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 出生 六月一日出生在清華大學新林院。 新林院的松墻和小松鼠等各種動植物陪伴著鐘道新長大。周圍鄰居均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知名學者、教授,如:馬約翰、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華羅庚、黃萬里、張維、章名濤、潘光旦、周培源、蔣南翔、唐統(tǒng)一、鄭維敏、常迥、劉冰、孫紹先、孟昭英、高景德、童詩白,等等;這里也有著鐘道新兒時的伙伴、長大后的好友唐虔、張克澄、傅校青、常振鳴、艾民、孫立哲、楊嘉實、夏陽、洪陽,以后他們中的多數(shù)都成為鐘道新小說里的人物。 新林院是鐘道新畢生難忘的地方!傲弧,這個出生日也注定了他葆有永不泯滅的童心。 是年,二哥鐘道隆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加朝鮮戰(zhàn)爭。 一九五四年 三歲 在位于清華大學古月堂的清華幼稚園人園。那是鐘道新最為快樂的一段童年時光,尤其是捉蟋蟀,記憶頗深。 一九五七年 六歲 父鐘士模在檢查學生的實驗課時,發(fā)現(xiàn)設備運轉時太吵,就教大家用手勢采集數(shù)據(jù)。這些手勢對鐘道新在搗蛋時和小朋友的家長們作對是一種很大的啟發(fā)。唐統(tǒng)一教授之子唐緯說:父親給道新起了幾個小名:在不愿意剃頭而頭發(fā)很長的時候是“鐘小妹”,平常去串門搗亂時是“小鬧鐘”又來了? 一九五八年 七歲 入讀清華附小。在這里,鐘道新的活動范圍大了很多,能夠痛快地玩是他小學時的最深記憶。楊嘉實說,在新林院住過的清華子弟不少,他們的童年快樂常與鐘道新有關。 林堯瑞教授回憶鐘士模說: 我個人感受最深的是參與鐘先生提出研制《一自由度飛行模擬平臺》的任務(簡稱一號任務),并預定要在一九五八年國慶節(jié)完成。對于一個從未做過科研工作的新手,能有機會參加這項新任務,我既激動又緊張。一開始真是不知如何下手,想到圖書館去借閱參考資料,又擔心“反右”時曾批判過“從雜志縫里找題目”脫離實際的傾向,思想有些顧慮。鐘先生知道后,勸導我要以科學態(tài)度正確對待,現(xiàn)在我們是從實際出發(fā)已經提出課題,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更好更快完成任務。克服了思想障礙后,通過努力閱讀有關雜志,我在IEEE期刊上找出一則只有一百多字的有關“一自由度轉臺”的短文,于是在周末將雜志借出(那時圖書館規(guī)定周末刊物可借出館)找鐘先生討論。鐘先生在他書房里大聲朗讀后認為雖然文章沒有具體技術資料可引用,但仍有參考價值,起碼知道國外已開展這方面研究,我們應迎頭趕上。為了確保盡快實現(xiàn)自行設計的系統(tǒng)方案,鐘先生還從電工車間借調秦鳳志老車工師傅專門協(xié)助加工、安裝機械設置。經過近一年的苦戰(zhàn),終于在五八年國慶節(jié)前夕完成了性能達到國外相同水平的飛行平臺。這個成果還在五八年高教科研成果展覽會上展出并得到好評。 。ā肚迦A百年校慶征文》林堯瑞 《懷念鐘士模先生》) 科學論文還能朗讀?這對鐘道新來說,既新奇又增進了對父親的更多佩服。 P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