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梁思成傳


作者:竇忠如     整理日期:2016-01-31 20:35:41

1、重新發(fā)現(xiàn)梁思成! 30歲前,他只是梁啟超的兒子,林徽因的丈夫,徐志摩的情敵;30歲后,他還是中國建筑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宗師,著名學者費正清的摯友,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參與設計者…… 2、下筆嚴謹,引證豐富,是*權威的梁思成傳記。 獨立作家、“2014年中國好書”獎獲得者竇忠如,采訪50余位相關人,參考200余種書,閱讀1000余萬字資料,還原真實本色、永不沮喪失望的梁思成! 3、 大量披露梁啟超的家書、林徽因的通信及晚年再娶之謎! 4、馮驥才、馮其庸、鐵凝、舒乙、吳良鏞等聯(lián)袂推薦!
本書簡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人因出身聞達天下,有人因感情爆得大名,有人因專業(yè)研究有著長遠的影響力。而梁思成,是將三者合為一體的人。他生于日本,天生雙腿微殘,卻一生踏遍大半個中國,測繪和拍攝無數(shù)古建筑遺物;他是緋聞故事里不起眼的角色,卻創(chuàng)辦了一個嚴謹客觀的學科;他是地地道道的“二代”,卻突破了父親的光環(huán),成為一代建筑宗師。與林徽因神仙眷侶的生活沒有讓他成為“男人公敵”,他支撐了林徽因靈動的思緒,創(chuàng)作出《中國建筑史》這樣的皇皇巨著,驚動世界,不僅耶魯講座,而且使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免遭美軍轟炸。令人扼腕的是,他可以保護外國的古建筑,卻無法保護老北京的城墻。晚年的再娶,幾乎使他眾叛親離。而隨著時代風云的變化,他漸次迷失,最終落寞而去。本書敘述了梁思成的讀書、成長、感情及學術追求,大量披露了梁啟超的家書、林徽因的通信、晚年的再娶之謎,還原一個真實本色、永不妥協(xié)失望的梁思成。
  作者簡介:
  竇忠如,字子徽,號嘉山,有“中國最具獨立精神和踐行能力的學者型青年傳記文學作家”之評。1991年攜筆從戎,戍邊塞外;2004年拋卻羈絆,潛心研習傳統(tǒng)文化。相關內容被各類學術著述征引或報刊轉載評介,并多次應邀做客央視和鳳凰衛(wèi)視等,傳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版有《王國維傳》《世間絕唱——梁思成與林徽因》《大匠蹤跡》《奇士王世襄》等。
  目錄:
  第一章異域童年
  1.“雙濤園”頑童
  2.家學不治頑皮
  第二章青春飛揚
  1.求學清華
  2.初識徽因
  3.結伴“賓大”
  4.蜜月之旅
  5.執(zhí)教“東大”
  6.支柱
  第三章巔峰歲月
  1.加盟營造學社
  2.苦樂行者第一章 異域童年1. “雙濤園”頑童2. 家學不治頑皮 第二章 青春飛揚1. 求學清華2. 初識徽因3. 結伴“賓大”4. 蜜月之旅5. 執(zhí)教“東大”6. 支柱 第三章 巔峰歲月1. 加盟營造學社2. 苦樂行者3. 流亡之路4. 蟄居李莊5. 回歸清華園6. 譽滿世界7. 首選院士 第四章 天命難知1. 學人入政2. 國旗、國徽、紀念碑3. 梁陳方案4. 城與墻5. 孤獨衛(wèi)士6. “大屋頂”之謎7. 檢討與“鳴放”8. “文革”風雨9. 屈辱與不屈 第五章 落寞之惑1. 黃昏戀情2. 落寞之惑3. 赤誠的愛國者4. 別了,思成 第六章 祭奠1. 海外之祭2. 百年懷想 附錄:梁思成年譜《梁思成傳》,不僅筆墨流暢樸實,文采飛揚,而且對梁先生的性格和情懷把握得極為到位、準確,將梁先生深邃弘大的建筑思想闡述得淺顯明白。
  ——原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世界著名文物古建筑專家羅哲文
  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我們須終生不許他侵入。
  ——梁啟超致梁思成的信
  建筑師的業(yè)是什么?間接地說,是文化的記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
  ——梁思成
