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板橋道情


作者:周振華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5:14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國婚姻嫁娶的傳統(tǒng)模式。紅娘,便是男女雙方牽線人的特定稱謂。紅娘并非歷史人物,而是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物。
  追本溯源,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中寫到書生張生與少女崔鶯鶯從戀愛、結(jié)合到離異的悲劇故事。作者抱著欣賞文人風(fēng)流韻事的態(tài)度,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加以肯定,但崔鶯鶯的悲劇形象和悲劇命運也贏得了人們的同情。當(dāng)時小說中便有了紅娘這個人物,不過紅娘在戲中純屬“條件人物”,只是為鶯鶯和張生傳送書信的普通婢女而已。
  到了北宋年間,崔、張故事十分流行。文人利用民間說唱文學(xué)中的鼓子戲的形式改編了《鶯鶯傳》,這就是《元微之崔鶯鶯商調(diào)蝶戀花詞》,由于鼓子戲是韻散相間的曲藝形式,能夠發(fā)揮的只有短短十二首詞,戲中人物形象很難進一步展開,所以在鼓子戲中,紅娘也只是作為崔、張愛情悲劇的目擊者而存在。秦觀、毛滂的《調(diào)笑令》以一詩一詞詠唱這個愛情故事,使它成為歌舞曲詞。趙德麟創(chuàng)作了可說可唱、韻散相間的《商調(diào)蝶戀花詞》。小說有《張公子遇崔鶯鶯》,見于南宋皇都風(fēng)月主人的《綠窗新話》。此外,羅燁的《醉翁談錄》“小說開辟”中記有小說《鶯鶯傳》。趙德麟的鼓子詞和《綠窗新話》中的《張公子遇崔鶯鶯》,與元稹的原作不同,它們都刪去了傳奇小說文中張生詆毀鶯鶯為“尤物”、“妖孽”的部分,贊賞鶯鶯的真情,同情她的命運,并對張生的行為頗有微詞。
  金章宗時出現(xiàn)的諸宮調(diào)《董解元西廂記》(簡稱《董西廂》)承襲的仍然是崔、張戀愛的題材,但它在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有所創(chuàng)新。諸宮調(diào)這種大型的敘事詩式的文本需要創(chuàng)造富有“動作性”的人物,假如沒有紅娘這一人物,沖突便會在鶯鶯、張生和老夫人之間拉鋸似地進行。這樣對促進戲劇性沖突的激化和刻畫人物、組織情節(jié)非常不利。而《董西廂》則是將紅娘置于崔、張愛情的沖突漩渦中,使她對崔、張愛情和婚姻起著關(guān)鍵作用,并在沖突中逐漸顯露其愛憎分明、見義勇為的品格。按說紅娘不過是鶯鶯身邊的一個小丫環(huán),崔、張的戀愛婚姻問題本與她毫不相干,但強烈的正義感和對被封建禮教迫害者的同情心使她逐步站到崔、張一邊來。并積極參與到與封建衛(wèi)道士老夫人的斗爭中去。比如,紅娘能為崔、張的婚事一反主奴關(guān)系,尖銳地指責(zé)老夫人是“老虎婆”,“心腸太狠毒”,甚至崔、張兩次上吊自殺,也都是紅娘把他們從死神面前救了過來。紅娘這一形象塑造無疑寄托了封建婚姻制度桎梏下無數(shù)青年男女的希望?梢哉f,紅娘形象發(fā)展到《董西廂》階段,已初步完成對其人格的重塑,只是《董西廂》在紅娘的性格刻畫上還有一些瑕疵。比如,在白馬解圍以后,老夫人請張生赴宴,當(dāng)面悔婚。張生回到書房,拿出一支金釵送給紅娘,請紅娘替他向鶯鶯傳話。這就使紅娘成人之美的熱心腸和由正義感所驅(qū)使的行為,變成了貪圖財物的卑賤行徑了。雖然《西廂記諸宮調(diào)》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還存在一些缺點,但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諸宮調(diào)》完成了一個質(zhì)的變化,從而為雜劇《西廂記》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
  到了元代,王實甫又把崔、張愛情故事的口頭文學(xué)搬上戲曲舞臺,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董西廂》中的一些重要人物進行藝術(shù)加工,使原來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更加鮮明,人物精神世界更加豐滿。應(yīng)當(dāng)說,紅娘這一典型形象的最終誕生就是在《王西廂》中。
  《西廂記》全名是《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故事是這樣的:前朝相國的女兒崔鶯鶯和母親扶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多阻,寄居河中府普救寺內(nèi)。書生張生赴京趕考,路過河中府,要看望好友杜確。張生到普救寺游覽,在參觀佛寺過程中與崔鶯鶯相遇,一見鐘情。張生便借口旅店混雜到寺中借住。紅娘到佛殿找老和尚商量替崔鶯鶯父親做道場,張生也要求帶一份齋,追薦父母,并在路上向紅娘自我介紹姓名、年齡和尚未娶妻的事。紅娘當(dāng)作笑談告訴鶯鶯,鶯鶯卻已動情,她燒夜香時與張生隔墻聯(lián)吟。做道場的那天,張生得以見到鶯鶯,鶯鶯也顧盼張生。與此同時,叛將孫飛虎聽說鶯鶯貌美,率兵包圍普救寺。危急之中老夫人宣稱,誰有退兵之策,她便將鶯鶯許配他為妻子。張生聽后挺身而出,一面讓老僧與孫飛虎商定三日后成親,為緩兵之計;一面修書,讓惠明和尚送信,請白馬將軍杜確前來解圍。三日后,杜確救兵到,打退孫飛虎。事后,老夫人設(shè)宴酬謝張生,卻推說女兒早已許給內(nèi)侄鄭恒,讓鶯鶯拜張生為哥哥。張生、鶯鶯都受到沉重打擊,紅娘見義勇為,替張生設(shè)計,張生彈琴向鶯鶯訴說心愿,鶯鶯也向張生表示了自己的愛情。自從那夜彈琴之后,張生便病倒了,鶯鶯叫紅娘去看望張生,張生請紅娘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以“待月西廂下,迎風(fēng)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約張生相會。當(dāng)晚,張生赴約,由于紅娘在場,鶯鶯只好假裝生氣,訓(xùn)斥張生不禮貌,張生從此一病不起。鶯鶯又讓紅娘送去藥方,紅娘前來探望張生,暗示當(dāng)夜鶯鶯一定前來相會,張生病即痊愈。深夜,鶯鶯終于沖破封建的精神束縛,來到張生書齋與他相會,并與張生訂了終身。