuǎn)頭,他不由怔在那里。望著面前仿佛從詩中,從畫里走出來的女子,他的雙眸慢慢被點亮。少女的每一聲跫音,都仿佛叩擊在他的心坎兒;她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使他的靈魂受到輕微的震動。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這位浪漫而多情的詩人,第一眼便愛上了不期然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的少女。林徽因是一個能讓世間很多男人對她一見鐘情的女子。她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清新靈動,她渾身散發(fā)出來的那抹讓人無法抗拒的迷離的氣息,使她就像這倫敦的霧,總能在不經(jīng)意間,將人輕輕俘獲。怔怔地望著眼前的少女,仿佛只在瞬間,詩人感覺天地都為之生動起來。此時,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心,能變成一座城,讓她在這個薄霧的天氣,踩著細碎的蓮步,輕輕步入城中,從此在其中安靜地棲居下來。如同秋葉飄落于田埂,如同蛺蝶輕輕棲落花間,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合理。但在最初,這不過是詩人一相情愿的想法。詩人的眸子異常明亮,他看到少女如姣花照水般曼妙的姿影,甚至捕捉到她發(fā)梢里花草般自然的芬芳,卻唯獨沒有聽到她,一步步走上前時,靈魂深處的獨白。與徐志摩相遇時,十六歲的林徽因正是一生中最美的年華,如一朵婷婷的蓮花。那清水芙蓉般的天然風(fēng)韻,令徐志摩心旌搖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有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并非世間所有有情人都能終成眷屬。茫茫人海,有幸與命中注定的那個人相遇,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這是太完美,太過于理想化的場景。而他們的相識,剛好晚了一步。林徽因雖然還沒有嫁作人妻,徐志摩卻已為人夫、為人父。他們本該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璧人,男才女貌你儂我儂,從此相依相攜,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充滿詩意的生活。然而,冥冥之中,是造化弄人,還是有緣無分?他們最終天南地北勞燕分飛。我心中常常生出一種揣測:如果相識時,徐志摩沒有家室,他們是不是就可以像所有的童話故事里的結(jié)局一樣——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傾城之戀許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變得那么模糊,曾經(jīng)那么堅信的,那么執(zhí)著的,一直相信的,其實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是……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很傻,傻得不行。初見徐志摩時,林徽因并沒有像對方一樣立刻萌生出熾烈的愛意。相反,這個十六歲的、尚不知情為何物的少女,內(nèi)心是混沌的。她的感情世界雖然有蔥蘢的綠意,但還是一片未經(jīng)開拓的處女之地,從不曾被涉足過。偶爾有燕語呢喃,但她的心扉并沒有為之開啟。這個纖弱的少女,就像一個太輕盈、太美好的夢,一下子就將徐志摩那顆心柔柔地擊中。因為林徽因的存在,倫敦、康橋,一切在徐志摩眼中都變得越發(fā)風(fēng)情萬種,即使是那些有霧的日子,那些布滿陰霾的日子。自從遇到這個少女,似乎眼前的一切都變了。她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他靈感的大門,那些詩意的火花迸濺著、閃爍著,像一條清澈的小溪,從他的筆端汩汩流出,填滿了每一寸空間。他生命的底色不再單調(diào),開始有了絢麗的色彩,他的生命變得豐盈起來。他多希望這個少女的心扉,也可以為他洞開,只為他洞開,容他慢慢走近,一路聆聽那花開的聲音,那一定是一個異常美麗的夢幻花園。兩顆心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想要與之相偎,要穿越多少障礙,行過多少路程?對此,徐志摩雖然無從丈量,也無法測算出具體的答案,但他早已做好了翻山越嶺的準備;蛟S,在浪漫多情的詩人心中,這微妙的生命只是一場幻覺,她卻是一束最美麗的光焰。為此,他甘愿將自己變成一只盲從的飛蛾,只要生命沒有停止,他就將義無反顧地追逐下去。在愛情里,最重要的是棋逢對手。但往往我們翻遍茫茫人海,也很難遇到那個可以匹敵的人。在遇到林徽因之前,徐志摩一定常常在心中感慨:舉世滔滔,竟無高手對陣。她固然是貌比天仙,才情斐然的女子。他雖生在富貴之家,但也絕非只有滿腦子風(fēng)花雪月的紈绔子弟。