  一個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對于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無知。只有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夠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產生深沉的民族自尊!读核汲蓚鳌罚粌H筆墨流暢樸實,文采飛揚,而且對梁先生的性格和情懷把握得極為到位、準確,將梁先生深邃弘大的建筑思想闡述得淺顯明白!瓏椅奈锞止沤ㄖ䦟<医M組長、世界著名文物古建筑專家 羅哲文 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我們須終生不許他侵入!簡⒊铝核汲傻男 建筑師的業(yè)是什么?間接地說,是文化的記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核汲梢粋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對于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無知。只有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夠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產生深沉的民族自尊。——梁思成初識林徽因 公元1919年的一天,和以往的每一天一樣,似乎沒有什么不同之處。不過,對于清華學子梁思成來說,這一天卻非同尋常,因為這一天不僅決定了他一生的幸福,也將決定他一生事業(yè)的方向。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一天所發(fā)生的一件事,從一定意義上也改變了中國學界的原來格局,或者直接說將為中國學界增添一門新的學科。那么,這是怎樣的一天呢?這一天到底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其實,這就是極其平常的一天,如果說有什么不平常的話,那就是這一天梁思成認識了一個女子,一個在20世紀中國文壇引起一個浪漫而經(jīng)典的愛情故事、并使之延伸到21世紀依然引起大眾都特別關注的女子。這個女子就是曾任北洋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家的大小姐——林徽因。公元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杭州的林徽因,按照梁林倆人的一生摯友、研究中國文化的美國學者費慰梅女士的說法,她是一個“天生的藝術家”。不過,梁思成與這位“天生的藝術家”林徽因的第一次相識,不僅沒有現(xiàn)代人的一點浪漫可言,似乎“年輕的思成看上去還略顯拘謹”,并給后人留下了兩道謎題。那就是他們到底是何時相識?第一次相識的具體地點在哪?對于這個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無論是梁林倆人的親人朋友,還是諸多書刊資料中,竟然給出了多種答案,讓今天的人們頗感莫衷一是,無所適從。據(jù)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與我》一書中是這樣寫的:“1920年他初識林徽因是她剛隨父從英國回來時,她的父親林長民,是任公的摯友,兩家有意結成兒女親家。”而費慰梅女士則說:“徽因生命中嶄新的、重要的一頁,自1919年鋪展開來,這年她15歲。梁啟超和林長民結為好友。兩人有同樣在日本待過的背景,都在革命后的北京政府擔任高官。兩家門當戶對,于是他們想以啟超的愛子思成和長民的愛女徽因的聯(lián)姻,使兩家結為親家。這一年,兩個年輕人在‘正式介紹’之下認識了……”不過,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卻又是另一種說法:“當時媽媽年僅14歲,正在培華女子中學學習,爹爹17歲,是清華學堂的學生……”由此,我們不難得出梁林倆人初次相識的時間竟有三種說法,分別是公元1920年、公元1919年,以及梁再冰所說的“媽媽14歲”和“爹爹17歲”的公元1918年。這是關于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所留下的時間謎題。