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的山嶺,連綿的山嶺…… 在這蒼涼古邁的關(guān)東大地,廣漠遠(yuǎn)闊的遼南原野,山巒無盡,峰巔簇?fù)恚瑤X岱莽莽,峰岳茫茫,巖嶂重重。 這些山巒,嶺岱,峰岳,巖嶂,算來都是長白山的余脈。論其名稱,能夠凸U得出的,就有雞冠山、黑鷹山、華表山、官馬山、開門山、關(guān)門山、天門山、小陵山、半蠟嶺、摩旗山、廟光嶺、姚千戶山、曹千戶嶺、寒城嶺、大石門嶺、小石門嶺、琵琶嶺、關(guān)山、晾甲山、馬蹄峪、答喇山、寒山、寨山、囪山、梨花峪、杏花峪、浪子山、三盤峪、七盤嶺、八盤嶺、鼓手峪、馬壓山、牛兒嶺、石門山、子日山、遠(yuǎn)帆山、八石寨峪、詹家山、南山、香山、麥山、柴山、首山、鞍山、廟嶺等等。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觀不勝觀。 在這諸多的山嶺中,尤值得一提的便是千山。 千山,古稱千朵蓮花山,又名千華山,也叫積翠山。說起這些山名,都有著其引人生趣的來歷。積翠山,傳說遠(yuǎn)古洪荒年代,上方有一位美貌賢惠的女神,名字叫積翠仙子。她為了讓人間有無限風(fēng)光、爛漫春色,便用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五光十色、萬紫千紅的云錦霞朵,繡織蓮花。當(dāng)她繡織到第九百九十九朵的時候,被專橫跋扈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不讓她隨意降美于人間,于是勒令天兵天將把她抓走,予以審問。積翠仙子見自己的美好愿望實現(xiàn)不了,非常著急。在痛苦掙扎中,她將已繡好的九百九十九朵蓮花灑向了人間。于是,那九百九十九朵蓮花,便化作了大地上的九百九十九座美妙奇麗的山峰。積翠仙子在向人間灑落這些蓮花時,手中握著的繡針也因不慎滑落了下來,鑲嵌在群山的石縫里,這樣便形成了后來的千山中的“一線天”景觀。在這悠遠(yuǎn)的歷史長河中,人們?yōu)榱司拺堰@位有功于人間的積翠仙子,便將這里的群山稱之為積翠山了。 千華山,是它將千山與附近的華表山結(jié)合起來后而得到的稱謂。它也有一段美妙無瑕、晶瑩剔透的傳說。傳說遠(yuǎn)在漢朝時,遼東有個名叫丁令威的人,他遠(yuǎn)離家鄉(xiāng),來到浙江靈波山,拜師學(xué)道。后來,經(jīng)過多年苦修苦煉,終于得道成仙。但是,他很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便化作一只仙鶴飛了回來。它落在遼陽城南的南山華表柱上,并玎玎玲玲、殷殷切切地唱道: 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載今始?xì)w。 城郭如故人已非,誰識仙某在此窺。 據(jù)說,千山的“來鶴亭”、“仙人臺”等名勝的稱謂,都來自于丁令威的傳說。當(dāng)然,華表山的這個名稱,也是后人對于丁令威的一個紀(jì)慰了。千朵蓮花山,顧名思義,是說它應(yīng)該有千座狀似蓮花的山峰。然而,它竟然有山峰九百九十九座,并非有一千座。傳說有——位得道的大仙云游到這里,他————地數(shù)過了山頭,見差一座沒有構(gòu)成一千座,深感遺憾。于是,他在九百九十九座蓮花山之間又造了一座假山。從此,千朵蓮花山便名副其實了。 對于千山名字的來歷,歷代文人秀士多有吟詠。其中,以清代嘉慶年間進(jìn)士、曾任御史的姚元之的《題千山》一詩最為出名。詩云: 明霞為飾玉為容,山到遼陽巒嶂重。 試向青天數(shù)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 要說這些山嶺,都各有其生奇的一面。那就是,這些山嶺絕大多數(shù)都是東西走向,南北排列,但是,確也奪奇爭秀,溢彩生輝,成瑞呈祥。常言,有山就有水;又道,山多高水多高。在這諸多山嶺中,多有悠悠流水生出。要說這些流水,也有它與天下江河不一般的地方。那就是,它在山嶺中多作東西流淌,待流出山外,卻又化作南北流程,且涌進(jìn)一條大河,從此便迢迢遠(yuǎn)去,漫漫天涯,奔向遼遠(yuǎn)浩瀚的渤海里去了。匯總后的這條大河,名日渾河,蓋取其渾然大度、渾厚豁達(dá)、渾圓樸厚之意也。而匯入這條大河的東來的河流,主要有這樣四條,由南自北數(shù),它們分別是湯河、沙河、夾河、柳河。夾河,又名太子河。 話說,就在這南有湯河與沙河、北有太子河與柳河之間,就在這東西走向、南北排列的諸多山嶺的末端,竟然恢恢闊闊、烏烏壓壓地?fù)沓鲆蛔懦莵,名日遼陽。 本書故事,即從遼陽寫起。 