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憶聞:北大清華的那些大師


作者:阿憶     整理日期:2016-04-22 15:31:19

 《憶聞——北大清華的那些大師》從人的角度認識北大清華民國時期的大師,摒棄了之前非黑即白的傳統(tǒng)刻板認識,使冰心、馬寅初、湯用彤、馮友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大師形象有血有肉躍然紙上。 
本書簡介:
   《憶聞——北大清華的那些大師》是阿憶老師秉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在北大燕南園和清華照瀾院講述學術大腕們的記錄寫出《小橘燈》的冰心是否如普通讀者印象中的那么溫暖可人?梁實秋為什么說冰心是溫度低于零度的人?男神陳岱孫為什么不結婚?王國維自殺的原因?梁啟超的表里如何?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阿憶老師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這些學術大腕,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全書圖文并茂,生動親切,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作者簡介:
   阿憶,男,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現(xiàn)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網(wǎng)絡人稱“阿憶老師”“阿憶GG”,曾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擔任主持人。出版文字專著有《青春的敵人》《香港百年》《風雨北大水木清華》,另有《香港百年》《北大繽紛一百年》《中國紀錄大回放》《水木清華九十年》等多部影像著作。
  目錄:
  北大
  真實的冰心...........................................3
  馬寅初的《新人口論》真相..............15
  湯用彤:逐漸暗淡的人生...................27
  周培源:這輩子不是我追求的...........43
  總想跟上時代的馮友蘭......................63
  翦伯贊為什么自殺..............................83
  朱光潛:學術界的傅作義...................95
  男神陳岱孫:您為什么不結婚.........107
  侯仁之:民族記憶的守衛(wèi)者.............121
  清華
  梁啟超的表里....................................137
  王國維:糾結的一生.........................153
  目錄:
  北大真實的冰心...........................................3馬寅初的《新人口論》真相..............15湯用彤:逐漸暗淡的人生...................27周培源:這輩子不是我追求的...........43總想跟上時代的馮友蘭......................63翦伯贊為什么自殺..............................83朱光潛:學術界的傅作義...................95男神陳岱孫:您為什么不結婚.........107侯仁之:民族記憶的守衛(wèi)者.............121 清華梁啟超的表里....................................137王國維:糾結的一生.........................153陳寅。鹤钍俏娜瞬蛔杂.................167趙元任:教我如何不想她.................181李濟:最后一個迷人的學閥.............195 《憶聞》自媒體工作人員名單...........211 真實的冰心66號樓前有一棵丁香樹,至今仍在,有一年丁香花開,吳文藻從書房出來,冰心問他,這是什么樹,吳文藻說不知道,冰心就告訴他:“這叫香丁。”吳文藻信以為真,口中念叨著“香丁”,別人聽了,笑得一塌糊涂。