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美、毛勤勇編著的《星云大師新傳》沒有像有些著作那樣回避佛光山存在或面臨的問題。也沒有像有些學者那樣以西方的眼光苛求東方文化背景下的佛光山,而是力求平實地分析評述這些問題,以求給后來者提供借鑒。當然只是力求而已,由于兩岸交往仍存在很多不便,對佛光山海外道場的考察以及海外研究佛光山資料的缺乏,極大地限制了本書在這方面的展開。本書是**部由獨立學者完成的星云傳記,展現(xiàn)臺灣佛教的冷暖變遷,撥開佛光山的疑云迷霧走近一個真實的星云大師。 本書簡介: 鄧子美、毛勤勇編著的《星云大師新傳》主要觀照兩大視角,一是以星云及其一生事業(yè)為主線,從這條線看,佛光山上如陳兵教授所說已露出了正法重輝的曙光。二是以中華佛教的現(xiàn)代轉型,以東方文化的復興與重建為輔線,由于中華佛教的重心在大陸,而大陸佛教的復興與現(xiàn)代轉型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從這條線看,星云的偉業(yè)則猶如東方地平線上剛升起的一顆晨星,他與提倡人間佛教的其他前輩、同輩,如太虛、印順、趙樸初、證嚴、圣嚴等,使得中華佛教史上空群星薈萃,就他們幾乎在同一時代閃現(xiàn)而言,似乎重演了歷史上只有魏晉南北朝以及唐代才曾有的輝煌。同時,星云又以他的人格與智慧喚起了佛光山優(yōu)秀法師們的覺悟,凝聚成一團璀璨的星云,星漢一時為之燦爛,F(xiàn)代科技文明雖然已發(fā)展到空前的高度,其實人類面前仍然橫亙著無邊的無明。三界無盡,不用說浩瀚的宇宙空間,就是我們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們的內心世界以及錯綜復雜的族群關系,人類又認識了多少?我執(zhí)與法執(zhí)頑固地盤踞在人們頭腦中,狂妄與愚蠢之事天天、時時在發(fā)生,可悲啊!枉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你擁有多少智慧,妄想去主宰其他生命,主宰宇宙?然而,與古代相比,盡管點點星光仍然微弱,但群星折射出的佛光,以及宗教共有的超越性智慧之光,已經把黑暗中的人們曲折前行的小徑照得更亮。在筆者看來,這亦屬無疑。 《星云大師新傳》是一本人物傳紀。 作者簡介: 鄧子美,1951年生。江蘇無錫人。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敖授。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主要著作:“傳統(tǒng)佛教與中圍近代化》《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超越與順應:現(xiàn)代宗教社會學觀照下的佛教》《當代人間佛教思潮》《太虛大師全傳》。毛勤勇,1965年生,江蘇無錫人。畢業(yè)于四川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上學位。曾任《江南論壇》編輯部主任,江南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社會學與中國社會思想研究, 目錄: 序樓宇烈緒說大愿心·大器字·大智慧第一章小菩薩的誕生與成長(1927~1939)一哪里有圣人天降?二幼植善根三長養(yǎng)悲智四歷史的“不公”五契合與升華第二章少年心事當拿云(1939~1953)一棲霞出家二振拔初志三轉承眾師四實干第一步五逃難紓難六窮益彌堅的文字弘法第三章宜蘭奠基(1953~1963)一白手起家二弘法之歌三承繼與創(chuàng)新四教制改革思想五文教事業(yè)的起步第四章創(chuàng)建自主僧團(1963~1977)一時節(jié)因緣的成熟二勇者不懼三以建設自主僧團為中心四統(tǒng)籌全局五人間佛教實踐理念的推進第五章晨星冉冉升起(1977~1988)一華裔與佛教二佛光普照的關鍵三威權控制下的最有效弘法方式四前期佛光山特色與經驗評估五退位與世代交替制的初建六中華佛教國際化的曙光第六章星漢燦爛(1988~1997)一歷史性的轉折二典制的完善三國際佛光會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四心平圓寂與封山整固五慈悲與理財六現(xiàn)代文化弘法傳媒的強大威力第七章佛光山的未來(1997~)一宏大的佛教教育事業(yè)二人間佛教的“高原期”三英才輩出四獨特的佛光文化五開拓,永無止境六如何接續(xù)星云之核心理念?結語佛教史軌道上空璀璨的星云一明清以來佛教邊緣化頹勢之扭轉二佛教信仰的重建三讓務實的光輝驅散疑云迷霧附錄星云大師年譜簡編后記前言星云大師是當今人間佛教成功的實踐者,他開創(chuàng)的臺灣佛光山道場,成績斐然,在兩岸四地都有很大的影響,其道場和佛光會會員遍及全世界,其人格魅力也為世人所敬仰。星云大師青年時就立下了大誓愿:要讓佛光照耀世界,直到八十高齡依然祈愿:“以佛法來普照世間,為人間建立起一片清凈安樂的凈土!保ā度碎g佛教的戒定慧》序)正是在此大愿力的激勵下,星云大師成就了佛光山道場,以供養(yǎng)世間眾生。 