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紫荊花下--學思行旅口述青春紀事


作者:王震邦編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4:52


  恍若縱身大化,而又能隨緣而上,非僅有心致力于中美和兩岸之間的學術交流;身為清華人,正有心且持續(xù)付出心力為清華因緣接續(xù)更多的緣分。
  黃秉乾接受訪談時,每每如數(shù)家珍地表現(xiàn)出他對清華的理解。對照歷史大背景,中西文化從沖突而能交融。若非清華————當然也不止清華,中國教育體制不是那么容易擺脫“學而優(yōu)則仕”的科舉傳統(tǒng),轉而追尋現(xiàn)代學術。對黃秉乾而言,這既是傳承和溯源,也是一位生命科學家尋求文化基因的自然反應。
  黃秉乾說,清華的傳承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有莫大關聯(lián)。以他個人而言,自小即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熏陶,胡適之的治學方法,“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從來就是黃秉乾和黃周汝吉從事生命科學的座右銘。
  清華純?nèi)宋膶W者如朱自清、錢鍾書、冰心(謝婉瑩)、曹禺(萬家寶)、聞一多,這些帶起新文化運動的作家,不論是詩、小說、散文和劇本,都在黃秉乾的閱讀書單里;順道一提,在黃周汝吉書單中,則以小時候讀冰心《寄小讀者》印象最深刻,同時想著如何學習寫文童,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別是冰心在文章中所講游學美國的故事。
  隨著個人的成長,所學愈廣,讀的作品也愈多,讓黃秉乾愈感覺需要飽覽經(jīng)典作品。閱讀饑渴讓黃秉乾更能掌握時代和文化背景的多元發(fā)展,同時也學著如何以文字表達自己,描繪周邊的人與物,特別是個人的感情世界!拔覜]有辦法把他們的經(jīng)典作品背出來,但嗅得出那個味道,也更了解自己!苯(jīng)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民主”和“科學”的洗禮,黃秉乾說,“傳統(tǒng)很有價值,但我絕非保守,因為我就是‘五四’新文化之子。”
  對鄉(xiāng)野大自然綠色世界的向往,也是自小居住在城市里的黃秉乾尋求詩興,莫名的興趣之源。因為閱讀徐志摩而認識印度詩人泰戈爾,崇拜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將獎金用于開發(fā)大農(nóng)莊的志業(yè)。黃秉乾說,徐志摩在給林徽因的信中提到,要學著泰戈爾投入農(nóng)莊,但詩人失敗了;黃秉乾自問:中國農(nóng)村的殘破和農(nóng)業(yè)的落后,難道不是知識分子的責任?
  黃秉乾受訪時羅列成長過程中一大串曾任教清華的學者,或從師長輩口中聽聞,或來自個人閱讀所及,讓黃秉乾很佩服的包括: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吳宓、李濟、粱實秋、馮友蘭、葉公超、劉半農(nóng),和前面提到的朱自清、林徽因、錢鍾書、聞一多、冰心、曹禺以及老校長梅貽琦等人。
  這些人當中除梅貽琦、趙元任、李濟外,都是純?nèi)宋膶W者;理工方面,單是物理系可列入葉企孫門下的畢業(yè)生中,后來被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和獲得同等稱號的就有王淦昌、周同慶、趙九童、翁文波、錢偉長、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于光遠、葛庭燧、秦磬菱、林家翹(美國科學院院士)、戴振鐸(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等;理學院畢業(yè)生當中還有許寶脲、陳省身(美國科學院院士)、華羅庚、張大煜、張青蓮、武遲等知名學者。
  清華改制為大學后,對人文和理工科平衡發(fā)展,反映了時代的現(xiàn)實需求。如葉企孫文理兼通,是中西相融的一代清華師表。他對華羅庚識才和愛才,迄今仍為學界美談。
  除開泰戈爾的影響,同樣也是黃秉乾求學歷程,從臺大醫(yī)科轉農(nóng)藝系,留美再轉向生命科學的發(fā)展邏輯。何以黃秉乾的清華印象卻以人文學者最見深刻?黃秉乾說,這就是生命情調(diào);既來臺灣新竹清華任教,必然會在人文和科技之間尋求平衡和傳承,培養(yǎng)清華人的氣質(zhì)和涵養(yǎng),開闊視野和格局,當然也是自許為清華人的大學使命!拔液腿昙Y緣(臺灣新竹)清華,踏上新竹清華校區(qū)同樣始于1964年在‘中研院’辦的暑期研討會。那時也是研討會的講員徐賢修此前雖還未出任校長,但已為(臺灣新竹)清華創(chuàng)立數(shù)學系,他親自帶著我們這些授課講師參觀,同是歸國學人,感覺似有意為(臺灣新竹)清華延攬我們這些海外游子。尤其是看原科所(新竹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的時候,對新竹清華印象很深刻!
