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書獻給:曾為下鄉(xiāng)知青的;關(guān)注下鄉(xiāng)知青歷史的;當過教師的;關(guān)注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讀者。 本書簡介: 本書是老三屆之一王懷祖撰寫的個人自傳,書中敘述了從他出生至今65年的平凡人生旅程,包括他歡樂的童年;奮發(fā)好學的青年;拼搏事業(yè)的中年;逍遙快樂的晚年。尤其是他在“文革”后以全縣第三的成績成為高考后第一屆大學生,畢業(yè)后他在徐州教書期間兢兢業(yè)業(yè),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等榮譽令人敬佩。 作者簡介: 王懷祖,1947年8月出生,1966年于江蘇省泰州中學高中畢業(yè),1968年10月,作為泰州市“文革”后首批插隊知青下放高郵農(nóng)村,1977年底參加高考,以全縣第三的成績考入揚州師院化學系,大學畢業(yè)在徐州教書期間,并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徐州市優(yōu)秀專家,在省內(nèi)外匯報近80場。 目錄: 摘要 第一部分我的家庭 第一章鳳城河水把我養(yǎng)大 第二章父母身傳的優(yōu)秀品格 第三章父母遺傳的良好智力 第四章興旺的大家庭 第五章賢惠的;ǚ蛉 第一章近50年前的“一等三好生”獎品 第二章高考遙遙無期 第三章我費力地跟著“文革”的步伐 第四章見到毛澤東 第五章中學的老師和同學 第三部分高郵農(nóng)村插隊十年 第一章“四點零八分”的泰州 第二章唱“國際歌”代牛犁地 目錄: 摘要 第一部分我的家庭 第一章鳳城河水把我養(yǎng)大 第二章父母身傳的優(yōu)秀品格 第三章父母遺傳的良好智力 第四章興旺的大家庭 第五章賢惠的;ǚ蛉说诙糠质√┲葜袑W八年 第一章近50年前的“一等三好生”獎品 第二章高考遙遙無期 第三章我費力地跟著“文革”的步伐 第四章見到毛澤東 第五章中學的老師和同學 第三部分高郵農(nóng)村插隊十年 第一章“四點零八分”的泰州 第二章唱“國際歌”代牛犁地 第三章生產(chǎn)大隊長的肥貓被暗殺 第四章50歲的老父親被無薪下放 第五章雪地討薪?仰天大哭 第六章口糧證明?運途艱難 第七章“無窮的煩惱?沖天的怨氣” 第八章戀愛前的等待 第九章村里有個姑娘叫秋香——-戀愛百天日記 第十章準農(nóng)家生活 第十一章小家庭四口九死再生 第十二章我自挖的魚塘 第十三章我教過六門課 第十四章體育成績不及格的優(yōu)秀體育教師 第十五章《知青之歌》和《第二次握手》 第十六章憶回城風波?嘆同插決裂第四部分揚州師院學習四年 第一章我家的“高考1977” 第二章30年前的“學習積極分子”獎品 第三章兩地相思苦?家書抵萬金 第四章帶著校徽在縣城賣魚 第五章大學的老師和同學第五部分徐州教書二十五年 第一章初到徐州 第二章我當小“官” 第三章化學成績?nèi)性龇谝?br/> 第四章學會做人、學會學習——九年的省級課題 第五章教育的魅力在于喚醒——我做后進生工作 第六章我首創(chuàng)的《高中之路》本 第七章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 第八章“孝敬父母”系列活動 第九章自認稱職的“化學爺爺” 第十章省內(nèi)外報告八十場 第十一章59歲仍當了一年班主任 第十二章網(wǎng)!都议L與班主任同行》版主一年 第十三章勞!