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條是小路,要比大路近得多,但這條小路的兩旁是墳場,雜草叢生,一座座小墳頭前面豎著一塊塊墓碑,寫著死者的姓名,讓人看了心里發(fā)怵,所以若不是有伴一起走,或者趕時間,我輕易不敢走這條小路。有一次放學(xué)晚了,我想快點回家,就一個人背著書包,大著膽子從小路走,沒想到天色越來越昏暗,感覺這條小路卻越走越長,走也走不完,我緊張得悶著頭一路向前跑。突然,前面一個人把我一把抱住————。∥覈樀没觑w魄散,緊閉著雙眼不敢看,生怕被什么妖魔鬼怪捉住了。這時,我聽到了一個聲音:“阿香,阿香,不要嚇,不要嚇!甭曇羰悄敲吹氖煜,又那么生疏,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多時沒有回家的黃敏哥哥。我開心極了,撲在哥哥的背上不肯下來,就這樣他把我背上一路走回家,既安全又溫暖。這種幸福與滿足讓我念念不忘! 我的哥哥雖然不是父母親生,但他們因自己沒有兒子,所以對哥哥視如己出,沒一點歧視。但自從祖母把他打跑后,他就很少回家,偶爾回來一次,也是一兩天就走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會突然冒出來,后來我聽說他參加了新四軍。因為我年紀(jì)小,也沒人告訴我哥哥到底干什么去了,所以讓我感到這個哥哥很神秘。但他對我特別的好,每次回來總要帶著我去這去那,給我買些糖果零食之類的,尤其不能忘記的是他帶我去看了兩次演出,讓我大開了眼界。 一次是哥哥把我?guī)нM了一個戲院(在現(xiàn)在或許就是音樂廳)。戲院里面一排一排坐著很多人,前面是一個很大的舞臺。大幕拉開后,只見臺上也有許多人,每人手里抱著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有大有小,最大的可能比我人還高,張著一個大嘴巴,好像能把我吞下去似地,而小的卻很細很短,其中還有圓的長的彎彎曲曲的,總之舞臺上是金光閃閃琳瑯滿目讓我目不暇接。音樂會開始了,舞臺上發(fā)出的聲音把我嚇了一大跳,原來這些東西是可以吹響的,其中有的聲音又尖又高,而有的卻發(fā)出那種又粗又沉的低音,但這些聲音合在一起之后,卻非常好聽;特別是那抒情的慢板,讓我感到十分優(yōu)美,令人神往。我一直記著我這生平第一次聽到的音樂聲,現(xiàn)在想來這是一次銅管樂的演奏會,是它為我打開了音樂之門。 還有一次,哥哥回家后帶著我和媽媽去看連臺本戲《封神榜》,這次更把我看得眼花繚亂。那小小的舞臺上,演員們穿著花團錦簇的服裝,又唱又演,有的會飛上天,有的還會入地;臺后面的布景更是五顏六色千變?nèi)f化,甚至還會噴出煙火。驚喜之余,讓我喜歡,讓我入迷。他們唱的曲板盡管我一句也聽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我覺得特別好聽,尤其是那旦角的唱腔,好像能深入到我心里一樣,簡直把我迷住了,甚至希望這出戲永遠不要演完,讓我永遠活在這個戲里。但是戲總要演完,散場時我硬是賴在座位上不肯離去。后來的許多日子里,我腦子里一直縈繞著這戲中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懷。 哥哥帶我看的這兩次演出,或許就是在我朦朧的少年時代,第一次播下了藝術(shù)的種子吧!從此,我迷戀上了這種美好的感覺,我要感謝我的黃敏哥哥給我的藝術(shù)啟蒙。 我和媽媽離開蘇州后就再也沒有見過黃敏哥哥,直到解放后我到北京工作時,有一次媽媽突然把我?guī)У搅烁绺缂摇K趨f(xié)和醫(yī)院工作,已經(jīng)結(jié)了婚,嫂子是個非常善良能干的女性,他倆的感情非常好,但他們沒有子女,后來領(lǐng)養(yǎng)了一個女兒。我們也很喜歡這個嫂子,可惜她于上世紀(jì)80年代就去世了,留下黃敏哥和女兒生活在一起。此后,黃敏哥變得脾氣比較暴躁,父女兩人吵吵鬧鬧,也可以說是熱熱鬧鬧地度過了二三十個年頭,現(xiàn)在他已九十多歲了,不幸前一段時間中風(fēng)病倒,現(xiàn)在仍住在醫(yī)院里。我打電話給他,但他既聽不懂,也不能講話。