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年譜》是安徽省教育廳重點課題“桐城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年譜”結(jié)項成果。本書以清代桐城宰相張廷玉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清代相關(guān)歷史文獻的研究,以年譜形式反映張廷玉的成長道路,他的政治作為,他對清代皇室和清代政治、文化的影響,反映桐城宰相張廷玉的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研究他在清代桐城文學發(fā)展中的貢獻和地位,反映他與桐城文派興起及其主要文學觀念和文風形成之間的關(guān)系,反映他與清代文壇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及其對清代文學和文風的影響。從而深度揭示張廷玉在清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更深刻理解和把握廷玉與清代桐城文學、清代文壇之間的影響關(guān)系,正確把握張英、張廷玉這兩位安徽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和時代意義作出努力。本書的出版對于更加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安徽歷史人物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同時,它將為清代譜牒文獻研究、清代歷史研究、清代文學研究等諸多研究領(lǐng)域提供新成果。 本書簡介: 《張廷玉年譜》以清代桐城宰相張廷玉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清代相關(guān)歷史文獻的研究,以年譜形式反映張廷玉的成長道路,他的政治作為,他對清代皇室和清代政治、文化的影響,反映桐城宰相張廷玉的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研究他在清代桐城文學發(fā)展中的貢獻和地位,反映他與桐城文派興起及其主要文學觀念和文風形成之間的關(guān)系,反映他與清代文壇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及其對清代文學和文風的影響。 作者簡介: 張體云,女,1974年生,安徽桐城人。九三學社社員。合肥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安徽省朱子學研究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朱子學、桐城文派。在《文學遺產(chǎn)》《中州學刊》《學術(shù)界》等刊物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十余篇。曾主持完成合肥學院、安徽省社科聯(lián)、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參與省及國家社科研究項目多項。 目錄: 序001前言001凡例001第一卷康熙十一年至康熙四十二年001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一歲001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二歲002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三歲008康熙序001前言001凡例001第一卷康熙十一年至康熙四十二年001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一歲001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二歲002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三歲008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四歲008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五歲009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六歲011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七歲012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八歲015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九歲016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十歲017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十一歲018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十二歲020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十三歲022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十四歲023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十五歲023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十六歲025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十七歲026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十八歲029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十九歲029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二十歲030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二十一歲031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二十二歲032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二十三歲033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二十四歲034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二十五歲035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二十六歲037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二十七歲039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年)二十八歲040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二十九歲043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年)三十歲045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三十一歲046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三十二歲050第二卷康熙四十三年至康熙六十一年053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三十三歲053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三十四歲055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三十五歲060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三十六歲062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三十七歲065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三十八歲068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三十九歲069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四十歲071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四十一歲074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五十二歲076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四十三歲080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四十四歲082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四十五歲085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四十六歲087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四十七歲091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四十八歲094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四十九歲096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五十歲099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五十一歲103第三卷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07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五十二歲