<摇h代表 第十四章照顧鰥居老人二十年 第十五章不該遲到的一次遲到第六部分退休之后 第一章最初兩年 第二章在民辦高校打工一年 第三章和孫子最快樂的一年 第四章在市老年大學學習三年 第五章帶兒孫回農(nóng)村 第六章重開“每日必記” 第七章一中退休老師常小聚 第八章和同學游徐州 第九章我和中國知青演藝聯(lián)盟第七部分我的喜歡和愛好 第一章夢中情人——我的“林徽因” 第二章偉大的女性——張可和母親 第三章我學魏書生 第四章我喜愛的運動 第五章伴我大半生的歌 第六章徐州市十佳書香之家 第七章我的別墅 第八章我的幾點好習慣 第九章我之癖 第十章我眼中的完美女性第八部分我的思考 第一章責任感是人的第一素質(zhì) 第二章工作和家庭及個人健康可以兼顧 第三章談缺失的中學教育 第四章談人的潛能和韌勁 第五章談做一個合格家長 第六章談做一個合格班主任 第七章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好人 ——我的理想主義 第八章自己快樂,給人快樂 ——我對人生的理解 對個人插隊農(nóng)村10年的評價 第十章我的墓志銘 附錄:老三屆人評說《一名老三屆的無悔人生》 后記此生有憾無悔(自序) 生命的密碼,每一次排印,都是絕版。 ——《中國微型詩300首?腳印》 提起筆來,想寫自己的大半生,但猶豫有四: 其一,60多歲的老三屆,寫自傳是不是嫌早了點? 其二,下鄉(xiāng)插隊40周年已過,50周年尚早,寫文紀念下鄉(xiāng)插隊45周年適時嗎? 其三,本人既非名人,更非偉人,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平凡事,人們會感興趣嗎? 其四,自己做了30多年的中學化學老師,寫文章不多,能寫好嗎? 好在我在農(nóng)村10年,養(yǎng)成了一種認準目標后不畏困難、堅持到底的韌勁,我相信自己會硬著頭皮頑強地去完成這項對于我個人來說的大工程。 如最終能寫好,對自己,是將大半輩子的人生經(jīng)歷進行一次有趣的梳理;對兒孫,使他們對我這個長輩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對社會,則以一個普通公民在特殊年代的獨特經(jīng)歷為歷史提供又一個真實而具體的參證。 2013年是老三屆們下鄉(xiāng)插隊45周年。 下鄉(xiāng)插隊40周年的2008年時,《上海老年報》舉辦了一次“老三屆的故事”征文活動,歷時七個月,共收稿件2000余篇,應(yīng)該不算很多。我想,當時的老三屆們或還處于繁忙的工作事務(wù)中,或剛退休還沒緩過神來,大部分人對自己的人生梳理還沒有做好必要的準備。 當年,知青作家葉辛在該活動獲獎作品匯編本《青春的印痕》的序言中寫道:“到了50周年的時候,這代人都已70上下,不可能再搞什么活動了!蔽彝膺@個判斷。我的多位年過70的老師對我說:“人的老化,70歲是一個明顯的坎!钡较锣l(xiāng)插隊50周年即2018年,我71周歲,估計能活著,但是否還有寫作的興致和精力,不好說。不如趁現(xiàn)在身體尚好,思維還算敏捷的時候,不用他人代勞,自己動手寫點東西。 既然下鄉(xiāng)插隊40周年早已過去,50周年又姍姍來遲,這樣看來,在下鄉(xiāng)插隊45周年之際寫下這本小書也是適時的。 據(jù)了解,我們的后輩人大部分并不知道“老三屆”指什么? 這個45年前的常識現(xiàn)在成了非常識,也屬正常。 “老三屆”指的是1966、1967、1968年應(yīng)該畢業(yè)的高中和初中畢業(yè)生,在“文革”開始的1966年,他們分別是高三、高二、高一、初三、初二、初一共六屆的中學生,全國的老三屆人數(shù)按大多專家的說法是500萬左右,這是一個龐大的特殊的群體,盡管也出了一批杰出人才,但總體上是倒霉的一代、失落的一代。 粗略回顧個人的大半生,首先在腦中浮出的一個詞是:有憾無悔。 先說遺憾。 