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老伶工張榮奎


作者:宋妍     整理日期:2016-06-29 09:27:57


本書簡介:
   本書講述了上世紀初、中期活躍在京津滬京劇舞臺上的文武老生張榮奎的藝術人生。作者以較為嚴謹?shù)氖穼W研究精神,用客觀和白描的方式,勾勒了清末民初戲劇發(fā)展和改革的歷史圖像,從中展示出那個時代一批被藝術大師的耀眼光芒所遮蔽、被歷史或藝術史所忽視的藝術群像。傳主和書中一些人物的藝術觀和價值觀,對于今天的時代仍具有啟發(fā)意義。該書文筆簡潔干凈,邏輯結構清晰,史料引用規(guī)范,也填補了一項京劇史研究的空白。
  作者簡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曾經(jīng)從事地方志編撰、組織人事研究和宣傳文化管理工作,現(xiàn)供職于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目錄:
  第一章南伶北上
  一、上京城承應
  二、棲身韓家潭
  三、習山野之風
  四、張家又添丁
  第二章學在京城
  一、入門“小天仙”
  二、轉道福壽科
  三、福壽班佚事
  第三章躋身梨園
  一、起步喜慶和
  二、參與“兩下鍋”
  三、搭班進戲園第一章南伶北上一、上京城承應二、棲身韓家潭三、習山野之風四、張家又添丁 第二章學在京城一、入門“小天仙”二、轉道福壽科三、福壽班佚事 第三章躋身梨園一、起步喜慶和二、參與“兩下鍋”三、搭班進戲園四、受恩大李五 第四章隨流南下一、香自苦寒來二、探路上海灘三、初做嫁衣裳 第五章勉力前臺一、舞臺多面手二、京朝派“下! 第六章戲曲姻緣一、走進大觀園二、岳丈孫老元三、梨園四連襟四、結親李百歲 第七章轉業(yè)津門一、授徒葉庸方二、翁婿灌唱片三、義會老戲骨四、寄情鴻連盛 第八章孤島謀生一、和樂一家親二、輔佐松竹社三、為師不含糊四、提攜張文涓 第九章余音繞梁一、閑游九河口二、蠟炬終成灰三、票友慰老情四、撒手梨園界 第十章評論選萃一、榮奎論戲二、人說榮奎張榮奎編年簡表張榮奎上海演出記錄參考資料后記第一章南伶北上1885年12月30日(清光緒十一年,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五),在北京城韓家潭一座張姓藝人家的四合院里,有個男嬰呱呱落地,幾聲清脆的哭喊,預示著這一家又多了一位吃戲飯的主,家里給他起名為榮奎。一、上京城承應榮奎祖籍蘇州。張家是在榮奎祖父張德喜這一代,從蘇州遷往北京的,這是因為恭親王奕新愛聽昆曲。張德喜是蘇州昆班里唱曲兒的,在老家小有名氣。蘇州是昆曲的發(fā)祥地。明代,南戲有四大聲腔,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昆曲。明中葉以后,蘇州逐步成了昆曲活動中心。昆曲雅致、含蓄,更為文人雅士所推崇,所以,玩曲就成了品位和身份的象征。那時候,達官貴人、富紳巨賈競相附庸風雅,還時興花錢建立家庭昆班,用以自娛自樂或者酬請賓客。清入主中原以后,統(tǒng)治者審時度勢,對漢文化采取了全盤吸收的政策。昆曲作為漢民族重要而優(yōu)秀的文化形式,格外受到關注乃至青睞?滴鯐r,宮里設南府負責戲曲演出事務,蘇州織造負有選送名伶任內廷供奉和選呈戲班為出巡的皇帝承應的職責。乾隆好昆曲。他在位期間,演戲風氣最為盛行,宮廷演劇人員多達一千四五百人,像辦理制鹽售鹽業(yè)務的那種官方機構,也都備有專業(yè)演出團體,用以經(jīng)常性的接待演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蘇州是當時昆班重要的匯聚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當?shù)氐睦デ嚾税l(fā)起重修老郎廟,彈丸之地參加捐款的本地和外地戲班共有46個。當?shù)孛耖g學昆曲唱昆曲成風,所謂“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就是借用李玉《千鐘戮》和洪舁《長生殿》中的曲詞,描述了當時昆曲在民間普及的實況。