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都叫她“媽媽” 善良的吐尼沙汗·吐爾地,不僅有三個與自己毫無血緣的孩子,還有著一群特殊的孩子————駐軍某部五連的官兵們,他們都深情地把她稱作“媽媽”,他們之間有著比血緣更加濃厚的母子情緣。 因為生活清貧,又養(yǎng)育著三個殘疾孩子,吐尼沙汗·吐爾地的日子捉襟見肘。此時,一群身著綠軍裝的小伙子們走人了他們母子的生活。先是給她送來大米、面粉、清油、蔬菜以及過冬的衣物。隨后,又拉來煤炭,幫她打好火墻、燒起爐子。當(dāng)吐尼沙汗·吐爾地第一次感覺到子弟兵和火墻帶給她的溫暖時,她用干裂的雙手緊緊地握住官兵的手,一行清淚順著臉頰緩緩流下,嘴里連連說著謝謝。她把這群雪中送炭、救苦救難的子弟兵們記在了心上。 部隊官兵十五年如一日地照顧著他們一家的生活,幫助吐尼沙汗·吐爾地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這也給她增添了無窮的生活動力。她逢人便說:“我撿了三個病巴郎(兒子),卻換來一群兵巴郎,值!” 部隊的官兵常年穿著膠鞋,許多戰(zhàn)士都被捂出了腳氣。為了防止戰(zhàn)士們相互感染,每到夏季,吐尼沙汗·吐爾地都會來到部隊,在戰(zhàn)士們熟睡的間隙,為戰(zhàn)士們趕制鞋墊。穿上她縫制的鞋墊,官兵們得腳氣的人數(shù)少了,日常訓(xùn)練的熱情更高了。 節(jié)假日里,她安頓好三個孩子,又會來到部隊,挨個兒到官兵的宿舍里收取臟衣服。戰(zhàn)士們推辭說部隊配發(fā)了洗衣機(jī),用不著手洗。可大娘總是笑著說:“洗衣機(jī)洗得不徹底,還是用手洗得干凈。”為了大娘的這份情誼,官兵們悄悄提前洗好衣服,只留上一兩件給她。雖然這樣,她心里還是熱乎乎的,她知道,這群特殊孩子的恩情她永遠(yuǎn)報不完!哪怕為大家做一點點的事情,她的心里才會踏實! 十五年如一日,吐尼沙汗·吐爾地“媽媽”把官兵當(dāng)成自己的親生“巴郎”來關(guān)愛。她經(jīng)常到部隊看望官兵,噓寒問暖,除了為官兵們義務(wù)洗衣,還與他們面對面、心與心的溝通交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戰(zhàn)士們都愿意跟她說。而五連每個官兵的名字、性格、愛好、特長、家庭狀況,“媽媽”也都了如指掌。哪個戰(zhàn)士生病或家里有困難,鬧思想情緒了,“媽媽”都會知道,安慰、勸說,她用慈母般的愛溫暖他們、感化他們、開導(dǎo)他們,官兵們很快就解開了心結(jié),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訓(xùn)練之中。 感受大家庭的溫暖 吐尼沙汗·吐爾地的事跡在阿克蘇市干部群眾中引起了強(qiáng)烈反響。2006年古爾邦節(jié)前夕,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guān)懷下,地市單位、機(jī)關(guān)干部給她捐款12萬余元,為她購買了一套兩室兩廳的樓房,英巴扎辦事處自籌資金為大娘裝修了房子,購買了家具、家電、鍋碗瓢盆。 每當(dāng)提起這事,她總是熱淚盈眶:“都是黨和政府給予了我這一切,我還有什么放不下的!”每天,她都堅持做著一件事情,一做就是10多年。那就是推著輪椅讓三個孩子見到窗外的世界,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一次,她病倒了,三個懂事的孩子拖著殘疾的身體為“媽媽”煮了稀飯,孩子端著熱氣騰騰的稀飯,一口一口地喂媽媽,大娘含著淚水把這碗稀飯喝了下去。 2007年9月,上海援疆干部帶著米、面粉和3000元現(xiàn)金前來慰問;每逢周六、周日69221部隊的官兵帶著蔬菜、糧油和羊肉前來看望“媽媽”……來自社會各界的資助源源不斷,新的環(huán)境里,吐尼沙汗·吐爾地一家四口幸福地生活著。 P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