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 他被譽為時代的先知、20世紀*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他還被譽為偉大的良心、愛與和平的使徒 他和德蘭修女一樣,是*沒有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他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導師,全球青少年爭相效仿的榜樣 本書簡介: 作為20世紀“偉人中的偉人”,阿爾伯特?史懷哲既是一個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個虔誠的信仰者和偉大的行動家。他在青年時代就擁有哲學、神學和醫(yī)學三個博士學位,同時又是一個杰出的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 史懷哲這個名字幾乎已成了“人類愛”的代名詞。在年少的時候,他便被非洲人民的苦難所震撼,因此,21歲時他立下志向:30歲之前為學術和藝術而活,30歲之后為直接服務于人而活。為此,30歲時他開始學醫(yī),38歲時他毅然前往非洲,成為一個以行動實踐信仰的叢林醫(yī)生。 在之后的半個多世紀里,史懷哲以不知疲倦的直接服務于人的方式,踐行著他對基督的追隨、他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他與生命的休戚與共?梢哉f,他是真正“為了人而成為人”的人,也是真正“在最完整的意義上成為人”的人。 1953年10月,因為對人類自由與和平的熱愛,以及在為非洲人民服務上所表現(xiàn)的自我犧牲精神,史懷哲獲得了1952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本書以豐富細膩的文筆,真誠地講述了史懷哲偉大而傳奇的一生,對于我們每個活著的人,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引導作用 作者簡介: 華姿,現(xiàn)居武漢。畢業(yè)于武漢大學,F(xiàn)任湖北廣播電視總臺媒體時代副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我們愛讀書會”會長。 主要作品有:詩集《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念》、《一只手的低語》、《感激青春》,隨筆集《自潔的洗濯》,散文集《兩代人的熱愛》、《花滿朝圣路》、《一個人的田野》,主題性隨筆《賜我甘露》、《奉你的名》,主題性散文《在愛中學會愛》,傳記文學作品《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感恩文學讀本《做父母不容易》等。 曾獲冰心兒童圖書獎、長江文藝散文獎、武漢市文藝基金獎、屈原文藝獎等。 目錄: 引言 我們的老爸爸死了 唯獨這個人 為了人而成為人 我邀請你 上部 第一章誕生 在如花似錦的萊茵河左岸,有個地方叫阿爾薩斯 看這一家 這一年,阿爾薩斯的葡萄豐收了 像薔薇花一樣長大 第二章童年和少年 敬虔的開始 為要使信仰的對立消失 童年時代影響他的兩個人引言 我們的老爸爸死了 唯獨這個人 為了人而成為人這就是恩寵 我邀請你 上部 第一章誕生 在如花似錦的萊茵河左岸,有個地方叫阿爾薩斯 看這一家 這一年,阿爾薩斯的葡萄豐收了 像薔薇花一樣長大 第二章童年和少年 敬虔的開始 為要使信仰的對立消失 童年時代影響他的兩個人 有了一本屬于自己的《圣經(jīng)》 我要跟他們一樣 音樂使他狂喜 圣誕節(jié)含著眼淚就餐的少年 看哪,圣約翰的頭發(fā)比我的還硬呢 在他心里刻下非洲的哀愁 少年時代的大事 第三章中學時代 在明斯特的實用中學讀書 伊薩克:喜歡笑的人 去米爾豪森讀文理中學 我是對政治感興趣 維曼老師 我將證明,我是有感情的人 我們必須思考 葡萄酒釀成了 這個有著五個孩子的牧師之家老是缺錢 有了一輛渴望已久的自行車 最喜歡的課,最不喜歡的課 中學畢業(yè)了 那九個在哪里呢? 第四章大學生涯 斯特拉斯堡:歐洲之都 成為維多的入室弟子 斯特拉斯堡大學開學了 服兵役 一天只吃一餐 21歲時,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如果你愿意的話,兩者都能做到 在巴黎,在柏林 哲學博士,神學博士 第五章布道、學術和藝術 圣尼古拉教堂的助理牧師 基督的精神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 《耶穌生平研究史》 《巴赫論》 拯救老式管風琴 第六章決定去非洲 直接服務于人:最初的嘗試 主啊,我就來 傳教節(jié)的布道 提出申請 眾人的反對 關鍵在于行動 學醫(yī)是艱苦的,卻也是美的 不再授課,不再布道 籌款 保證像魚那樣沉默 與海倫娜·布雷斯勞結婚 終于可以出發(fā)了 中部 第七章抵達蘭巴倫 從京斯巴赫到洛佩斯 加蓬、奧格威河與蘭巴倫 親愛的蘭巴倫,我來了 第八章成為叢林醫(yī)生 行醫(yī)生涯的開始:在雞舍看病 最初的幾周過去了 第一助理約瑟夫 一天的診療 如果沒吃飯,那還吃不吃藥? 她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醫(yī)生,我這里有蟲 他們稱他為“歐剛加” 手術成功 第九章初建醫(yī)院 雨季來臨前,必須建好醫(yī)院 去桑姆基達開會 史懷哲夫婦的醫(yī)院建成了 第十章黑人,自然之子 黑人的疾病 黑人的法律 黑人的婚姻 黑人的懶惰 黑人的消費 黑人的偷竊 黑人的禁忌 黑人的詛咒 黑人的習俗 黑人的教育 你們是我的兄弟,但我是你們的兄長 我身陷囹圄,你來給我自由 第十一章在水與叢林間 叢林中的傳教站 叢林中的學校 不再像魚一樣沉默 只在兩種情況下開槍 懂得感激了 第十二章以戰(zhàn)俘之身行醫(yī)、寫作 被拘禁了 這是不可思議的恩寵 與非洲的爬蟲作斗爭 醫(yī)院的變故 健康每況愈下 叢林中的精神勞作 第十三章敬畏生命 《文明的哲學》寫作緣起 從文明批判到文明重建 “敬畏生命”的倫理學誕生了 最后,博士也哭了 這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第十四章非戰(zhàn)斗員俘虜 被遣送到波爾多 在加瑞松俘虜營 在俘虜營里當醫(yī)生 在梵·高住過的房子里 作為交換俘虜被釋放 回到京斯巴赫 第十五章演講與著述 偉大的宣示 有如一枚硬幣滾到了家具底下 瑞典之行 《水與叢林之間》出版 如同準備犧牲兒子的亞伯拉罕一樣 為思考的人寫這部書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第十六章重返蘭巴倫 再度赴非 早就以蘭巴倫人自居了 尋找樹葉瓦片 搶修醫(yī)院 繁忙的診療 使他煩惱的病人 向所有的苦痛者敞開大門 不忍心讓他們挨餓 黑暗中出現(xiàn)了光明 作為好人的名聲丟失了 多雨的旱季,沉重的心 第十七章在困難中堅持 救星適時到達 埋首于建筑 我的醫(yī)院已經(jīng)不是從前的醫(yī)院了 醫(yī)生也成了病人 汽艇就叫“謝謝您” 解決糾紛 獨木舟不見了 再接再厲吧,可憐的醫(yī)生! 第十八章赤痢和饑荒 恩琴達·恩琴達 堅持不切除原則 文化不是開始于讀寫 在地上你是個傻瓜,在天國卻不是 成為知識分子 饑荒來臨 第十九章再建新醫(yī)院 非搬遷不可了 俯視眾人之地 工地上的一天,就像一曲交響樂 計劃中的農(nóng)場 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圣誕節(jié)獨自掘墓 要把房子建在木樁上 打樁 動物也是親愛的上帝創(chuàng)造的 從歐洲請來工匠 1926年春天的時候 去南部出診 新醫(yī)院宛如一個村落 這是好房子,醫(yī)生,這是好房子 終于可以回家了 恩哲姆的請求 我只是受到委任 下部 第二十章在歐洲各國奔走 在蠟燭的兩端點火 就像一陣清爽的和風 與歌德的精神關系 史懷哲之家或朋友之家 《使徒保羅的神秘主義》 “史懷哲之友”聯(lián)誼會誕生了 第二十一章讓更多的人得醫(yī)治 令他終生心痛的事 向著非洲,第三次出發(fā) 典型的非洲憂慮 讓上帝的恩典惠及更多的人 《我的生活與思想》出版 第二十二章叢林里的信仰生活 鐘聲是親愛的上帝的聲音 既是醫(yī)師,也是教師和牧師 叢林里的禮拜 在蘭巴倫的一次布道:直至上帝原諒你 沒有什么比基督指引的生活更有意義 第二十三章破除叢林迷信 艱難的行程 醫(yī)院的種植 冰箱,破傷風和煤氣燈 終于把失去母親的嬰孩抱在懷里 孩子們也就得福了 用自己做試驗 第二十四章是醫(yī)師,亦是建筑師 又要建房了 分工及月底集合 醫(yī)院的一天 我可以不再建房嗎? 被深深地感動了 第二十五章有趣的事和動人的事 難以讓黑人明白的事 令醫(yī)生哭笑不得的事 令醫(yī)生憂慮的事 令醫(yī)生頭疼又擔心的事 令黑人驚異的事 建立“鄰人”的觀念 為親愛的黑人辯護 奧恩波,就是歌的意思 第二十六章與動物休戚與共 我們的伊甸園 博士的小豬 博士的小猴 博士的塘鵝 博士的螞蟻 博士的蟲子 博士的小貓 博士的羚羊 除非萬不得已,不要割舍生命 第二十七章在大戰(zhàn)期間 一個可怕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 他的心都碎了 他必須忍耐 他最擔心的事 他又成了工頭 海倫娜到來 似乎是一種奇跡 接替者一直沒有來 這是奇妙的恩典 70歲的生日 戰(zhàn)爭結束了 朋友們是不會放棄醫(yī)院的 希望是有“一個” 我簡直是個囚犯 第二十八章美國之行 為了麻風病患者去美國 由阿爾伯特·史懷哲代勞 我該回到我的黑人朋友中去了 第二十九章建立光明村 麻風病患者越來越多 建立麻風病隔離村 我是黑人的奴隸 這房子有門啊 就像獵人掛山雞的樣子 他們是不幸的,卻又是幸福的 她也是一個值得敬畏的生命 光明之村 他們終于開始穿鞋了 第三十章獲得和平獎 黑貓終于生了小貓嗎? 去奧斯陸大學演講 得了兩個諾貝爾獎 寫不完的信 生日、圣誕節(jié)與新年 密林中的和平之港 黃金時間到了 他們也是偉大的人 第三十一章為消除核戰(zhàn)爭呼吁 他是如此疲倦 美麗而靜穆地死去 必須重新發(fā)現(xiàn)我們都是人 我們是來跟老醫(yī)生道謝的 比獲得諾貝爾獎更高興 直到生命結束的時候 第三十二章以沉默應對批評 他在晚年遭到的批評 你若不了解黑人,就不要談論史懷哲 第三十三章離世 在這里,我覺得就在家里 想起了那些人 跟每一棵果樹告別 跟當?shù)仄矫竦脑岫Y沒有任何不同 我們的老爸爸死了 結語光是生存著是不夠的 老醫(yī)生一定會喜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蘭巴倫 亞洲地區(qū)的追隨者 后記 史懷哲年表 參考文獻史懷哲是我們世紀最偉大的人物。像他這樣理想地集善與對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guī)缀踹沒發(fā)現(xiàn)過。 他是充分發(fā)揮了充沛的精力與多方面的才能、對人類有所貢獻,并為人類開創(chuàng)未來的人之一。 史懷哲沒有說教,也不幻想他的行動成為無數(shù)人的典范以及給他們安慰,他所做的一切,僅僅出于內(nèi)在的必然性。 無論如何,畢竟許多人都有一顆毀壞不了的善良的心,否則,他們就不可能認識到史懷哲質(zhì)樸的偉大。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世上真正善意、獻身的人,非常罕見。