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親自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是蘇州在新世紀之初率先向世人,向無限延伸的歷史時空交出的一份答卷。一位名冠全球的智慧老人,用自己最豐富的情感和經(jīng)驗,把凝聚自已一生勇氣和智慧的封筆之作留給了故鄉(xiāng)。蘇州博物館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他賦予歷史街區(qū)以新的生命,并以建筑藝術的方式,完美拉近了他與故鄉(xiāng)蘇州之間業(yè)己逝遠了的時間距離。他的赤子情懷、他的創(chuàng)新理念、他的卓越智慧,將伴隨這座精美的傳世之作,永遠留在故鄉(xiāng),留在故鄉(xiāng)人民心中。 《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由徐寧、倪曉英所著,《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供讀者閱讀學習。 2006年10月6日,由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擔綱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將揭開神秘的面紗,舉行竣工和開館典禮。 開館半個月前的一天下午,年近九十的貝聿銘先生,臉上始終充滿迷人的微笑,與忠實陪伴在他身邊的夫人、坐在機場服務員推著的輪椅上的86歲的盧愛玲女士,雙雙從上海浦東機場出來。這是貝聿銘夫婦為蘇州博物館新館建設,遠涉重洋,從美國紐約第五次專程來中國蘇州。我和同事們受蘇州市政府的委托,獻上鮮花,熱烈歡迎這兩位不辭辛勞、令人崇敬的老人。 大師,為什么是大師?由于路途遙遠,貝聿銘夫婦照例先從紐約乘飛機到香港,稍息三天,調(diào)整時差。這次從香港過來,不湊巧的是航班誤點,浦東高速路汽車擁擠,抵蘇州香格里拉飯店足足用了七個小時。每次碰到類似情況,我都請老人家閉上眼睛休息一下,貝聿銘先生每次也都哈哈一笑,說:“我倆沒人家福氣,坐飛機坐汽車閉上眼睛就能美美睡上一覺!彼麑こ塘巳缰刚,關心地詢問一些關鍵細節(jié)。我一一解答后,他很興奮。他人在車上,心像是插上了翅膀,早已飛到了新館工地上,居然還提出,汽車到蘇州能不能先到新館停一停。新館工程重要,他老人家的身體更重要!我婉言謝絕了。 有人認為貝聿銘先生這樣的世界級大師,對蘇博新館這樣的項目無非是指點指點。其實不然,用“事必躬親、忘我境界”八個字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抵蘇第二天,從上午10時開始,到深夜11時半,扣去就餐和休息時間,貝聿銘先生在工地上足足有八小時以上。第三天,除了市長宴請和會談,下午和晚上也都在工地。他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地面磚石的顏色有些淺,他囑咐要用覆蓋保護膜的方式,使色澤加深的同時,便于清潔。就連水池中的游魚,他也殷勤過問。他要求多挑選一些紅色的,但由于工作人員在挑選的紅魚中,混雜了一些白色的魚。眼看裝在水袋中的魚正命懸一線,一向認真的他破天荒放棄了堅持,囑咐工作人員將魚全部傾入了水池。入水的鯉魚仿佛體悟了老人的心意,歡快游向四側,有的還調(diào)皮地跳出水面,貝聿銘先生報以了欣慰的微笑。連續(xù)三天,貝聿銘先生一連提出了工程上十余個細節(jié)修改意見。 第四天,我們還陪同他及夫人來回三百余公里,到外地物色樹種。他說:“中國有句成語,叫精益求精,我們就要有這樣的工作態(tài)度!彼俏皮地對我和蘇州博物館館長張欣說:“你們的工作這么出色,但我還提了這么多修改意見,你們是不是要把我一腳踹回紐約!”“中而新,蘇而新”接手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難度極大,給貝聿銘先生帶來了很大壓力。他自稱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挑戰(zhàn)。為了更多傾聽各方面的意見,他在接受任務之初,就邀請了吳良鏞、周干峙、羅哲文、張開濟、齊康等內(nèi)地建筑界和文物界的頂級人物和陸文夫等蘇州的作家、畫家以及園林專家進行晤談。貝聿銘先生自始至終地展露著他那標志性的、極有親和力的微笑。他一次次親自仔細考察地段,往往在拙政園、蘇州博物館老館一走就是幾個小時,還在忠王府的古典戲臺聽昆曲,以更深地感受蘇州的文化和歷史。最后,貝聿銘先生以其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追求和諧適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原則,對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作出了闡釋。 這位名冠全球的耄耋老人,嘔心瀝血,歷時一年,完成了初步設計方案。此后,他又以高齡之軀,多次來回蘇州和美國,踏勘新館工地,推敲細節(jié),以他審美的眼光和近乎繡花一般的耐心,反復完善設計,使新館建設在近乎苛刻的完美追求中,高質(zhì)量推進。 如今,蘇州博物館新館即將展露在世人面前,它將帶給人們無數(shù)的驚喜和驚嘆。即將竣工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拙政園西側,緊鄰蘇博老館忠王府,總投資人民幣3.39億元,包括新館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總建筑面積2.65萬平方米,新館建筑面積1.9萬余平方米。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qū)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建筑采用地下一層,地面一層為主的結構方式,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4米之內(nèi);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最高處不超過16米。修舊如舊的忠王府古建筑作為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筑珠聯(lián)璧合,從而使新的蘇州博物館成為一座集現(xiàn)代化館舍建筑、古建筑與創(chuàng)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具有獨一無二風格的綜合性博物館。 新館建筑群在現(xiàn)代幾何造型中體現(xiàn)了錯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墻體邊飾,與白墻相配,清新雅潔。屋面上一種被稱為“中國黑”的花崗石取代了傳統(tǒng)的灰瓦,黑中帶灰的“中國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陽一照顏色變淺成深灰色,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nèi)涵。 新館建筑以現(xiàn)代鋼結構替代蘇州傳統(tǒng)建筑的木構材料,由幾何形態(tài)構成的坡頂,既傳承了蘇州城內(nèi)古建筑縱橫交叉的斜坡屋頂,又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充分體現(xiàn)了“讓光線來做設計”的理念。屋頂?shù)牧Ⅲw幾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個折角,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三維造型效果,不僅在視覺造型上令人賞心悅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使得自然光線透過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交織的光影,進入到博物館的活動區(qū)和展區(qū)。光線經(jīng)過色調(diào)柔和的遮光條的調(diào)節(jié)和過濾所產(chǎn)生的層次變化,以及不同空間光線的明暗對比,仿佛能讓周圍的線條流動起來,如詩如畫,妙不可言。 P1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