后來冰心寫了一首寶塔詩: 馬香丁羽毛紗書呆子進家說起真是笑話教育原來在清華 這寶塔詩,是開玩笑,笑話吳文藻是清華培養(yǎng)的傻子。這“馬”是什么意思呢?他們家的孩子要吃薩其馬,但小孩字說不出三音節(jié)的字,就管它叫“馬”,吳文藻真以為小孩想吃的東西叫“馬”,進食品店問,我的小孩要吃馬,有沒有賣的。“香丁”就是剛才說的丁香樹。“羽毛紗”怎么回事呢?冰心讓吳文藻給自己的爸爸買雙絲葛夾袍面料,可吳文藻進了商店就忘了,說要買羽毛紗,羽毛紗是女人穿的,恰巧店員認識冰心,就給冰心打電話,才知道要的是雙絲葛。雙絲葛事件之后,冰心的爸爸跟冰心說,這姑爺可不是我選的,是你在去美國的輪船上自己認識的,意思是再傻你也不能怨我。冰心和吳文藻是合葬的,吳文藻死于1985年,冰心是1999年,活了99歲。冰心的兩個女兒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非常厲害。她還有一個大兒子叫吳平,吳平離過一次婚,跟后任太太也分居了,關系特別不好,他的兒子吳山特別氣憤,所以去爺爺奶奶墓上,用紅漆寫了兩行字,“教子無方,枉為人表”。這是前段時間的事,鬧得挺大的。冰心是養(yǎng)貓的。養(yǎng)什么動物,大概能反映動物主人的性格。一般來說,養(yǎng)貓的女人比較冷,養(yǎng)狗的溫暖一些,比較親和。大學者當中,養(yǎng)狗的少,基本都是養(yǎng)貓。季羨林、林徽因、錢鐘書都養(yǎng)貓。貓比較獨立,不用人管。我們一般說到冰心,都會認為她是一個非常非常慈祥的女人,她寫兒童文學,想來都應該是這樣的人。其實跟冰心接觸的朋友都知道,她是一個冷若冰霜的人。梁實秋跟冰心的關系非常好,他曾說過,“從《繁星》到《春水》,我讀出的冰心是一個溫度低于零度的人”。 周培源:這輩子不是我追求的1924年,周培源從清華畢業(yè),獲得庚子賠款獎學金,去美國留學。他原本喜歡工科,夢想工業(yè)救國,但后來卻去了芝加哥大學,學理論物理。留美期間,周培源完成了一個近乎奇跡的數(shù)字,他用3年半時間,連續(xù)拿到了學士、碩士、博士3個學位,做到這一點,一般人起碼需要6年時間。他女兒曾經(jīng)問他,你為什么能在3年半時間連續(xù)拿到3個學位,答案只有兩個字:“勤奮”。周培源的學術研究主要是兩方面,一是理論物理,主要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論,1991年的時候,周培源89歲,因為引力論在實驗上有了很大突破,他一高興,心肌梗塞,住院了;二是流體力學,流體力學帶有應用色彩,他是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當年在美國讀大學也是讀的理論物理,但到西南聯(lián)大的時候,他覺得理論物理跟抗戰(zhàn)離得太遠,他覺得應該一切為抗戰(zhàn)服務,所以他增加了一個學術研究方向,就是流體力學,當時他專門開了彈道課,就是子彈打出去以后彈道軌跡是什么,錢三強的太太何澤慧在德國學的就是彈道學,為什么學這個,就是因為在西南聯(lián)大的時候,她聽過周培源的彈道課,由此產(chǎn)生了興趣。40年代末,周培源有一段時間到美國度假,又開始研究流體力學里的湍流理論。通常我們看到空氣的流動和水流,是在一個層面上的平滑層流,湍流是遇到阻礙物以后高速旋轉,形成了一個旋渦,龍卷風和海里的旋渦,都是湍流。在力學當中,湍流是摧毀力最大的一種東西,它有三個特點,一個是它的凝聚力,旋渦總是朝中心凝聚,再一個是高速運作,第三個是在高速凝聚運動中,它會淘汰污濁。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論,主要就是研究湍流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怎么發(fā)展湍流理論為實踐服務。在湍流理論的研究者當中,他的貢獻特別大,被稱為世界上四大力學家之一。周培源跟科學史上的兩位巨人,有過直接接觸,這挺讓中國科學家羨慕的。他見的第一個巨人是海森堡。中國國家話劇院有一個特別好的話劇,叫《哥本哈根》,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執(zhí)導的,每年都演。這個話劇一共就3個人物,一個是波爾,一個是波爾太太,另一個就是海森堡,他是猶太人,海森堡是波爾的學生,他們都是研究核物理的。