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杭州運河名人


作者:許菁頻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0:27


  王濟
  王濟(952——1010),字巨川,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徙居饒陽。祖父王卿,擅長辯論,被趙王镕召見作為幕僚。宋太宗雍熙中,王濟得試學(xué)士院,補龍溪主簿,遷光祿寺丞,權(quán)大理丞,改刑部詳覆官、鎮(zhèn)州通判、監(jiān)察御史等,官至江南路安撫使、洪州知州。
  王濟任龍溪主簿時,朝廷規(guī)定用鶴毛作為箭上的羽毛。一根鶴毛價值數(shù)百錢,成為老百姓的負擔(dān)。王濟提出用鵝毛代替鶴毛,并向朝廷上奏此事。朝廷因而下詔改用鵝毛,減輕了百姓的負擔(dān)。在龍溪,王濟還帶領(lǐng)百姓疏導(dǎo)池塘,灌溉田地。王濟任刑部詳覆官、鎮(zhèn)州通判時,都校孫進指使喝了酒的流氓將人牙齒打落,王濟不等上奏,就杖脊孫進,并將他押送京師。從此,城中守軍不敢為非作歹,而謹守軍紀。王濟后拜監(jiān)察御史。咸平初年,王濟寫了《備邊策》十五條獻給真宗。景德初年,王濟調(diào)任河中府知府。時值契丹南下,真宗親臨澶淵,下詔摧毀黃河沿岸所有橋梁和船只。王濟認為摧毀橋梁和船只既不方便糧食運輸,也會動搖民心,上奏建議停止此事。真宗贊同,并派使者進行獎勵。景德三年(1006),王濟因修改舊的茶法得罪了權(quán)貴。景德四年(1007)離京任杭州知州。大中祥符三年(1010),任洪州知州時,恰逢旱災(zāi)。王濟親自督促官吏煮粥救濟災(zāi)民,并錄用饑民當(dāng)州兵。這年王濟病逝,遺言上奏真宗要招納賢才,遠離阿諛之徒,免除各種不急需的土木建筑勞役。王濟喜讀經(jīng)史,特別喜歡讀《左氏春秋》,性格剛強正直,無所畏懼。
  景德四年,王濟在杭州做知州時,通過疏浚西湖,改善杭州運河水道。杭州的運河,多賴西湖提供水源,與西湖的關(guān)系相當(dāng)密切。王濟到杭州后,針對撩湖兵廢后西湖水涸草生、漸成葑田的現(xiàn)狀,發(fā)動城中百姓疏浚西湖,增置斗門,以備漬溢之患,且仍以白居易舊記刻石湖側(cè),民頗獲利。
  戚綸
  戚綸(954——1021),字仲言,應(yīng)天楚丘(今山東曹縣)人。戚綸是民間教育家戚同文次子。戚綸少年時與其兄戚維以文章品行知名,堅持不懈學(xué)習(xí)古文,喜歡談?wù)撁。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及第,被任命為沂水主簿,后徙知太和縣,加大理評事。當(dāng)?shù)匕傩諅性強悍,多訴訟,戚綸創(chuàng)作《諭民》詩五十篇,用通俗易曉之語規(guī)誡百姓,逾年獄訟大減。遷光祿丞,后授大理評事,知永嘉縣,又為光祿寺丞。真宗即位,戚綸轉(zhuǎn)著作佐郎,通判泰州,未行,因文章學(xué)問美好嚴謹,留任為秘閣校理。受詔考校司天臺職官,定州縣職田條制。改太常丞,判登聞院。景德元年(1004),判三司開拆司,改鹽鐵判官,拜龍圖閣待制。二年,同知貢舉。與劉承珪同領(lǐng)修《冊府元龜》事。進右司諫、兵部員外郎。大中祥符元年(1008),掌吏部銓選事。真宗封泰山,命戚綸共同商議運送之事,典禮完畢,遷戶部郎中、直昭文館,奉詔同編《東封祥瑞封禪記》,又兼集賢殿修撰。景德二年(1005),擢樞密直學(xué)士,出知杭州,徙揚、徐州。八年,授左諫議大夫。代還,復(fù)知青州,徙鄆州。貶岳州團練副使,易和州。天禧四年(1020),改保靜軍副使,分司南京。晚年被權(quán)貴排斥,不受重用。以疾求歸故里,改太常少卿,分司南京。六十八歲病逝。戚綸喜歡談?wù)撜危行┯馗栝。與兄長戚維感情深厚。與人交往重信義,喜歡推薦士人。為人清廉、節(jié)儉,死后,家中沒有多余財物。天圣中,其子獻遺集,詔贈左諫議大夫。戚綸著有文集二十卷,又集前后奏議論策,別為《論思集》十卷,均已佚。今《全宋詩》和《全宋文》中有收錄其詩文。