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不適于理解和無資格比擬這種人的。史懷澤博士就是真正善意、獻身于世的人。 ——伯特蘭·羅素引 言 我們的老爸爸死了 1965年9月4日深夜,90歲高齡的他,在非洲蘭巴倫的一間小屋里,安然辭世。 翌日凌晨,他的那只塘鵝還沒開始啼叫,親愛的上帝的鐘聲就敲響了,緊接著,麻風村的鐘聲也敲響了。然而,這不是安歇的鐘聲,這也不是做禮拜的鐘聲。這是報喪的鐘聲。短暫的靜默后,近處的村落里響起了咚咚的鼓聲,遠處的村落里也響起了咚咚的鼓聲。在茫茫的水與郁郁的叢林之間,這咚咚的鼓聲反復訴說的卻只是那一句:“我們的老爸爸死了。” 他躺在一個簡樸的棺材里下葬。經(jīng)他醫(yī)治而痊愈的病人們,以及從奧格威河的兩岸趕來的黑人們,一邊把油棕櫚的枝子撒在他的棺木上,一邊流著眼淚頌贊:“他是我們的爸爸。他是我們的父親! 他們把他葬在醫(yī)院附近的一棵棕櫚樹下——他夫人的墓旁。10年前,當他年屆80的時候,站在京斯巴赫開花的葡萄園里,他曾說:“如果我在這里蒙神寵召,我想躺在家鄉(xiāng)的公墓里,和村民一塊安眠。但如果我死在非洲,我就一定要葬在蘭巴倫。長眠于歸去之所,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大地全都是神的賜予啊!” 國際紅十字會的創(chuàng)始人亨利?杜南,是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杜南先生為人類的和平事業(yè)獻出了全部,墓碑上卻只寫著一句話:一個單純的基督門徒。 他的墓碑上也沒有任何墓志銘,只畫著兩個簡單的符號:+。 “+”代表著基督之愛,“”意味著天下一家。 兩個符號合在一起,則表示,他渴望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踐行基督之愛。 唯獨這個人 他是醫(yī)生、他是牧師,他是學者、他是教授,他是思想家、他是演奏家,他通曉農(nóng)學、人類學、熱帶植物學,他擁有哲學、神學和醫(yī)學三個博士學位,他是195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他還是建筑師、園藝師和修理匠,他還是農(nóng)夫、木匠和泥水匠,他還是飼養(yǎng)員、獸醫(yī)和工頭,他唯獨不是“知識分子”——那種除了空談,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肯做的知識分子。 有一次,他要把河邊的木頭搬到防雨的地方去,他就招呼一個黑人男子:“朋友,能幫我搬一下嗎?”那位畢業(yè)于當?shù)亟虝䦟W校的年輕人答道:“我是知識分子,我不做那樣的事。”他就笑了,說:“恭喜你,我一直想成為知識分子,卻沒有成功! 他在基督福音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并以罕見的力量身體力行地踐行這一學說。他以活出來的善,以愛所實行的信,成為上帝之愛最有力的實踐者之一。 他被稱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稱為時代的先知、20世紀最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還被稱為偉大的良心,愛與和平的使徒。 最卓越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他是我們這個世紀最偉大的人物。像他這樣理想地集善與對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guī)缀踹沒發(fā)現(xiàn)過。 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真正善意、獻身的人,非常罕見。而他便是一個真正善意、獻身于世的人。 為了人而成為人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保ā都s翰福音》24∶12) 29歲的時候,他在歐洲的學術界和音樂界已經(jīng)聲名鵲起,然而,他卻打定主意要做基督的那“一粒麥子”。因為在那個恬靜的秋日早晨,他清楚地聽見了那聲音:“你來跟從我! 只為自己活著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拔覀儜摴餐池撌澜绲臒⿶琅c重負”——這是最高意義上的使命。人性最深刻的本質(zhì)在于愛。而愛,就要行動。因此,他在心里回應那聲音:“主啊,我就來。” 他要去非洲,他一定要去非洲,“為那些需要人的人們而成為人”;他要在那片荒僻、落后甚至黑暗的原始叢林里,“把所信的經(jīng)由日常生活表現(xiàn)出來”。他要做那一粒麥子,那一粒借著死而結出許多子粒的麥子。 為此,他做好了犧牲一切的準備:放棄他深愛的研究、寫作、布道,以及演講、演奏,以及他的獨立——他將失去所有的經(jīng)濟來源,完全倚賴資助為生。然而,結果卻全然相反。在50多年的服務生涯中,他非但沒有失去所有,反而在已有的基礎上又獲得很多。他原以為,他會在遙遠的原始叢林里被這個世界遺忘,宛如滾落在家具底下的一枚硬幣。然而,結果卻全然相反。他非但沒有被這個世界遺忘,反而成了這個世界的一盞明燈。 因為上帝要把那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卻高舉自甘卑微的人。 因為那有的,要給他更多;那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 因為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舍棄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這就是恩寵 也許可以說,這個人是唯一的。 縱觀人類歷史,似乎只有這個人做到了:既深度地順服于基督的指引,又持久地堅持著自己的思考;既在日光下從事粗重的勞作,又在舞臺上演繹精湛的藝術;既深諳具體的服務之道,又擅長抽象的精神之旅。總之,既全面地發(fā)展個人理想,又完美地實踐上帝之愛。 當他到了70歲、75歲,不,甚至到了80歲、85歲的時候,他仍舊可以:白天,在非洲最溽熱的天氣里歡喜地勞動;夜晚,在微弱的油燈下沉靜地寫作。后者讓他感到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滿足,而前者,也讓他感到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滿足。 然而,他從未把這一切歸于自己。他說:“這就是恩寵! 我邀請你 那么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吧! 認識這恩寵——這從上帝而來的恩寵, 認識那香氣——那因基督而有的香氣, 以及那可稱頌的、可紀念的,那比天使的名更尊貴的。 我邀請你! 上部 時間:1875—1913年 地點:歐洲第一章誕生 我們只有三個方法教導兒童: 第一個是以身作則, 第二個亦是以身作則, 第三個仍然是以身作則。 ——史懷哲語錄 在如花似錦的萊茵河左岸,有個地方叫阿爾薩斯 這是歐洲中西部的廣闊土地。在這片土地上,靜靜地流淌著一條偉大的河流,這就是萊茵河。 萊茵河發(fā)源于阿爾卑斯山的北麓。它從聚集了群峰之水的波登湖出發(fā),先向西流,流到瑞士的巴塞爾市時,就拐了個彎,朝北流去。它在深深的峽谷里蜿蜒而下,然后,它就來到了空曠的平原上。進入平原之后不久,有一條清朗澄澈的小河從它的左岸緩緩匯入,像流動的翠玻璃一樣。這條河就是它的支流伊爾河,也叫艾爾河。 在伊爾河注入的這個地方,有一個古老的城市叫斯特拉斯堡。 接著,萊茵河在閃爍的波影中繼續(xù)北上,經(jīng)過1320公里的長途跋涉后抵達終點——在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之間的河口流入北海。 而萊茵河與伊爾河共同滋養(yǎng)的這一片土地,就是阿爾薩斯。 阿爾薩斯是法國東北部的一個省份,那個古老的城市斯特拉斯堡就是它的首府。 法國人叫它阿爾薩斯,德國人則叫它艾爾薩斯。艾爾薩斯的意思就是:艾爾河流經(jīng)之地。不過,阿爾薩斯并不只是艾爾河流經(jīng)之地,也是萊茵河流經(jīng)之地。萊茵河在悠然北上的途中,把阿爾薩斯分隔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南部稱為上萊茵,北部稱為下萊茵。 阿爾薩斯的西部以弗杰山脈為界,東部以萊茵河為界,北部的邊界地帶則是赫赫有名的黑森林,聽說格林童話中的許多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就是在這里發(fā)生的。 對于阿爾薩斯來說,西部雖然山巒起伏,東部卻是沃野連綿。所以,阿爾薩斯雖是法國最小的一個省份,卻也是一個富庶的省份。在萊茵河和伊爾河沿岸的谷地里,典雅的古堡,安詳?shù)拇彐?zhèn),靜謐的教堂,就像繁星一樣散落著,也像繁星一樣閃耀著;而在風中默默生長的葡萄園,則從河岸的谷地一直延伸到中部的山坡上,又沿著山坡蜿蜒南下,怡然北上。 然而,200多年來,這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卻一直是個悲劇之地。 阿爾薩斯地處法國與德國的邊境地帶,雖然現(xiàn)在屬于法國,過去卻不是。在著名的路易十四之前的時代,阿爾薩斯一直是德國人的定居地。但到了路易十四時代,法國通過《威斯特里亞》條約獲得了對阿爾薩斯的統(tǒng)治權。1870年7月,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國戰(zhàn)敗,德國收回阿爾薩斯。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戰(zhàn)爭結束后,阿爾薩斯又歸屬法國。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戰(zhàn)爭一開始,阿爾薩斯就被德國占領。但戰(zhàn)爭結束后,法國又從德國手中拿回了阿爾薩斯。 還記得都德的《最后一課》嗎?在這篇著名的小說中,都德所講述的,就是普法戰(zhàn)爭之后,生活在阿爾薩斯的法國人,因無法繼續(xù)在學校學習法文而感到的哀傷與痛苦。 而我們偉大的叢林醫(yī)生阿爾伯特?史懷哲博士,就是在這里出生,在這里長大的。 看這一家 1953年,被“神經(jīng)癥”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保羅?薩特,決定寫一部童年自傳。他試圖借著自傳的寫作來尋找“神經(jīng)癥”的根源。于是《詞語》誕生了。 《詞語》被評論界認為是薩特最好的文學作品之一。在開頭的第一個章節(jié)里,薩特寫道: 阿爾薩斯,1850年前后,一位被小孩子弄得不堪其煩的小學老師,決定轉行去做雜貨商。這個還俗的“和尚”希望得到某種補償:既然他放棄了塑造精神的職業(yè),他的一個兒子就該去塑造靈魂。這就是說,家里必須出一位牧師,而這個人應該是查爾斯。但查爾斯逃避了父親的這個決定,他更喜歡在騎手的道路上縱情奔跑。家里人把他的畫像翻了過去,并且不許任何人提到他的名字。這下輪到誰了呢?奧古斯特忙不迭地模仿起父親曾經(jīng)作出的犧牲;他進入買賣界,感覺很好。就只剩下路易了,路易沒有什么過人的天賦。父親征服了這個安靜的孩子,轉瞬之間就將他塑造成牧師。稍后,路易將這份順從發(fā)展到極致,自己也親手塑造了一位牧師: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阿爾伯特?史懷哲。 