關于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的地點問題,梁再冰在回憶文章中說:“他們首次相識是在梁啟超的書房中!倍绻凑樟咒ǖ恼f法,梁思成初識林徽因也就是他第一次前去拜訪林徽因時,那就不可能是在“梁啟超的書房中”去拜訪,而應該是到林家——北京景山后街雪池的林長民寓所。然而,對于這兩個地點,費慰梅女士則沒有提及,只是含糊地說:“兩個年輕人在‘正式介紹’下相識了。”至于在什么地方相識,她并沒有明確告知。如今,距離梁林倆人的初次相識雖然已近一個世紀,但要想揭開這兩個謎題,似乎并不是什么難事。首先,林洙所說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是在林徽因剛從英國回來的公元1920年,而事實上林徽因是公元1920年夏天才前往英國,回國時已是公元1921年的秋天,很顯然公元1920年從美國回來的記憶是錯誤的。其次,根據(jù)梁林倆人及其家人回憶文章中的記述,他們相識后并沒有影響各自的原來生活,且不久林徽因就前往英國,由此可知他們相識在林徽因出國的公元1920年夏天之前。那么,梁林倆人初次相識是否像梁再冰所說,“當時媽媽年僅14歲”和“爹爹17歲”呢?如果按照梁再冰的說法,再結合中國人習慣只說周歲的傳統(tǒng),這一年應該是公元1918年,這與林徽因前往英國的時間相距兩年之久,很顯然并不是梁林倆人“相識不久”。而據(jù)梁思成和費慰梅等人關于梁林倆人相識時梁18歲與林15歲的記述,這一年既不是公元1918年,也不是公元1920年,而應該是公元1919年。如果再說得準確一點,應該是在公元1919年的夏天,否則也不會有后來梁思成所說林徽因告辭時那“輕快地將裙子一甩”的情景了。另外,要解決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的地點問題,似乎也不是什么難事。因為梁思成曾撰文回憶他與林徽因第一次相識時的情景,他說:“特別令我動心的是,這個小姑娘起身告辭時輕快地將裙子一甩翩然轉身而去的那種飄灑!痹诹核汲傻倪@一回憶中,其中的關鍵詞是“起身告辭時”,也就是說他們第一次相識時并不在林家,而是在梁家。這就從另一方面驗證了梁再冰所說,他們第一次相識是“在梁啟超的書房中”的說法,而不是林洙等人所說的是在林家,否則哪來的“小姑娘起身告辭”一說呢? 那么,關于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的時間和地點為什么會出現(xiàn)誤差呢?記得,梁思成曾在回憶文章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話,那就是關于他為什么會選擇建筑這個專業(yè)作為自己終生事業(yè)的原因,他說:“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后要學建筑。我當時連建筑是什么還不知道,林徽因告訴我,那是集藝術和工程技術于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歡繪畫,所以也選擇了這個專業(yè)!痹诹核汲傻倪@段話中,除了透露他之所以選擇建筑作為自己專業(yè)的這一重要信息之外,其中“第一次拜訪林徽因”這幾個字,非常容易給人以誤解,導致許多人都把“第一次拜訪”當作了“第一次相識”,從而演變出了以上關于他們第一次相識的時間和地點的種種誤解。今天在此鄭重聲明:梁思成與林徽因的第一次相識,是于公元1919年夏天在北京梁啟超的書房中,請今后切勿訛傳。其實,人們對于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的時間與地點之誤解,不僅絲毫也不妨礙我們了解梁林倆人之間的愛情往事,也證明了人們對于梁林倆人那段經(jīng)典愛情的關注,同時還為諸多文學作者留下了更多的揣測余地和想象空間。這豈不是梁林倆人賦予文學的一種魅力?拋開以上謎題不贅,現(xiàn)在讓我們對林徽因的身世作一介紹。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祖籍福建閩侯,是林長民與大姨太何雪媛所生三個孩子中唯一存活的。原來,林長民的原配夫人沒能生育,進士出身的父親林孝恂為了接續(xù)林家香火,便讓兒子林長民迎娶了浙江嘉興女子何雪媛為“二房”。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禮數(shù),林長民與何雪媛的結合只能算是“納妾”,根本不存在什么吹吹打打、歡天喜地的“迎娶”。