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月9日(農(nóng)歷丁巳年六月二十二日),饒宗頤出生于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qū))。這一年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夜,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為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tǒng)治,發(fā)起護法戰(zhàn)爭,這是中國動蕩不安的一年,而這一年的潮州,依然與世無爭。 潮州位于廣東省東北部,粵東地區(qū)韓江三角洲北部,東北與福建省詔安、平和縣接壤,東面與臺灣寶島隔海相望。狹義上,潮州指如今的潮州市;廣義上指的是整個粵東地區(qū),即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潮州是中國古代邊陲之地,歷史悠久。古代文化,特別是兩宋以后的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 潮州人文薈萃,素有“海濱鄒魯”之稱。一代文宗韓愈曾于此任官,推廣中原文化,驅(qū)逐鱷害,興辦教育,在當?shù)禺a(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乃至“一片山河盡姓韓”。此后潮州逐漸形成了崇文尚學的風氣,成為文化昌盛之地。潮州自古以來,英才輩出,燦若星河。著名的歷史人物有鄭時昌、王大寶、趙德、盧侗、陳一松、王源等。潮汕商幫是中國*有實力的商幫之一,以其不斷創(chuàng)新、善于開拓的精神著稱于世,當今商界代表人物有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 潮州古城位于南海之濱,三山環(huán)抱,一江縈繞。東北群峰連綿,西南桑浦山石奇洞怪,東南平原沃野如黛,碧海無涯,韓江、黃岡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三山翠色相映,風光旖旎,被稱為鐘靈毓秀之地。 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對饒宗頤的成長影響頗深,這印證了“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之說。而饒宗頤能成為一代鴻儒,更與他的家學息息相關。他曾說過,“家學是做學問的方便法門”,家學淵源奠定了他的學術和藝術根基。 據(jù)饒宗頤十六世叔祖良濱公所作《昭穆奕世名次小序》中記載,饒族祖輩是潮州的顯赫大族,祖上原居浙江,后幾經(jīng)遷徙,由閩入粵。初居于大埔,后遷居嘉應州松口銅盤鄉(xiāng),至十二世祖始來潮州。世系八句如下: 仕昌協(xié)顯良興見旭 冠精史綱蘿常雍述 泰齡魁世分川泗語 宮襄駿思強執(zhí)社輔 饒宗頤的祖父名興桐,字子梧,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任潮州商會會長。1902年,饒興桐創(chuàng)辦了潮州**所慈善機構 “集安善堂”廣布德澤頗有聲名。該善堂至今在潮汕地區(qū)公益事業(yè)中仍發(fā)揮極大的作用。饒興桐有四個兒子,饒宗頤的父親饒鍔(1891——1932)排行第三。饒鍔原名寶璇,初字純鉤!凹冦^”為古寶劍名,這是祖父給他取的,寓意激勵。當時有揭陽人周次瞻與其友善,認為既名鍔,又字純鉤,“物莫兩大,兩大則傷”,“鍔以義有利,而又以古寶劍名取字,鋒芒太露”,故為他取號“鈍庵”。 饒鍔是饒興桐*賞識的孩子,饒鍔自己打理錢莊生意,憑借豐富的理財經(jīng)驗,積累了殷實的家產(chǎn)。他既是錢莊財主,又是當?shù)刂拇髮W者,還是進步團體南社的成員。他創(chuàng)立詩社,并擔任《粵南報》主筆。年輕時就讀于上海法政學院,學成后同窗學友極力挽留他,勸其留于上海一同創(chuàng)業(yè)。而他是個孝子,知道自己在饒家的位置,便義無反顧放棄在上海生活創(chuàng)業(yè),回到了潮州。 饒鍔在19歲時與府城清末戶部主事蔡學淵的次女結婚。出身名門之家的饒夫人,文靜賢淑,知書達理,雖嫁入富裕人家,不愁吃穿,但每天仍做著手工活。饒宗頤的祖母鄭氏十分疼愛這個媳婦,有什么內(nèi)心話,也愿意告訴她,婆媳相相敬敬,親如母女。婚后第七年,饒夫人生下饒宗頤。 饒鍔為兒子取乳名“福森”,后正式定名為“宗頤”。饒鍔之所以沒有以饒氏十九世“旭”字輩來為兒子命名,是希望兒子將來能夠成為像北宋理學派的開山鼻祖周敦頤那樣的大學者,又因周敦頤號“濂溪”而命宗頤的字為伯濂。饒宗頤還有個大家少知的別號————伯子,伯是大的意思,饒宗頤是長子,所以叫伯子,他作畫時曾題饒伯子。饒宗頤二弟宗栻,也因宋朝有位理學家張栻,父親希望次子能師其見識高、踐履實。隨著時間推移和年齡增長,饒宗頤越來越覺得自己和“宗頤”這個名字很有因緣。在冥冥之中,他因自小與佛結緣而出現(xiàn)許多不可思議的契合,他認為這是佛緣所帶來的神奇事情。