波爾夫婦是丹麥物理學家,住在哥本哈根,科學史上有一個謎團,1941年9月,海森堡坐火車來到波爾家,一起進了晚餐,之后為了防止屋子里有竊聽器,他倆到屋子外面交談,談完后,他們的友誼就中斷了,海森堡留在納粹德國,為希特勒發(fā)明原子彈,波爾在丹麥被德國占領后跑到美國,跟費米和奧本海默一起研制原子彈,而且成功了,那么兩位科學家1941年的哥本哈根會面談的到底是什么,是海森堡要探聽波爾的核物理研究到了什么程度,還是說我動員你,我們都不發(fā)明原子彈,現(xiàn)在沒人知道。二戰(zhàn)結束后,海森堡成了一個助紂為虐一心想為納粹德國發(fā)明原子彈卻沒能成功的人,但海森堡說不是這么回事,他說正是因為我在,我阻止了納粹發(fā)明原子彈,所以才讓波爾你們在美國鼓搗出了第一顆原子彈。這個話劇的內(nèi)容,就是3個人的亡魂,在討論1941年海森堡來干嘛。這話劇就一幕,一個空間,海森堡在客廳中,向波爾夫婦證實了他當時能發(fā)明原子彈,但他的良心拖延了原子彈研制的進度,所以他自認為他是個科學界的英雄。這是特別棒的一個話劇,我們不是學物理的,但觀看其中的物理推導,卻全能明白,就通俗到這種程度。20年代末,周培源到德國,跟海森堡一起研究量子物理。1928年周培源26歲,海森堡27歲,但在德國已經(jīng)做了教授,30年代初,波爾就因為量子物理的研究,得了諾貝爾獎。我聽楊振寧先生說,海森堡體育特別好,在周培源去之前,他一直是整個大學的乒乓球冠軍,自周培源去了以后,他就只能屈居第二了,因為周培源比他打得還好。30年代中,周培源去了美國,清華教授做了一段時間的教學以后,有一整年的休假,當時面對民族興亡的知識分子,會把休假當成學習,所以周培源到美國后,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進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培訓班。我們能看到的唯一一張中國人拍的愛因斯坦照片,就是周培源拍的?傁敫蠒r代的馮友蘭馮友蘭并不認為自己在書房里看舊書,成天研究哲學,跟豐富的人生、民族的演進、國家的建設沒什么關系。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卷的序言里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詩經(jīng)》里有一句話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朝盡管是數(shù)百年的老國家,但他的使命是求新,他說他寫哲學史也是一樣,是“闡舊邦,輔新政,幫助現(xiàn)代化”。所以他從一開始就認為,他的哲學不是跟國家沒關系,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把這些東西想清楚,對國家建設和民族的演進成長,都是特別好的事。他也并非老書蟲子,他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是在哥倫比亞大學,他去美國之前,曾經(jīng)問胡適,說我現(xiàn)在要去那邊讀書,您剛從那邊回來,您告訴我,美國有哪些好大學。胡適跟他說,美國有兩所大學我覺得特別好,特別是對學習哲學來說,一個是哈佛,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但哈佛是一個老學校,思想是老的,哥倫比亞大學是新學校,思想是新的,所以馮友蘭就選擇了哥倫比亞大學,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是求新的。這不是像我們想的那樣,他獨自一個人在寫哲學史,是一個特別老氣的書蟲子。其實他整天想的全是,他這套東西,跟國家有什么關系,所以他的一生是特別貼近這個國家的。像湯用彤先生,他不是太貼近國家,當然他去世得也早。男神陳岱孫:您為什么不結婚陳先生不結婚,跟他自理能力特別強也有關系,他無論年輕的時候還是年老后,自己總能把家里收拾得特別好,用不著有一個家庭主婦為他打點。陳岱孫很隨和,和誰都能相處。當年,清華從北京撤往西南聯(lián)大,一路上非常艱苦,經(jīng)常兩個教授住一起。陳岱孫有一段時間住在演話劇歌劇的包廂里,后來住進一家旅館,跟朱自清同住一個屋。歷史不會記載教授之間的小糾紛,但你如果見到過當事人,他就會向你傳播很多小小的糾紛。當年好多西南聯(lián)大教授因為住在一起,都鬧得關系特別不愉快。但陳岱孫和朱自清處得很好,陳岱孫還寫了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小住為佳,得小住且小住”,有點像“且行且珍惜”,下聯(lián)是“如何是好,愿如何便如何”。因為心態(tài)平和,陳岱孫一生比較平穩(wěn),即使在“文革”中,他也沒受到劇烈沖擊,這在今天看來,簡直是一個奇跡。