1897年,當林徽因這個有著曠世才情的女子還處于一片虛無的狀態(tài)時,徐志摩已經(jīng)先她降臨在這個世界。作為家中的長孫獨子,徐志摩自降生那一刻起,便承載著家族的殷切希望。而他也過早地顯露出非凡的天賦,從十三歲起,便開始在?习l(fā)表文章。二十一歲時,他到美國克拉克大學(xué)攻讀銀行學(xué),三年后,到倫敦劍橋大學(xué)做旁聽生。在此期間,在西方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下,他開始用手中的筆,在那個充滿詩意的領(lǐng)域盡情揮灑。如果說在歐洲游歷的這一時期,結(jié)緣建筑是林徽因的收獲之一,那么在此期間,與詩人徐志摩的相逢則是另一段至為美妙的際遇。徐志摩帶給她的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更為繁盛的世界。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和誠摯,徐志摩很快與林長民父女成為好友。對于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林長民亦是十分欣賞,三人常常一起品茗論詩,笑談古今。徐志摩廣博的見聞和熠熠閃光的才華,令林徽因在不知不覺中為之傾倒。在此之前,除了自己的父親,她大概從未接觸過一個這樣的男子。他的腦子里充滿了自由的思想,他的生命綻放出一種強大的激情和活力,相形之下,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暗淡了。他們相對坐在客廳里,他給她講西方的文學(xué)、詩歌,不知不覺間,為她開啟了另一扇奇異的大門,他將她引領(lǐng)到其中。這個十六歲的少女,有著異常聰慧的頭腦,并且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很快,她便沉浸在那座文學(xué)藝術(shù)的殿堂里,沉浸在他為她編織的那個華彩的夢里。“你遇到一個怎樣的男人,便會經(jīng)歷怎樣的愛情故事!庇龅嚼寺挥性娨獾男熘灸,林徽因感到生活變得前所未有地美好起來,平淡的日子煥發(fā)出新的光彩,似乎一切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在徐志摩的指引之下,她的纖纖素手終于拾起與生俱來的那支彩筆,開始了詩文創(chuàng)作。林徽因日后能在文學(xué)這個百花園里,種下一株屬于自己的奇葩,固然與先天的天賦才情有關(guān),但也離不開徐志摩的影響和熏陶。逐漸地,這個尚不知情為何物的少女,終于感受到詩人的熾烈情感。感受到他望向自己時,眼底的癡迷和目光的焦灼,似乎要將她整個人裝在眼睛里。初戀是生命里最美好的一件事情,一顆心開始變得悸動,變得不安起來,卻又時時刻刻充滿著甜蜜的歡喜。一些微妙的情愫,一些無法言說的秘密,都化作了唇角轉(zhuǎn)瞬即逝的嬌羞。此時,這個十六歲的少女,流轉(zhuǎn)的眼波里有了溫柔的情意,在徐志摩的蜜意柔情里,在他特有的浪漫情懷里,她的心如一場春雨過后的小溪,很快漲滿了。倫敦是一座多霧的城,當他們并肩行走在康橋上時,若有若無的薄霧恰到好處地遮住了她臉上飛起的一抹紅云?諝饫飶浡腋5奈兜溃禈蛳碌娜岵ㄎ⑽⒒窝,那水草招搖著,展現(xiàn)著自己婆娑的舞姿。原來,愛情是這樣一種讓人怦然心動的甜蜜。這個十六歲的少女,清雅的臉龐上流露出恬靜的笑容,心中暗暗思忖著?禈蛉缤凰恋閳@,置身其中,他們猶如亞當和夏娃,一任年華老去,不管時日長久。在一對相愛的人的眼中,只有彼此。一個是浪漫多情的詩人,一個是美麗的花季少女。他們雖然最終沒有走到一起,這份絕美的戀情卻是彼此心底最美麗的回憶。雖然在徐志摩短暫的生命里,猶如走馬觀花一般,出現(xiàn)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女人,但林徽因始終在他心中占據(jù)著最重要的一隅,她在他生命的底色上,描繪了至為靈動的一筆。她是他靈感的源泉,是他生命里的一束光焰。而徐志摩之于林徽因,是人生中最浪漫、最唯美的一段記憶。她雖然最后選擇梁思成為終身伴侶,內(nèi)心卻始終封存著一段絕美的記憶。她的心中始終保有一份新鮮的、持續(xù)的愛情,任憑時光的淘洗和打磨,不會有絲毫的褪色。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愛意也沒有減損分毫。彌留之際,她的最后一個心愿是見見張幼儀。當年過半百的張幼儀帶著孩子出現(xiàn)在她面前時,她望著這個平庸而陌生的婦女,心中一定在想:難怪他不愛她。終其一生,她一直深愛著徐志摩,對于他的一切,她永遠像那個十六歲的少女一樣,充滿了好奇和憧憬。由此便不難理解,在她即將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她最想做的事情是看看他的發(fā)妻和他的孩子。他像一只永不疲倦的青鳥,舒展?jié)嵃椎挠鹨恚谔炜罩凶栽诘赜芜。徐志摩的一顆心始終是自由的。沒有阻礙,沒有牽絆,甚至不受世俗禮法的拘束。于他而言,一旦愛了,便會深深淪陷其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在詩人的浪漫情懷中,愛情真可以抵消一切嗎?