正是因為這樣的尷尬身份,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在官宦之家的林家并不受重視和歡迎,再加上她出身于商人家庭,不曾受過官家向來看重的琴棋書畫的私塾教育,所以當林長民接著又“納”了年輕貌美的“三房”程桂林時,她每天就只能是活在孤獨、憂悶和怨艾中了。不過,公公林孝恂和丈夫林長民對于她的女兒林徽因,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一直都充滿了關愛。例如,祖父林孝恂得知孫女出生的消息時,默思良久,遂取《詩經(jīng)·大雅·思齊》中“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之意,為孫女起名“徽音”。后來,因為一男性詩人名叫林微音,在報刊上發(fā)表一些詩歌時常與林徽音的名字相混淆,于是林徽音便改名林徽因。雖然林徽因一直得到祖父林孝恂和父親林長民的特別疼愛,但舊式的家庭格局和林家那種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對幼年林徽因的性格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敏感、憂郁而又多思一直伴隨她終生。在林徽因8歲和12歲的時候,隨著父親林長民的事業(yè)發(fā)展和職務變遷,林家先后搬遷到上海和北京居住與生活,特別是對于后來居住了數(shù)十年的北京,林徽因與梁思成一樣充滿了無限的關注和感情。這是后話。公元1916年,林家搬遷到北京之后,林徽因被父親送進了一家英國教會創(chuàng)辦的培華女子學校就讀,接受英國貴族式的西式教育。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幼聰穎靈秀的林徽因逐漸出落成了一個姿容秀麗、恰似仙子一般的青春少女,這使父親林長民更是寵愛有加,視若掌上明珠。公元1919年,林徽因已經(jīng)15歲了,按照中國舊時婚姻慣例,她已經(jīng)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她的母親何雪媛就是14歲時嫁給父親林長民的,于是林長民開始考慮女兒林徽因的婚姻問題。其實,關于兒女的婚姻問題,林長民與志同道合的摯友梁啟超早就私下討論過,這兩位在政壇和學界都鼎鼎有名的名流,因為在政見、為人做事風格、學術文化及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極為相近,相互之間的合作也非常默契,所以早就希望以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結為秦晉之好,從而鞏固和加深兩個人之間的友誼。對于林徽因,想來梁啟超早就聽說并親自見過,他認為這個像冰雪一樣的清純女子,實在是兒子梁思成最佳的配偶人選。對于梁思成,林長民自然也是十分的中意,那不僅是因為梁思成的家庭背景,更因為那時的梁思成已經(jīng)在清華學堂和“五四運動”中成了赫赫有名的“青年才俊”,這也是他心目中乘龍快婿的標準。于是,在梁林兩家父親的有意安排下,終于有了公元1919年梁思成與林徽因的那次看似普通實不尋常的相識。對于梁林倆人在相識之前,雙方父親是否分別向他們透露過各自的心愿,以及倆人初次相識時的具體情景,今天的我們已然不能明了了。不過,可以想象得出,風流倜儻的梁家長公子和美若仙子的林家愛女第一次相見,相互給對方一定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特別是梁思成,后來在回憶與林徽因初次相見的情景時,話語里充滿了一種美好和甜蜜的感覺,這種感覺一直伴隨了他終生。而林徽因呢?“如此富有朝氣,廣博扎實的學識,幽默不俗的言談,毫無富家子弟的輕浮與做作”的梁思成,同樣給年少但較為早熟的林徽因留下了一種深刻而心動的記憶。如果再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或者是林長民的心愿,接下來兩家就應該是進行定親和訂婚等一系列舊時禮數(shù),然后再選定良辰吉日為梁思成和林徽因倆人舉辦婚禮了。不過,一生致力于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梁啟超,并沒有落入俗套,而是希望他們在今后的接觸中自然產生感情,“自定婚姻”。即便是倆人真正的情投意合,最起碼也要等到他們完成學業(yè)之后再舉行婚禮等儀式,這是梁家向來看重的。