他的祖父和伯祖父,一個叫陳寶璐,一個叫陳寶琛,這兩個人都是進士,陳寶琛不僅是進士,而且是帝師,是溥儀的老師,這是他的父輩。他母系這邊,是清朝外交官出身,所以陳先生特別小的時候英語就特別好。按說,他的家族,屬于大官僚階級,這樣的家庭背景,在“文革”中最容易受到?jīng)_擊。同時,他又是經(jīng)濟學權威,在美國學的西方經(jīng)濟,應該算“反動資產(chǎn)階級學術權威”。結果他反倒沒事兒,“工宣隊”和“軍宣隊”都尊稱他為“陳先生”,真挺離奇的。這可能跟他性格比較內(nèi)斂有關系,平時沒得罪什么人,也沒有特別出格的講話和文章。梁啟超的表里梁啟超1925年進清華國學院,1926年徐志摩要娶陸小曼,徐志摩的爸爸提出特別苛刻的要求:第一,所有婚禮的費用自己出,家里不給一分錢;第二,主婚人必須是胡適,證婚人必須是梁啟超;第三,結婚以后回南方,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三條中有一條做不到,就不承認這樁婚事,梁啟超礙于胡適的面子,也礙于徐志摩爸爸的面子,被迫做了證婚人,實際上,他非常反對這樁婚姻,而且非常討厭陸小曼。徐志摩的前妻叫張幼儀,張幼儀是張君勱的妹妹,而張君勱是梁啟超特別好的朋友,梁啟超1918年周游歐洲,就是跟張君勱一起去的。張君勱1915年把妹妹許配給徐志摩,徐志摩從拿到照片的一剎那,就覺得這是個鄉(xiāng)下土包子,從此沒正眼看過老婆,張幼儀懷上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徐志摩跟她鬧離婚,那時候他在英國,又看上了林徽因,而且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林徽因經(jīng)過深刻思索,覺得必須斷了這個戀情,在沒有跟徐志摩打招呼的情況下就跟爸爸回國了。徐志摩離了婚,回國后,看上了王庚的太太陸小曼,而王庚跟徐志摩一樣,也是梁啟超的學生。也就是說,徐志摩前妻的哥哥,是梁啟超的好朋友,他奪人之愛的那個丈夫,是梁啟超的學生,梁啟超得多尷尬。所以他把證婚變成了批判會,滔滔不絕,厲聲訓斥這兩個新人。徐志摩最后忍不住了,說老師,當著這么多人,能不能給我點面子,梁啟超才把話停住。通過這事兒,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是梁啟超是先進的思想家,但同時帶有舊社會的殘余思想,只要結婚,就受婚約束縛,如果婚姻不幸,也不能追求新的戀人,二是當他這么要求別人的時候,自己是什么樣子,這一點非常重要。梁啟超11歲考上秀才,17歲考上舉人,他考舉人時的主考官叫李端棻,咱北大是怎么建起來的,就是這位刑部尚書李端棻向光緒遞了個折子,呼吁建京師大學堂,這就是我們北大的前身,李端棻發(fā)現(xiàn)梁啟超是個人才,就把堂妹李蕙仙許配給了他,李蕙仙比梁啟超大4歲,是老妻少夫,當時梁家很窮,李蕙仙一點兒沒嫌棄,是一個特別賢惠的妻子,梁家也非常喜歡她。1899年,因為維新變法失敗,梁啟超跟著康有為逃到了日本。當時,孫中山也在日本,孫中山和康有為可不是一伙人,康有為要;,要皇帝親政,孫中山要共和,要推翻帝制,所以兩個人有矛盾。但梁啟超既是康有為的學生,又覺得孫中山有道理,所以他跟康有為的其他門徒一起,給老師上書,說您能不能退位,咱這個組織,由我梁啟超做頭兒,跟孫中山合作,孫中山是會長,我是副會長?涤袨榭赐旰螅淮笈,要梁啟超立刻離開日本,別跟孫中山混,去檀香山為;庶h籌款。于是梁啟超去了檀香山,那里有一個特別富裕的何姓華僑,請梁啟超去家里作客,梁啟超與何家女兒何慧珍相遇,情投意合,相見恨晚,到告別的時候,何慧珍告訴梁啟超,如果這輩子不能遇見你,希望下輩子能追隨你,我只有一個愿望,你能不能給我一張你的肖像照片。幾天后,一位朋友來見梁啟超,勸他最好找一個新太太,這太太最好會英文,這對你在海外發(fā)展會有特大的好處。梁啟超說,我知道你在說誰,但我第一有太太,我跟譚嗣同建了一夫一妻世界會,我不能違背當年的誓言,第二我是一個腦袋被懸賞的人,說不定哪天就死了,不能耽誤了人家。說是這么說,其實梁啟超已經(jīng)墮入情網(wǎng),他送給何慧珍一張肖像照片,得到何慧珍刺繡的兩把扇子,他還為何慧珍寫了好多情詩。梁啟超給李蕙仙寫信,說他現(xiàn)在很苦悶,看上一個女孩兒,難以自拔,想和她好,又怕對不起你,你說我現(xiàn)在怎么辦。李蕙仙看了信,特別生氣,說你如果想娶她,我就跟你爸爸說,你把她娶來當妾就行了。梁啟超一聽太太要把這事兒告訴爸爸,嚇壞了,說你不用告訴他,我自己斷了這想法吧。