我多么希望他能早日康復(fù)。 對一個孩子來講最快活的當(dāng)然是過年了。每到春節(jié),孩子們一個個穿上新衣裳,全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豐富多彩,每次桌的中央總是供著一條大魚(年年有余),還有雞鴨魚肉,豐盛極了。年初一的早上還能在枕頭下摸到一個厚厚的小紅包,那是長輩們給的壓歲錢。我的二姨媽家會來許多親戚,鄰居們相互串門,男孩子們放鞭炮、祭祖宗……我媽媽燒得一手好菜,每到過年總是她最忙。而我們一群孩子最喜歡的是走東家串西家地去拜年,每拜到一家,口袋里總是裝滿了許多糖果,有時還會得到一個小紅包。 在我們這群孩子里,我最喜歡的是我大姨媽的女兒“愛囡阿姐”,她的年齡和我接近,大不了幾歲。在我印象中,她長得特別好看,圓圓的紅紅的臉蛋讓人一看就喜歡,性格也十分溫順,只要她一來,我就整天盯著她不放,要她陪我跳繩踢毽子,更要她教我打牌擲骰子,總之只要她一來,我就感到特別的高興。她家住在城外,平時難得來一次,只有過年才能來住上二三天,因為有了她,讓我每次過年感到格外的高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二姨媽家的女兒已經(jīng)出嫁,剩下幾個男孩和我年齡倒是相仿,但他們總是欺負(fù)我,最讓我傷心的是他們常常拿我的名字來取笑。記得有一次一幫男孩把我圍在中央唱著跳著,指著我的鼻子唱道:“可憐的秋香,秋香,秋香……”害得我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所以以后我就更加痛恨“雨香”這個名字了。 除了這一點小小的不愉快————即便如此,我也不記恨蘇州,而是把賬記在了黃巖那兒,因為是在黃巖,父親給我起的這個名字。所以我后來參加革命時千方百計地把它改掉了。蘇州給我留下的一切印象都是美好的。我一直以“蘇州人”自居,直到“文革”中,造翻派不停地要我“交代問題”,我被逼得實在沒有什么好“交代”的,突然想起我的籍貫可能有問題,因為我確實是生在黃巖,父親也是黃巖人,所以只得把這個“隱瞞組織”的問題交代了,并把籍貫改成了黃巖。 好景不長,在平江小學(xué)還沒讀完四年級,我的父親又把我和媽媽接到了鎮(zhèn)江,留下我姐姐一個人繼續(xù)在蘇州念高中,而我則帶著這美好的記憶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這個令我懷念的地方。P13-15 黃準(zhǔn)老師的自傳《向前進,向前進》經(jīng)過3年的艱辛勞動,終于付梓了。此書的后記,其實不該由我來寫。可黃準(zhǔn)老師卻以為,我見證了這本書的整個寫作過程,和她一起品嘗了其中的辛甘苦樂————一個85歲的作曲家生硬地做起了“作家”,說一說和她合作的滋味,不也很有意思嗎? 確實很有意思。記得第一次見到黃準(zhǔn)老師就很吃驚,一個80歲的老人,不僅音容笑貌清清爽爽,更難得的是,歲月竟然沒有銷蝕她的天真。她看書不用戴老花眼鏡,更稱絕的是她筆底流淌出來的蠅頭小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連我這樣的歲數(shù)似乎也要拿放大鏡才能看得真切,而她卻是一張紙接著一張紙地要寫二十多萬字啊!在我的編輯生涯中,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手稿。 再說她的精力。其實不用我贅述,讀者朋友讀一讀她在書中的“收獲喜悅的2009年”一節(jié),就可想見八十多歲的老人是以何種時速的腳步行走在金秋歲月之中。2008年9月,黃準(zhǔn)老師住院做手術(shù)。我每次去看她,都會聽到她同住病友的驚嘆和疑惑。病友說她不是在住院治病,而好像是在準(zhǔn)備考大學(xué),那用功勤奮的勁頭恐怕連高中生都不及呢!她的病床旁放了一張小桌子,我?guī)状慰吹剿谧狼,一只手在打著吊滴,另一只手就在寫字。她說她已經(jīng)鍛煉出了“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本領(lǐng),無論病房再嘈雜,只要與她無關(guān),她都可以不聞不問,專心致志地寫自己的書。