他甚至忘記了那個天使一般的孩子,那是他的至親骨肉,他生命的延續(xù)。他也忘記了他的妻,一個善良而樸實的女人。當他望向林徽因時,他的雙眼里寫滿了癡迷和熾烈,心中充斥著滿滿的愛意,但這愛意卻從不曾分給那個一直默默勤儉持家的女人分毫。在林徽因面前,徐志摩是一個浪漫的情人,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但在自己的妻子面前,他是一個無情的丈夫,一個不負責(zé)任的父親。除了一腔浪漫主義情懷,他還擁有一顆狂熱不羈的心靈。因此,我們不能用世俗的常規(guī)禮法去約束他、去衡量他。這位風(fēng)流而多情的詩人,為了愛情,他可以拋下很多,可以犧牲很多。他一直想擺脫家庭的樊籠,他沉浸在油畫般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康橋,他追逐著“人艷如花”的林徽因,恨不能將自己的整個生命、整個靈魂都交付給她。愛、美、自由,是他畢生的追求。因為詩人的靈感離不開愛情的滋養(yǎng),富于浪漫主義情懷的徐志摩,對于美好的事物,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貪戀,他反復(fù)探索和求證著生活中的真、善、美,惟其如此,才能使他的靈魂得以凈化,才能寫出金質(zhì)玉聲的、潔凈的詩句。除了詩意,他的骨子里還有一種清潔的精神。徐志摩其人其詩其情,都是不落塵俗的。這樣一個內(nèi)心充滿了美好情感,充滿了詩意的男子,若有緣相識,任何一個懂得的女子都會對他一見傾心吧!有生之年,能夠遇到徐志摩,林徽因是幸運的,他是那個可以匹敵的男子,他們站在一起,如同一對璧人,一對金童玉女。這位浪漫的詩人,他像一只多情的蝴蝶,翩然翻飛。它已獨舞了太久,它的身體、它的一顆心都已在翩躚中倦了。恰好在此時,它遇到了林徽因這朵清雅的蓮花,帶著江南水鄉(xiāng)所特有的靈動韻致,撞進它的視野。花花蝶蝶與朝朝,花既多情蝶更妖。他們的相遇相逢是生命里至為美妙的一件事情,他們的相知相惜是必然的結(jié)局。初見時,林徽因柔弱的身體里,該是潛藏著怎樣巨大的能量,使徐志摩一見傾心,并自然而然地將這個十六歲的少女看做自己靈魂的伴侶?蔓草叢生我習(xí)慣了等待,于是,在輪回中我無法抗拒地站回等待的原點。我不知道,這樣我還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個答案;我不知道,如此我還能堅持多久去等一個結(jié)果?人生之中最難得的,便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生命里最珍而重之的那個人,與之相許今生,共筑愛巢。這樣的人,如同一幅名畫,如同一件價值連城的珠寶,值得傾盡所有去收藏。然而,這畢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遇到林徽因,徐志摩的整個生命被點亮了,他視她為靈魂的伴侶,以為自己終于找到生命中的女神。他想和她相依相攜,雙棲雙宿。而徐志摩的出現(xiàn),也使林徽因感受到初戀的美好,她的心中始終蕩漾著一種甜蜜的、青澀的感覺,一種朦朦朧朧的欣喜充盈著她的心扉。這個卓爾不群的、充滿詩意的男子,他不僅是她文學(xué)道路上的引路人,更讓她明白了愛情的真諦。是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所有的蒼白和平淡,若從詩意的角度加以闡釋,都能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與徐志摩相遇,林徽因感覺整個世界為之煥然一新。這正是愛情的神秘所在,透過那愛人的身影,我們將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或許它如海市蜃樓一般,更多的是一種虛幻的色彩,但畢竟美好,這已足夠。在真正的愛情里,我們本就是一個盲人。彼時的林徽因正是如花般的年紀,她忘情地沉浸在愛河里,幾乎不能自已,她何嘗不想和徐志摩共筑愛巢,從此詩意地棲居在一起?倫敦的薄霧總是那么縹縹緲緲、若有若無,恍若一片輕紗,一個若有若無的夢境。置身其中,在感受到這份美好的同時,心底有一種微微的不安悄悄升起。當現(xiàn)實生活美好至極,便失去了幾分真實,這一切會不會真的只是一個夢呢?當一朝薄霧散盡,陽光普照,一切真相大白,自己該怎樣面對那赤裸裸的現(xiàn)實?是不是自己以為的美好,只是夢幻泡影,一切終將消散、破滅?待那時,方知曉,原來一切都是捕風(fēng),一切都是捉影。此時,林徽因那顆纖弱敏感的心,像康橋下平靜的流水一般,無端地起了一陣風(fēng),河面被微微吹皺了。除了無限的溫馨浪漫,她的心底涌起淡淡的惆悵。女性的第六感常常有種超常的敏銳,哪怕周遭一片黑暗,她們也能像一只慵懶的貓,在看似不經(jīng)意中捕捉到那不同尋常的氣息。現(xiàn)實證明,林徽心中的悵惘和憂慮,并不是毫無緣由的。這位多情而浪漫的詩人,像一片幽謐的森林,任那個美麗少女的足跡在其中探尋,他知道她終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真相,到那時,她將作何感想?對此,徐志摩雖然沒有絲毫的預(yù)知,但他相信,真愛可以穿越一切阻礙。