后來何慧珍一直沒結婚,梁啟超做了司法部長,何慧珍還從檀香山來看他,他挺絕情的,就在司法部長的辦公室外面,接見了一下這女子。1924年,李蕙仙去世,這女子又從外國趕來看梁啟超,梁啟超還是沒答應。為什么沒答應,這得說另外一件事兒。早在1903年,梁啟超偷偷有了妾,這妾是李蕙仙嫁到梁家時帶來的丫環(huán),叫王桂荃,因為梁啟超和譚嗣同建過一夫一妻世界會,所以他不能把這個秘密宣揚出去,在他的書信中,一直沒有“妾”這個字,直到1924年太太重病,他給一個朋友寫信,說我的小妾又懷孕在身了,才第一次管王桂荃叫“妾”。好在王桂荃是一個特別出色的女性,彌補了梁啟超偷偷娶妾的負面影響。王桂荃甚至比李蕙仙還會做妻子,還會做母親,梁思成是李蕙仙的孩子,他后來回憶說,有一次他成績不好,李蕙仙拿笤帚疙瘩打他,笤帚疙瘩上捆著鐵絲,打在小孩身上會皮開肉綻,王桂荃便用身體擋住梁思成,李蕙仙手收不住,笤帚疙瘩打在王桂荃身上,王桂荃忍著疼,事后拉著梁思成,教育他應該怎么做人。所以梁家的孩子非常尊重她,他們管李蕙仙叫媽,管她叫娘。李蕙仙為梁啟超生了3個孩子,王桂荃生了6個,這個秘密一直保守著,直到“文革”結束后,梁家的孩子覺得王桂荃媽媽特別值得紀念,才在香山植物園梁氏墓地種了一棵母親樹,告訴大家,我們家有兩個母親,一個是李蕙仙,一個是王桂荃。王國維:糾結的一生清華國學院五大導師,其他四大導師來清華都特別簡單,就是校長發(fā)聘書,他們來就職就行了,只有王國維是奉詔入園。清華最初請他來任教,他說我不能答應,我必須先上一個奏折給皇帝,皇帝同意了我才能來。所以,是廢帝溥儀頒了詔,王國維才奉詔進的清華園。其實,北大有位大學問家叫馬衡,他在1921年就問王國維,能不能來北大當教授。王國維問他的好朋友羅振玉,我答應不答應,羅振玉說你先別答應,你最好能進紫禁城當差。王國維問羅振玉,那生計問題怎么解決。王國維多年一直跟著羅振玉,羅振玉一直救濟他。羅振玉說你去找升大人,求他轉告溥儀,請你進南書房做行走。羅振玉說的升大人叫升允,原先是甘陜總督,清朝遺老,跟皇帝關系特別好。王國維去見了升大人,升大人說我?guī)湍闩。所以王國維和羅振玉都沒有接受北大對他們的聘請,只答應做函授教授。1923年,溥儀想請一些最有學識的人進紫禁城當?shù)蹘,升大人就介紹了王國維。王國維當時在上海,他得了一場病,回海寧老家養(yǎng)病。如果看一些紀錄片或者回憶文章,都說他在海寧猶豫,到底進不進故宮,因為溥儀畢竟是廢帝,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是民國了。我看了他當時的書信往來,其實他根本沒猶豫,反而高興得不得了。他跟羅振玉的書信往來,已經(jīng)在商討什么時候進京,進京的時候得穿朝服,沒朝服怎么辦,向誰借,討論得熱火朝天,心潮澎湃。5月,王國維進京。6月,他穿上借來的朝服,從午門進到故宮,朝拜溥儀,溥儀封他做五品官,南書房行走。南書房行走是康熙時代設置的一種差事。所謂“行走”,就是你原有一個官位,但到另外一個職位執(zhí)勤。南書房行走,就是翰林院的官,在康熙的南書房輪番執(zhí)勤,跟皇帝對詩,對四書五經(jīng),講典故,相當于半個帝師,此外他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擔當皇帝的機要秘書。但雍正建了軍機處,大量的行政權力轉移到軍機處,所以此后的南書房行走只是帝師,或者皇帝的文化顧問,沒了機要秘書這個職能。盡管如此,在清朝翰林看來,這仍是一個最高獎賞。王國維也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獎賞,因為只有翰林才能做南書房行走,而他不是翰林,只是秀才,連舉人都沒考上,他能跟其他翰林在一起,做南書房行走,他覺得無上光榮。陳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1953年,他的一個學生給他寄來一本彈詞,叫《再生緣》,是清朝女詩人陳端生寫的。內(nèi)容是發(fā)生在元朝的一個愛情故事,一位大學士的女兒本該嫁給云南總督的兒子,但是國丈的兒子看中了大學士的女兒,大學士的女兒被迫化裝成男人逃跑,然后參加科舉考試,連中三元,做了兵部尚書,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長,在打朝鮮的時候,女尚書指令她的前男友去征戰(zhàn),戰(zhàn)爭打贏了,前男友被封為王,也就是說,大學士的女兒和她的前男友,還有雙方的父母,都同堂伺候皇帝,可是卻不敢相認,女尚書有一次喝醉酒了,吐露了真言,皇帝一看,原來你是女的,你給我當妃子,女尚書急得吐了血。這本彈詞寫到這兒,戛然而止,沒往下寫。