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英國大學女校長
作者:陳志娟,江舒雯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3:57
從興趣到研究 布里斯托大學優(yōu)質的師資資源和厚重的學術氛圍使朱莉亞對自己的專業(yè)和事業(yè)有了更深的認識,并為她日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大學期間,朱莉亞參加了各種學術活動,廣泛地吸收了學術營養(yǎng)。也就是在這一期間,她認識了她的終身伴侶彼得·古德費羅(Peter Neville Goodfellow)。彼得·古德費羅與她同齡,是學校生物系的學生。 年輕的朱莉亞漸漸地理解了父親當初對自己專業(yè)選擇的擔憂。人們通常認為物理對于女生而言是很奇怪的專業(yè),那些年,物理專業(yè)的女大學生畢業(yè)后的去向通常是做物理教師。她周圍的一些朋友也很難找到朝著常規(guī)的物理學家方向發(fā)展的工作。雖然現(xiàn)實不盡如人意,但大學期間跟物理學研究的親密接觸給她帶來的快樂讓她對科學研究魂牽夢繞。 值得一提的是,大學期間,布里斯托大學第五任董事、英國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獲得者多蘿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教授是不少女性,尤其是理科女大學生包括朱莉亞在內的榜樣。朱莉亞希望成為多蘿西·霍奇金教授這樣的人。 大學的最后一年,物理系學生需要做研究項目,朱莉亞的研究項目是在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小組進行的,主要是研究多糖的結構。在參與項目期間,朱莉亞發(fā)現(xiàn)自己十分享受做交叉學科研究帶來的快樂,還寫出了一篇有幾分學術含量的論文。在科研上初試牛刀就取得了小小成績,朱莉亞非常興奮,發(fā)現(xiàn)了自己是有潛力做研究的。 四年的大學生活很快過去了,朱莉亞順利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21歲那年,朱莉亞與彼得結婚了;楹,這對年輕的小夫妻決定同時攻讀博士學位。1975年,年僅24歲的朱莉亞獲得了英國開放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她回憶說,當時的她并沒有想到自己會完成研究學位,但這個“意外的收獲”最終為她未來的事業(y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分子生物學作為交叉學科在學術上引起了不少爭議,但這門學科有無限的發(fā)展空間。為了得到更多的學術訓練,朱莉亞決定赴地球的那端————美國繼續(xù)深造。這一次,她得到了父親的支持。 1976至1978年,朱莉亞在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做為期三年的博士后研究。這是為日后朱莉亞在生物物理乃至整個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奠定基礎的三年。在美國的留學經歷讓了朱莉亞接觸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獲得了新的視角。高能電子與磁場相遇產生同步加速器輻射,朱莉亞通過這個來研究蛋白質結構!拔业难芯繃@著斯坦福大學那個巨大的被稱為‘同步加速器’的機器。這個機器的直徑有1千米。它朝四周發(fā)出帶電粒子,放出許多不同波長的光,然后你就可以選擇你需要的波長!被貞浧鹉菐啄甑牟┦亢笊,朱莉亞的眼睛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上并沒有幾臺同步加速器,當然美國是少數(shù)擁有同步加速器的國家之一。在斯坦福的三年,朱莉亞對這一前沿的科學研究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對物理生物研究有了新的領悟。通過同步加速器能看到物質的原子結構和蛋白質結構,這讓她欣喜若狂。她也是世界上第一批使用同步加速器輻射來研究蛋白質結構的科學家之一。 這是朱莉亞生活中難忘而奇妙的三年。雖然朱莉亞看起來有些靦腆,但她的幽默感和坦誠的待人方式為她在斯坦福大學贏得了不少朋友。年輕的朱莉亞、彼得夫婦收入開始豐厚,這使得他們不為生活所累,在緊張的科研工作之余能去相隔不遠的優(yōu)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和加州海岸游玩。這也是他們婚后第一次能支付得起這種閑情逸致的消費。 加州的生活忙碌而充實!爱悋m好,不是故鄉(xiāng)”。斯坦福大學優(yōu)厚的研究條件、優(yōu)勝美地國家公園如詩如畫的美景、加州的沙灘和陽光、斯坦福大學美麗的校園和長長的棕櫚大道并沒有讓他們流連忘返。1978年,夫婦倆最終決定回到英國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 他們選擇了倫敦,因為倫敦有很好的科研機會,當時英國的好幾個結構生物學實驗室都建在倫敦。這對于從事物理生物研究的朱莉亞·古德費羅和從事生物研究的彼得·古德費羅而言,都是很好的選擇。