所以,梁思成和林徽因相識之后并沒有影響各自的原來生活,梁思成依然回到清華學堂繼續(xù)他的學業(yè),而林徽因在培華女子學校就讀不久,便于公元1920年初夏隨同父親前往英國學習,并得以游歷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和布魯塞爾等歐洲諸多國家與地區(qū)。特別是在英國倫敦的那段日子里,林徽因因為結識了中國留學生、后來著名的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從而給梁林倆人本該平靜而美妙的愛情樂章,增添了一些看似不和諧但又合乎情理的、活躍而跳動的音符。當然,對于梁思成來說還有一份苦澀和挑戰(zhàn)。好在在梁林兩家父親那及時而強有力的翼護下,以及敏感沖動而多情的林徽因在面對徐志摩的愛情誘惑時,能夠以理智戰(zhàn)勝多情和往日的沖動,于公元1921年秋天提前返回北京,從而暫時擺脫了徐志摩的愛情攻勢,接續(xù)和培植了與梁思成已經(jīng)中斷了一年多的愛情萌芽。不過,梁林倆人的愛情萌芽依然要接受來自多方面的考驗?简,首先來自于梁家內部,也就是梁思成的母親李惠仙的反對。前文我們說過梁思成的母親李惠仙,也就是梁啟超中舉時主考大人李端棻親許的堂妹,這位出身官宦之家的閨中小姐,雖然不曾接受過系統(tǒng)教育,但自幼熟讀詩書,知書達理,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大家閨秀。不過,這位大家閨秀自從嫁給農家子弟出身的梁啟超后,不僅沒有半點大家小姐的壞脾氣,而且在進入梁家過那種普通的平民生活時,處處體現(xiàn)出尊長愛幼、相夫教子等傳統(tǒng)婦人的美德來,這使她深得婆母及梁家人的喜愛和梁啟超的敬重。這樣一位遵守三從四德的舊式婦人,對于自幼接受西式教育、處處充滿青春活力的現(xiàn)代女性林徽因要進入這個家庭,自然從心里看不慣也不愿意接納。特別是在梁思成出車禍住院期間,已經(jīng)與梁思成“約定婚姻”的林徽因不僅每天陪伴在病床前,而且還落落大方地為梁思成擰毛巾擦汗,使梁思成愉快地度過了難挨的病房生活。對此,有著濃厚封建倫理思想的梁母李惠仙認為,當時正值天氣炎熱的夏天,本來就穿著單薄,再加上梁思成還是衣衫不整地臥床養(yǎng)傷,作為待嫁閨中的大家小姐本應該小心回避才是,豈有天天耳鬢廝磨親熱在一起的道理?所以,梁母李惠仙非常不能容忍林徽因這種有!皨D德”的言行舉止,并明確表示不能接受她進入梁家。對于梁母李惠仙的堅決反對,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度非?鄲,但父親梁啟超則對自己為兒子選擇的這門親事極為滿意,多次在給女兒梁思順的信中提起,并自豪地認為這種由他先選定一人后,再由孩子們自己決定的婚姻方式,實在是天底下“最理想的婚姻制度”了。有了父親梁啟超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隨后不久梁林倆人便攜手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從而遠離了來自梁母李惠仙的反對。再后來,梁母李惠仙不幸于公元1924年9月13日因病去世,這無疑在不意中避免了梁林倆人婚姻時將會出現(xiàn)的尷尬。對梁林倆人愛情發(fā)起嚴峻考驗的,還有當年在英國強烈追求林徽因的江南才子徐志摩。當年,林長民為了避免徐志摩對女兒林徽因的追求,讓林徽因離開倫敦跟隨他的英國好友柏烈特醫(yī)生一家,前往英國南部小城布萊頓度假,隨后又提前結束自己的工作帶領女兒啟程回國,且沒有告知也是他自己好友的徐志摩。自從公元1921年10月林長民父女回國后,徐志摩絕情地和幾個月前從中國而來與之團聚的、已經(jīng)懷孕的妻子張幼儀離婚,隨后他在英國劍橋激烈而孤獨地生活了近一年,于公元1922年8月也返回中國。從某種意義上說,徐志摩之所以回國就是為了林徽因,因為他剛到上海就急切地打聽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約定婚姻”的消息,這使他一度大為消沉。不過,即便如此徐志摩依然沒有死心,而是盡快趕往北京前去拜會林長民,雖然林家通過朋友委婉地告知徐志摩說梁林倆人已經(jīng)“約定婚姻”,但徐志摩卻從另外渠道得知梁林倆人并沒有正式訂婚的真實情況。于是,徐志摩又燃起了追求他心中女神林徽因的希望。對于徐志摩曾在英國狂熱追求林徽因的往事,以及他離婚回國后依然對林徽因緊追不舍的現(xiàn)狀,老師梁啟超對自己昔日的這個得意弟子徐志摩不能不提出嚴厲警告,雖然警告的由頭是針對徐志摩與妻子張幼儀離婚一事,但作為父親那種對兒子婚姻的良苦用心還是不難明了的。