伴隨著腳步的深入,林徽因果然看到令她微微訝異的情境,原來……原來他已綠樹成蔭子滿枝。自己全心全意愛著的那個男人,他早已將自己的一切交付給另一個女人?禈蛏,很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學(xué)生,三三兩兩地走過,他們的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洋溢著一種恬淡足意的幸福和自豪。林徽因看在眼里,感覺他們的幸福感都是如此真實,是可以緊緊攥在手里的。如此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迷人風(fēng)光,如此舉世矚目的學(xué)府,能有幸于此地求學(xué)的人,他們的確應(yīng)該感到幸福,應(yīng)該為自己感到驕傲。霧,還是那么若有若無,帶著一種朦朧的、縹緲的美感,靜靜地包容著這座城。這個素衣白裙的少女置身其中,仿佛立在時光的無涯荒野里。倏忽間,感覺一切都失去了辨識,失去了方向,自己該怎么辦?對于林徽因而言,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如薄霧般迷離起來。但在徐志摩心中,卻沒有這種錯綜復(fù)雜的迷離感,在這個詩人單純而任性的內(nèi)心世界里,一件事情可以很簡單。什么是規(guī)章制度?什么是世俗禮法?在他眼里不過是封建社會殘余下來的禮教,那些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散發(fā)出發(fā)霉的味道,在他眼里是如此可笑。這位風(fēng)流多才的詩人,他天生擁有一顆自由不羈的心靈,不可能受到任何形式上的束縛。在多霧的倫敦,尤其是在康橋的這段時期,對于徐志摩而言是一場靈魂的洗禮。他對英國的一切都是那么贊賞和留戀,這里仿佛只有一個季節(jié),永遠停留在充滿生機的、清新寧靜的春天。這里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康橋,有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歌劇院,似乎連空氣里都充滿文明和開放的氣息。此時,他孤身一人,以求學(xué)的名義沉浸在這片旖旎的異國風(fēng)情里,暫時得以拋開所有的煩惱,所有來自生活的責(zé)任和重擔,仿佛每一次的呼吸都充滿了幸福和自由的味道。那是康橋上花草的芬芳,是愛情的芬芳;叵肫鹉悄ㄋ匾掳兹沟纳碛,仿佛整個世界都變得曼妙多姿起來。一切都如早春的蜂巢,醞釀著無盡的甜蜜。沉浸在那少女似水般的柔情里,他多想將自己化作一條水草,永遠囚禁在那片脈脈溫情里。愛情是美好的,在倫敦期間,他除了受到愛情之甘霖的澆灌,他的靈魂也受到了一場洗禮,他腦子里的所有思想幾乎煥然一新。閑暇時,徐志摩常常與當時的英國名士往來,閱讀世界上各個時期的名家名作,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在戲劇和詩歌方面的靈感,各種西方的思潮和流派一起沖擊過來,孕育了他早期的政治觀念和人生理想。這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歲月,他忘情于康橋,沉迷于大自然,深陷于和林徽因的愛情。此時,他一生所為之追尋的愛、美、自由,前所未有地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蛟S,這就是生命中幸福的極致吧。起俯坐仰之間,他已輕易抵達那輝煌的頂點。他說:“大自然的優(yōu)美,寧靜,協(xié)調(diào),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靈性!彼缟袃(yōu)美、寧靜而又無限包容的自然風(fēng)光,他常常獨自行走在倫敦的郊外,清透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來,灑在他年輕的肩膀上,灑在地上,于微風(fēng)過處演繹著光與影的變幻。他將自己的身體靠在棕櫚樹上,閉上眼睛,用自己的全副身心去感受大自然的脈動。不知不覺間,似乎自己正在與大自然共同呼吸吐納,正在慢慢地、慢慢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對于一位詩人而言,這是至為美妙的一刻。終于可以遠離所有的塵囂,沖破世俗的樊籠,讓自己的靈魂恢復(fù)到生命之初的自由狀態(tài)。唯有在這一刻,他才得以和那個并不符合他理想的家庭,那個并無詩意可言的平庸妻子徹底剝離開來。他渴望自由,渴望超越平凡的生活。終其一生,他那顆對生活充滿熱情和詩意的心靈,一直奔波在追尋自由的道路上。然而,快樂的日子總是那么短暫,時光一天一天滑過,仿佛有一雙無形的手將墻上的月份牌飛快地翻過。在這對甜蜜的戀人還深深沉迷的時候,那個女子的出現(xiàn)在他們平靜的愛河里掀起了波瀾。張幼儀無疑出現(xiàn)在最不合時宜的時間里。徐志摩這位多情而浪漫的詩人,像一只蝴蝶,掠過繽紛的萬紫千紅,卻從來不曾在她身上停駐過。這個在徐志摩身后默默付出了一世的女子,以為漂洋過海地趕來,就能將他的一顆心尋回。以為憑借自己腹中的他的親生骨肉,就能維系住即將崩毀的家庭。