薩特筆下的這個小學教師,就是阿爾伯特?史懷哲的祖父菲利普?史懷哲。菲利普?史懷哲一直在阿爾薩斯北部的普法爾茨森擔任教師和管風琴師。菲利普的三個兄弟也在阿爾薩斯的不同地方擔任類似的職務。 但是,史懷哲家族并非始終住在阿爾薩斯。在歐洲30年戰(zhàn)爭(1618—1648年)之前,史懷哲家族其實一直住在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30年戰(zhàn)爭后,尼古拉?史懷哲帶領家人移居阿爾薩斯。從此,史懷哲家族就生活在這里。 在《詞語》稍后的章節(jié)里,薩特又寫道:在三兄弟中,“路易最虔誠,奧古斯特最富有,查爾斯最智慧”。 虔誠的路易?史懷哲在阿爾薩斯的村鎮(zhèn)做了一輩子的鄉(xiāng)村牧師,他養(yǎng)育了兩個兒子,四個女兒。阿爾伯特?史懷哲是他的長子。 當這個長子從阿爾薩斯的鄉(xiāng)下前往斯特拉斯堡求學的時候,富有的奧古斯特?史懷哲給了他很多支助。從某種程度上說,倘若沒有奧古斯特的慷慨相助,家境并不富裕的路易未必能供兒子完成學業(yè),并拿到兩個博士學位;最起碼,他難以做到讓兒子在斯特拉斯堡求學的同時,又去巴黎學習管風琴演奏和鋼琴演奏。所以,史懷哲博士把青年時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巴赫論》題獻給了伯母瑪?shù)贍柕拢簿褪菉W古斯特的夫人。 而智慧的查爾斯?史懷哲呢,這個因沉迷于馬術而忤逆父親的兒子,后來并沒有成為縱情馳騁的騎手,而是成了一名熱衷于寫作和演講的語言學教師。他養(yǎng)育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長女夭折,次女安娜?瑪麗在結婚兩年多后,身無分文地牽著一個瘦小的孩子回到娘家。這個孩子就在查爾斯?史懷哲的教養(yǎng)下長大,成為20世紀法國最著名的哲學家讓?保羅?薩特。 這一年,阿爾薩斯的葡萄豐收了 這是1875年的1月。新的一年雖然已經(jīng)開始,天氣卻仍舊寒冷。 法國的西南部因?qū)俚湫偷暮Q笮詺夂颍煲彩菧嘏。但處于東北部的阿爾薩斯就不同了。弗杰山脈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使溫潤的海風無法到達這里。因此,阿爾薩斯的冬天是干冷干冷的。 風吹葡萄園,把早已枯黃的葉子吹送到伊爾河上,岸邊的繁花已然落盡,但挺拔的樅樹在干冷的風中仍舊挺拔,酒香飄溢著,安詳?shù)拇彐?zhèn)也仍舊安詳。所以,冬天的阿爾薩斯雖然干冷,卻依然是恬靜的、優(yōu)美的。 在阿爾薩斯南部的原野上,有一個小鎮(zhèn)叫凱撒斯堡。在凱撒斯堡鎮(zhèn)的左邊盡頭,矗立著一幢建有小鐘樓的房子。在1875年的這個1月,29歲的代理牧師路易?史懷哲,就和妻子阿德勒、女兒路易絲一起,住在這棟專供牧師居住的房子里。 這時候的凱撒斯堡,大約只有3000多位居民。大多數(shù)居民信奉天主教,但受德國新教的影響,也有一小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新教。路易?史懷哲就作為代管牧師,牧養(yǎng)著這個小小的新教教區(qū)。 1月14日很快就到了。這一天,阿德勒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阿爾伯特?史懷哲,即眾所周知的史懷哲博士。 但這個可憐的小寶寶瘦棱棱的,臉色枯黃,哭起來也是有氣無力的。 夫妻倆你看我,我看你,眼睛里全是擔心和憂慮:這么羸弱的孩子,能養(yǎng)活嗎? 然而,史懷哲博士卻活了將近一個世紀之久。在他80多歲的時候,他還能在一個破敗的梯子上爬上爬下,并幽默地說:“換一把結實的梯子吧,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么年輕的。”即使到了接近90高齡,他仍然能在熱帶非洲的原始叢林里為他的醫(yī)院忙碌,全然不知老是什么。 為了紀念已故的兄長阿爾伯特,阿德勒看著懷中的小嬰兒,對丈夫說:“我們就叫他阿爾伯特吧?” 阿爾伯特是阿德勒同父異母的哥哥,曾經(jīng)擔任斯特拉斯堡市圣尼古拉教堂的牧師。在18世紀70年代的戰(zhàn)爭中,阿爾伯特為他的教區(qū)受過許多磨難。而他的善行,尤其令阿德勒感佩。戰(zhàn)爭期間的斯特拉斯堡,牛奶奇缺,為了救助一個貧病交加的老婆婆,阿爾伯特每天都把自己的那一份牛奶送給她,而且不許她告訴別人。直到阿爾伯特去世后,老婆婆才說出真相。所以這個哥哥雖已去世,卻一直活在阿德勒的心中。 路易點頭同意了,說:“阿爾伯特,好吧,就叫他阿爾伯特! 在以后的許多年里,這個名字將成為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不斷地激勵著這個虔誠的阿爾薩斯少年。 1875年的阿爾薩斯,還屬于德國。所以,史懷哲博士出生的時候是德國人,不是法國人。實際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阿爾薩斯歸屬法國之前,史懷哲博士都是德國人。但是,對于史懷哲博士來說,他是哪國人,其實一點都不重要。他愛德國,他也愛法國。而比愛德國和愛法國更重要的是,他愛上帝,他愛上帝所造的這個世界,以及這世界里的每一個生命、每一種生物。他渴望一種偉大的休戚與共。 所以,在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后,當各國的記者——尤其是德國和法國的記者,問他是哪國人的時候,他幽默地說:“我是一個地球人! 因為處于德法兩國的交界地帶,生活在阿爾薩斯的人們,既說德語,也說法語。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種特殊的文化。所以,史懷哲博士是在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乃至兩種宗教的教養(yǎng)和熏陶中長大的。 阿爾薩斯原野上的這個小鎮(zhèn),是以著名的中世紀傳教士凱撒斯堡的名字命名的,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zhèn)。少年的阿爾伯特,常常為自己出生在這里而感到自豪。但是,多年后,凱撒斯堡的人們,卻因為這個小鎮(zhèn)是阿爾伯特?史懷哲的出生地,而歡喜地祝福它,并把鎮(zhèn)上唯一的廣場命名為史懷哲廣場。 這一年的秋天,阿爾薩斯的葡萄大獲豐收,每一絲空氣里都飄溢著葡萄的清香和葡萄酒的醇香。以出產(chǎn)上等葡萄酒而聞名的阿爾薩斯,在這一年,更是聲名遠播。 少年的阿爾伯特,也常常為自己出生在這一年而感到得意。但是,多年后,阿爾薩斯的人們,卻因為這一年是阿爾伯特?史懷哲出生的年份,而由衷地感激上帝。 像薔薇花一樣長大 出生兩個多月后,即3月31日,阿爾伯特接受了小兒洗禮。 在凱撒斯堡鎮(zhèn)的戶籍上,至今還保留著史懷哲博士當時受洗的有關記錄。洗禮儀式的證人除了他的父母外,還有他的祖父菲利普?史懷哲、叔祖父(也是他的教父)路易斯?史懷哲,以及一些別的親友。 出生半年多后,也就是1875的夏天,代理牧師路易?史懷哲榮升為正式牧師。在阿爾薩斯南部的明斯特山谷里,有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村叫京斯巴赫。路易被調(diào)到那里擔任正式牧師。于是,襁褓里的阿爾伯特也隨著父母來到了這個村落。 這時候,已經(jīng)半歲的阿爾伯特仍舊羸弱,有一次,路易和阿德勒甚至以為他已經(jīng)死了。 所以,在路易牧師的就職典禮上,雖然阿德勒用鑲有彩色花邊的白色衣服,精心地裝扮這個嬰孩,但前來參加典禮的牧師太太們,卻依然沒有人夸贊他一句。面對這個面色蒼黃的孩子,她們寧可尷尬地寒暄,也不肯違心地說一句“真可愛”。阿德勒難過極了,她幾乎無法控制自己。因此,沒等典禮結束,她就匆匆地躲進了臥室。她抱著阿爾伯特傷心地哭泣,眼淚一滴一滴地落在阿爾伯特的小臉上。 多年后,阿爾伯特已然長大,而且茁壯。可憐的母親卻仍舊沒有忘記這件事,只要說起阿爾伯特的小時候,她就會嘆息著重提這件舊事。 然而,鄰居家的牛奶和京斯巴赫的新鮮空氣,卻在這個羸弱的孩子身上創(chuàng)造了一樁奇跡。兩年后,這個差點死去的孩子居然健康起來,他一天一天地長,終于長成了一個健壯的孩子。 后來,阿爾伯特又有了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但最小的妹妹卻在3歲時不幸夭折了。阿爾伯特就與姐姐路易絲、妹妹阿德勒和瑪格蕾特,以及弟弟保爾一起,在京斯巴赫的這棟牧師住宅里,歡喜而熱鬧地度過了他的幼年時代。多年后,在憶及童年生活時,已然人到中年的史懷哲博士寫道:“我們就像薔薇花一樣地長大了! 第二章童年和少年 天地間無論大大小小的事物, 都受造物主的眷顧,在宇宙間占有同樣重要的位置。 除非你能夠擁抱并接納所有的生物, 而不只是將愛心局限于人類而已, 不然,你不算真正擁有憐憫之心。 ——史懷哲語錄 敬虔的開始 小阿爾伯特3歲了,或者是4歲。每個禮拜天,小阿爾伯特都會蹦蹦跳跳地跟著父母去教堂。這是最令他高興的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整整一個星期他都很開心,小小的心里充滿了美好的期待。以至于,當薄暮降臨,禮拜天即將過去的時候,他會在感覺莊嚴的同時,又感到憂傷。 但是,當父親開始布道的時候,小阿爾伯特卻總是不停地打哈欠。這也難怪,他實在太小了。這時候,保姆就會伸手捂住他的嘴——保姆的手上戴著線織手套。當大家開始唱贊美詩的時候,哈欠連天的小阿爾伯特立刻精神大振。但他實在唱得太響了,保姆不得不又伸手捂住他的嘴。幼年的記憶是奇特的,多年后,史懷哲博士還能清楚地感覺到線織手套的那種灰塵味。 有一天,小阿爾伯特突然瞥見了一張長滿胡子的臉,就在后面的樓上。經(jīng)過多次觀察,他發(fā)現(xiàn):每當琴聲響起時,那張臉就不見了;每當父親開始布道或是祈禱時,那張臉又出現(xiàn)了。于是他跟自己解釋道:“這是觀察教堂的魔鬼,一定是的,當父親布道的時候,他就開始觀察! 直到上了小學,阿爾伯特才知道:那張疑似魔鬼的臉,原來就是管風琴師伊爾蒂斯的臉。他出現(xiàn)在那里,是為了看清教堂下面的情形:什么時候牧師開始講道,什么時候牧師開始祈禱。這樣,他就能確定自己什么時候開始演奏。 樸實的鄉(xiāng)村牧師路易?史懷哲,從29歲開始,就在這里照管著這個屬于德國路德宗派的小教會,直到離開人世回歸天國。而史懷哲博士對基督信仰的敬虔,也是從這里開始的。父親質(zhì)樸真誠的布道給少年史懷哲帶來深遠的影響。以致后來,當他離開京斯巴赫前往外地求學的時候,他最思念的并不是明斯特山谷的美食,或別的什么,而是這個小教會——這間尖塔高聳的教堂——這棟“催促祈禱的房屋”。 50多年后,史懷哲博士寫道:“這種在每個周日都能體驗到的神學氣氛,自幼就對我的虔誠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沒有這種每個周日都能參加的禮拜活動,他甚至無法想象自己的存在。因此,他無法認同這樣的意見:在兒童對禮拜有所理解之前,不應該讓他們參加禮拜活動。他認為:實際上,做禮拜最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體驗。當兒童親眼看見大人虔敬而凝重的神情時,他就會從大人的祈禱中看見或是聽見,什么才是重要的。 為要使信仰的對立消失 京斯巴赫村的這個教堂,大概有200多個座位,史懷哲博士深愛的管風琴,就放在后面的樓上。教堂的墻壁是潔白的。在正面的墻上,高高地懸掛著一幅基督的十字架像,像的下方寫著一句經(jīng)文:“他是我們的和平!保ā缎录s?以弗所書》2∶14) 天氣晴朗的日子,明亮的陽光透過巨大的彩繪玻璃照進來,使教堂的兩邊光影閃爍。對此,幼年的阿爾伯特既感到莊嚴,又覺得神秘。 