老三屆們普遍的最大遺憾是自己該考大學時碰上了“文革”,被剝奪了考大學的資格,隨后寶貴的青春年華交給了農(nóng)村的黑土地。我1966年畢業(yè)于江蘇省泰州中學,這是一所培養(yǎng)了胡錦濤等高材生的省重點中學,我又是該校歷年的一等三好生,按理說,如不出意外,上一所好大學是不成問題的。但我從1968年下鄉(xiāng)插隊起,10年后才在1977年底參加了粉碎“四人幫”后的第一次高考,并以縣第三的成績考取揚州師院,在化學系上了四年,也算彌補了一點遺憾。 我的遺憾還在于從1971年在農(nóng)村任民辦教師起共從教32年(其中25年班主任)的工作中,雖然我非常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特別在國家級示范高中的徐州一中連續(xù)九年在自己任班主任的三屆學生中開展“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系列指導(dǎo),每屆三年,并作為徐州一中第一個省級科研課題受到省市專家組的高度評價,后又由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兩本書(學生用書、教師和家長用書各一本),我也因此項工作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和徐州市優(yōu)秀專家,在省內(nèi)外匯報近80場。但是在全社會近乎瘋狂的“追求升學率”的大潮流中,我的“培養(yǎng)合格公民”和“將高考升學率與素質(zhì)教育有機統(tǒng)一”的想法、做法和聲音最終被淹沒。為此,我曾于2001年5月向當時的胡錦濤副主席以校友的名義求助,隨后中央有關(guān)部門回了信。實際上,中國教育的頑疾確實不易解決。 遺憾之事還有我日記的散落。據(jù)我1964年8月6日(此時是初中畢業(yè)后的暑假)日記中所寫:“從1963年3月8日開始記日記,未斷一日”。但下鄉(xiāng)插隊后,日記有間斷,且在高郵農(nóng)村10年,揚州上學4年,到徐州20余年又多次搬家,40余年間,日記遺失不少,幸好尚有部分可查。 但我是無悔的。 其一,我這大半輩子對自己該干的事絕大部分都盡力而為了。學生時代,成績優(yōu)異;下鄉(xiāng)種地,吃苦耐勞;教書認真,備受好評;我的班主任工作可以說做到了近乎極致。我59歲仍然帶著一個不夠分數(shù)線的民辦班,直至退休,并且在“江蘇省網(wǎng)上家長學校”及“彭城家長網(wǎng)!鄙祥_辟專欄《家長與班主任同行》,每日發(fā)布我的工作實錄,一年來共近30萬字。我退休后帶孫子在游玩中學習的做法在徐州市《都市晨報》刊登后受到朋友們的普遍贊譽。 其二,我這大半輩子比較完美地處理了工作和家庭及個人健康的關(guān)系。我從不承認自己是工作狂,但我對工作確實是全力以赴的,我曾同時帶三個高中理科畢業(yè)班化學課并兼一個班主任,這樣的高工作量,在教育界極少,我在節(jié)假日常對自己的學生進行家訪。而我在家中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爺爺。家中來客人,我總是主廚;我和我的兒子曾多次寫過同題作文;我曾經(jīng)連續(xù)六年騎自行車單程近一小時上下班,目的是鍛煉身體,在騎車途中我會聽聽MP3或思考班級工作,有新的想法我會隨時停車記下。我的家庭在外界人評論中一直是非常完滿的。我在下放農(nóng)村期間,在父親無薪下放,全家經(jīng)濟最困難的時候,娶了當?shù)馗咧械男;槠,這或許也是一種緣分,多年來有無數(shù)人在我面前夸贊我的大美人賢妻。我們生有一兒一女,他們均大學畢業(yè),并已成家,全家六人工作均在事業(yè)單位,兒女們各為我們生了一個孫子。