星云大師佛光山道場的人間佛教,通過文化、教育等事業(yè)來弘法利生,把佛教的根本精神、傳統(tǒng)教義與現(xiàn)代生活、時代精神貫通起來,使佛教根植于人間、落實到生活、 星云大師是當今人間佛教成功的實踐者,他開創(chuàng)的臺灣佛光山道場,成績斐然,在兩岸四地都有很大的影響,其道場和佛光會會員遍及全世界,其人格魅力也為世人所敬仰。星云大師青年時就立下了大誓愿:要讓佛光照耀世界,直到八十高齡依然祈愿:“以佛法來普照世間,為人間建立起一片清凈安樂的凈土!保ā度碎g佛教的戒定慧》序)正是在此大愿力的激勵下,星云大師成就了佛光山道場,以供養(yǎng)世間眾生。 星云大師佛光山道場的人間佛教,通過文化、教育等事業(yè)來弘法利生,把佛教的根本精神、傳統(tǒng)教義與現(xiàn)代生活、時代精神貫通起來,使佛教根植于人間、落實到生活、滲入至心田。星云大師嘗云:“人間佛教的傳播,一方面固然要迎合時代的需要,但也要有傳統(tǒng)佛教為根據!保ㄍ埃┬窃拼髱熃洺Vv的經有:《八大人覺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等,以導引眾生開啟佛之知見。而在他八十歲時又明確地告訴人們:要“把根本佛教的戒定慧提出來,作為人間佛教的思想依據”,以導引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他認為,“勤修戒定慧”是一門從初入道的小沙彌到大阿羅漢、大比丘、大菩薩,乃至每一位在家信眾的必修功課,以此來降伏“人生最強大的敵人‘貪嗔癡’煩惱”。(同前)因此,星云大師系統(tǒng)地整理和闡發(fā)了他的“人間佛教戒定慧”的思想。其中提及的“戒的終極——人格完成,菩提圓滿,定的目標——不求成佛,只求開悟”“慧的應用——生活行儀,人間慧用”等,都是傳統(tǒng)佛教教義與現(xiàn)實人間佛教理念的圓滿貫通和結合,都是星云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的深刻體悟和總結。 星云大師的成就,人所共知共見,而對其取得這些成就的艱辛一生,則未必有多少了解,尤其是我們大陸的民眾。在臺灣雖已出版了好幾本記述星云大師生平經歷的傳記作品,但我們不易讀到,F(xiàn)在由鄧子美教授和毛勤勇副教授撰寫的《星云大師新傳》要在大陸正式出版,為民眾提供了一部詳細了解星云大師和他開創(chuàng)的佛光山人間佛教道場的專著,實在值得歡喜。鄧子美教授要我為此書的出版寫一序,于是就寫了以上這些感受,供讀者們參考。 哪里有圣人天降?1927年8月19日(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實在是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在北伐戰(zhàn)爭的隆隆炮聲中,一個平凡的孩子出生了。這時,他家里已經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他排行老三,取名國深。父親叫李成保,母親叫劉玉英。他家住在江蘇江都仙女廟附近,在內亂紛起、兵燹連連的苦難歲月里,苦苦經營著一家小香燭鋪。 古老的中國有著悠久的神化歷史人物的傳統(tǒng),舉凡圣人問世降生都會伴隨著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給他們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像《史記》這樣的一些正史也津津樂道。如殷、周的始祖,無論是契,還是后稷的出生,不是母親吞了天上掉下的鳥蛋,就是踩了巨人的腳印。其實,這些都是后人為祖先編造的神話。在宗法社會早期,渲染祖宗,有助于加強家族與部族內部的凝聚力。祖先崇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信仰。所不同者是在西方,隨著高級宗教如基督教的興起,祖先崇拜逐漸衰亡;在中國則被長期保留了下來。 不過,由前輩老人傳播渲染晚輩的故事,孤陋寡聞的筆者倒第一次聽說。已94歲高齡,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的劉玉英老奶奶講了小國深出生時的一個故事:我要生你們師父的時候,曾夢見一個小金人在我床前翻東找西,都不講話。我就問道:“喂,你在找什么呀!”旁邊有一位白發(fā)老人就說:“他在找稻穗!”“我的床鋪下都是干的稻草,怎么會有稻穗?”話剛說完,那個小金人真的抽出一支稻穗來。白發(fā)老人接著說:“這稻(道)穗是會結果的。”母親津津樂道,當年平凡的小國深、覺悟后被尊稱為大師的星云,也只是盡人子本分,坐在旁邊微笑聆聽,似乎他既不否認也毫不掛懷。 然而,哪里有什么天降圣人!日后星云評述真華法師的成就時曾說:“儒家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黃龍禪師說:“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就也!驗樗趨W途中遭受那么多苦難和折磨。所以才有今日的成就!边@也可被認作星云今天成就的夫子自道,即所謂圣人都由苦難造就。如果我們把商周的神話視作古人對祖先創(chuàng)業(yè)艱難,為后輩的成功奠定基礎之紀念的話。