因為與本村的天主教信徒共用這個教堂,所以,右邊的講道壇,也是祭壇。為了有所區(qū)別,在祭壇的內(nèi)部,有一道低矮的欄桿作為分界。 在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獲得了對阿爾薩斯的統(tǒng)治權。之后不久,自號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下達了一道命令:任何一個村鎮(zhèn),若有7戶以上的天主教信徒居住,村里就必須為他們提供做彌撒的地方。因此,在阿爾薩斯的許多教堂里,至今都保留著這個傳統(tǒng):新教信徒和天主教信徒共同使用一間教堂。天主教的彌撒8點開始,新教的禮拜10點開始。 多年后,史懷哲博士在回憶往事時寫道:“小時候,村內(nèi)的天主教與新教在同一所教堂里做禮拜,我覺得很美好!薄拔也粩嘤H身經(jīng)歷新教兼天主教的教堂,并且因此學會宗教和解! 而在明斯特山谷的對面,即阿爾伯特的外祖父席林格爾擔任牧師的米爾巴赫村里,牧師和神父更是像兄弟一樣地互相敬愛著。牧師住在神父的隔壁,倘若哪天家里客人太多以致住處不夠的話,牧師就會安排客人到神父家。惶热裟奶焐窀赣惺峦獬鰺o法探訪病人的話,牧師就會代替神父探望生病的天主教信徒,使他們得到安慰。而在復活節(jié)的早晨,當神父結束彌撒趕去聚餐時,阿爾伯特的外祖父席林格爾——這個具有18世紀啟蒙精神和寬宏氣度的新教牧師,就會打開窗戶,在晨風中,向結束齋戒的神父送去問候和祝福。 這個傳統(tǒng)或習俗,毫無疑問,并不只是一個奇特的歷史現(xiàn)象,而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象征或預言。對此,史懷哲博士解釋道:“那是一個象征,為要使信仰的對立消失所預定的象征;那也是一個忠告,如果我們自認為是真正的基督徒,就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所以,在宗教信仰方面,阿爾薩斯也站在德國的新教與法國的天主教之間,擔任著宗教改革調(diào)解的任務。阿爾薩斯的宗教改革家馬丁?烏茲約爾所倡導的自由、寬容與實踐的精神,也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如今,在京斯巴赫村的“史懷哲紀念館”里,還張貼著馬丁?烏茲約爾的那句名言:“我們是相信基督的人,不是相信教會的人! 童年時代影響他的兩個人 5歲的時候,阿爾伯特上學了。 可是,阿爾伯特并不喜歡上學,就跟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 10月的一天,天氣晴朗。父親把寫字的石板塞到阿爾伯特手里,然后帶他去見老師。結果阿爾伯特一路上都在哭泣。一想到自由自在的生活從此結束了,他就淚流滿面,嗚嗚地哭個不停。 但上學不久,就發(fā)生了一件令阿爾伯特感受頗深的事:他平生第一次親眼見到了寫書的人——一個教科書作家。這個人叫施泰納特,是學校的督學。施泰納特這個名字不僅出現(xiàn)在低年級的綠皮教科書上,還出現(xiàn)在高年級的黃皮教科書上。所以,施泰納特在當時當?shù)氐闹匾,幾乎僅次于圣經(jīng)教科書的作者。 但施泰納特看起來一點都不儀表堂堂。他穿著一件褪色的灰衣服,給人一種邋遢的感覺。他鼻子發(fā)紅,禿頂,而且大腹便便。然而,阿爾伯特卻依然驚喜而激動。在阿爾伯特看來,邋遢的外表并不能掩蓋深邃的內(nèi)在。“施泰納特先生的頭上是有光環(huán)的,因為他是寫過書的人!彼搿 平時不茍言笑的老師們,一見到施泰納特,態(tài)度隨即大變,不僅滿面堆笑,而且唯唯諾諾。有個女老師在把教學日記遞給施泰納特的時候,因緊張過度,兩手竟然顫抖不已。 這種情景,讓童年的史懷哲深以為奇。 之后不久,童年的史懷哲又遇到了第二個影響他的人。 在隔壁的村子里,住著一個叫毛瑟的猶太老人。毛瑟以買賣牲畜為生,因此,有些時候,上午或是下午,他也會趕著毛驢來到京斯巴赫。 在歐洲,猶太人是不受歡迎的族群。迫害猶太人的事件曾經(jīng)一再發(fā)生,其中最恐怖的一次,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那時候,京斯巴赫還沒有猶太人,所以毛瑟的到來,總是會在少年們中間引發(fā)騷動。他們跟在他后面,喊他的名字,大聲地嘲弄他,有的還把上衣疊成豬耳朵的樣子,發(fā)出豬的叫聲來取笑他。 阿爾伯特并不想這么做。但是,為了表明自己已然長大,大孩子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因此,他也跟在毛瑟后面,高聲喊叫:“毛瑟!毛瑟!猶太人毛瑟!” 可是,這個可憐的毛瑟卻一聲不吭,他慢騰騰地走著,比他的驢子還沉默。 盡管如此,少年們卻仍不放過他。他們追著他喊叫,一直追到村子外面。 村子盡頭有一座小橋。有的時候,毛瑟走到橋的那邊后,會回過頭來,朝著這群嘲弄他的孩子微笑。這時,他那張長著雀斑和灰胡子的臉,看起來,既尷尬又友善,似乎還帶著微微的歉意。 終于有一次,阿爾伯特被毛瑟的微笑震撼了,他站在橋頭,心中驀地閃過一道光亮——原來,人在遭受迫害的時候,也能保持沉默,還能從容地微笑啊。 看著毛瑟遠去的背影,阿爾伯特默默地想。 這個趕著毛驢走村串鄉(xiāng)的猶太老人,就像一個偉大的教育者,給童年的史懷哲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課。 從那以后,只要毛瑟出現(xiàn),阿爾伯特都會恭敬地跟他打招呼,向他致意。不僅如此,上高中后,若在假期里碰到毛瑟,阿爾伯特還會拉著他的手,陪他走一段路。遺憾的是,這個猶太老人至死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對少年史懷哲曾經(jīng)意味著什么。 后來,村里有人傳言,說這個趕驢子的毛瑟其實是一個放高利貸的土地掮客。但阿爾伯特想,不管事實如何,對他來說,毛瑟,始終都是那個帶著歉意微笑的毛瑟,即使被欺負也仍舊沉默的毛瑟。 多年后,史懷哲博士在回憶往事時說:“直至今天,每當我要大發(fā)脾氣時,想起毛瑟的微笑,我就會保持克制! 有了一本屬于自己的《圣經(jīng)》 8歲生日時,因阿爾伯特的懇求,父親送給他一本《新約全書》作為生日禮物。 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圣經(jīng)》,是阿爾伯特很久以來的愿望。因此,一接過書,他就飛快地跑進臥室,趴在床上讀起來。 最吸引阿爾伯特的,是東方三博士的故事。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就想:圣瑪麗亞收到三博士的禮物后,是什么心情呢?既然有了三博士贈送的黃金,他們后來怎么又窮了呢?耶穌的父母在做什么?他們把那些珍寶弄到哪里去了?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降生時,三博士在星的指引下,從東方來到猶太的伯利恒,他們朝拜小耶穌,并以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 更讓阿爾伯特不解的是,東方的三博士竟然對耶穌漠不關心。他們不照顧年幼的耶穌也就算了,但是,當耶穌被鞭打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他們又在哪里呢?還有,伯利恒野地里的那幾個牧羊人呢?他們最先知道基督降生的喜訊,但是,為什么沒有一個變成基督的門徒呢?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降生的時候,在伯利恒的野地里,有幾個牧羊人遇見天使,天使把救主降生的喜信告知他們。他們趕到伯利恒,果然就看見了那個嬰孩。于是他們就贊美神,歸榮耀于他。 在8歲的阿爾伯特看來,《圣經(jīng)》中的人物就跟京斯巴赫田野上的農(nóng)夫一樣,是活生生的。所以,讀著《新約全書》的阿爾伯特,對東方的三博士和伯利恒的牧羊人,非常不滿。 而在兩年多前,因不滿老師講述《圣經(jīng)》故事的方式,阿爾伯特甚至還在課堂上跟老師提過意見。 那年夏天,阿爾薩斯下了40多天的雨。雨落在門前的薔薇上,從早到晚,但薔薇依舊生長著,并沒有被淹死。這時,小阿爾伯特就想:從前,大雨下了40個晝夜,大地就被淹沒了,連最高的山峰都被淹沒了。但是現(xiàn)在,阿爾薩斯的雨也下了40個晝夜,卻連地上的薔薇花都沒淹到,家里也沒進水。這是為什么呢?《圣經(jīng)》的記載真的可靠嗎? 在阿爾伯特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跟他講過挪亞方舟的故事。于是,他奔跑著去見父親,向父親提出他的疑問。 “現(xiàn)在的雨,是一滴一滴下的,但挪亞時候的雨啊,卻是一盆一盆地倒的呢!备赣H笑著回答。 “哦,原來是這樣!甭犃烁赣H的解釋,阿爾伯特心中的疑惑就渙然冰釋了。 過了沒幾天,老師在上課時也講到了諾亞方舟的故事。但老師只是把《圣經(jīng)》的記載復述了一遍,并沒說從前的雨和現(xiàn)在的雨有什么不同。于是,阿爾伯特忍不住了,他站起來喊道:“老師,光這樣講是不夠的,老師應該說明一下,現(xiàn)在的雨跟從前的雨是不一樣的! 老師吃了一驚,呵斥道:“阿爾伯特,你在說什么?快坐下!” 但是,阿爾伯特就是不肯坐下,他又喊道:“老師,現(xiàn)在的雨是一滴一滴下的,從前的雨卻是一盆一盆地倒的。老師這樣講,大家才能明白啊! 這時候的阿爾伯特,只有5歲多一點,上小學還不到一年。 我要跟他們一樣 童年的阿爾伯特,雖然不喜歡爭執(zhí),不喜歡打架,卻喜歡較量體力。 有一天傍晚,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阿爾伯特恰好與格奧爾格走在一起。 格奧爾格比阿爾伯特高大,但并不比他強壯?墒歉駣W爾格自以為比他強壯。 在離學校不遠的地方,長著一片樅樹林。當他們走到樹林邊時,格奧爾格就對阿爾伯特說:“哎,阿爾伯特,你不是一直想和我比力氣嗎?今天我們就試試吧?我一定會打敗你! 阿爾伯特說:“好吧,我們就比比看! 于是,兩個人就把書包扔在樹下,很鄭重地拉開了架勢。 結果,身材相對矮小的阿爾伯特,卻把身材高大的格奧爾格摔倒在地。 格奧爾格氣惱極了,他不服氣地喊道:“哼,我要是像你一樣,每星期都喝兩次肉湯,我也會跟你一樣強壯!闭f完,他拎起書包就跑了。 這是深秋的一個傍晚,落霞映照著田野,天空藍得透明,晚風吹過時,樅樹沙沙作響,宛若低語。 格奧爾格的手臂沒把阿爾伯特打倒,然而,他的話語卻把阿爾伯特打倒了。 阿爾伯特揀起書包搖搖晃晃地走回家去。他想,其實,那種隔膜早就存在,今天格奧爾格不過是把它說出來罷了。的確,在京斯巴赫的男孩們看來,阿爾伯特是牧師的兒子,是小主人,是少爺,而他們,只是農(nóng)夫之子。因此,他們并沒有真的把阿爾伯特當朋友,雖然他們也跟阿爾伯特一起上學,一起玩耍。 這個事實使阿爾伯特痛苦。因為他不想和他們不同,他要跟他們一樣。 晚餐的時間到了,母親點亮了燈盞,孩子們陸續(xù)來到餐廳。他們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等著父親帶他們做飯前禱告。 “贊美全能的主,盼望你的慈愛持續(xù)到永久。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然后他們坐下來,開始吃晚飯。 “哦,好棒哦,今天有肉湯喝呢!”妹妹阿德勒歡喜地喊道。 肉湯冒著香噴噴的熱氣,在燈光下閃著金黃的色澤,十分誘人。若是以往,不,甚至就在前一天,阿爾伯特肯定也會跟妹妹一樣,為肉湯歡呼。但今天,他卻覺得惡心。 母親拿起湯勺攪拌了一下,說:“真香!庇謱Π柌卣f:“每天放學回來你都喊餓,今天怎么沒喊呢?來,先喝碗湯吧!闭f著,就要給他盛湯。 “我不喝。”