目前我們有420m2的別墅和汽車,有人評論我們已達到“中康”水平。 總之,我這大半生有很多事值得寫下來。 寫給誰看? 首先寫給自己看。梳理一下自己的大半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有時翻閱自己寫成的數(shù)篇文字,自我感覺良好,這樣最主要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 其次是寫給親友看。我的幾篇草稿“賢惠的;ǚ蛉恕、“村里有個姑娘叫秋香——戀愛百天日記”給妻看了,她很感興趣,她是第一次知道我有近40年前的日記。我的回憶文章“全家四口九死再生”,妻看了幾遍總想流淚,幾個已經(jīng)成家的外甥看了也很感動,同時插隊的朋友閱后寫評論也說,讀后“潸然淚下”。 看過我文章的人多數(shù)認為,這些文章在社會上一定會有很多人感興趣的。 我也判斷,社會上感興趣的讀者會存在的,況且我的經(jīng)歷比一般老三屆更有不少特殊之處。 其一,我家七口人下放五人,我和三個妹妹先后插隊,父親作為原有正式工作的城鎮(zhèn)職工,在1970年初被反復(fù)的、嚴厲的“動員”后無薪下放,而母親因體弱多病留城,哥哥是“文革”初期南京大學畢業(yè)生。對“知青”下放農(nóng)村,我能理解國家高層在當年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安排就業(yè)困難時的苦衷,但對像我父親這樣的年過半百的正式職工的無薪下放我很不理解,我注意看了好幾本研究“上山下鄉(xiāng)”歷史的書籍,很少有談到這個問題的,個別書籍提到城鎮(zhèn)職工下放,也是一帶而過。一本由香港中文大學于2009年出版的法國著名漢學家潘鳴嘯的厚達528頁的《失落的一代——中國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零》也基本未提及城鎮(zhèn)職工下放。而一般人知道的就是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通訊,報道甘肅省會寧縣部分城鎮(zhèn)居民在農(nóng)村安家落戶的情況,就憑甘肅省一個城鎮(zhèn)居民不足七百戶的小縣城的“經(jīng)驗”,當時的全國就轟轟烈烈地把一批城鎮(zhèn)職工也強制下鄉(xiāng)了。2012年網(wǎng)絡(luò)作家更的的出版了一本《魚掛到臭貓叫到瘦》主要談男女知青婚姻問題的小說,提到一位帶著三個女兒下放的“蔣爸爸”,這是一位資方廠長,書里寫道:“蔣廠長不在城里吃閑飯,到鄉(xiāng)下吃閑飯來了。”但蔣廠長幸運的是“帶薪下放”,而我們家艱難的是“無薪下放”,我記得每年年終,所在生產(chǎn)隊補助我們25元,以買回口糧。父親下放農(nóng)村的唯一工作是育秧季節(jié)在田頭敲鑼驅(qū)趕麻雀,很可悲,這種將城鎮(zhèn)職工下放的政策太離譜,很荒唐!父親下放后,我從另一個隊調(diào)到父親所在隊,年終我到原隊討要我的工分款,冒著大雪步行兩個多小時得不到滿意結(jié)果,我仰天大哭(寫到這里,我眼睛已濕潤)。我每年要從高郵農(nóng)村運近千斤糧食回泰州城,我仍保留著近40年前的運糧證明(由生產(chǎn)大隊出具的證明我們不是長途投機販運的字據(jù)),而運糧過程更是名副其實的千辛萬苦,主要程序有:1.找生產(chǎn)隊長小心地請求給糧食;2.找保管員說好話,要求給的糧食不能太次(按生產(chǎn)隊長的意思,有時分給我們的是比農(nóng)民次一等的糧食);3.從生產(chǎn)隊稱回的糧食是稻子,自己必須用小船運到附近的糧食加工廠碾成米;4.將米用小船或請人幫忙挑到七、八里外的輪船碼頭附近存放;5.