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桑塔格是20世紀后半葉蜚聲國際、頗具爭議的知識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個話題人物。1978年,《滾石》雜志特約編輯喬納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紐約對蘇珊?桑塔格進行了采訪?铺卦c約翰?列儂、鮑勃?迪倫、格倫?古爾德和倫納德?伯恩斯坦進行過深入的對話。他與桑塔格的這次長達12小時的訪談,三分之一的內容曾發(fā)表在1979年10月4日的《滾石》雜志上;三十多年后,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訪談的全文,并附有科特撰寫的序言,回憶了二人相識的經過。 很少有現代知識分子像蘇珊?桑塔格一樣深諳訪談之道。在她與科特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她滔滔不絕,閃爍智慧火花的語言跨越了豐富多樣的主題,包括她自己的癌癥和死亡,比爾?哈利和彗星樂隊,查克?貝里、鮑勃?迪倫和帕蒂?史密斯的音樂,普魯斯特和尼采的思想,“罪惡與羞恥”文化,她的寫作方法,生活在洛杉磯和紐約的不同。桑塔格的思考和觀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強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廣度。在科特巧妙的提問和引導下,訪談讓一個“好戰(zhàn)的唯美主義者”和“離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喬納森·科特著作頗豐,包括最近出版的《與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共度的日子》(DaysthatI'llRemember:SpendingTimewithJohnLennonandYokoOno)。自《滾石》雜志創(chuàng)刊起,他就是《滾石》的特約編輯,并為許多報刊寫稿,包括《紐約時報》(NewYorkTimes)和《紐約客》(NewYorker)。目前他定居紐約。 目錄: *疾病的隱喻 *好戰(zhàn)的唯美主義者和離群索居的道德家 *論攝影 *論風格 *寫作與閱讀 *愛與性 *自畫像:作家眼中的自己 *致謝 *附:小傳我就是個異端。當然,我還認為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異端,雖然大多數人不得不選擇中庸之道。 要平靜地去愛,毫不含糊地信任,毫無自嘲地去希望,勇敢地行動,以無窮的力量之源來承擔艱巨的任務,是不簡單的。 書籍不僅僅是我們夢想和記憶的獨斷總結,它們也給我們提供了自我超越的模型……它們是使人實現自我的一種方式。 我認為這個世界對邊緣人應該是安全的。衡量一個社會好壞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它是否允許人們成為邊緣人。 生命不是一些意味深長的細節(jié),被一道閃光照亮,永遠地凝固。照片卻是。 米洛的維納斯(VenusdeMilo)如果有手臂,永遠不可能像現在這么著名……我想對碎片的愛首先來自一種對時間的摧殘、歷史的滄桑的悲憫……靜態(tài)攝影的本質在于它反映了一個碎片的精神狀態(tài)……在與時間流逝的關系中,它成為過去留給我們的生動的碎片:“是啊,那時我們多幸福,我們站在那里,你那么美,我穿著這件衣服,看我們多年輕……” 人們?yōu)槭裁聪胍獞賽?這真的非常有趣。在一定程度上,人們想要戀愛就像想坐過山車——即使知道會再一次心碎。 我所有的作品都建立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真的存在那樣一個世界,而我真的感覺置身其中。 我相信的確有些非同尋常的事情能夠改變一切,有些行為可以相當于意識的頓悟,有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的確發(fā)生了。但我并不是說不能為它們找到解釋,因為事后一切都能得到解釋,即使只能用概率來解釋。要知道,一只停止的鐘表一天也有兩次顯示正確的時間。 我幻想著粉碎現有的一切,用一個沒有人知道的筆名從頭再來。我會很喜歡那樣做,卸下現有作品的包袱,一切重新來過,那太棒了。 你永遠不可能終結謊言、錯誤的意識和闡釋的體系。但是任何時代都有一些人在跟這些東西做斗爭……即便是抱著不切實際的空想,也應該有自由之士想要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努力去摧毀幻象、謊言和煽動。應該有人出來讓事物更復雜,因為如果隨波逐流,事物會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