阿爾伯特握住碗,冷冷地說。 “怎么啦?你不舒服嗎?”母親說著,就伸過手來摸他的頭。 阿爾伯特躲閃著母親的手,說:“不是,我只是不想喝罷了!彼⒅媲暗牟捅P,耳邊又響起了格奧爾格的那句話。于是,他對母親說:“我不想吃,我可以先回房間嗎?” “除非村里的孩子們都有肉湯喝,不然,我是不會再喝肉湯的!痹诟赣H詫異的目光中,阿爾伯特一邊走向臥室,一邊對自己說。 深秋一過,就是冬天了。阿爾薩斯的冬天是很冷的。所以,母親為阿爾伯特做了一件大衣,是用父親的舊大衣改成的。在試衣服的時候,村里的老裁縫說:“天哪,阿爾伯特少爺,你馬上就要成為一個小紳士了。”但是,阿爾伯特卻難過極了,他拼命地忍著,眼淚才沒流出來。 因為村里的男孩們都不穿大衣。 周日到了,阿爾伯特要跟父母一起上教堂。作為牧師家的長子,他必須穿得體面,也就是說,他必須穿上那件大衣。但是,他就是不穿。父親一氣之下,打了他一耳光。但他還是不穿。父母只得帶著這個沒穿大衣的兒子去教堂。 從那以后,為了不穿大衣,阿爾伯特不知挨過多少責罵。但他仍然堅持著,一次都沒穿。 這一年的年底,母親準備帶阿爾伯特去斯特拉斯堡探訪親戚。為此,她要給他買一頂帽子。 在一家裝飾漂亮的商店里,經(jīng)過幾次試戴,最后母親看中了一頂水兵帽。店員也說這頂帽子好看。但阿爾伯特卻不喜歡。因為村里的男孩們都不戴這種帽子。當母親把帽子往他頭上戴的時候,他極力反抗,以致驚動了整個商店。 “你這個傻孩子,究竟要戴什么樣的帽子呢?”女店員耐心地問。 “我只要那種,就是村里的男孩們戴的那種!卑柌貒肃榈。 于是,女店員就從一堆廉價而過時的帽子中挑出一頂遞給他。這是一頂灰色的帽子,兩邊翻下來就可以遮住耳朵。阿爾伯特接過帽子就高興地戴上了,因為村里的男孩們都戴這種帽子。但是可憐的母親,卻不得不因此承受一些譏諷的目光。 在京斯巴赫小學讀書的那幾年里,阿爾伯特常常為諸如此類的小事和父母爭吵。他只想戴拳擊手套,因為村里的男孩們只戴這種手套;他只想穿木鞋,因為村里的男孩們只穿這種鞋子。但是,作為牧師公館的小主人,父母卻要求他衣著體面,尤其在接待客人或去教堂的時候。但他卻拒絕這么做。為此,他被父親打過耳光,還有一次,父親一怒之下,甚至把他關進了地窖。 就這樣,為了和村里的男孩們一樣,為了讓男孩們不再稱他為小主人——在他看來,小主人是一個可怕的稱呼,甚至是對他的一種傷害——阿爾伯特幾乎成了一個忤逆不孝的孩子。他覺得愧對父母,尤其愧對父親——他的違拗擾亂了父親寧靜的生活。但是,對于這些,村里的男孩們卻始終一無所知。他們?nèi)匀粍硬粍泳鸵孕≈魅嘶蛏贍攣碜I諷他,使他一再受傷。所以,少年史懷哲的內(nèi)心是堅定的,卻也是孤獨的。 盡管如此,史懷哲博士卻仍舊慶幸自己曾在這所小學讀書,并為此感到欣慰。因為在鄉(xiāng)村小學讀書的經(jīng)歷,使他看清一個事實:那些鄉(xiāng)下的孩子們,在學習上一點都不比他差,雖然他們后來的人生際遇與他完全不同。所以他從不認為:在富裕的城市家庭和知識分子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天生就比穿著補丁衣服的鄉(xiāng)下孩子聰明。他說,有些人之所以會有這種自大的想法,是因為他們從沒在鄉(xiāng)村小學上過學。 50多年后,回到京斯巴赫的史懷哲博士,在田野上或是在村子里,碰到先前的那些小學同學時,還能立即想起:誰最會心算,誰聽寫很少出錯,誰地理總是考第一名,誰幾乎記得所有的歷史數(shù)據(jù),而你,就是你——弗里茨?舍伯勒,你的作文甚至寫得比老師還漂亮。 “那時候,在這幾個方面,他們都是超過我的人。”史懷哲博士說。 音樂使他狂喜 在上學之前,大概4歲或5歲的時候吧,小阿爾伯特就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彈鋼琴了,那是外祖父留下的一臺老式鋼琴。 阿爾伯特的音樂天分無疑來自于遺傳。他的父親擅長鋼琴演奏,祖父和叔祖父在音樂方面也頗有造詣。而他的外祖父席林格爾牧師不僅以華麗的即興演奏聞名,而且對于管風琴的制造也很有研究,無論到哪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當?shù)氐墓茱L琴。 所以,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在京斯巴赫村的牧師住宅里,路易牧師就在那臺老式鋼琴上,開始了優(yōu)美的即興演奏。而秉承了祖輩音樂天賦的小阿爾伯特,則站在一旁,靜靜地聆聽。即使長達數(shù)小時之久,這個只有四五歲的孩童也不會感到厭倦。 但是,小阿爾伯特卻不喜歡照著樂譜練習,他更喜歡即興演奏,或是用自創(chuàng)的旋律為贊美詩伴奏。 有一次,那是上學后不久的一天,在上音樂課時阿爾伯特發(fā)現(xiàn),教音樂的女老師只會照著樂譜,用一只手,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彈奏。于是,在課間休息的時候,他就走過去問:“老師,您演奏的時候,為什么不為贊美詩加上伴奏呢?”說著,就徑直坐到風琴前,憑著記憶,彈出贊美詩的單音和伴奏。 老師注視著阿爾伯特,一會兒看他的臉,一會兒看他的手。她不僅沒生氣,反而還對他溫柔地笑了笑。 但是,下次上課時,老師還是只用一只手逐個音符地彈奏。阿爾伯特這才明白:原來老師不會彈伴奏。“老師不會的,我也會。”小阿爾伯特得意地想。 然而多年后,已成為著名管風琴演奏家的史懷哲博士,說起童年時代的這一魯莽舉動,依然感到難為情。 到小學二年級的時候,阿爾伯特對音樂的反應就更加敏銳了。有一次,阿爾伯特正要跟同學們一起去禮堂上寫字課。這時,從高年級的教室里,傳來了沒有伴奏的雙聲部合唱:《我恬靜地坐在那邊的磨坊下》、《可愛的森林,是誰把你種在這里》。阿爾伯特突然顫抖不已,在那一瞬間,一種深度的狂喜驀然涌遍他的全身,幸虧靠著墻壁,他才沒有跌倒。 同樣,當他第一次聽到吹奏樂時,也喜悅得幾乎窒息。 所以,當阿爾伯特8歲的時候,管風琴師伊爾蒂斯就邀請他在教堂彈奏了,那時,他的雙腳還不能完全夠到踏板。當他9歲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在禮拜活動中代替伊爾蒂斯出場了。 圣誕節(jié)含著眼淚就餐的少年 在史懷哲博士年少的時候,他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父親的書房。除非萬不得已,他是絕不走進那個房間的。 但是,每年都有那么一天,他必須要在那間房子里待很久。 那就是圣誕節(jié)的時候。 早晨,吃完早餐,父親就嚴厲地說:“今天要寫信。你們都收到了圣誕禮物,今天一定要把感謝信寫好,不要再拖了! 當然,父親并不總是這么嚴厲的,除了從圣誕節(jié)到新年的這個星期,在其他的日子,他是非常寬容的,不僅給他們自由,還會跟他們一起散步,一起滑雪;而在暑假里,還會帶著他們穿過開滿黃綠色小花的葡萄園,到弗杰山上的樹林里摘木莓。 但今天不行。在寫好最后一封感謝信之前,父親是不會允許他們走出大門一步的。 書房里彌漫著濃郁的書香,父親就在這書香中埋頭工作。但阿爾伯特卻感到窒息。在教堂后面的斜坡上,男孩們正在玩雪。他們興奮的喊叫聲,隨著雪風一陣一陣地飄過來,使阿爾伯特無法安靜。 伯祖父、叔祖父,伯伯、叔叔,伯母、嬸母,姨媽、舅舅,這都是要寫信感謝的人。還有教父母和別的親友,也要寫信感謝?傊,凡在圣誕節(jié)里送過禮物的人,都要一一寫信感謝。 先打草稿。草稿打好后,交給父親審閱。然后修改,或是重寫。最后謄寫在漂亮的信箋上。每封信都得如此。 按照常規(guī),感謝信一般包含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先表示感謝,然后聲明在所有的禮物中,這個禮物最珍貴;再將所收到的禮物一一列舉;最后表達新年祝愿。 雖然內(nèi)容都差不多,但因收信人不同,所以每封信的語氣和措辭都要有所區(qū)別。 怎么開頭呢?怎么結尾呢?小阿爾伯特苦苦思索,卻也不知如何落筆。為了找到一句得體的轉折語,或是一句恰當?shù)慕Y束語,阿爾伯特真是想破了腦袋。結果卻常常是,午餐的時間到了,他連一封信都還沒寫好。 幸虧有路易絲姐姐幫忙,不然,可憐的小阿爾伯特是無法按時寫完那些信件的。 所以,在好些年的圣誕節(jié)和新年里,阿爾伯特都是含著眼淚就餐的。有一次,在領到圣誕節(jié)的禮物后,想到又要寫感謝信,他立刻就哭了。 童年的經(jīng)歷讓史懷哲博士銘心刻骨,以致多年后,他對寫信仍然感到厭惡。即使在后來的日子里,因為工作需要,他必須大量地寫信的時候,他還是沒有學會以美好的方式表達新年祝愿。 所以,有一天,當他也成了叔叔、舅舅和教父,并以叔叔、舅舅和教父的身份給晚輩們贈送圣誕禮物的時候,他禁止任何一個收到禮物的孩子給他寫感謝信。他說:“他們不應該像我一樣,用淚水把圣誕節(jié)和新年的菜湯弄咸! 看哪,圣約翰的頭發(fā)比我的還硬呢 在伊爾河西邊的原野上,有一個花朵般的小鎮(zhèn)叫科爾瑪。 科爾瑪是一個有著“小威尼斯”之稱的河畔小鎮(zhèn),伊爾河的支流酪赫河從科爾瑪靜靜流過。早在16世紀,酒商就開始利用鎮(zhèn)中的河道來運送葡萄酒了,而每年9月為期兩周的葡萄酒節(jié),更使科爾瑪盛名遠播。因此,科爾瑪雖然是阿爾薩斯三大城鎮(zhèn)中最小的一個,卻是阿爾薩斯的葡萄酒中心。 但是,更讓科爾瑪人引以為傲的,卻是位于小鎮(zhèn)北端的著名美術館恩特林登。 恩特林登美術館的前身是建于1232年的多米尼加女子修道院。館內(nèi)主要展出中世紀末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雕塑與畫作,以萊茵畫派的作品為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森海恩祭壇畫”。這幅偉大的作品由德國畫家馬蒂亞斯?格魯奈瓦德創(chuàng)作,時間是1515年。 但阿爾伯特第一次來這里的時候,首先關注的并不是馬蒂亞斯,而是另一個畫家休加威爾。雖然現(xiàn)在“伊森海恩祭壇畫”被奉為鎮(zhèn)館之寶,但在當時,卻被放在一個光線暗淡的小角落里。 不過很快,阿爾伯特就被馬蒂亞斯吸引了。就像中了魔法一樣,他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忘了時間,甚至也忘了自己,直到同行的人跑來喊他:“阿爾伯特,你怎么還在這里?” 許多年后,史懷哲博士在回憶往事時說,他之所以被馬蒂亞斯所吸引,是因為他的畫不僅華麗、奇妙,而且具有相當?shù)膶憣嵭。就比如基督誕生的房間吧,看起來,就跟京斯巴赫農(nóng)夫的房間一樣,除了擺著小孩洗澡用的木盆外,還擺著附有把手的尿盂。 但在當時,在那個光線暗淡的小角落里,真正令阿爾伯特著迷的,卻是畫中的使徒約翰,準確地說,是使徒約翰的頭發(fā)。 在十字架下,使徒約翰抱著已然昏倒的瑪麗亞,表情悲傷而堅定。但他的頭發(fā)卻是亂七八糟的,儼如一堆稻草。 阿爾伯特長久地凝視著圣約翰的亂發(fā),突然感到一種安慰,仿佛在孤獨迷惘的旅途與同伴不期而遇一樣。 原來并不是只有我長著一頭亂蓬蓬的頑劣的頭發(fā),原來使徒約翰也長著一頭亂蓬蓬的頑劣的頭發(fā)。那么,在他小的時候,也曾像我一樣,因為頭發(fā)而被藐視過嗎?還因為頭發(fā)而自卑過嗎? 阿爾伯特站在畫前,因憐憫自己而同情著圣約翰。一想到圣約翰也曾受過類似的痛苦,他就感到一種安慰,在他和圣約翰之間,仿佛突然產(chǎn)生了一種奇特的聯(lián)結似的。 小時候的史懷哲,常常因頭發(fā)蓬亂而被嘲笑,又常常因發(fā)質(zhì)剛硬不好梳理而被女傭數(shù)落。每天早晨,當女傭煞費苦心地給他理順頭發(fā)后,就會說:“頭發(fā)不柔順的孩子,心也是剛硬的! 這句話使阿爾伯特深受傷害。雖然明知自己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但女傭的話又不免使他產(chǎn)生懷疑:“這是真的嗎?