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說出實情,據(jù)理相爭,指責(zé)老夫人背信棄義,建議成全崔、張的婚事。老夫人雖答應(yīng)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如考不中,仍不能把女兒嫁給他。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yīng)試,中了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恒造謠說,張生已做了衛(wèi)尚書東床快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喜結(jié)連理,終成眷屬。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diào)》相比,在思想內(nèi)容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結(jié)合,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聯(lián)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chǎn)和權(quán)勢為條件的擇婚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jīng)過聯(lián)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nèi)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占主導(dǎo)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相契合的感情。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赴考;為了愛情,他還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到被迫進京應(yīng)試,得中之后,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囑咐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并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段鲙洝冯m然也是以功成名就、才子佳人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jié)尾,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在《西廂記》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鮮明的特征,我們不難看到張生的志誠、忠厚和他對鶯鶯的一往情深,看到他對對老夫人的機詐權(quán)變幾乎毫無準備,拙于應(yīng)付;他對鶯鶯在愛情上表現(xiàn)的矜持、猶豫,常常產(chǎn)生誤解,引出矛盾。也能理解鶯鶯的性格深沉而內(nèi)向,和她在爭取婚姻自主的斗爭中,表現(xiàn)出雖是一往情深,卻欲前又卻,曲折的內(nèi)心情緒。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另一個人物————紅娘。
  紅娘身份卑微,在崔、張婚姻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卻至關(guān)重要。她支持崔、張戀愛婚姻,反對封建家長干預(yù)。她伶俐機敏的性格,決定了她的行動方式:對志誠、憨厚的張生是坦率的,熱心地為他出謀劃策;她對心細如發(fā)的小姐十分小心,仔細揣摩她的心理,要作“撮合”,又要不露痕跡;對老夫人,她敢于抗爭,有勇有謀,在“拷紅”一場中,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最充分有力的表現(xiàn)。正是紅娘的正義感和同情心才促進了張生和鶯鶯的結(jié)合。
  P57-59
  小時候,在月亮星稀的夏夜,沐浴在淡淡星光下的室外,躺在用竹子編織的涼席上,享受著若有若無的涼風(fēng)。那時電視還沒有普及,農(nóng)村里的電也是時有時無,夏夜的消遣是和小伙伴一起抓抓螢火蟲,聽聽稻田、河溝中青蛙呱呱地叫著,大人們用蒲扇幫我們驅(qū)趕著蚊蟲。靜寂的空氣中響著蒲扇拍打的聲響,傳得很遠……
  遠眺遙遠的星河,奶奶講的“牛郎織女”是我最早的民間故事的啟蒙。那時,混沌的我聽得似懂非懂,但是那些凄婉的情緒,會講話的老牛,神秘的鵲橋相會,兇殘不通人情的王母,都使我難以忘懷。
  漸漸地,長大以后,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傳說,人物。初中的時候特別迷上了武俠,為了趕進度,上課的時候看,下課的時候看,晚上偷偷地蒙在被子中看,其中的古怪的武功,性格分明的人物,那些熱血賁張的打斗,還有那些風(fēng)花雪月的江湖浪漫,都在年輕的心中揮之不去。
  進入大學(xué)學(xué)習(xí),中國古代文化的課程的講習(xí)中,讓我有時間回過頭來回昧看過的故事,聽過的人物,熟悉的情節(jié),它們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坐標在哪里,它們對我們今天的影響有哪些隨著生活中漸漸的積累,生活閱歷的一天天增加,很多的人和事,我們都會用不同的心情和眼光去詮釋它。宋人辛棄疾《丑奴兒》詞曰: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紀輕輕時,尚不理解人生之愁,卻自以為身在愁中,寫詩作賦,訴說苦惱。而到現(xiàn)在,真正知道什么是人生之愁的時候,卻想說也說不出了,只能慨嘆秋之悲涼。
  或許有很多的事情,當(dāng)我們回頭去看它的時候,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對于古代的民間人物如此,對待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上一本:科比印象 下一本:特魯多自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板橋道情的作者是周振華,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