公元1923年新年的第二天,梁啟超在寫給徐志摩的信中說: 其一,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于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shù)人以無量之苦痛。其二,戀愛神圣為今之少年所樂道!澥律w可遇而不可求!瓫r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圣境界恐終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齊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tài)度,斯可以領略生活之妙味矣!舫撩杂诓豢杀氐弥畨艟,挫折數(shù)次,生意盡矣,郁悒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對于梁啟超的這番規(guī)勸,一生追求完美、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追求浪漫而又堅持己見的徐志摩,似乎并沒有聽從老師梁啟超的規(guī)勸,而是在滿含感情的一封長信中表達了他的不懈追求。徐志摩在信中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逼鋵崳诹簡⒊瑢懶鸥嬲]徐志摩之前,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經(jīng)是“互定終身”了。這在梁啟超于公元1923年1月7日寫給女兒梁思順的家信中表露無余,他說:“思成和徽因已互定終身,……我告訴他們,訂了婚要趕快結婚……”很顯然,梁啟超對梁林倆人的愛情并不放心,他是否對固執(zhí)的徐志摩還有所顧忌,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梁啟超畢竟非尋常之人,他雖然希望梁林倆人訂婚后盡快結婚,但又要求他們在訂婚之前一定要完成學業(yè)。所以,梁林倆人真正訂婚是在公元1927年從美國畢業(yè)之后,之前他們只是“互定終身”。正如梁啟超所顧忌的那樣,徐志摩始終沒有放棄對林徽因的追求,特別是在公元1924年4月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來華期間,不僅使他有機會頻繁地接觸到林徽因,也使他在對林徽因追求而不得中受盡了情感的煎熬。當然,受情感煎熬的還有梁思成,因為林徽因與徐志摩在擔任泰戈爾在華活動的英語翻譯期間,社會輿論頻傳林徽因與徐志摩之風采,這豈能讓正處在熱戀中的梁思成安心?記得吳泳當時在《天壇詩話》中有這樣一句經(jīng)典描寫:“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蒼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圖!倍钭屃核汲刹豢凹灏镜氖牵翟拢溉者@一天,因為這一天是詩人泰戈爾的64歲壽辰,北京文化界為了慶祝這位貴賓的壽辰,專門由徐志摩主持的“新月社”同仁演出了一出取材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奇特拉》短劇。在這出短劇中,林徽因應邀扮演公主奇特拉,而徐志摩則扮演愛神瑪達那,因為劇情講述的是充滿了浪漫色調的愛情故事,所以演出人員都十分投入,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觀眾也反響強烈。對于臺上演員的精彩表演,擔任舞臺布景設計的梁思成作何感想,今天已經(jīng)無法得知了。不過,正是因為這一出短劇所引起的轟動,再加上徐志摩曾請求貴賓詩人泰戈爾代為向林徽因表示愛意,使林徽因與徐志摩之間的傳聞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林徽因這時已經(jīng)心屬梁思成,并明確拒絕了詩人泰戈爾代傳的徐志摩的愛意,但這還是引起了梁林兩家人的特別重視。于是,在梁啟超的安排下,梁思成與林徽因于一個月后便前往美國留學去了。那么,林徽因對于徐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呢?