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斗的海貍”:1939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一張小照片背面的寫下的這幾個字就像一個許諾,描繪了她在私人和公共生活領域同樣一絲不茍的人生規(guī)劃。 戰(zhàn)后、冷戰(zhàn)時期、反殖民時期的政治沖突把她推向激進,思想中幾乎沒有懷疑、寬容和妥協的余地。她作品的大獲成功,《第二性》在并非全是女性的讀者那里引起的全球性反響,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之后《回憶錄》讓這一形象更加鮮明。一個被她塑造、由她掌控、清晰明確的形象。有時候缺少一個狂熱的、被生活的熱忱和虛無的恐懼所困擾的女人內心的種種矛盾。 描繪西蒙娜·德·波伏瓦作為“戰(zhàn)斗的海貍”的形象,同時也意味著在講述20世紀,這個“極端的世紀”。一個徹底對抗的世界,法國知識分子在其中還有一個角色可以扮演,那就是“偉大的良知”,慷慨激昂、不屈不撓,有時到了盲目的境地。種種偉大意識形態(tài)的破滅、歐洲霸權的終結、全球化都標志著我們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重讀西蒙娜.德.波伏瓦火熱的作品,我們不禁捫心自問:把對絕對的熱衷讓位于一種對她曾經直面的大問題沒有給出答案的相對主義,我們是否該因此而沾沾自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