朱莉亞選擇到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工作,不過,更確切地說,這個工作是朱莉亞和伯貝克學院相互選擇的結果。 P9-11 寫到“后記”這兩個字時,也意味著英國大學女校長傳記項目即將結束。 還清楚地記得接到這個項目時誠惶誠恐的心情。英國高等教育有著九百多年的歷史,目前的英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劇變時期,把握這一宏大背景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英國人以保守著稱于世,要想從英國大學位居高位的女性領導處獲取本項目需要的內容談何容易。 數(shù)次想過放棄,但還是堅持了下來;蛟S是被本項目的發(fā)起人————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組委會主席、中國傳媒大學名譽校長劉繼南教授多年來對世界大學女校長事業(yè)的不懈追求和提升高等教育女性領導力的執(zhí)著所感染,或許是被本項目的研究對象————肯特大學校長朱莉亞·古德費羅教授、林肯大學校長瑪麗·斯圖亞特教授、圣安德魯斯大學校長路易斯·理查森教授和劍橋大學前校長艾莉森·理查德教授的精神所鼓舞,經過了種種艱辛,本書最終付梓。 2012年1 2月,在江蘇中外大學女校長教育發(fā)展基金的資助下,本人得以遠赴英國,奔波于倫敦、坎特布雷、林肯、圣安德魯斯,采訪了本書中的四位校長,并查閱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12月的英國,下午4點剛過暮色便開始降臨。出訪日程緊張,任務艱辛,但最終還是順利地結束了采訪任務。直到現(xiàn)在,在英國度過的日日夜夜仍歷歷在目。還記得采訪完肯特大學校長后,從英國東南部的坎特布雷市經倫敦輾轉坐火車到北部的林肯市的那段旅程;疖囃睃c,必須改變換乘車站,可換乘的火車因遭遇突發(fā)事故久久不至。在寒風中等候換乘的火車,暮色一點點降臨,周圍全是說著陌生語言的人,不知道火車什么時候到,更不知道要晚上幾點才能到達那個陌生的城市,那種無助的心情刻骨銘心。在夜色中到了林肯,50來歲的出租車司機那句“姑娘,這就是你要去的旅館”讓人溫暖至極。直至今日,那種到達彼岸的感覺依然親切至極。 這何嘗不是承擔英國大學女校長傳記項目過程中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這一過程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會遭遇很多困難,會有突發(fā)的事情出現(xiàn),會感到無助,甚至絕望,但經過長達一年的努力,書稿最終完成。盡管因作者的能力所限,本書會有種種不如意之處,但到達彼岸的感覺還是讓作者欣慰不已。 到達彼岸的路程中,有許多幫助過本書作者的人: 首先是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組委會主席、中國傳媒大學名譽校長劉繼南教授,感謝她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寶貴的研究機會。同時感謝江蘇中外大學女校長教育發(fā)展基金為我們的研究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感謝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劉利群教授,沒有她的支持,作者無法在承擔本職工作之余完成這個項目。 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蔡翔社長、閔惠泉教授、李水仙編輯、蔣倩編輯的督促和指導。感謝傳記叢書專家組各位專家高屋建瓴,為本書提出寶貴意見。 感謝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高等教育管理學院院長羅斯瑪麗·迪姆教授提供寶貴的資料和深刻的洞見,使作者對英國大學女校長這一群體在宏觀上有了更深的把握。感謝肯特大學校長朱莉亞·古德費羅教授、林肯大學校長瑪麗·斯圖亞特教授、圣安德魯斯大學校長路易斯·理查森教授和劍橋大學前校長艾莉森·理查德教授接受采訪并提供資料,特別感謝瑪麗·斯圖亞特校長為作者的采訪提供的種種便利條件。感謝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院長瑪麗·福勒教授在履新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作者的采訪,使作者對英國高等教育女性領導力有了新認識。 感謝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學女校長研究項目組各項目承擔者們無私地分享寶貴經驗,感謝項目組工作人員的支持。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他們的名字,但作者銘記在心。 因材料所限,本書難免有種種不當之處,敬請專家、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陳志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