頭發(fā)剛硬的孩子,心也會剛硬嗎?” 但是看哪,圣約翰的頭發(fā)就像鐵絲一樣,比我的還剛硬呢。然而,他卻成了使徒。如此看來,頭發(fā)剛硬心也剛硬的說法,是毫無道理的。我不會因為頭發(fā)剛硬而成為壞人,我有權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從那以后,阿爾伯特就從一直以來折磨著他的懷疑和恐懼中解脫出來了。 在他心里刻下非洲的哀愁 少年史懷哲喜歡在科爾瑪彎曲狹長的街道上慢慢走、慢慢看。 街道兩邊是一幢一幢設計獨特的木屋,石砌的門檻,條紋的墻身,山形的屋頂,開滿鮮花的陽臺,看上去,就像童話中的小屋一樣。而圣馬修教堂的鐘樓尖塔,酪赫河上載滿葡萄的平底船,也是他喜歡的。 在天氣晴朗的周末,科爾瑪還會舉行盛大的騎馬活動。男人們騎著馬,在曲折的街道上彎彎曲曲地行進,馬鈴在清風中鈴鐺作響,彩帶在陽光下高高飄揚,人們歡呼著,從窗口和陽臺把零錢丟給馬背上的男人。 這種繁華在少年史懷哲的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以致十幾年后,當18歲的青年史懷哲懷著鄉(xiāng)下青年的想象和期待,第一次抵達巴黎的時候,巴黎街上為慶祝俄法友好而舉行的閱兵典禮,在他看來,實在不算什么,那夢一般的光景雖然偉大,卻也不過是絢爛的科爾瑪慶祝會的翻版。 但是,在科爾瑪,真正觸動阿爾伯特并使他終生難忘的,除了馬蒂亞斯的使徒約翰像之外,就是馬爾斯公園里的黑人雕像了。 舉世聞名的紐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奧古斯特?巴托爾迪,為他的出生地科爾瑪,創(chuàng)作了同樣是科爾瑪出生的海軍大將布魯阿斯的紀念碑。在紀念碑的底座上,擺著布魯阿斯生前到過的所有地區(qū)的民族的雕像,非洲黑人的石像就是其中一尊。 “像赫拉克里斯一樣。”這尊黑人石像震撼著少年史懷哲,使他心痛!拔业男谋徊粩嗟爻榇蛑。”多年后,史懷哲博士寫道。赫拉克里斯是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但阿爾伯特卻覺得,眼前的這個黑人就是赫拉克里斯。看哪,他的身體結實而強壯,但他的表情卻是憂郁而凝重的。阿爾伯特甚至感覺到,他雖然緘默不語,其實卻在訴說——訴說那只有非洲黑人才有的悲愴與哀愁。 從那以后,只要去科爾瑪,阿爾伯特都會繞道馬爾斯公園,懷著朝圣般的心情,長久地在那里流連。1896年,姐姐路易絲嫁到了科爾瑪,阿爾伯特就去得更頻繁了。 幾十年后的1913年,當史懷哲博士在非洲的象牙海岸,第一次看見赫拉古列斯族的黑人時,他覺得,那就是巴托爾迪的黑人——健壯而又憂傷,沉靜而又悲痛。 可惜的是,這座因史懷哲博士而聞名的黑人石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德軍所毀。人們現(xiàn)在看到的,只是這尊石像的模型,它被存放在京斯巴赫的史懷哲紀念館里。 黑人石像在少年史懷哲的心里刻下非洲的哀愁,從那時起,史懷哲博士就開始關注黑人的命運和非洲的現(xiàn)實了。多年后,他寫道:“30年來,巴托爾迪的作品一直激勵著我,為幫助黑人而獻身。” 在科爾瑪?shù)臅r候,少年史懷哲還有一次在酪赫河上劃船的經(jīng)歷。就像一種神秘的預示一樣,這唯一的一次航行,成為他38歲后遠航的開始。 少年時代的大事 在史懷哲博士還是一個學齡前孩童的時候,他就感到人類有同情動物的必要,而這種同情并不是一種無謂的怯懦的感傷,而是一種深沉的對于生命的尊重和關懷。 那時候,在京斯巴赫的這個牧師住宅里,每天晚上,孩子們都會在父親的帶領下做晚間祈禱。但阿爾伯特發(fā)現(xiàn),每一次的祈禱都只限于人類,父親從未引導他們?yōu)閯游锘蚱渌`祈禱過。而在其他一些時候,他還看到,人們多半都是為了自己而向上帝祈禱。這讓童年的史懷哲深感迷惑和不平。 所以,在跟母親道過晚安后,阿爾伯特就會用自己編寫的祈禱詞為那些可憐的動物禱告:“親愛的上帝,請保護和賜福于所有生靈,使它們免遭一切災禍,并安寧地休息! 少年時代的史懷哲是開朗的、活潑的,卻也是沉默的、憂郁的。他善良而又敏感,因此,這世上的任何不幸,都會使他陷入痛苦和不安之中。 村里男孩們的境遇令他難過,所以他寧可忤逆父母,也要跟他們一樣。因為他無法心安理得地獨享幸運。對于自己是否有權平白地領受幸福的問題,在年少的時候,史懷哲博士就開始了嚴肅的思考。 然而,這世上還有一種不幸,也令阿爾伯特難過,也許是更難過。那就是那些可憐的動物的不幸。 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阿爾伯特看到一匹瘸腿的老馬正被粗暴地趕往屠宰場。一個男人在前面使勁地拉拽它,另一個男人在后面不停地鞭打它。這個悲慘的場景令阿爾伯特痛苦不已,而老馬哀傷的眼神更是深深地刺痛了他,以致幾個星期過去后,他都無法忘記。 另有一次,阿爾伯特趕著鄰居的馬車去原野上玩耍。那匹馬已然衰老,而且瘦弱。但阿爾伯特沉浸在駕車的激情中,根本看不見老馬已經(jīng)疲累。因此,他不斷地揚鞭催馬,直到盡興而歸。在取下馬具時,他看見馬的側腹劇烈地起伏著。他頓時黯然?粗像R疲憊的雙眼,他在心里默默地請求它原諒!叭欢,這又有什么用呢?”他內(nèi)疚地想。 還有一次,阿爾伯特跟著幾個男孩去釣魚。當他們?nèi)魺o其事地把一只只鮮活的蟲子穿在魚鉤上當魚餌的時候,阿爾伯特感到恐懼而又厭惡。釣到魚后,男孩們總是用力地把魚兒從魚鉤上扯開,被撕裂的魚嘴血流不止,有時甚至染紅了他們的手,但他們一點都不在乎。阿爾伯特感到既驚駭又難過,從那以后,他再也不去釣魚了。 而發(fā)生在7歲或8歲時的一件事,更讓史懷哲博士終生難忘。 那是春天的一個周末,正值耶穌受難節(jié)。那個時候,阿爾伯特與小伙伴海因里希正沉浸在一個游戲中,就是用橡皮筋做彈弓來彈小石塊。那天早晨,海因里希又興沖沖地跑來了:“阿爾伯特,我們?nèi)ゴ蝤B吧!” 打鳥?這個提議實在令阿爾伯特吃驚。但是,看到海因里希興致勃勃的樣子,他又不好意思拒絕。如果他說射殺小鳥是一種殘酷的行為,海因里希一定會嘲笑他,說他膽小的。他只好硬著頭皮,跟在海因里希身后,向村后的山坡走去。 在一棵枝葉稀疏的山毛櫸樹上,幾只金翅雀正在晨曦中歡快地啼叫,完全不知大禍已至。旭日正在冉冉東升,山毛櫸褐色的枝葉和金翅雀黃色的翅膀在霞光中閃閃發(fā)亮,看上去美麗又祥和。 海因里希就像狩獵的印第安人一樣,他彎著腰,很快就裝上小石塊并拉緊了彈弓。然后他回過頭來,命令似的看著阿爾伯特,示意阿爾伯特趕緊照他的樣子做。阿爾伯特照他的樣子做了,但由于極度的良心不安,他一邊祈禱海因里希不要射中,一邊在心里發(fā)誓:一定要把小石塊射到旁邊的樹上。 就在這時,教堂的鐘聲響了。這是召喚信徒做禮拜的鐘聲。但對于此時的阿爾伯特來說,這就是天國的聲音。優(yōu)美的鐘聲在春天的林子里回蕩,仿佛在對阿爾伯特說:“不要殺害生命,不要殺害生命。” 于是,他大喊一聲,奮力地把彈弓扔向遠處,然后轉身向山下跑去。 他的舉動驚動了金翅雀,它們倏地一下飛走了。 從那以后,每當耶穌受難節(jié)的鐘聲響徹京斯巴赫的晴空時,阿爾伯特總是激動地想:這鐘聲曾經(jīng)怎樣在我心中宣告了“不要殺害生命”的命令! 也是從這一天起,少年史懷哲不再害怕同學的嘲笑。當內(nèi)在的信念閃動時,他也不再像以往那樣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了。譏笑也好,諷刺也好,他都有勇氣承擔了。他不再打鳥,不再釣魚,乃至不再參加任何虐待和殺害動物的游戲,即使被同伴譏諷為“多愁善感”也無所謂。 因此,從這時開始,偉人史懷哲的品性已經(jīng)基本成型,那個偉大的信念也在默默的孕育之中:任何對于生命的漫不經(jīng)心,都會給生命帶來可怕的痛苦和死亡。除非萬不得已,我絕不傷害任何生命,也不戲弄它們。 從那時起,這個信念越來越堅定有力,它支配著少年史懷哲的成長,直到有一天,他向世人發(fā)出“敬畏生命”的偉大忠告。 幾十年后回首往事時,史懷哲博士寫道:“思考不應該殺害和折磨生命的訓誡,是我少年時代的大事。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第三章中學時代 我們應該順應這一事實: 每個人對他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 相互了解并不是指相互知道一切, 而是指相互關愛和相互信賴。 ……我們越是親密,彼此之間就越是顯得神秘。 只有對他人的精神本質(zhì)心懷敬畏的人, 才能真正對他人有所幫助。 ——史懷哲語錄 在明斯特的實用中學讀書 1884年秋天,阿爾伯特小學畢業(yè)了,接著,他開始到明斯特市上實用中學。 所謂實用中學,就是職業(yè)中學。與文理中學(也就是普通中學)相比,職業(yè)中學的學費要便宜一些。但是,若想上大學,就非讀文理中學不可。因為職業(yè)中學不開希臘語課和拉丁語課,而考大學是一定要考希臘語和拉丁語的。 阿爾伯特當然想上文理中學,但是,路易?史懷哲——這個收入有限的鄉(xiāng)村牧師卻沒有這個經(jīng)濟實力,除了阿爾伯特,他還有四個孩子要養(yǎng)。 阿爾伯特并沒有埋怨父親,相反,他很感激父親。因為好多小學同學都輟學了。在那些同學中,有的數(shù)學比他好,有的聽寫比他好,有的作文比他好,還有的史地比他好。但是他們,卻都因家境貧寒而無法繼續(xù)升學。當時的京斯巴赫人大多貧窮,能供孩子上職業(yè)中學的也為數(shù)不多。所以,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當阿爾伯特遇見他們的時候,那時他們通常都在干活——在田里做事,或在路上搬運東西,阿爾伯特在為他們惋惜的同時,也深感自己是幸運的。 明斯特是一座美麗的古城,始建于公元793年,由一所同名修道院發(fā)展而來。它位于京斯巴赫的南部,距離京斯巴赫大約3公里遠。 早晨,當太陽從東邊升起的時候,阿爾伯特就從京斯巴赫的牧師住宅出發(fā),步行3公里到學校去;傍晚,當太陽從西邊落下的時候,阿爾伯特就從明斯特的職業(yè)中學出發(fā),步行3公里回到家里。 沿途的山上林木密布,山下則是一個挨著一個的葡萄園,而在更低的山谷里,菲希多河就像一根翠微的緞帶,安靜地流淌著,山路兩旁是盛開的野玫瑰,即使秋風吹來也不凋謝,而隱沒在綠樹中的古堡,散布在葡萄園中的村落,以及在朝陽和夕陽中永遠屹立的教堂鐘樓,都讓阿爾伯特喜歡和熱愛。 阿爾伯特常常獨自一人,沿著這樣的山間小路,一邊走一邊遐想。他不僅不感到孤寂,反而倍覺幸運。大自然的美觸動著他善感的心靈,他試圖以詩歌的形式把內(nèi)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但失敗了;他又試圖讓眼前的美景永遠停留在畫布上,但也失敗了。從那以后,他便決定,對于自然之美,他將只以一顆赤子之心去欣賞,不再表現(xiàn)。 一年后,在叔祖父路易斯的幫助下,阿爾伯特轉學到米爾豪森市讀文理中學。因為不舍這美妙的山間景色,他竟然偷偷地哭了好幾個小時。雖然去讀文理中學,是父親的愿望,也是他的夢想,但是,一想到再也不能在這樣的山間自由地行走了,他就難過得流下了眼淚。 許多年后的1952年,史懷哲博士已然名滿天下,當比利時女王伊麗莎白慕名來訪的時候,他甚至領著女王登上村后的山頂,自豪地把這個山谷的美景指給她欣賞。 伊薩克:喜歡笑的人 在實用中學讀書的這一年里,阿爾伯特的宗教課老師是舍費爾牧師。舍費爾牧師是一位有名的宗教家,有著特別的演講才能。當他講述圣經(jīng)故事的時候,人們總是被他的講述所震撼,乃至流下熱淚。有一次,在講到約瑟向哥哥們表明自己的身份時,他情不自禁地飲泣起來。學生們備受感動,也飲泣起來。結果,他在講臺上哭,學生們在講臺下哭,以致教室里哭聲一片。 約瑟是《舊約?創(chuàng)世記》中的人物,17歲時被哥哥們賣給埃及人。