首先,梁從誡先生曾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當徐志摩以西方詩人的熱情突然對母親表示傾心的時候,母親無論在精神上、思想上、還是生活體驗上都處在與他完全不能對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產生相應的感情。母親后來說過,那時,像她這么一個在舊倫理教育熏陶下長大的姑娘,竟會像有傳說的那樣去同一個比自己大八九歲的已婚男子談戀愛,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母親當然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歡和敬佩這位詩人,尊重他所表露的愛情,但是正像她自己后來分析的:徐志摩當時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個人!逼浯,費慰梅在多年后聽林徽因談起徐志摩時,說:“她對徐的回憶,總是離不開那些文學大家的名字,如雪萊、濟慈、拜倫、曼殊斐兒、伍爾芙。我猜想,徐在對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導師的角色,領她進入英國詩歌和英國戲劇的世界,新美感、新觀念、新感覺,同時也迷惑了他自己。我覺得徽因和志摩的關系,非情愛而是浪漫,更多的還是文學關系!睂Υ,我們還有理由相信,和父親林長民一樣天生具有詩人氣質、當時年僅16歲的林徽因,雖然很容易受到渾身充溢著浪漫氣味而又狂戀她的詩人徐志摩的迷惑,但“她不過是父親身邊的一個女學生而已”,她不可能對徐志摩的熱烈追求有對等的反應,因為她還只是一個未經(jīng)世事的女孩子,“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般世故”。其實,對于梁林倆人愛情的最大考驗來自于他們自己,也就是來自于他們強烈而截然不同的性格。例如,林徽因性格外向,為人熱情,善于交流,容易激動,個性鮮明而強烈,脾氣稍顯急躁;而梁思成則性格內向,待人沉穩(wěn),感情含蓄,做事認真,雖幽默但不夠活潑。對此,熟悉和了解他們的人都知道,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上的巨大差異,導致他們幾乎一生都在爭吵,這似乎也驗證了中國一句古老而帶有哲理性的俗語——“不是冤家不聚頭”。不過,梁林倆人是一對“歡喜冤家”,爭吵一生也恩愛一生。他們的這種愛情范例,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在中國傳統(tǒng)愛情婚姻模式里幾乎比比皆是,只不過他們屬于比較典型的一對罷了。當然,按照中國人戀愛的普遍心理習慣,兩個人最初的相識與交往,展現(xiàn)給對方的幾乎都是性格陽光的一面,所以戀愛之初相互之間或人們見到的都是倆人的恩恩愛愛,因為這是他們都被愛情的美妙蒙住了眼睛,根本不可能發(fā)現(xiàn)對方的缺點,或者根本就不想發(fā)現(xiàn)什么不和諧的愛情因素。而當戀愛雙方真正進入中國人稱之為“圍城”的婚姻現(xiàn)實中之后,彼此性情中曾經(jīng)隱藏的那些缺陷就開始逐漸暴露出來,愛情的陰雨天也就該多了起來。于是,埋怨、挑剔、指責、爭吵,乃至于相互之間的譏諷和謾罵,幾乎凡是能想到的傷害方式都不惜使用在對方身上,直至最后破裂無補拆毀“圍城”,各自再去重新尋找自認為完美的愛情,但最終結果還是要回到最初的來路上。不過,這是中國大眾婚姻的一般軌跡,對于梁林倆人而言并不適用,但爭吵幾乎是所有家庭生活中必不缺少的“佐料”,梁林倆人也不例外。之所以將相愛倆人之間的爭吵比喻為“佐料”,一是因為它鮮少忽缺,二是因為它還是增進彼此了解和感情的一種方式。例如,梁林倆人在北平時期可以說是恩愛有加,讓人艷羨,而到美國留學之初雖然倆人并沒有結婚,但他們畢竟已是“自定婚姻”,屬于中國那個時代的“準夫妻”了。于是,在他們隨后長期而頻繁的接觸中,相互性格中不和諧的因素逐漸浮現(xiàn),特別是傳統(tǒng)家庭觀念較深的男人梁思成總認為,自己有責任處處關心和愛護自己的未婚妻,而迅速接受西方文明并融入其中享受其中的林徽因,很顯然對愛情的理解是相互之間的平等、尊重和自由,她將梁思成對她的呵護看作是一種干涉或限制,因此爭吵便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不過,梁林倆人畢竟有著很深的感情基礎,且都接受過國學教養(yǎng)和西學熏陶,他們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對方表示愛的不同方式,相互之間開始學習寬容和理解,逐漸減少非理性的爭吵次數(shù),并進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如此看來,爭吵確實是戀人和夫妻間情感交流的一種催化劑、黏合劑。