  1984年,新竹清華的人文社會科學院初創(chuàng),論意義并不僅是在形式上容納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兩方面的科系而已,而是借此溝通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進而建立跨科際整合,包括理工和生命科學在內(nèi)的學術環(huán)境和機制、促使新竹清華人文學風的重塑與深耕(P8-9)
  傳主黃秉乾曾任教新竹清華大學,和夫人黃周汝吉持續(xù)參與與關心新竹清華至多。本書有關汝吉的家世和學術成就部分著墨較少,將有另載。
  本書的策劃、討論、書寫,歷時三年有余。除面訪外,周日多利用skype通話;另參考、運用手稿、文獻和圖片,數(shù)據(jù)均經(jīng)細心整理,逐一考證,書稿更一再修正,以求真善可讀!拔墓P流暢,敘事精確”,誠非虛贊之詞。
  秉乾自問成就有限,每以能任教新竹清華為畢生之榮幸;我汝吉兩人人生的種種經(jīng)歷,無論在學術思想和實踐上,竟然有為承諾新竹清華做了長期的準備。
  我們的成長深受傳統(tǒng)中華文化浸潤;大半輩子卻在西潮影響下接受教育和生活。我們既為承受戰(zhàn)亂創(chuàng)傷而悲憤;也孺慕老一輩憤青的情懷、衍拓了創(chuàng)意,肆應變局的能力。
  青少年時代,我們目睹清末外患所造成的遺恨;我們也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激昂。我們更目睹了國共之爭,家國紛亂的傷痕。
  求學時代,我們痛切舉世軍國主義霸凌的可恥,戰(zhàn)爭的可悲。有幸的是:我們可以在大洋彼岸體驗科學與教育豐厚的魅力,從太空探索、核能的和平利用、基因的破解、信息的運算、儲存和傳播;學習了求知、求真及自由的可愛,在安定的研究與教學生涯中,略建功業(yè),上下兩代和我們自己都還享受到家庭的溫暖。
  我們看到世代在轉移,可是沒有失落的感覺!扒趧跇銓崱敝谖覀兪呛茏匀坏。遇到了挫折,我們會唱童時的兒歌:“跌倒算什么,我們的骨頭硬,爬起來,再前進!”正面又樂觀。
  我們經(jīng)過為權勢紛爭導致的戰(zhàn)禍流離,也曾親歷了為探索大自然奧秘而喜悅。今日我們正面臨著為了宗教的誤解而頻生的沖突,人口大遷移、文化多樣化;我們還得為生命和大地永續(xù)生存的挑戰(zhàn)而努力。
  游學海外一甲子,時時心系故土。我們在新竹清華的珍貴時刻,推動過一些在“中研院”、長庚醫(yī)學體系實驗過的理念;在新竹清華生科院我們鼓勵“獨立”“自由”的學風。學生們將不再問為什么選課不再是求知的唯一途徑,學習是終身的。老師們不會質(zhì)疑賞識學術,而是為了興趣和好奇,實用自在其中;我們的價值觀趨同,其識即油然而生,進而有以理性可以為推動未來、構思遠景的信念。
  在新竹清華,我們?nèi)绻恰昂w”,真的不只是瀟灑走一回。
  秉乾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請假,全職在新竹清華只有四年,這四年看著第一屆生科系大學部學生從入學而畢業(yè),完成了人生最珍貴的智慧成熟的時段。今年他們畢業(yè)二十周年,秉乾和汝吉參加了相約二十年后見面的聚會。喜悅中我也有反省:身為老師有沒有盡足責任,有沒有很好地為他們的生涯規(guī)劃打下扎實的基礎。桃李不言,他們的努力和成就是否意味著新一代已經(jīng)長大了,抬起頭,為新竹清華、為中華人傳承。
  我們和新竹清華有因有緣,因為有很多人緣。傳記是記憶的考驗,盡管書中列了好些良師益友,不免遺漏了更多,若不是催稿的壓力,是應該逐一補齊的。
  本書可以說是秉乾、汝吉和新竹清華因緣的記錄,拿來獻給一位引導我們來新竹清華,也是我們尊重和贊賞的君山兄,應該是很合適的。君山要秉乾關懷的兩件事:學生和弈亭,無時或忘。學生們已分布在四海;弈亭構建得很有引人入勝的優(yōu)雅,寫真版已韙存在本書的封底。
  黃秉乾2015年6月10日(鉆石婚日)
  于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上一本:每天都是一場戰(zhàn)斗 下一本:世界100位名人成才奧秘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紫荊花下--學思行旅口述青春紀事的作者是王震邦編,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