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政出生于秦國王族,秦國在立國以后,經過百年的發(fā)展壯大,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再經過商鞅變法和諸代君王,尤其是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的努力,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贏政統(tǒng)一六國之前,秦國歷代君王都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統(tǒng)一中國的宏大愿望使這個家族從封大夫,到列諸侯,為王者,最后獲得天下共主的壟斷地位。穆公以來四百年的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贏政統(tǒng)一中國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贏政的父親異人是秦國派到趙國去的質子,“質”即抵押,“質子”即以子孫、親屬當作人質確保兩國間盟約的實施。一方面,異人是王孫貴族;但另一方面,作為質子,客居他鄉(xiāng),不受重視,可謂“落難王孫”。雖然始皇家世顯赫,但最初并沒有借助到家庭的力量。他出生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邯鄲,當時秦趙之間大戰(zhàn)不止,秦趙長平之戰(zhàn)歷時三年,最終趙國慘敗。趙王大怒,決定殺掉贏政一家,幸虧呂不韋及早得到消息,他們一家才避開了這場浩劫?梢哉f,年輕的贏政并沒有得到多少皇家的庇護。 贏政在趙國邯鄲度過了不堪回首的日子。那時候,秦軍曾坑殺趙國降兵四十萬人,這個莫大的恥辱深深地刻在每個趙人心中,而此時秦國還在圍攻趙國,造成趙人死傷無數,趙國城內缺糧斷水,因此,趙人一致要求處死秦國人質,以泄心頭之恨。因此,贏政一家三口郁郁寡歡,整日閉門不出,他們害怕趙人輕視、冷漠,甚至帶著憎恨的目光,害怕出門后慘遭不幸。后來,異人逃回秦國,留下贏政與母親在趙國相依為命。隨著秦國與趙國關系的進一步惡化,母子倆處境更加艱難,他們要么整天不出門,要么東奔西跑躲避趙人的迫害,惶惶不可終日。尤其是贏政,當時只能躲在門縫里,偷看和他同齡的小孩在門外歡歌笑語,孩童的快樂與他無關,寄人籬下、任人宰割的生活讓他萌發(fā)了有朝一日報復趙人的決心。 異人成了秦太子后,贏政和其母趙姬也返回了秦國。 顯赫的家世給年幼的贏政帶來的只有屈辱和寂寞。可是,在他13歲繼任秦王后,他的命運開始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時,與他生命、事業(yè)息息相關的呂不韋在他的成長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秦王贏政初登大位,國家政事皆由呂不韋決斷。根據《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日《呂氏春秋》!笨梢,為幫助少年贏政網羅人才,呂不韋可謂是煞費苦心,如后來協助贏政平定天下的得力文臣李斯,便曾是呂不韋的門下舍人。除了招攬人才,呂不韋還通過《呂氏春秋》教導贏政建立穩(wěn)固強大的帝國!秴问洗呵铩分杏涊d有,“維秦八年,歲在游灘,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請問十二紀。文信侯日:‘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項矣……” 此外,呂不韋還加強了對秦王贏政的文化培養(yǎng)和學識教育,而秦王贏政因為從小流落趙國,深深懂得寄人籬下的悲慘,更明白強大勢力的重要性,渴望有朝一日能一統(tǒng)天下。因此,他非常珍惜學習機會,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學習文化知識、通曉古今上。 雖然贏政經歷了種種不幸,但他并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而是將這些不順當成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積累人生閱歷,磨煉自己的意志,因為他相信上天在收走他一些東西的同時,也總會賜予他一些別人沒有的財富。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