遼陽,漢時稱襄平郡,三國北魏時稱遼東郡,晉時屬遼東國,隋唐時稱安東都護(hù)府,遼時稱東京遼陽府,金時稱東京路遼陽府,元時稱遼陽路,明時稱遼東都司衛(wèi),清代始稱遼陽州,隸屬奉天府即盛京城所轄。 明萬歷四十八年,也就是明光宗貞皇帝朱常洛泰昌元年,亦是大清國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前期的后金天命五年。這年的干支為庚申,即公元1620年。 這年春三月,時任遼東都司都指揮同知、上等都指揮僉事遼陽中軍、謚號安國將軍掌都司印、萬歷四十年武舉人崔圭,跨馬來到遼東都指揮使司、謚號靖遼將軍王玨帳下。 這個崔圭,乃是世代簪纓,將門之后,名門之子。其祖原籍河南南陽,后始祖崔源隨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征戰(zhàn),來到遼陽任事,直到今時。 王玨,原籍亦是河南南陽。先祖于明初移居揚州府江都縣。到了王玨這輩,開始升官發(fā)跡。王玨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取中武進(jìn)士,遂被派遣分發(fā)到遼陽,出任遼東都司都指揮,至今已越二十年。 那么,這日崔圭為什么要來到王玨帳下呢? 原來,崔圭與王玨交情甚厚,又為同僚。崔圭在王玨手下供職,為下屬吏員;且二人先祖同為河南南陽。常言,人不親土還親。因此,二人相處得非常默契,競成了莫逆之交。在一次閑聊中,崔圭得知王玨有將眷屬遷居遼陽之意,并探問崔圭,看是否可行。崔圭經(jīng)過多次的思索,已為王玨打定主意,決意讓他舉家遷來,莫要猶豫和躊躇不定。這日崔圭前來,就是為著進(jìn)一步說服玉玨的。 二人相見,也沒有多說,崔圭帶領(lǐng)著王玨,便~同騎馬向城外走來。 他們要奔哪兒去? 遼陽城南,千山腳下,鞍山東郊,倪家臺村,東山前坡,崔氏塋地。 為什么要他到這里來? 崔圭要王玨看看他家的祖塋,以此作說,說服王玨。P2-4 王爾烈與劉墉、紀(jì)曉嵐、和坤同朝為官;在乾隆帝千挑百選之下被遴聘為太子師;他襄助紀(jì)曉嵐修纂《四庫全書》,深受乾隆與紀(jì)曉嵐的推崇;他博學(xué)聰敏,才智過人,成為乾隆倚重的文臣;他剛毅正直,一生清廉,以崇高的人格與道德形象,改變了皇子永琰(嘉慶帝)的一生。 清末官場流傳說:有四種人最當(dāng)紅,分別是:帝師、王佐、鬼使、神差。這話拿來檢視王爾烈,卻不管用,因為他不愛權(quán)、不愛錢,他唯一熱愛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機(jī)會可以發(fā)財,卻都鄙夷之,這種追求公義、堅守清貧的觀念。源自儒家思想對他的熏陶……從這里,可以看到讀書人的價值觀;也可以讓我們反躬自省:知識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沒有一個永恒的價值?能不能起積極正面的領(lǐng)導(dǎo)作用?能不能發(fā)揮向上提升的功能? ————臺灣作家王壽來 增訂版后記 有關(guān)本版當(dāng)說明的事,在我的《增訂書序》一文中已經(jīng)有所交代了。為明晰起見,此處再說一下。本次再版,增添了些新寫的文字,計六章七萬余字,并在他處也有一些增添和修訂。我所以要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將書中主人公所處的社會背景講述清楚,不僅使人們能進(jìn)一步了解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更能豐滿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給讀者一個更清晰、更壯美的印象;同時也增加了書中的故事性和可讀性。這當(dāng)是向讀者所要告知的吧。 再有所要講的,是感謝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長孫建軍先生、總編王爾立女士,感謝責(zé)任編輯王明智先生。其以高度負(fù)責(zé)、盡心盡力的敬業(yè)精神,亦是為著向讀者負(fù)責(zé),拿出一本像樣的,能讓人讀得下、能傳得開的、這樣的一本書,努力校訂、編輯,使我很感動,我不會忘記。 這是一部增訂本書,一部全新的書,不同于最初的原版書,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謝謝。 楊子忱再志 2014年2月25日于長春東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