現(xiàn)實的殘酷很快擊碎了她心中的幻想,她陷入了無限悲傷的境地。在一貫崇尚自由的徐志摩心中,只有愛情才是至高無上的,所有的阻礙都應(yīng)該毫不留情地斬斷。為了能與林徽因結(jié)合,能與自己的靈魂伴侶永遠在一起,他無情地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并勸她打掉腹中的孩子。不知張幼儀當時對這殘酷的一切作何感想。置身于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倫敦,在徐志摩和林徽因心中,這里是一個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天堂,但在張幼儀眼里,卻是一個冷冰冰的森寒世界。春夢無痕思念,很無力,那是因為我看不到思念的結(jié)果。也許,思念不需結(jié)果,它只是證明在心里有個人曾存在過。是不是能給思念一份證書,證明曾經(jīng)它曾存在過?翻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史,林徽因、徐志摩,這兩個名字如同兩只絢麗的蝴蝶,從書頁里翩然飛出。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生前,他們沒能演繹這樣與子偕老的浪漫。這兩個充滿詩意的生命終于在茫茫大漠中消散,人們將他們的名字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們猶如夜空中最璀璨的兩顆明星,偶然擦肩,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燦爛的一筆。但他們終究是彼此的過客,都有自己的軌跡和方向。他們在倫敦邂逅,徐志摩以他特有的浪漫情懷,使林徽因少女的心扉萌生出一片盎然的春意。他們于喧囂的凡塵演繹了一場絕美的愛戀,這愛情美好得像一個太過華麗的夢境,只是這夢境并不長,她于天光豁亮的前一刻,看到其中真相。這位多情而浪漫的詩人,對自己有似水般的柔情蜜意,對另一個女子卻無情到讓人感覺一絲絲徹骨般的森寒。他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他是電,是光,是熊熊燃燒的烈火。他身體里潛藏著巨大的能量,他的靈魂帶著灼灼燃燒般的熱度,幾乎將周圍的人灼傷。然而,尤為可怕的是,他對此卻并不自知。無論對于生活,還是對于愛情,他都像一個太過任性的孩子,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其他一切并不在他考慮的范圍之內(nèi)。而林徽因是一個永遠清新靈動的女子,雖然不乏多愁善感的浪漫情懷,一旦愛了,便會全身心投入,但她不會像徐志摩一樣,他的感情是純粹的,是一種飛蛾撲火般的盲目熾烈。相比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卻閃爍著理性的光輝。徐志摩這個至情至性的男子,讓她看到愛情之花的美麗,在深深迷醉之際,她也在其中看到一點凄然的冷光。她想起他的妻子,那個值得同情的女人,和那個剛剛降臨到這個世界的可愛嬰兒,那是他生命的延續(xù)。雖然愛情是自私的,但她不能允許自己將這份幸福建構(gòu)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多年以來,她的心底一直有一抹輕輕的嘆息縈繞著,就像倫敦這淡淡的霧氣,帶著揮之不去的哀愁,常常在不經(jīng)意間闖入她的腦海,闖入她的夢里。從童年時期起,這深深淺淺的嘆息,似乎一直在無形之中伴隨著她。她知道,這聲嘆息來自她生命的源頭,是一種冥冥之中母女間的靈犀之感。想起自己的母親,如果單從婚姻和愛情的角度,她的一生是一個太過漫長的悲劇,她備受丈夫的冷落,始終得不到他的一點關(guān)愛。如今,面對張幼儀這個和母親同病相憐的女人,她心底升起一絲無以名狀的慈軟。她雖然從沒有見過這個女人,也無從想象她是生得一副雪膚花貌,還是狀如一般的拙樸愚婦。但這個女人還未出場,就已觸動她心中最柔軟的部位。深陷于愛河之際,她纖弱的身體,早已與那份繾綣、那份柔情融為一體。但此刻,她還是決定抽身而出,雖然這會讓她有血肉剝離般的疼痛,但她還是決意微笑著面對這一切。若非如此,還能怎樣呢?他的身上肩負著責(zé)任、道德……她既然愛他,就不能眼看他輕易背棄這一切,不能看著他任由自己的生命一徑滑向無底的深淵。她知道他一直想要飛升,想在廣袤的天際自由翱翔,那是他作為一位詩人的、太過于理想化的夢想。他追求愛、美、自由,這一切本沒有錯,錯只錯在他不懂得,世間沒有絕對的自由,而一份不計后果,甚至背離了道德的愛情也是注定得不到祝福的。這位天性浪漫的詩人,他為之狂熱并緊追不舍的愛情,并不能為自己和身邊人帶來幸福,其結(jié)局不過是拽著他自己、林徽因還有張幼儀這三個生命一起墮落向無邊的黑暗。生命是一場幻覺,而他們是彼此的光。曾經(jīng)有過一刻,于時光的無涯荒野里,這兩道燦爛的光芒,不期然地相遇,它們照徹彼此,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她承認她愛他,但她必須從這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網(wǎng)中抽離。