這本書的許多章節(jié),就是她在兩次住院期間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出來的?吹竭@樣的情景,我總是會想起那首唐詩名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秉S準(zhǔn)老師正是把她這本傳記當(dāng)作自己的孩子,傾盡了心血!作為一個編輯,我油然而生的早已不是對作者的感動而已,甚至用“崇敬”二字也不能準(zhǔn)確描繪我的心情。我從黃準(zhǔn)老師的身上看到的是那種偉大的母愛,一個把自己即將出版的圖書當(dāng)作就要遠行的“孩子”加以操心、倍加呵護的“母親”! 在寫作過程中,黃老師不止一次地跟我打招呼,她說自己很“疙瘩”的。這好像是一個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而對別人表示的歉意。讀過她的自傳,我們知道黃準(zhǔn)老師的“完美主義”一貫如此。每一部電影音樂,每一首歌曲創(chuàng)作,她都像給遠行的孩子“臨行密密縫”,一絲不茍,力求給人最少的遺感。 黃準(zhǔn)老師說,她和我原來素不相識,但在以后的合作中卻怎么都能想到一塊去,她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難道是緣分?對此,我是有答案的。 出版業(yè)有句行話:“作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盡管現(xiàn)在的許多圖書并不給出版社帶來利潤,但圖書對于出版社不完全是利潤的誘惑,還有文化的使命呢。所以無論何時,這句話都是出版人的信條和訓(xùn)誡。而我從黃準(zhǔn)老師身上感受到的,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寫作中浸潤的“母愛”,這是一種沒有絲毫做作,沒有丁點盛氣凌人的自然的光華。它深深地打動著我,使我生出一種類似“孝道”的沖動。我想,我應(yīng)該對這八十多歲的作者盡一份編輯的“孝道”。而黃準(zhǔn)老師是受得起這份回報的。 作為責(zé)任編輯,對書稿付出智慧、堅守質(zhì)量自不待言。而我盡“孝道”的第一要旨,就是要讓老人家高興。 這本自傳是黃準(zhǔn)老師對自己歲月之河記憶的拾掇綴合。她告訴我,每寫一段經(jīng)歷時,就像放電影一樣,讓這些情景在自己的腦子里再回放一次,重新再去品嘗一次當(dāng)時的那種酸甜苦辣。80年的歷程對于個體生命來說不能不謂之漫長,這是一件很大的“衣服”,再努力的綴合也難免漏針漏線。而當(dāng)記憶的漏洞一旦被她突然想起而加以補綴的時候,這是她最高興的事。這樣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我將她寫出的內(nèi)容剛加工好,她的補充內(nèi)容又來了,或是在已整理好的稿件上又增加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或是又粘貼了許多寫滿字的巴掌大、手指寬的紙條。對此,她總以為又給我增添了麻煩,會在高興之中夾著歉意。而我呢,其實心中有的是——種滿足,一種因老人的高興而來的滿足。諸如此類,我想這就是我們的合作讓她覺得什么都能想到一塊去的原因吧。 黃準(zhǔn)老師12歲奔赴延安,在魯藝學(xué)習(xí)藝術(shù),是我國第一位加入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隊伍的女作曲家,并創(chuàng)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許多個“第一”;即便已是耄耋之年,仍以“向前進,向前進”的姿態(tài)書寫著人生的精彩。當(dāng)年從魯藝走出的藝術(shù)家健在的已經(jīng)不多,對于這樣“國寶”級的藝術(shù)家,能為她盡一點“孝道”,是我的榮幸! 張治遠 201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