在做了13年的奴隸和囚犯后,約瑟成了埃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之后,荒年開始,全埃及以及整個中東地區(qū)顆粒無收。為了生存,哥哥們被迫來到埃及籌糧。這時已是埃及宰相的約瑟,承認自己就是當年被哥哥們賣掉的那個小弟弟。約瑟原諒了哥哥們,因為神使他忘記了一切邪惡的傷害。 就是這個舍費爾牧師,卻替阿爾伯特取了一個綽號:伊薩克,意思是喜歡笑的人。因為阿爾伯特一遇到他,就忍不住笑起來。同學們也喜歡逗阿爾伯特發(fā)笑,即使是上課的時候。因此,在教學日志里,舍費爾牧師經(jīng)常寫這句話:“史懷哲笑了!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阿爾伯特是一個活潑的少年,恰恰相反,這時候的阿爾伯特是靦腆的,甚至是沉默的。 這種靦腆的個性來自于母親的遺傳。阿爾伯特和母親,雖然彼此相愛,卻很少表達。史懷哲博士說,他甚至能夠數(shù)算出他跟母親單獨相處、坦誠交談的次數(shù)和時間。盡管如此,他們卻能相互了解。 同時,阿爾伯特認真而激烈的個性也來自于母親,而母親的個性則來自于她的父親,即阿爾伯特的外祖父席林格爾牧師。 席林格爾牧師是一個內(nèi)心祥和而外表嚴厲的人。他完整地繼承了18世紀的啟蒙精神,對于時政以及人類的最新發(fā)現(xiàn),他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即使到了晚年也是如此。所以,在米爾巴赫村的教堂后面,總有一群人等著他。他向他們報告最新的時政消息,如果夜晚的天空有什么變化,他也會架起望遠鏡,請大家來觀看。 阿爾伯特并不了解外祖父,卻在許多地方與外祖父相似。比如對于管風琴的偏愛,比如對于社會關懷的熱情,比如寬宏的氣度、特立獨行的作風,以及那善良、認真而又急躁的性格。 這認真而急躁的個性一直困擾著史懷哲博士,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開始艱難地與這種個性作斗爭了。 9歲或10歲的時候,僅僅因為妹妹跟他玩紙牌時漫不經(jīng)心,他就打了妹妹一巴掌。不管與誰一起玩游戲,如果對方不能像他那樣全神貫注,他就會急躁,甚至發(fā)怒。他無法忍受那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哪怕只是玩紙牌。 妹妹的眼淚讓阿爾伯特感到羞愧,也讓他意識到:這種認真而易怒的個性實在太可怕了。從那以后,他再沒玩過紙牌,一次也沒有。至于其他的游戲,他也漸漸放棄了。因為從這件事上,他發(fā)現(xiàn)有一種危險已然潛伏在他的生命深處:如果被游戲的激情所控制,那么,他將無法自主。 抽煙也是。在1899年的元旦,當青年史懷哲發(fā)現(xiàn)自己已被煙癮控制的時候,他就斷然地戒了煙。而且從那以后,再沒抽過一根。 去米爾豪森讀文理中學 1885年秋天,阿爾伯特開始到米爾豪森的文理中學讀五年級。 當時普通中學的學制是六年,數(shù)目越高年級越低,數(shù)目越低年級越高。也就是說,一年級為高年級,五年級為低年級。阿爾伯特因在職業(yè)中學讀過一年,所以插入五年級學習。 阿爾伯特能從職業(yè)中學轉到文理中學,完全得益于叔祖父路易斯?史懷哲。路易斯是祖父菲利普的異母兄弟,也是阿爾伯特的教父。那時他是米爾豪森小學的校長,而在1855年的時候,他還擔任過那不勒斯德法學院的院長。叔祖父覺得,阿爾伯特應該接受更好的中學教育,于是他對路易牧師說: “路易,讓阿爾伯特轉學吧!這孩子資質(zhì)不錯,讀職業(yè)中學太可惜了! “可學費從哪里來?住宿費又從哪里來呢?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啊。”路易牧師嘆息道。 叔祖父說:“這個好解決。文理中學有專為牧師子女提供的獎學金,阿爾伯特可以去申請。至于住宿費,讓他住我家就行了,哪還要什么住宿費呢?” 所以,從1885年秋天開始,阿爾伯特就住在叔祖父路易斯?史懷哲的家里,直到1893年中學畢業(yè)。 毫無疑問,這對老夫婦是真心關愛阿爾伯特的,但在最初的一段日子里,阿爾伯特卻覺得苦不堪言。 在叔祖父家里,凡事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而阿爾伯特卻一直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加上夫婦倆沒養(yǎng)過孩子,不了解一個10歲男孩的內(nèi)心需要,所以,在最初的那段日子里,阿爾伯特倍感孤獨。 阿爾伯特每天的日程都是這樣安排的:上午上學,午餐后練琴;下午上學,晚餐后做作業(yè);然后再練琴,直到晚上10點。 只有周日的午后,阿爾伯特才可以出去走一走;也只有周日的晚上,阿爾伯特才可以讀一讀自己喜歡的書,但這種閱讀也只能到10點為止。10點一到,無論多么想讀,他都必須放下書本,上床睡覺。有時因為太想讀下去了,他就央求叔祖母,但叔祖母最多也只會寬限15分鐘。 這樣的管制,對這個過慣自由生活的10歲男孩來說,實在是太嚴厲了。但是,許多年后,當史懷哲博士憶起往事的時候,卻由衷地感激叔祖父和叔祖母。長大成人的阿爾伯特終于知道,從叔祖父和叔祖母那里,自己領受了何等豐沛的恩惠。 史懷哲博士說,那時,每當他極不情愿地在鋼琴前坐下的時候,叔祖母都會語重心長地說:“阿爾伯特啊,音樂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很大很大的益處,現(xiàn)在你還不知道,但將來你會知道的! 的確如此,在史懷哲博士日后的服務生涯中,音樂不僅為他籌措到資金,使他能在非洲創(chuàng)建醫(yī)院,音樂還陪伴他度過漫長而單調(diào)的叢林生活。當然,對于這些發(fā)生在許多年后的事,無論多么聞名,叔祖母都不可能知道了。 我是對政治感興趣 阿爾伯特的閱讀習慣是:一本書一旦拿起,就要一口氣讀完,哪怕通宵不睡。即使不能一口氣讀完,也要從頭到尾瀏覽一遍,不然,他就無法安心。 叔祖母也喜歡讀書。通常情況下,在一天之中,她會用三個小時來讀書,晚飯前一個小時,晚飯后兩個小時。但她讀書極為節(jié)制,即使被感動得淚流滿面,倘若時間到了,她也會立刻放下書本。 所以,她完全不能認同阿爾伯特的閱讀習慣。在她看來,這種習慣簡直是駭人聽聞。一看到阿爾伯特又在快速閱讀,她就告誡他:“阿爾伯特,這樣讀書是不行的,讀書切忌囫圇吞棗!” 但阿爾伯特卻確信,即使快速閱讀也能消化吸收,而且也能辨別文章的好壞。不過他從不與叔祖母爭辯,也不向她說明自己的想法。因為他不想惹她生氣。 但是,在是否讀報的問題上,阿爾伯特還是與叔祖母爭辯了一次。 受母親的影響,從9歲起阿爾伯特就開始關心時事了。母親雖然是個家庭主婦,卻一直是報紙的忠實讀者。身為牧師夫人,對報紙因恪守教規(guī)而在圣誕節(jié)的翌日和復活節(jié)的周一?淖龇,她竟然一直不滿。 所以,阿爾伯特也喜歡讀報。在晚餐前的15分鐘里,他必須收起書本、騰出餐桌,以便女傭準備晚餐。他就用這15分鐘來讀報!端固乩贡む]報》、《米爾豪森日報》、《新米爾豪森報》,是他常讀的幾種報紙。 但叔祖母卻反對他讀報。她認為,阿爾伯特不過是在讀一些沒有價值的連載小說和兇殺報道罷了。阿爾伯特申辯道: “不,不是的,我是對政治感興趣,我看的都是政治方面的新聞! 叔祖母不信任地看了他一眼,說:“咦,這孩子真的在看政治新聞嗎?那好,我們就來測驗一下! 考試就在當晚的餐桌上進行。 叔祖父先問:“是哪些君主統(tǒng)治著巴爾干半島?他們的首相分別是誰?” 阿爾伯特回答后,他又問道:“最新一屆法國政府的內(nèi)閣成員有哪些?至少說出三個! 最后叔祖母提問:“昨天在國會發(fā)表重要講話的是誰?他講了些什么?” 在吃著煎土豆和生菜沙拉的同時,年僅11歲的阿爾伯特順利地通過了考試。 就這樣,阿爾伯特不僅可以在晚餐前讀報,甚至在做完作業(yè)后也可以讀報了。雖然阿爾伯特也讀連載小說(可以借此放松一下),但他真正感興趣的的確是政治新聞。而且從那以后,叔祖父和叔祖母就把他當大人看待了,當他們在餐桌上談論時政的時候,也會邀他一起討論。 維曼老師 阿爾伯特從小就是一個耽于幻想的孩子,轉到文理中學后,他還是一個耽于幻想的孩子。比如吃飯時,看到雕花的玻璃水壺閃爍美麗的折光,轉瞬之間,他就會忘記一切,一直盯著那個水壺看。 因此,在米爾豪森讀書的第一個學年里,阿爾伯特并不是一個好學生。因為整天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胡思亂想,第一個學期結束時,他的成績差得令父母心痛,也讓校長不滿。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阿爾伯特。他的成績不好是有原因的。一是一直以來,他都在鄉(xiāng)村小學和職業(yè)中學讀書,沒有養(yǎng)成刻苦攻讀的習慣;二是職業(yè)中學沒有開設希臘語課和拉丁語課。對這兩門重要的功課,他只是在轉學前臨時補習了一下,而其他同學已經(jīng)學了整整一年。在這種情形下,他自然難以取得好成績。 放假之前,校長把路易牧師請到學校,告訴他:“阿爾伯特的成績實在太差了,如果一直這樣差下去,他的獎學金資格恐怕就要被取消了! 到后來,校長甚至說:“讓他退學吧,或許,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 但是,路易牧師并沒有責備阿爾伯特。他實在是太善良了,也太憂慮了,以至于沒有力氣說一句責備的話。他只是對阿爾伯特說:“孩子,下學期還是回學校去吧,再試一次,好不好?” 雖然如此地讓父親和母親難過——叔祖父和叔祖母也很失望,但阿爾伯特卻仍舊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因為到此時為止,他還沒有為自己找到一個非努力不可的原因和理由。 就在這時,維曼博士出現(xiàn)了。 維曼博士是新來的班主任。這是一個非常負責的老師。他精心地備課,周詳?shù)匕才琶抗?jié)課的內(nèi)容,以致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時,不多不少,他正好講完。對每個學生的作業(yè),他都細心批改,并按時返還,從不拖延。 即便是沉湎在幻想世界里的阿爾伯特,也很快發(fā)現(xiàn)了維曼老師的認真與勤勉。面對如此盡責的老師,阿爾伯特感到慚愧。他想,如果自己再不努力的話,就太對不起老師了;如果自己再不努力的話,那就是不可饒恕的虧欠。 這種愧疚感和想讓老師滿意的渴望,很快便轉化為一種動力,有力地推動著阿爾伯特。因此,不再需要任何人的提醒和催促,他就能自覺地學習了。 所以,僅僅是三個月后,在復活節(jié)的年級考試中,阿爾伯特就名列前茅了。而在三個月前,他的成績還差得令父母心痛,母親甚至為此哭腫了雙眼。 維曼博士并沒有勸告阿爾伯特,也沒有批評或懲戒阿爾伯特,但他強烈的責任意識卻是一種偉大的教育力量,一下子就改變了阿爾伯特。從維曼老師身上,阿爾伯特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多么微小的事,都不可等閑視之。就如耶穌教導的:“除非你在小事上忠心,否則你不會在大事上忠心!保芳痈R16∶10)與嚴厲的責罰相比,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具有更大的教化和感召的力量。 所以,在后來的日子,當阿爾伯特也成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時候,維曼博士的嚴以律己和以身作則,便成為一種教育理論,被他落實到教學實踐中。 感謝上帝,由于維曼博士的到來,阿爾伯特不再耽于幻想。從那以后,他盡管并非總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卻始終是一個好學生;即使是最不擅長的科目,他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因為在他的生命里,有一種奇妙的征服困難的力量,被喚醒了。 