那么,也同樣可以把這個夢當作一個美麗的傳說,表達了一位母親為自己兒子所創(chuàng)立事業(yè)的自豪。其超世間的形式,更透出母子被狹狹的一條海峽,強行分離達40年中的苦苦思念與遐想。母親的夢,往往透出對兒子的期望。 不過有件事可能是真的,老奶奶說,國深生下來時,臉是半邊紅半邊白,在鼻唇之間的“人中”部位,有兩條細細的紅線。一時在左鄰右舍中傳為閑談的話題,被視為妖怪。此亦可見當時民間風俗一斑。母親為了少惹是生非,嚇著別人,只好把小國深拴在家里。好在長到兩三歲時,這些東西才慢慢地都消退了。 國深的童年是在揚州江都度過的。說起揚州,自古而今即負盛名。其詩意與風情一直是文人墨客鐘情的主題: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這些詩句讓揚州的秀美名聞天下。江都隸屬揚州,出揚州幾十里,就到江都,這是個淳樸寧靜的縣城。它雖沒有揚州的名聲,但也稱得上歷史文化悠久。 據記載,江都歷史有據可考的當從西漢建縣開始,它的治所從隋朝以后一直設在揚州,春秋戰(zhàn)國時期,江都先后屬吳、越。漢初,稱揚州為廣陵郡。漢高祖劉邦封侄子劉濞為吳王時,曾建都于此,稱吳國,后又更名為江都國。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江都始建縣,隸屬于江都國!敖肌敝家娪谑。歷代名人如宋之蘇軾、秦觀,元之趙子昂等在江都都留下過不少吟唱之作,明清之際江都學者費密、顧圖河、董恂等更是著作甚豐。可是,人們多不知,蘇軾、秦觀等都是有名的佛教居士。這里,民間文藝源遠流長,許多民歌曲調優(yōu)美、久唱不衰,蓮湘花鼓等民間舞蹈獨具特色。江都又是著名評話藝人王少堂、金石微,雕藝師于嘯軒、吳南愚的故鄉(xiāng),還是揚劇重要的發(fā)祥地。常言道“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江都歷來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如唐代有李善、李邕,明清有陸弼、汪中等。揚州還多處分布著佛教名寺,如高曼寺、大明寺等,鄰近的泰州光孝寺,隔江的鎮(zhèn)江金山寺、焦山定慧寺也很有名。近代釋妙空(鄭學川)還與楊文會配合,在揚州磚橋創(chuàng)立了揚州藏經院,又稱江北刻經處。揚州歷來高僧輩出,遠如鑒真大師,近有來果禪師等。太虛大師于1924年也曾來此,并于泰州光孝寺舉行長達20多天的講經法會,轟動鎮(zhèn)揚地區(qū)。江都地處這些著名大寺院之間往來的要道,也有不少寺廟。星云出生在此,自然也秉有山水之靈氣。如果說有什么自天而降的話,那就是所謂“氣”,實際上指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與文化氛圍的熏陶。 當小國深還依偎著母親的時候,中國正經歷著比清末更為劇烈的變化;靵y、蕭條、戰(zhàn)爭、革命、入侵成為描述這段歷史的關鍵詞。 在政治上,這個時期,內憂外患,戰(zhàn)亂四起,國民黨正致力于威權統(tǒng)治的建立。小國深還在娘胎里,即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距江都不遠的南京,發(fā)動了“清黨”運動,即清洗共產黨人。共產黨開始了獨立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武裝革命,國共之間的圍剿與反圍剿成為這個時期的政治主題。從此20世紀的中國命運和前途,一時看來取決于國共兩黨的較量。一周后,即18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告成立。到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即東北地方當局也換上了青天白日旗,國民政府正式完成了國家統(tǒng)一。 但是,統(tǒng)一僅僅是表面的,因為至1929年初,除海關外,國民政府僅控制了蘇、浙、皖、豫、贛五省財政。直到1930年,蔣介石的政令還只能在蘇、浙、皖、豫、贛、鄂、閩一帶通行,其他地方都在各省新軍閥手中。為了削平地方勢力,統(tǒng)一政令,蔣介石除了不斷地圍剿共產黨外,還相繼發(fā)動蔣桂、蔣馮、蔣唐,中原戰(zhàn)爭等,彌平了福建事變,逐一清除了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蔡廷鍇等各個政敵。至1936年,廣東陳濟棠的統(tǒng)治崩潰,國民政府才真正實現(xiàn)了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qū)的有效控制。而在國內各派政治勢力忙于自相殘殺的同時,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軍國主義者日日進逼,外患日深,終于釀成1937年的七七事變。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直接把小國深一家拖入災難的深淵。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