  宋時,海潮倒灌、田廬淹沒,海塘治理依然是杭州運河治理中的一件大事。有宋一代,杭州地方官先后筑塘21次。大中祥符五年(1012),戚綸在杭州任知州,針對海潮沖擊錢塘江西北堤岸、直逼杭州城垣的險情,與轉(zhuǎn)運使陳堯佐一起,采用梢楗,以護其沖,設(shè)法防捍,并集材役工數(shù)萬,筑成一條七里長堤,防止了海潮的沖涌,保護了兩岸的居民和農(nóng)田的利益,也保障了運河的正常航運。
  王欽若
  王欽若(962——1025),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太宗征討太原時,年僅十八歲的王欽若作《平晉賦論》獻上。淳化三年(992),王欽若進士及第,任毫州防御推官,遷秘書省秘書郎,監(jiān)廬州稅。改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憑由司。召試學(xué)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召為翰林學(xué)士。出為西川安撫使。還朝,授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景德初年,契丹入侵,真宗出征澶淵,王欽若自請北上,以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zhuǎn)運司。還,為刑部侍郎、資政殿學(xué)士,參與編修《冊府元龜》及國史。其間,經(jīng)常篡奪功績,推卸責(zé)任,品行為人不齒。后改兵部侍郎,升大學(xué)士。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大中祥符初年(1008),真宗自言夢見神人賜天書于泰山,王欽若獻上《天書再降祥瑞圖》,助真宗東封泰山。封禪禮成,遷禮部尚書,再遷戶部尚書。隨祀汾陰,改吏部尚書。宋天禧四年(1020),以太子太保出判杭州,歸朝,再為資政殿大學(xué)士。仁宗即位,改秘書監(jiān),起為太常卿,知濠州,移知江寧府。召人朝,復(fù)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真宗實錄》修成后,進司徒,封冀國公。天圣三年(1025)去世,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王欽若一生歷仕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皇帝,是一代名臣。且其一生著作等身,在詩文、史傳等方面均有著述,特別是曾奉旨編《冊府元龜》一千卷,影響較大。
  王欽若任毫州判官時,監(jiān)管會亭倉,其“出脫舊米”的舉動傳聞天下。當(dāng)時因為雨水不斷,百姓交上來的糧食大多潮濕,倉庫管理員因此拒收,而趕來交糧的百姓,尤其是從遠方趕來的百姓,都怨聲載道。王欽若了解情況后,命令手下都接受了百姓的糧食,并奏請朝廷,希望不要限制納糧年次長短,對外先支付濕米。宋太宗接受了這一建議,并從此重用王欽若。但王欽若在杭州做知府時,卻對運河做過破壞性的事情。在北宋以前,杭州的茅山河與大運河相通,但又東接錢塘江,每當(dāng)潮汐高漲的時候,海水夾帶泥沙倒灌進鹽橋河,就會造成河道淤塞。吳越國王錢繆因此建造龍山閘和浙江閘以阻遏江潮,而用西湖作為運河的水源,以保證運河的正常運輸。但王欽若在杭州做知府時,為貪圖船只往來方便,毀掉江閘,造成河道淤塞。以后直到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府時,通過開浚茅山河和鹽橋河,才解決了這一問題。P25-27





上一本:巴金與西湖 下一本:西溪名人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杭州運河名人的作者是許菁頻,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