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事情,他都無保留地說給大家消遣。 特別重視調(diào)查研究 這個例子,若干年前,新華社的《瞭望》找我寫過,無人注意,今再簡單一述。 1947年12月13日工作團到了冀中區(qū)黨委的一個村莊(因頭天是“雙十二”西安事變紀念日,故記住了),第二天早飯后,叫大家休息,于卻不見了,大家不知什么原因。哪曉得,午飯前于回來了,說他一早就到近處幾里地一個叫做什么村莊的地方去詳細參觀了一次。那村莊出了一個有名的勞動模范,所以他要去看看,而我們的土改計劃又沒有這個莊子。他還講了這個莊有九條或七條進出道路,浪費耕地太多。依他看有四五條就完全夠了。 于的這次個人行動,使我大吃一驚。這真是又調(diào)查又研究,又有科學(xué)結(jié)論。這事教育了我一生,無地?zé)o學(xué)問,無事無學(xué)問,我也總是盡可能學(xué)習(xí)于的這種精神。 主動教人的一個特別例子:由于于是清華物理系畢業(yè),自然極富科學(xué)知識,他學(xué)的那些東西,是一般人不懂的,他倒不講。但估計你能懂得的,他總是從不吝指教。 1947年約8月盛夏時,我們土改工作隊剩下的張琴秋、張越霞(博古夫人)、高文華、賈璉(夫婦)、于光遠、史敬棠、曾彥修七人,奉命離開晉西北,趕到河北建屏縣(今河北平山縣西半部分)西柏坡去參加全國土地會議。我們沿途有介紹信,所到之處,均要由當(dāng)?shù)乜h級當(dāng)局再發(fā)介紹信,解決四個老同志的毛驢或大車問題,于光遠等“三青年”則一路步行,并以全力照顧幾個老同志。一次,好像是過了繁峙縣城以后,進入河北方向某一山谷中,兩邊是不高的黃土山坡,如同壁立,中間有一條寬不過一丈的谷底通道,全都平鋪著一些光滑石頭,為紡錘、鵝卵狀等不一,一點土壤也沒有。我忽然說,大水一來,我們就完了,無法躲呀!光遠同志接下去說,水不會來的,你放心。我說,怎么回事呢?他說這條路已經(jīng)不知有多少萬年了,肯定荊軻時代就是如此。多少萬年了,也不知上游多遠,把這些石頭沖成這個樣子,硬是在這里沖出一條路來。后來上游洪水改道了,這里已沒有大水沖來了,很久以后,就成為這條路了。這些卵石不知從高原上哪里沖來的。一聽,我大致懂了,這不就是現(xiàn)在的“泥石流”理論嗎?不過,那時這個理論在中國還沒有普及。光遠同志是逆推而來,看來是合乎科學(xué)的。 同他在一起,等于有個百科老師在旁邊,一般均能給出比較科學(xué)的答案。 政治上我最信任的一位老大哥 我認識于很晚,是1947年春在上述中央土改工作團時才認識的。我看他工作匯報時不講官話,不講流行話,總是要提出些新問題,對人誠懇,我就十分佩服他。于又是一個清華物理系畢業(yè)生,當(dāng)然最容易受到革命青年的尊重,因為他政治、科學(xué)均是內(nèi)行。因此,我在政治上也就特別信任他。因1957年劃了右派,1960年,我被調(diào)到上海辭海編輯所工作。光遠同志到上海來總要叫我去看他,因此,我知道他根本沒有把我當(dāng)反動派看。打倒“四人幫”后,1977年春,他又到了上海,住在淮海路一家很講究的招待所,他打電話來叫我去看他,當(dāng)天下班后我就去了。他要談什么,我說:“下樓到馬路上談吧”。他問:“為什么?”我說下樓再說。到馬路上我才說,“四人幫”在上海的毒害不可輕估,上海說是怕影響了生產(chǎn),從沒有批過他們。打倒“四人幫”之初,馬路上有大字報說,凡北京來住招待所的人,他們都裝有竊聽器。于說,這么厲害呀!我說大字報如此說,不知真假。我告訴于,我已寫成了向上面的三個建議,正不知道送哪里。現(xiàn)在這一批人,除了葉帥,我一個也不敢相信。我告訴于:張聞天必須迅速平反;康生是個大壞人,要把他全翻過來,我們都很清楚;薄一波等61人“叛徒集團”案必須平反,他們出獄的全部詳細經(jīng)過,不正是1948年春節(jié)那一天康生詳細對我們講過的么?(P6-7) 2013年9月26日,于光遠先生走完了他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與改革殫精竭慮、歷經(jīng)坎坷且又精彩紛呈的一生,平靜地離開了我們,留給他的親朋好友們無盡的思念。 于老去世以后,他的生前好友紛紛寫文章緬懷他,這些文字有的發(fā)表在報刊上,有的見諸網(wǎng)絡(luò),還有的直接寄給于老的家人和工作人員。為了表達對于老的懷念,我們把這些文章搜集起來,加上在經(jīng)濟學(xué)界和哲學(xué)界召開的兩個追思會上部分同志的發(fā)言,匯編成了這本紀念文集。書中還收錄了一小部分于老在世時就看到過的別人寫他的文章,例如:龔育之、董輔扔、韋君宜、孟偉哉、邵燕祥、李輝等人的文章。于老曾經(jīng)說過希望出一本《他人眼中的于光遠》,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成書。今天《改革的黃金年華————我們眼中的于光遠》的問世,也同時了卻了于老的這個心愿。 收錄在本書中紀念文章的作者,或通過各種機緣與于老多年相識、相交,或在各種場合對他的思想觀點、為人品德、性格特點等有觀察和了解的機會,受到他的影響甚至得到過他的幫助;文章中所寫的無論大事小事,都是親身體會,字里行間飽含了對于老的深切情感。因此,嚴格來講很難有先后次序之分。但既然是個文集,總要排出個順序。經(jīng)商議斟酌我們最后決定將作者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幾位年事已高,與于老有較多交往的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這部分文章排在最前面,以年齡為序;第二部分是于老生前的老朋友和老部下;第三部分則是于老的學(xué)生和晚輩朋友。后兩部分按作者姓氏首字母的英文順序分別排列。一些作者在發(fā)來文章的同時附上了與于老合影的照片,這是大家心中一份珍貴的回憶。但出于版面方面的考慮絕大部分未能采用。排序或照片取舍方面若有不當(dāng)之處,請大家理解。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無論是于老生前就曾發(fā)表過的寫他的文章,還是他去世之后的懷念文章,都有許多未能收入本文集。這些文章的作者通過概括于老的治學(xué)精神和學(xué)術(shù)貢獻、回憶與于老接觸過程中的點滴故事,寫出了自己心中的于老,感情同樣真摯。此外,于老去世之后,很多單位和個人發(fā)來了唁電、挽聯(lián),大量的媒體報道對他在改革開放中的貢獻作出了高度評價,這些內(nèi)容均未能編入本文集。對此我們感到很遺憾,只能在后記中向這些同志、單位和媒體一并表示歉意和感謝!希望得到你們的諒解。 最后,我們要向人民出版社的領(lǐng)導(dǎo)和編輯表示特別的感謝。于老病重期間,出版社的老領(lǐng)導(dǎo)曾彥修和現(xiàn)任社長黃書元多次到于老家中和醫(yī)院看望。在出版社領(lǐng)導(dǎo)和編輯的熱情幫助下,這本書終于得以問世。在此我們代表于老的家人和朋友、部下、學(xué)生們向人民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謝! 紀念文集編委會 2016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