乾嘉之際,以鉆故紙堆、引經(jīng)據(jù)典為主要特征的“考據(jù)”學盛行,而精巧雅致、纏綿悱惻、文氣十足的昆曲反而失去了黃金時代,被稱為“亂彈”的各種地方戲方興未艾,梨園出現(xiàn)了花雅爭勝的局面。這時,宮里演戲看戲是家常便飯,民間戲班和民間票房也乘勢迭出,引發(fā)各地大興土木造戲臺,草臺班子混雜,上演的劇目則良莠互現(xiàn)。按時間推算,張德喜成才應在道咸之際。雖然道成兩朝,朝廷都整肅過民風,明令禁止民間傳播戲曲傳讀淫書,禁演戲奢靡積習,但是,看戲實在是件有趣的事,清內廷同樂園里還是可以演戲看戲的,有的戲甚至逐本上演,歷時幾個月,曲聲不絕于耳。民間戲曲熱更是減不下來,天高皇帝遠,東海之濱的上海出現(xiàn)了最早的昆曲曲社庚揚集,后來又有姜局,在鄰近地區(qū)及舊城一帶活動頻繁,第一家商業(yè)性質的昆曲戲園三雅園也在老南市四牌樓附近開張,一邊售茶,一邊演折子戲。但是,昆曲是受到嚴重挑戰(zhàn)的,所謂“時尚黃腔喊似雷,當年昆弋話無媒,而今特重余三勝,年少爭傳張二奎”就是寫照。戲曲名角那時也和今天一樣會受到追捧,比如,春臺班臺柱余三勝到天津演出時,時年18歲的著名泥塑藝人張明山專門為他塑像,表達尊捧之意。在中國文化史上,道咸之際很值得一書,那是一個孕育戲曲大師的時代,一批日后扛鼎中國戲曲界的人物在那時相繼來到人間,他們當中有梅巧玲、譚鑫培、俞粟廬、楊月樓、王鴻壽、趙嵩綬、孫佐臣、汪桂芬、姚增祿、汪笑儂等。張家后人只知道,祖上張德喜是被恭親王召到北京的,對藝人來說,這是體面的事情,所以,多少年后,榮奎和民國畫報記者談到此事,語氣不無自豪。恭親王受封于咸豐年間,那時候,昆曲已經(jīng)急劇衰落。但是,各種戲曲活動卻比過去更加廣泛深入,有幾個方面的情況可以佐證。一是戲曲在民間更為普及。首先是戲班的規(guī)模不小。比如,昆曲恒福、恒盛、三元、四喜四大班在杭州演出時,每班的演職員就有近百人,規(guī)?蓴辰裉熘匾难莩鰟F。其次是看戲的人多。史載,蘇州府廟橋搭臺演昆曲娛神,第二天再演《刀會》,附近數(shù)縣水陸兩路觀眾蜂擁前來觀賞,人數(shù)超過10萬,盛況空前,這絕對不輸于當下任何一場巨星演唱會。尤其是,毗鄰蘇州的上海開埠后,順勢興起民間戲曲熱,當時的富室子弟還建立了聚芳、集賢兩個戲曲團體,都極盡豪奢,演出形式則昆亂不擋,更有髦兒戲登場。二是戲曲成為軍中主要娛樂手段。清軍有的甚至在駐地建戲樓,邀各營隊長及文吏觀戲。那時,正值太平天國起事,太平軍一路攻城略地,一路鼓樂承歡,鶯歌燕舞。洪秀全在武昌過年時,帶“漢口戲班子十余部,優(yōu)伶兩百人”連日演唱;太平軍攻占金陵后,在利涉橋搜戲班衣箱,優(yōu)伶二百余人,均送楊秀清點視,再行分配;石達開攻下安徽宿松,縣城內連演三天花鼓戲;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建戲班,有男女童伶百二十人,專聘昆曲藝人教習。三是內廷自娛自樂日盛。咸豐皇帝是禁止京師旗人演唱票戲的。但清廷升平署卻常從民間選民籍學生進宮當差,服務于帝王壽慶和平日娛樂。即便在英法聯(lián)軍占領了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避難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仍陸續(xù)從民間挑選教習隨手場面筋斗成為亂彈主力,演出了弋腔、昆腔、亂彈三個劇種320余出戲。各地戲班晉京演出遂蔚然成風,活躍在京城的戲班逾百。恭親王和一幫王公貴族都是戲迷,常在府上辦堂會,他們也以自辦家班為榮,當時,王公貴族自辦家班不在少數(shù)。1873年,恭親王出資,命著名昆旦杜步云開辦私人家班性質的昆腔科班,時稱小學堂。推測一下,也許是某一次的恭王府自娛需求,也許是科班的教學需要,小有名氣的張德喜和戲班一班人風風光光,應召從蘇州到了北京。從此,張家便在北京落了戶!





上一本:四人幫 下一本:楊格非:晚清五十年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老伶工張榮奎的作者是宋妍,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