他們的愛情只能發(fā)乎情,止乎禮。想到此,想到他的音容笑貌,她的心頭不由涌起綿綿不絕的惆悵;渌骷t,無法言說的萬種閑愁。心中的劇痛伴著轟然一聲巨響,仿佛記憶的閘門洞開,往昔所有的洪流向她涌來。她一一回味那所有過往的美好:他們并肩行走在這畫卷般優(yōu)美的康橋,并肩喁喁交談,他在她耳畔的甜言蜜語可以裝訂成冊,他們在彼此充滿柔情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倒影,看到一份人世間絕美的愛戀。而如今,她即將告別這一切,讓她如何能夠割舍?或許,只有離開這個地方,離開康橋,才能將詩人那份熾烈的情感阻隔,才能了卻這段情緣。想到此,林徽因已經(jīng)在心中打定了動身回國的主意,她將自己的打算和父親一說,林長民也十分贊同女兒的想法。靜悄悄的不眠之夜,月亮爬上樹梢,又輕輕地灑進她的房間里。她躺在床上,長而微翹的睫毛,如蝴蝶的翅膀,微微翕動,是在輕輕地抖落粘在上面的花粉嗎?夢里,是誰唱響憂傷的古韻?是誰吹動檐語的風(fēng)鈴?那來自上古的風(fēng),帶著一縷若有若無的迷惘,輕輕拂過她的耳際。那其中有多少幽微的心事,多少不能訴說的秘密?寂靜的夜,她用無聲的清淚輕輕洗刷心靈的傷痂,在心底一遍遍告誡自己:忘記往昔的憂愁,忘記那個七彩繽紛的輕盈之夢。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滾滾紅塵,茫茫人海,能夠有幸相識相知,皆是前世的緣分。而那些能夠與之相愛一場的人,在此之前,一定經(jīng)歷了千百次輪回的等待。因此,不管結(jié)果如何,我們都要微笑著走過。富于浪漫氣息的康橋,是一個太完美、太理想化的地方。有生之年,能夠到此躑躅一番,實為生命中的一件幸事。但這個夢幻般的伊甸園,對于林徽因而言,只是一個短暫的客棧,她注定是這里的過客,而不是歸人。今生今世,那康橋上的旖旎風(fēng)光將始終倒映在她的心湖里,不管歲月如何變遷,世事怎樣如風(fēng)云般變幻,她將始終記得,那康河畔的相遇。那場美麗的邂逅,將永遠珍藏在她的記憶中,值得用一生的時間去回味。一切如一個華彩的夢,如一個美麗的傳說。只是后來,甜美的夢境終于被一點一點喚醒,那個美麗的傳說,在人們的口口相傳里,越傳越遠,漸漸失去了細節(jié)的真實。這個十六歲的、懵懂青澀的少女逐漸明白,原來自己以為的愛情,自己為之耽溺的情感,不過如這倫敦的霧氣一般,雖然美好,卻縹緲而虛幻,以她的一雙纖纖素手,或許根本無力將其抓在手中。即便能夠握住,它也已不是她想要的樣子,與其如此,不如放手,既成全別人,也保全了自己。如今,這個長長久久的夢終于醒來!夢醒了,天亮了!她,該回去了。再見吧,那淺草,那波光粼粼的河面,那款搖擺腰身的青荇!感謝你曾經(jīng)走進我的生命!臨別之際,林徽因立在康橋上回望著。風(fēng),微微吹起她素白的裙衫。她輪廓優(yōu)美的臉龐,全然云淡風(fēng)輕的模樣。仿佛什么都不曾發(fā)生。這個十六歲的少女,愛過、憂傷過,卻仿佛什么都不曾經(jīng)歷過。那甜蜜而悵惘的一段情路,她曾經(jīng)穿花拂月,也曾經(jīng)踏著荊棘。最終卻將那些美好深深地鐫刻在記憶深處,將那些憂傷和疼痛綻放成唇角的一抹溫雅的笑容。心中充滿了溫暖情意的女子,對生活始終充滿了感恩。那場發(fā)生在康橋上的愛戀,于她而言,如同做了一場春夢。春夢醒來,她忘記其中的傷感,只撿拾起那些甜蜜的點點滴滴,懷著無比的虔誠,將之珍藏在心底。她將努力忘記過往,獨自行走。這漫長而又美好的人生之路,前面還有很多事情等著她,很多的風(fēng)景,很多的人……因為心中有愛,因為曾經(jīng)被關(guān)懷。此后,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和陰霾,她都能從容地面對。即使踏著荊棘,也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蔚藍色的海洋,閃耀著嬌美的瑩光,載著她輕輕告別過往。倫敦、康橋……一切美好的幻象,越來越遠。那個詩人瘦長的身影,和他灼熱的目光,但愿如她所愿,一切都被拋撒在記憶里。因為有過一瞬間的寵愛,所以可以看著你離開……時光的長河入海流,我們終于各自分頭走。此生,還會不會,與你再相逢?第三卷身后風(fēng)流陌上花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記自己,不求有結(jié)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jīng)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陌上花開我總是一個人,你從來不曾來過,我也從來不曾出現(xiàn)在你的世界。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康橋,一如既往地彌漫著浪漫的氣息。黑天鵝在湖心自在地游弋,淡淡的薄霧中,許多情侶撐著長篙在康河的水草間漫溯。偶爾迸發(fā)出一串笑聲,在河面陡然騰起,似乎要穿破霧氣,直躥到云霄里?禈虻娘L(fēng)光永遠那么優(yōu)美,仿佛無論歷經(jīng)多少時光的流轉(zhuǎn),都不會有絲毫改變。在林徽因的心中,一切都是原來的樣子。