次日凌晨將糧食運到河對岸,再上小輪船東行;6.小輪船東行至途中一半行程處,將糧食運下船,在岸邊等4-5個小時后再上另一小輪船南行;7.乘第二條小輪船至泰州碼頭;8.從泰州碼頭找三輪車將糧食運回家中。我母親并不全知道運糧的辛苦,我也不會告訴她,但母親每次見我運糧回家的疲憊狀態(tài),都忍不住要流淚。我至今回憶起來,我也為當初我的頑強而驚奇。知青詩人食指的《暴風雪》一詩中有這樣幾句:“抬頭風雪漫漫、腳下白雪皚皚……這就是孕育著精神的冰和鐵的時代。”莫非同樣是老三屆的郭路生也有和我相似的經(jīng)歷嗎? 其二,我和一位農(nóng)村姑娘結(jié)婚,其時我27周歲,至今38年。當年,絕大部分男女知青都在等待,等待著回城,盡管這種等待遙遙無期。少數(shù)知青和知青之間成婚了,但經(jīng)濟窘迫,帶孩子有困難。我三個妹妹下放,均在等待回城,父親無薪,全家僅靠母親給人手工制衣,經(jīng)濟上極其困難,我問過我的一位在大型企業(yè)當政工干部的舅舅:“我們10年之內(nèi)能回城嗎?”舅舅說:“誰也不知道!痹谶@種情況下,我偶遇了農(nóng)村的獨生女許紅梅,經(jīng)過一些曲折,我們成家了,從此我過上了準農(nóng)家生活。當?shù)剞r(nóng)民的生活水準很低,一些家庭成年不用糖和味精做菜,來客人了,會到我們家“借”點糖和味精,也常有人來“借”幾支香煙,盡管我們家無人抽煙。我們的條件比一般的農(nóng)家強,小兩口當時同為民辦教師,兩人每月工資共30元,隔幾天也能買半斤豬肉改善生活。我們自己養(yǎng)雞,雞蛋僅供自家食用,而農(nóng)民們的雞蛋是要換取食鹽和火柴的。我們自己種菜,我買了幾本種菜的書,蔬菜竟然也能自給有余。我在自家屋旁的河道邊自挖魚塘,當?shù)剞r(nóng)民都稱這是“愚公移山”,冬季我曾捕取自家魚塘里的魚去縣城集市擺攤叫賣。為了補貼家用,我們養(yǎng)豬,我們每日在上班前、下班后鋤草漚肥,但一次用小船外出鋤草,我們夫妻二人、不到兩歲的兒子和妻腹中七個多月的女兒全部落入洶涌的大水渠,上百人營救,九死一生。 作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成員,我已踏踏實實地走過了一個普通公民65年的平凡人生旅程。我的工作被公認為“有聲有色”,我的生活自認為“有滋有味”,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一生,這就足夠了,此生基本無悔。 多年來,老三屆們的零星回憶文章不少,但正式寫自傳的我尚未見到,尤其是處于全家下放逆境中的老三屆的完整自述更未見到,我把個人的經(jīng)歷寫出來,算是拋磚引玉吧。 困難在于我是學理科的,寫作水平不夠,寫了幾篇自己都不滿意,只有臨事抱佛腳,參加市老年大學寫作班,爭取高手指點。既然自己沒專門學過寫作技巧,那就老老實實地如實地寫個人的經(jīng)歷,寫個人的所思所想,不圖華麗,只求樸實,自己再多讀點書,慢慢寫、反復(fù)改。即使如此,我這本自傳也只能是詞基本達意,語不會驚人,只有請閱讀者諒解。好在內(nèi)容的真實性肯定沒問題,因為首先是寫給自己看的,而且有保存至今的舊日記、舊筆記作參考,很多相關(guān)人物仍健在,可以詢問。 相信對這本自傳,老三屆們和關(guān)心老三屆的各年齡段的人群會有興趣看的!犊释贰ⅰ督鸹椤泛汀吨唷返冗B續(xù)劇不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嗎?那是高明的作家們構(gòu)思出來的可看故事,而我的故事是真實的。 名人和偉人的傳記有其價值,而普通人看普通人的自傳,更有別樣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