對于梁林倆人之間因性格差異而引起的爭吵,作為父親的梁啟超早已知曉。例如,他在給長女梁思順的一封信中寫道:“今年思成和徽因已在佛家的地獄里待了好幾個月。他們要闖過刀山劍林,這種人間地獄比真正地獄里的十三拷問還要可怕。但是如果能改過自新,懲罰之后便是天堂!睘榱耸沽毫謧z人順利地闖過“刀山劍林”,享受人間“天堂”的美好生活,父親梁啟超在他們婚后不久便寫信提醒說:“你們結婚后,我有兩件新希望:頭一件你們倆體質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變化作用,在將來健康上開一新紀元。第二件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xiàn)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互相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睘榱藢崿F(xiàn)父親對他們從“地獄”到“天堂”的希望,梁林倆人不僅逐漸學會了相互寬容和理解,還懂得并極好地運用了性格互補的優(yōu)勢,這也是他們一生恩愛無比的不可動搖的重要基礎。對于這一點,費慰梅女士曾有這樣一段關于梁林倆人在美國求學過程中,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他們之間性格互補的生動記述:“在大學時代,他們性格上的差異就在工作作風上表現(xiàn)出來。滿腦子創(chuàng)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畫出一張草圖或建筑圖樣,隨著工作的進展,就會提出并采納各種修正或改進的建議,它們自己又由于更好的意見的提出而被丟棄。當交圖的最后限期快到的時候,就是在畫圖板前加班加點拼命趕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齊齊整整的設計圖定稿了。這時候思成就參與進來,以他那準確和漂亮的繪圖功夫,把那亂七八糟的草圖變成一張清楚整齊能夠交卷的作品。他們的這種合作,每個人都向建筑事業(yè)貢獻出他的(或她的)特殊天賦,在他們今后共同的專業(yè)生涯中一直堅持著!贝_實,正是梁林倆人這種性格迥異而帶來的優(yōu)勢互補,使他們在共同鐘愛的建筑事業(yè)中默契配合,從而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對于他們的這種“黃金組合”,一位作家曾用建筑術語這樣來形容:“梁思成是堅實的基礎和梁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而林徽因則是那靈動的飛檐,精致的雕刻,鏤空的門窗和美麗的闌額。他們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可替代!绷硗,梁林倆人這種無可替代的“黃金組合”,不僅體現(xiàn)在性格互補上,還體現(xiàn)在對共同事業(yè)的追求和興趣愛好上。關于梁林倆人共同的事業(yè)追求,我們留待后敘,在此只想引錄作為建筑學家梁思成的一段野外勘測筆記,來體味一下梁思成精妙的文采,也感受一下他是否與林徽因一樣充滿了詩人情懷。記得梁思成在一則野外調查筆記中這樣寫道:“橋是那么偉大,但也能嬌小嫵媚。秦少游為‘秋千外,綠水橋平;東風里,朱門映柳’的絢麗景色所動,李健吾愛看‘直下小橋流水,門前一樹桃花’,歐陽修更痛快,他偏喜歡‘獨立小橋風滿袖’,多么瀟灑!”如此看來,誰又能說梁思成不也是一位滿懷生活情趣的出色的詩人呢?“出色的詩人”梁思成與“天生的藝術家”林徽因在北京接受一番嚴峻的愛情考驗和磨難之后,于公元1924年6月結伴前往美國,從而開始了他們生命中短暫而漫長的真正的“黃金組合”歷程。





上一本:鐵腕柔情:撒切爾夫人傳 下一本:晚清首富胡雪巖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梁思成傳的作者是竇忠如,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