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漁洋事跡征略》以《漁洋山人自撰年譜》為本,參考《王漁洋遺書》及碑志史傳、詩文雜著,力求詳載漁洋生平事跡,尤詳于文學(xué)活動,凡有關(guān)著述、評選、交游、酬唱等內(nèi)容均不憚詳細。 2.《王漁洋事跡征略》正文頂格排列,附注及備考低一格排列。不設(shè)“時事”一欄,以別于年譜之例。凡與漁洋生平及當(dāng)時文學(xué)有關(guān)系之時事,逕于正文述之。 3.《王漁洋事跡征略》遇史料矛盾、記載歧異者,以漁洋自述為準。然漁洋晚年所著《漁洋山人自撰年譜》及諸種筆記,所述亦不免有誤。如康熙二十四年使南海歸京,《年譜》作九月,《同人集》載與冒辟疆書作八月末;康熙二十九年遷兵部督捕右侍郎,《年譜》作九月,《居易錄》則作十月二十八日。凡此皆據(jù)記載翔實者一一考定,庶免以訛傳訛。 4.《王漁洋事跡征略》于有月日可考之事,悉按年月羅列。其具體日期不詳者,則列于月內(nèi)。月份不詳者,以季節(jié)標明之。至季節(jié)亦不得知,則概列于年末。年份不詳之事,一般不列。 5.《王漁洋事跡征略》以考述漁洋生平行事為主,凡出使所歷之地理,詩文所及之史事、器物一概從略,以列之無用,徒占篇幅也。 6.《王漁洋事跡征略》于漁洋詩文,凡涉及交游或有具體日期可系者著之,否則從略。蓋漁洋詩集悉編年排列,開卷即得,固無須畫蛇添足也。 7.《王漁洋事跡征略》于先出論著之異說,凡事涉考證者予以推詳,否則從略。唯伊丕聰《王漁洋先生年譜》引證解說之誤不一而足,《王漁洋事跡征略》不再辨駁。 8.今人編年譜多照鈔原始資料以充卷帙。《王漁洋事跡征略》為節(jié)省篇幅,便于瀏覽起見,凡征引文獻,于漁洋本人著作或記載單純明確之事,逕于正文述之,注明所據(jù)書名,備考欄不再逐錄原文。遇集外資料可補充發(fā)明,或載紀互異,詳略有差,則于備考欄征引之,以資參證。引據(jù)書名,按重要程度排列。 9.《王漁洋事跡征略》于書翰往來及贈答酬唱,僅舉篇目或內(nèi)容要點,確有必要者方酌情引錄原文,冀收“文省于前,事增于后”之效。詳細資料將另編《王漁洋研究資料匯編》,供研究者參考。 10.《王漁洋事跡征略》所涉及同時人物,其生平小傳,一般據(jù)現(xiàn)有資料或工具書介紹。凡出于今人研究、考證所得之結(jié)論,皆說明所本,以示不掠美。未加說明者,屬自家考證所得。 11.《王漁洋事跡征略》后附征引書目、人名索引,供了解本書搜羅文獻范圍,檢索同時人物事跡。征引書目只列引用其材料者,僅作人物生卒年出處注明之書不入。 目錄: 自序 凡例 王氏世系 王漁洋世紀政略 附錄:征引書目 后記王漁洋事跡征略 崇禎七年甲戌(1634)一歲 閏八月二十八日亥時,公生于河南。父與敕,字欽文,處士。母孫宜人,山東鄒平人,寧國府經(jīng)歷拭之女,年十七于歸。時祖父象晉任河南按察使,父母隨侍,公生于開封官舍,為象晉第十一孫,故小字豫孫,名士稹,字子真,又字貽上、阮亭。 《漁洋山人自撰年譜》卷上、王崇簡《青箱堂文集》卷八《孫宜人傳》。《王考功年譜》:"是歲方伯公遷河南按察使。先生從在汴。"王象晉字子進,別字康宇。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授中書舍人,累官禮部儀制司主事、江西按察司知事、儀制司員 外郎,本年由淮北按察司副使升柯南按察使。 時祖父象晉七十五歲、父與敕二十六歲,伯兄士祿九歲,仲兄士禧八歲,叔兄士祜三歲。曹學(xué)佺六十歲、錢謙益五十三歲,袁于令四十三歲,丁耀亢三十七歲,馮班三十三歲,閻爾梅三十二歲,陳貞慧三十一歲,吳偉業(yè)、紀映鐘二十六歲,黃宗羲、曹溶二十五歲,杜浚、徐夜、李漁、冒辟疆、高珩二十四歲,周亮工二十三歲,顧炎武、孫廷銓二十二歲,龔鼎孳、宋琬二十一歲,余懷十九歲,魏象樞十八歲,侯方域、施閏章、吳嘉紀、尤侗十七歲,趙進美、吳綺十六歲,梁清標、孫枝蔚、宗元鼎十五歲,王弘撰、畢際有十三歲,毛奇齡十二歲,劉體仁、汪琬、蔣超十一歲,陳維崧十歲,王澤弘、程可則、汪楫、曾燦九歲,葉燮、唐夢赍八歲,姜宸英七歲,梁佩蘭、朱彝尊六歲,屈大均五歲,徐乾學(xué)、彭孫通、陳恭尹、李因篤四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