只要閉上眼睛,就可以將那些旖旎的風(fēng)光,將康河的一草一木,一一想起。唯一在她想象之外的,便是那個如火一般熱烈的詩人。他的熾烈,常常讓她那顆柔婉的心無法承受,想到有可能面臨的悲傷,臨回國之際,她思忖良久,最終還是選擇不辭而別。心心念念的人,一朝忽然如霧氣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知徐志摩發(fā)覺這一切時,會作何感想。他心頭的憂傷,一定如倫敦的霧氣,迅速彌漫,包裹了整座城。她是那株潔凈、清高的水仙,他是多情的紅鯉。偶然的時空交錯,他們得以相遇、相戀,但終究要分別。對于深陷于愛河中的人而言,還有比不辭而別更殘忍的嗎?片時的繾綣、纏綿之后,這是太過凌厲的收稍,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將人的心臟切割得生生滴出血來。想徐志摩當年,獨自靠著橋欄,望著沒有了林徽因的康橋,他的心也不由空蕩蕩地變成了一座空城。一切都生出一種別樣的滋味,昔日優(yōu)美的風(fēng)光,變成了滿目凄涼。他將她看做自己靈魂的伴侶,自己生命的全部。原來一切只如一場夢,一朝夢醒,伊人已不再。此后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又該與何人訴說?他是那個提著燈籠走路的孩子,一直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前行,他欣喜于那璀璨的光亮,以為漫長而又寂寥的人生之路上,這片溫暖的光焰,會伴著他一直走下去。不想走著走著,燈籠忽然熄滅了。他陷入一片黑暗,茫然無措地張望著。她是養(yǎng)在深閨里的金枝玉葉,一直足不出戶,在元夕金吾之夜,終于得以光明正大地走出閨門,去看塵世的熱鬧繁盛。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無數(shù)璀璨的花燈繚亂了她的眼。這熱鬧的街市,讓她留戀其中,忘記自己是在人間,一路走走停停。不經(jīng)意間,便撞上了那身著白衣的書生。接著,所有的故事便都順理成章地展開。如今,林徽因這個在繁華璀璨里走了一回的賞燈人,于片時歡娛后,不得不重新回到深閨,回到屬于她自己的生活中來。只是那書生的印記豈是那么輕易能夠磨滅的?她的心底常常升起綿綿不絕的惆悵。每當想起徐志摩,那個多情而浪漫的詩人,林徽因便感到一種甜蜜的憂愁,在心底悄悄地升騰、彌散,直到慢慢地將她整個人包裹起來。他總是不期然地闖入她的心扉。不是所有的記憶都可以輕易撫平,不是所有的故事,一轉(zhuǎn)身,便可以當做什么都沒發(fā)生過。這份永世不泯的愛情已經(jīng)深深地鐫刻在她的記憶里。那記憶是永遠新綠的顏色,每每想起,仿佛只是發(fā)生在昨天的故事,卻又分明已經(jīng)邈遠。每個人的內(nèi)心一定都深藏著這樣一段記憶,它對我們彌足珍貴。然而俗世的喧囂和忙碌,使我們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段話:“很多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中逐漸被忘記了!彪S著時光的流逝,記憶變得越來越淡漠,像一縷縹緲的薄霧,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變得邈遠起來。如果說感情是需要呵護的,那么記憶也需要一遍一遍重溫,才能始終保存那抹鮮綠的模樣。為了將那段記憶永遠留藏在記憶里,多少個不眠的月圓之夜,我們總是忍不住一遍一遍地想起,一遍一遍地去重讀。在林徽因那顆蓮房一般的九孔七竅玲瓏心里,一定住著這樣一段記憶。她和徐志摩那份繾綣纏綿的愛戀,早在她還沒有離開康橋的時候,就在她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只是,她當時對此并不自知。他們的愛戀如同一曲優(yōu)美、歡快的小夜曲,跳躍著歡悅的音符。如今,一曲終了,茶煙悄然散盡,這一對曾經(jīng)嬉戲在愛河里的鴛侶,已經(jīng)相隔在天涯海角。一切猶如一場春夢。春夢醒來,林徽因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國。這個柔婉的女子,內(nèi)心有著堅定的信念,之前與徐志摩之間的愛戀,是一段美妙的小插曲,終究會成為過往。因此,她用那雙柔荑般的素手,輕輕地翻過了那一頁。不管怎樣,生活總是要繼續(xù),她要回到那最初的源頭,這里才是承載了她生命的全部的地方。林徽因雖然每天安安分分地讀書,和表姐妹們一起說笑打鬧,但心中對徐志摩的思念從未停止過。別人或許無法從她身上捕捉到這種微妙的情感,但林長民卻洞悉了女兒的心思。林長民一直欣慰于自己有一個天才的女兒,而林徽因則驕傲于自己有一個博學(xué)而開明的父親,他們將彼此看做人生中的知己,幾乎無話不談。在倫敦期間,林長民見證了女兒與徐志摩之間情感發(fā)展的全部歷程。他欣賞徐志摩橫溢的才華,也為他的情感所動容。從林長民的角度,他并不反對徐志摩與自己的女兒結(jié)成眷屬。但林徽因的兩個姑姑卻對此堅決反對,在她們看來,林徽因是一個正處于求學(xué)階段的少女,她的人生還有很長的路,絕不能嫁給一個有婦之夫;氐教幱趧觼y中的北平,一片淡淡硝煙味道的北平。