饒宗頤在《宗頤名說》中提到: 自童稚之年攻治經(jīng)史獨好釋氏書四十年來幾無日不與三藏結緣插架有日本《大正藏》、《續(xù)藏》及泰京饋贈之《巴利文藏》日譯《南傳大藏經(jīng)》。 晚年專訪中,他提到一段與自己名字有關的趣事:1981年秋,他來到太原,夜有所夢,夢中有人與他說起《金光明經(jīng)》寫卷。次日,進入華嚴寺,恰逢寺院曬經(jīng),機緣巧合下他見到了龍藏本(刻于清雍正十一年)《金光明經(jīng)》與皇興寫經(jīng)相合的卷帙,更使他不敢置信的是那赫然入目的卷首序題:“元豐四年三月十二日真定府十方洪濟禪院住持傳法慈覺大師宗頤述。”這序題的宋代元豐年間僧人宗頤的法號正是自己用了60多年的名號(其年先生64歲)。略作翻檢,便又在《百丈清規(guī)》卷八也同樣看到這位大師的法名 “崇寧二年真定府宗頤序”。他又憶及元普度所編《廬山蓮宗寶鑒》中有“慈覺禪師字作宗頤”,書中記載這位宗頤法師曾迎母于長蘆寺,制《勸孝文》。饒宗頤檢索《宋史?藝文志》,果然記載有宗頤著《勸孝文》,這才知道是同一位高僧。饒宗頤大為感嘆后,治印一方 “十方真定是前身”以作紀念。后又賦詩一首: 同名失喜得名僧,代馬秋風事遠征。 托缽華嚴寶寺畔,何如安化說五生。 更為驚奇的是,饒宗頤為日本二玄社編《敦煌書法叢刊》,后來知道日本大德寺住持是養(yǎng)叟宗頤,與自己同名。他不禁感嘆道:“前生有無因緣不易知,然名之偶合,亦非偶然!彼砟暾J為山西華嚴寺、日本大德寺兩位“宗頤”住持也許正是他的前身。P2-5 涉及范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這在并世學人中并無第二人;近年來,國內(nèi)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他。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最富人情之文明社會中,乃一最堪作楷模之人物。 ————法國著名漢學家、敦煌學著名學者Paul Demiéville (保羅·戴密微) 饒宗頤教授無異正是博學之士。賞其書法,閱其詩作,可知饒教授乃文藝之士。讀其有關古籍經(jīng)典﹑文﹑史﹑哲之研究,可見饒教授學識淵博。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中國歷史研究學者Peter K.Bol(包弼德) 西方漢學家若品閱饒宗頤教授大作,勢必如河伯見東海,為其浩瀚所震懾。 ————英國牛津大學著名漢學家、紅學家David Hawke(戴維·霍克思) 二十世紀前半之代表漢學者可屈指王觀堂先生,而后半者應當舉饒選堂先生。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池田溫 北宋黃庭堅曾用“身閑心苦一舂鋤”來表述自己如同農(nóng)夫一般舂鋤耕作做學問,饒宗頤教授則以“辛苦待舂鋤”直接稱自己為耕作農(nóng)夫,這是饒教授將一生奉獻給中華文化事業(yè)的精神寫照。 饒教授從16歲踏上學術之路至今已歷時84載。他以文化超越政治、世俗的觀念而得大自在。由于自小獨好釋氏書,饒教授對佛家所說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理解透徹,認為世事消長十分平常,也深知人之渺小和脆弱,即便“干載”之事也不過瞬息之間。有些人因患得患失,而不得清寧。饒教授利用莊子“順”的方法來調(diào)理心態(tài),對精神實施自我控制。他深悟得失之道,直接指出“得”是機緣偶合所造成,“失”則理所當然。這種超凡脫俗的“單純”和“自在”,使他情緒上沒有哀與樂的各種干擾,而可以集中精力治大學問。他從不做筆記,也“不敢寫自傳”,謙稱自己沒有可傳之處,他還在追求、還在探索,因為知識沒有完滿。就是他這種以“有涯”追求“無涯”的精神境界,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饒學。 饒學的研究范圍之廣,成果之多,為饒教授立傳著實不易。多年來,我編著多本有關饒教授學術、藝術著作,早在2009年10月,《選堂清談錄》在紫禁城出版社發(fā)行后,便萌生為饒教授撰寫傳記的想法,沒想到一做便是五年。今年恰逢是饒教授百歲華誕,全書終于完稿得以出版,這是我為饒教授呈上的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該書初期定名也頗費心思,先后選用了幾個書名,都覺得與饒教授的學術造詣和他的精神境界不相匹配,后來用“震古鑠今”做書名,仍覺得不夠理想。直到有一天,我在北京建國門外大街看到明朝北京古觀象臺的黃道經(jīng)緯儀時,這座高3.5米的黃道坐標系統(tǒng)突然給我靈感,它好像在告訴我:饒宗頤————東方文化的坐標。隨后,我致電饒教授,告訴他老人家想將“震古鑠今”的書名改為“東方文化坐標”,他聽后十分高興地應允了,并直夸我這個書名起得好。此書在今天能順利完稿并同讀者見面,全靠饒教授悉心指點,饒清芬女士不斷提供重要資料,鄧偉雄先生幫助設計封面,李焯芬院士在三天之內(nèi)為此書作序,花城出版社社長詹秀敏一路支持,還有曾雅麗、余克光、翁艾等好友的幫助,這部書能順利出版功歸于他們。限于本人的寫作水平,書中定有不少錯漏,敬請各位讀者多多批評、指正。 陳韓曦 二○一五年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