107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五十三歲116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五十四歲122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五十五歲129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五十六歲137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五十七歲146雍正七年(乙酉,1729年)五十八歲150雍正八年(庚戌,1730年)五十九歲155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六十歲160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六十一歲162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六十二歲166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六十三歲175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六十四歲180第四卷乾隆元年至乾隆十四年188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六十五歲188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六十六歲198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六十七歲210乾隆四年(己未,1739年)六十八歲218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六十九歲227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七十歲232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七十一歲237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七十二歲243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七十三歲248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七十四歲258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七十五歲266乾隆十二年(丁卯,1749年)七十六歲276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七十七歲282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七十八歲291第五卷乾隆十五年至乾隆二十年304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七十九歲304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八十歲311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八十一歲314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八十二歲318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八十三歲321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八十四歲322附錄一身后事326附錄二張廷玉行述、傳記364附錄三佚文411附錄四張廷玉生平著作及其刊刻流傳考436附錄五《澄懷主人自訂年譜》考異445附錄六論張廷玉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454主要參考文獻460后記467前言蔣長棟張體云女士的《張英年譜》與《張廷玉年譜》即將出版,囑托我為之作序。初覽兩《譜》近百萬字的書稿,我不禁為體云女士投入的巨大心血和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贊嘆和驕蔣長棟張體云女士的《張英年譜》與《張廷玉年譜》即將出版,囑托我為之作序。初覽兩《譜》近百萬字的書稿,我不禁為體云女士投入的巨大心血和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贊嘆和驕傲。十幾年前她在我門下攻讀湘大古代文學碩士學位期間,就對考據(jù)情有獨鐘,與枯燥繁瑣的史料打交道竟成為她最大的樂趣,還在《文學遺產(chǎn)》等刊物上發(fā)表過考據(jù)型文章。到合肥學院工作后,她在古代文學、文獻學、語言學等領(lǐng)域的教學與研究頗多收獲,還去韓國做過外教,但其強項仍是考據(jù),而研究重心則是其老家桐城那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為桐城籍父子宰相所作的《張英年譜》與《張廷玉年譜》,則是她所主持的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的終期成果。令人欣慰的是,體云女士的考據(jù)成果已不再是當年的嫩苗小草,而是蔚為壯觀的參天大樹。我將之稱為參天大樹,不僅因為兩《譜》的規(guī)模之巨,而且還因為兩《譜》的價值和意義非同尋常。僅從張氏父子作為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宰相來看,對他們的身世行蹤進行考據(jù),已超出對一般個體文人研究的意義,具有籠罩一個時代諸多方面的宏觀研究意義。同時,即使就個體研究而言,他們在那一時代的政治學、經(jīng)濟學、文學、史學、檔案學乃至軍事學等諸多領(lǐng)域,都有著其獨特的成就與創(chuàng)獲。然而,對于這樣兩位影響幾代朝政,有著諸多學術(shù)成就,地位顯赫且?guī)е撤N傳奇色彩的父子宰相,歷來的研究卻既不系統(tǒng)也不充分。即以生平研究而論,目前已出版的大型譜牒文獻如《中國歷代名人年譜》《北京圖書館珍本年譜》《乾嘉名儒年譜》《清初名人年譜》等,皆無張英年譜;而張廷玉的《澄懷主人自訂年譜》,因“癸卯歲室廬不戒于火,遂為灰爐”,重修后的《自訂年譜》則因“年既垂暮,機務日繁”而“亦多遺忘,不無掛漏”(張廷玉《自訂年譜序》)。正因為這樣,體云女士所著《張英年譜》與《張廷玉年譜》,便填補了學術(shù)上的一個巨大空白,不僅對張氏父子宰相的個體研究具有扎實的奠基意義,而且對清代前中期政治、經(jīng)濟、文學、歷史、檔案乃至軍事等諸多領(lǐng)域的研究,都提供了可靠而重要的基礎(chǔ)。當選題正確后,決定考據(jù)型著作價值之有無與大小者,關(guān)鍵在能否遵循重證據(jù)、求真實的原則進行寫作。通覽兩《譜》,我以為體云女士在堅持這一原則方面,足堪稱為典范。這部《張廷玉年譜》在堅持這一原則上就尤為突出,重證求實既是該著最大的優(yōu)點,又是該著最大的特點!稄埻⒂衲曜V》將張氏的生平事跡按時間順序分為五卷,也即五個階段,這是作年譜所共同遵循的結(jié)構(gòu)框架,是科學而又合理的。若能保證每一年月日的事跡記載都準確無誤,則五個時期所記事跡的相互勾連,便可準確形成一部動態(tài)描述張氏一生行蹤事跡的靈動年譜。在這里,最重要最關(guān)鍵的還是每日每事之細小環(huán)節(jié)——即年譜中最細小最基本單位的記載必須是準確無誤,證據(jù)可靠的。為達此目的,體云女士的做法是,將張廷玉之《自訂年譜》,同相關(guān)史料如《康熙實錄》《圣祖實錄》《康熙起居注》《乾隆起居注》等朝廷實錄,其父張英及其他親戚、友人、同僚的相關(guān)記載,乃至正史野史的記載等,相互參照比較,鑒真別偽,在統(tǒng)籌兼顧中酌定每一記載的真實與否。對相互矛盾而一時無法作出準確判斷的記載,不妨暫闕如待定。應該說,這種“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做法,從根本上保證了整部年譜在考據(jù)上的客觀真實,準確無誤。體云女士重證求實的學風,促成其《張廷玉年譜》在學術(shù)上有著貫穿全著的出彩亮點,突出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張廷玉事跡的時間勘誤與辨證幾乎貫穿于康熙、雍正與乾隆等各個時期,因而也便籠罩了整部《年譜》。而且,其細致程度已臻于對年份、月份乃至日期的考索,可謂無微而不至。例如康熙二十二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五十七年,雍正十一年,乾隆十年、十二年等年代中,張氏《自訂年譜》中所載的大量或年份、或月份、或日期頻頻有誤,《張廷玉年譜》皆據(jù)權(quán)威史料一一作出斧正,令人不能不信服。年譜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準確厘清所記事實的時間線索,《張廷玉年譜》之成功與價值,首先也便體現(xiàn)在此。二是對張廷玉《自訂年譜》的材料補證貫穿于整部著作,使整部《年譜》較《自訂年譜》內(nèi)容更充實,記載更準確,敘事更具體。《張廷玉年譜》中所列的大量史料有時看似只是對《自訂年譜》的某種印證,但是,由于《自訂年譜》有“亦多遺忘,不無掛漏”的缺憾,因而《張廷玉年譜》所引相關(guān)史料便大多具有補缺充漏,使事跡記載更加清晰完整的作用。例如,雍正七年的《自訂年譜》只有較為簡單的記載:“十月,奉上諭:‘張廷玉協(xié)贊朕躬,忠誠宣猷,為國家辦理政務勤慎奉職,甚屬可嘉。著加少保。’”而《張廷玉年譜》所引《雍正實錄》卷八十七之材料,則不僅將時間具體到“十月二十七日戊辰”,而且將“諭”的對象“內(nèi)閣”,“諭”的全部內(nèi)容完整呈現(xiàn)出來。這種引用除了起到對《自訂年譜》的印證作用外,更彌補了《自訂年譜》信息量的簡略與不足,使所記事跡更加完整清晰,而這又為其他欲進行更深入研究者提供了更廣闊的信息與背景。因而,這種貫穿于全書的看似最普通的材料引證,同樣也成為該著的亮點。誰都不能保證一部五十來萬字的考據(jù)著作沒有一點瑕疵,但即使如此,體云女士的《張廷玉年譜》仍堪稱為一部張廷玉研究中較為完美而具有奠基意義的力作。但愿以此著之出版為契機,有關(guān)張廷玉諸多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也能借之而躍上一個更新更高的臺階。(作者系湘潭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