林徽因像撿起一顆顆華光閃爍的珠貝般,悄悄撿拾起那些微妙的情愫和動人的秘密,將之珍藏在心底。然后回到培華女中,安安靜靜坐在課堂里,繼續(xù)未完的學(xué)業(yè)。依然是明眸皓齒的少女,依然是如花般的年紀,她的面龐干凈如玉。沒有人知道,她的內(nèi)心,總是于不經(jīng)意間掀起微瀾,F(xiàn)實生活中,總是偶然遇到一些人,他們的神情里帶著一絲滄桑,昭示出他們的內(nèi)心是一個藏滿了秘密的花園,吸引人前去探尋。林徽因不是一個將故事寫在臉上的女子;氐奖逼胶,她的生活很快恢復(fù)到了從前,和表姐妹們一起上學(xué)、放學(xué)。對于那場愛戀,對于在康橋邂逅的那個才華橫溢并對自己一見傾心的詩人,她或許從來不曾提起過。她用甜美如女兒紅般的笑容,輕輕隱去了所有過往。從她的臉上,你不可能發(fā)現(xiàn)任何秘密。她的一生如同行走在一條綠茵茵的、開滿鮮花的道路上。一切太過于坦順和美好,沒有任何旁逸斜出?此纳袂,恰似“華枝春滿,天晴月圓”。只有無盡的柔婉和美好。因為這一生,她從沒有傷害過別人,也沒有為別人所傷。從杭州陸官巷那個蹣跚學(xué)步的小女孩,到北平時姿影曼妙的女學(xué)生,再到倫敦康橋上情竇初開的少女,這個出身官宦世家的女子,一路受盡榮寵。沒有飽經(jīng)過世事的滄桑,沒有體驗過生活的憂患,連那段未果的初戀都完美得像一個童話。惟其如此,她的一生看上去才永遠那么優(yōu)雅,永遠那么清新美好。林徽因這只蝴蝶翩然飛回了北平,留下徐志摩獨自在康橋翩躚、流連。這個只有十幾歲的少女,或許并不知道,沒有她的相伴,徐志摩翩躚的舞姿早已失去了以往的光彩;或許她并不知道,真愛是不會被任何事物所阻隔的。如今,他們雖然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相隔十分遙遠,但沒有什么能阻擋兩人間綿綿不絕的思念。那些繾綣的情思,越過重洋,又翻過一座座高山,將兩顆心緊緊地牽系在一起。為了紀念兩人之間這場未果的愛戀,徐志摩揮毫落筆,一首看似灑脫,實則透著無盡傷感的小詩躍然紙上: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zhuǎn)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人間煙火我的世界太過安靜,靜得可以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這般的輪回。人生如同一場華麗而繁盛的舞會,很多人在面前驚鴻一瞥般飛快閃過。只愿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有些人,只見了一面,卻在心中思念了一輩子。對林徽因而言,徐志摩只是生命里一只翩然而逝的飛鴻,只有瞬時的驚艷,卻不是今生的良人。她的良人,早在徐志摩之前就已出現(xiàn),早已在她生命里埋下伏筆。他是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彼時,君未成名我未嫁。那年,林徽因只有十四歲,雖然已經(jīng)出落得如一朵出水芙蓉般亭亭玉立而又不失優(yōu)雅,但面龐上仍存有尚未脫盡的稚氣。而梁思成比她年長三歲,是梁啟超最寵愛的兒子。梁思成隨父親梁啟超來到林家,受到林長民的熱情款待。正是盛夏的季節(jié),空氣里飄浮著悶漲的氣息,仿佛一切都凝結(jié)在暑氣里,給人一種混沌沉悶的感覺,唯一明晰的是擺在桌子上的青花瓷蓋碗,碗里幼嫩的茶芽兀自載沉載浮,碗口飄逸的熱氣傳遞出縷縷茶香,仿佛在醞釀一個故事,又仿佛在靜靜等候著什么。不知何時,垂在書房門口的珠簾微微響動,伴隨叮咚作響的清音,十七歲的少年回頭,看見正掀動珠簾走進來的少女,他的眼前不由為之一亮。林徽因抬頭,正迎上梁思成的目光,她便報以平靜友好的一笑,心中如一泓秋水般澄凈,沒有掀起一絲波瀾。在她眼里,這個望向自己的少年只是父親朋友的兒子,一位出現(xiàn)在家里的客人。梁思成靜靜地望著林徽因,這個少女的出現(xiàn),使他感覺悶熱的書房里仿佛刮進了一陣清新涼爽的風(fēng)。他是否第一眼就對她一見傾心,我們無從得知。但這個韻致靈動的少女,即使她沒有在一出場時就喚醒他體內(nèi)愛情的因子,也一定在他心中植入了一種奇異而美好的情愫。以至后來,兩條各自奔流的河流相融相匯,他們成為結(jié)發(fā)夫妻,又生兒育女;叵肫鸪醮我娒鏁r的情景,梁思成依然感覺一切都歷歷在目,他永遠記得她最初出現(xiàn)在他生命里的樣子。彼時的林徽因清涼的眼眸里折射出靈動的神采,梨渦清淺,精致的五官有雕琢之美。她上身穿一件短袖的素色短衫,一條黑色綢裙,越發(fā)襯托得雙腿光潔如玉。她在書房逗留了片刻,在父親的引見下,與梁啟超父子短暫地問候之后,便向書房門口走去。梁思成一直目送她的身影翩然離去,飄逸得如同一個小仙子。天性沉穩(wěn)的梁思成不像林徽因那樣早熟早慧,在感情上也有





上一本:杜月笙全傳 下一本:帝國騎士:二戰(zhàn)時期德國最高戰(zhàn)功勛章獲得者全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初見驚艷,再見依然:世間曾有林徽因的作者是張曉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