陳寅恪看了,曾驚嘆說,我們一直說中國沒有詩史,這就是詩史,所以他想寫《論再生緣》。1954年,《論再生緣》寫成了,但是一直不能發(fā)表。為什么呢,因為云南總督的兒子打的是朝鮮,周恩來說,不要再擴散這部論著,這會讓朝鮮不高興,所以這書一直發(fā)表不了。所以陳寅恪只能把它油印出來,分送朋友。但是這本書最后還是在香港出版了,說是不讓出版卻在海外出版了,中山大學就開始查,查來查去發(fā)現(xiàn)可能是章士釗去香港的時候帶去了一份油印版,最后不了了之。過了20年,余英時寫了一篇文章,說他在美國麻省得到了一份《論再生緣》油印稿,把它交給香港出版了。1961年,吳宓去廣州看陳寅恪,陳寅恪拿出一份油印版《論再生緣》,送給老友,同時他告訴吳宓,我現(xiàn)在在干一件大事兒,秦淮八艷中的柳如是,在大家眼里,她無非是個歌妓,但在我這兒,她是具有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的人,我要寫《柳如是別傳》,80萬字。1964年,這本書寫完了。早在1927年,王國維自殺,1929年清華給他立了一個碑,碑文是陳寅恪寫的,其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格外重要的一句,陳寅恪認為柳如是也是這樣的一個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陳寅恪特別看重的學術最高標準,他自己一直本著這個標準去做學術研究,他也用這個標準去判斷其他人是不是一個標準的學人。趙元任:教我如何不想她趙元任在清華時期做的第三件事是音樂創(chuàng)作,這跟清華不大相關,應該是他的個人愛好。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是什么,互聯(lián)網(wǎng)上說,是1927年黎錦暉的《毛毛雨》,實際上,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1926年,比《毛毛雨》早一年,所以《教我如何不想她》應該是中國的第一首流行歌曲。這首歌的歌詞,是劉半農(nóng)1920年在倫敦留學時,因為生活特別緊張,因而特別懷念祖國而寫的一首詩,原名叫“情歌”,趙元任1926年把它譜成歌曲時,把名字改成了“教我如何不想她”。這個“她”字,在古代中國念jiě,是“姐姐”的意思,五四學潮之前被借用過來專指代女性第三人稱,讀音改為“tā”,此前女性第三人稱是“伊”,劉半農(nóng)寫了這首詩,特別是這首詩被趙元任譜成流行歌曲之后,“她”字新意傳進千家萬戶,大家開始用女字旁的“她”專指女性第三人稱。這首歌當年特別流行,很多人想認識一下詞作者是誰,有一個青年人就曾向趙元任提出過這種請求。正巧有一天,劉半農(nóng)來清華照瀾院1號作客喝茶,半途中那個想認識劉半農(nóng)的年輕人來訪,趙太太楊步偉跟他說,這位劉復教授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詞作者,這年輕人大驚失色,說我以為是帥哥,怎么是個老頭?據(jù)說劉半農(nóng)回家后,覺得這事兒好玩,便寫了一個順口溜自嘲:“教我如何不想她,請進門來喝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她?”其實,這首歌1926年流行的時候,劉半農(nóng)才35歲,他死的時候也就43歲,從來不是老頭。這只是一個訛傳佳話,把他編排成了一個老叟。趙元任后來變成了美國人,1973年回了一次中國,1981年臨終前又回來一次,那時他不停地應邀演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唱完后好多人問他,教我如何不想她,“教”到底應該念jiāo,還是應該念jiào,“她”到底是男的他還是女的她,趙元任說,“教”,你怎么讀都行,讀jiāo,讀jiào,都可以,“她”,你怎么理解都行,可以理解成一個女人,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男人,但我要告訴你們,劉半農(nóng)寫這首詩的時候,“她”實際是他心中的祖國,他在英國活得實在太不痛快,吹著微風,看著藍天,就想起了祖國。





上一本:天才的另一面:愛因斯坦 下一本:拿破侖大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憶聞:北大清華的那些大師的作者是阿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