后來,維曼博士辭職離開了米爾豪森。當他前往坦恩任教時,阿爾伯特就跑到坦恩去看他;當他前往薩爾格明德任教時,阿爾伯特又跑到薩爾格明德去看他;而當他前往斯特拉斯堡任教時,阿爾伯特又專門跑到斯特拉斯堡去看他。自始至終,阿爾伯特都對維曼老師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 我將證明,我是有感情的人 雖然8歲的時候,阿爾伯特就在伊爾蒂斯的指導下彈奏管風琴了,9歲的時候,就在禮拜活動中代替伊爾蒂斯出場了;但是,直到15歲,父親才允許他正式跟隨一個管風琴大師學習。 這個管風琴大師就是奧根?明希。 奧根?明希畢業(yè)于柏林音樂學院,在米爾豪森的圣史蒂芬教堂擔任管風琴師,是巴赫的狂熱崇拜者。對30歲的奧根?明希來說,音樂就是人生的全部。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死后成為天國的風琴演奏者。 起初,明希對阿爾伯特并不滿意。“阿爾伯特是我的煩惱。”他經(jīng)常這么說。 為什么阿爾伯特會成為他的煩惱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練琴之前,阿爾伯特從不研究曲子,他總是拿到曲譜就彈,或是隨心所欲地即興演奏;二是在這個管風琴大師面前,內(nèi)向的阿爾伯特還不敢敞開自己,演奏時也就沒有將自己的感情融入進去。結果自然是:整個樂曲聽起來干巴巴的,毫無味道。 這毫無味道的演奏,有一天終于激怒了明希。當阿爾伯特又機械地彈完一段奏鳴曲的時候,明希生氣地說:“你實在不配演奏這么優(yōu)美的音樂,即使拿最簡單的練習曲給你彈,也是辱沒作者。沒有感情的人,如何演奏美妙的音樂呢?” 竟然被認為是沒有感情的人。這是阿爾伯特無法接受的。他默默地想:“好吧,老師,我將證明,我是有感情的人! 在接下來的整整一個星期里,阿爾伯特都在練習同一首曲子。他用心地感受曲子的內(nèi)涵,甚至還嘗試了一種明希沒有教過的新指法。當下一節(jié)課到來時,他終于能將內(nèi)心的情感流暢地融入到演奏之中了。 明希靜靜地坐在一旁。阿爾伯特演奏完后,他站起來,什么也沒說,只是用力地按了按阿爾伯特的肩膀。 然后,明希就開始教阿爾伯特彈貝多芬的曲子了。兩個星期后,就開始教阿爾伯特彈巴赫的曲子了。所以,在史懷哲博士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就能演奏這位圣托瑪斯教堂唱詩班指揮的偉大作品了。 不久之后的一個周日上午,明希突然對阿爾伯特說:“今天的禮拜結束后,我要用教堂的管風琴給你上課! 聽到這話,阿爾伯特高興得差點跳起來。因為那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事。一直以來,管風琴就是他最愛的樂器,然而至今為此,他還沒在那種擁有62個音栓的大型管風琴上演奏過呢。 管風琴可能是最難學習的樂器之一,因為演奏者必須同時考慮好幾種狀況。但明希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三四種聲音同時響起的時候,阿爾伯特也能在瞬間分辨出其間的差異。對于管風琴繁復的結構,他也充滿興趣。毫無疑問,在管風琴演奏方面,阿爾伯特具有令人驚異的才華。 一年的學習過去了。這一年,16歲的阿爾伯特開始在周日的禮拜活動中代替明希出場。之后不久,阿爾伯特便在音樂會中坐到了他深愛的管風琴前。當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明希的指揮下響徹整個教堂時,擔任管風琴伴奏的阿爾伯特,甚至感到一種暈厥般的狂喜。 這都歸功于明希的指導。而阿爾伯特能在日后成為巴赫研究的權威,也跟明希早年的引導有關。所以,就像感激維曼老師一樣,阿爾伯特也深深地感激著明希老師。 1898年秋天,明希因傷寒去世。為了紀念這位正當盛年卻不幸病逝的恩師,阿爾伯特專門寫了一本小書。這本名為《奧根?明!返男1898年由米爾豪森的公司出版。這是史懷哲博士公開出版的第一本書,不過,沒有署名。 我們必須思考 阿爾伯特16歲了,16歲的阿爾伯特就要接受堅信禮了。 堅信禮是基督教的教會禮儀。一個孩子若在嬰兒期受過洗禮,那么,在青春期就要接受堅信禮。堅信禮是對嬰兒期接受圣洗的一種確認,旨在幫助信仰者更深入地認同所屬信仰及其群體。 阿爾伯特開始到老牧師溫納格爾那里接受堅信禮的預備教育。溫納格爾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老牧師,卻也是一個叫人難以親近的老人。 在堅信禮課上,阿爾伯特非常勤奮,他有很多問題想問,但老牧師不準他問。老牧師說:“在信仰面前,必須終止一切思考! 然而阿爾伯特卻確信:基督教的真理正是在思考中得到證實的。他對老牧師說:“上帝既然給了我們思考的能力,就是希望我們通過思考來理解這一切啊!碑敯柌爻蔀橹氖窇颜懿┦亢,他仍然認為:“我們必須思考,我們應該在思考中去理解那最崇高偉大的宗教思想! 在堅信禮課結束前的幾周里,每次下課后,老牧師都要留下兩三個學生,以便單獨交談。輪到阿爾伯特了,老牧師在提了幾個問題后,又問道:“阿爾伯特,你準備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決心面對這個神圣的時刻?” 阿爾伯特很尊重這個善良的老牧師,卻不愿向他敞開心扉。因為他知道,牧師是不會認同自己的想法的。于是,他結結巴巴地從這里說到那里,但基本上都是答非所問。 結果可想而知,老牧師極不滿意,他抬了一下手,冷冷地說:“你可以回去了。”阿爾伯特轉身就跑,如獲大赦一般。 之后不久,老牧師找到叔祖母,擔憂地說:“阿爾伯特好像對堅信禮一點都不關心呢! 但事實絕非如此。在最后的兩個星期里,為了迎接這個神圣的時刻,阿爾伯特又感動又激動,以致像個失魂落魄的病人一樣。對他而言,堅信禮實在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神圣的時刻總算到了。在復活節(jié)前的那個禮拜天上午,阿爾伯特和同學們一起,排著隊,莊嚴地,從更衣室走進教堂。奧根?明希正在演奏亨德爾的《彌賽亞》。這神圣而美妙的音樂充滿著整個教堂,也深深地震撼著阿爾伯特。 稍后,圣詠團在管風琴伴奏下,唱起了《彌賽亞》的第二部分: 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 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這時候,阿爾伯特驚訝地發(fā)現(xiàn),大衛(wèi)的詩篇和亨德爾無以言表的音樂,是多么準確地表達出他內(nèi)心深處信仰的深情!“我仿佛親眼看見了整個天堂和榮耀的上帝!本腿绾嗟聽査戆椎哪菢。 葡萄酒釀成了 這時候——14歲到16歲的時候,原本內(nèi)向甚至沉默的阿爾伯特,卻突然變得好議論好爭辯起來。不管遇到什么人,也不管人家談的是什么,他都會毫無顧忌地加以評判,然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探求真理的熱情使他沉醉,因此,對任何話題,哪怕是極尋常的話題,他都要追根究底,甚至在與大人爭論的時候,也像在跟同齡人爭論一樣。 好似一個正在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半途廢止了。由于議論成癖,這時候的阿爾伯特,讓周圍的人、尤其是父親,難以忍受。在米爾豪森也好,在京斯巴赫也好,不知有多少個原本愉快的餐間閑聊被他破壞了。 叔祖母生氣地斥責他,說他狂妄無禮;而父親呢,在必須帶他外出的時候,總是要他承諾:“阿爾伯特,你答應我,決不以愚蠢的話使人掃興,或是難堪! 多年后,史懷哲博士回首這個時期的自己時,他檢討道:“事實上,我的確令人討厭!钡,阿爾伯特并不是簡單的自以為是,而是外祖父的啟蒙精神在他的生命里發(fā)酵了。他并不是固執(zhí)己見,而是渴望與大家一起探索事物的真相。他認為,理性必須取代盲從,人類才能進步。這種激情驅(qū)使著他,使他不由自主地就要與人論辯,乃至連最基本的禮貌都不要了。 但他并不是一個缺乏教養(yǎng)的青年,相反,對于沒有教養(yǎng)的行為,他一向都是反感的。 不過,這個令人不快的發(fā)酵過程并沒有持續(xù)很久,16歲一過,葡萄酒就釀成了。就像經(jīng)過醇化的葡萄酒變得清亮澄澈一樣,阿爾伯特又成了一個彬彬有禮的少年。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阿爾伯特失去了探求真理的熱情,不,不是這樣的。對阿爾伯特來說,失去探索真理的熱情,就如同失去自己一樣。所以,他一生都保持著這種熱情,從未改變。 16歲之后的阿爾伯特逐漸懂得控制自己,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沖動。與人交談時,他總是盡量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大家閑聊時,他也是坐在一旁,即使內(nèi)心強烈地抗拒某些言論,他也只是靜靜地聆聽?傊诖笕藗兛磥恚柌氐难哉勁e止,又像以前那樣得體了。 但是,阿爾伯特的內(nèi)心,卻在不斷地掙扎和抵抗。為了良好的教養(yǎng),人們寧可犧牲掉誠實和對真理的探求?茨,那么多珍貴的時光,大家寧愿在無聊的閑談中度過,也不肯以一種嚴肅的方式探討一些嚴肅的問題;人們辛苦地組織聚會,卻又不愿在聚會中相互砥礪、彼此分擔,并就人類的痛苦、希望和信仰等問題進行交流、探討,而任憑大好的時光白白地流逝。 這樣的情形,讓阿爾伯特覺得難過和遺憾。他覺得自己就像戴著面具一樣。 在以后的歲月里,盡管史懷哲博士一直克制自己,但是,一旦遇到肯思考而又愿意辯論的人,他就立即回到了少年時代。他沉迷其中,充分地享受著辯論的快樂與激情。即使對方是一個年輕人,他也會全神貫注地投入,乃至完全忘了自己的年齡。 這個有著五個孩子的牧師之家老是缺錢 住在京斯巴赫牧師住宅里的人們,雖然彼此相愛、相互分擔,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有個陰影卻一直籠罩著他們:這個有著五個孩子的牧師之家老是缺錢。 在當時,植物脂肪的品質(zhì)還很低劣,吃起來有一股令人作嘔的氣味。但為了節(jié)省開支,阿德勒不得不用這種低劣的脂肪煮菜。路易牧師就是在這個時候患上胃病的。阿德勒甚至認為,路易牧師就是吃這種脂肪吃病的。由于在斯特拉斯堡時睡在潮濕的床鋪上,他還得了類風濕關節(jié)炎。又因這個牧師住宅是一棟被其他建筑物圍繞的老房子,陰暗又潮濕,所以,從斯特拉斯堡回來后,他的病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 為此,阿德勒常常垂淚。 為了分擔父母的重擔,阿爾伯特也盡可能地減少開銷。 有一年秋天,阿德勒在翻檢過冬的衣服時,發(fā)現(xiàn)阿爾伯特的上衣已經(jīng)穿不上了,便決定給他做一件新上衣。但阿爾伯特堅決地拒絕了。冬天到來后,由于那件上衣實在穿不上,他只好穿著夏季的上衣去上學。用夏衣代替冬衣是不體面的。但叔祖母一向認為小孩子就應該在一種簡樸的生活中經(jīng)受磨煉,所以她也什么也沒說。而同學們卻因此對阿爾伯特另眼相看,認為他是一個不修邊幅的窮光蛋。 還好,這種慘淡的日子并沒有一直持續(xù)下去,就在阿爾伯特準備接受堅信禮的時候,路易牧師的身體漸漸好了起來。因為他們從那棟老宅里搬出來,住進了一棟采光和通風都很好的房子。這本是一個牧師之子的私宅,但他在臨終前捐給了教會,他希望京斯巴赫的牧師能夠住得好一點。 不久之后又發(fā)生了一件事,這件事一下子就讓史懷哲家從經(jīng)濟拮據(jù)的困境中走了出來。住在瓦塞爾海姆的法比安太太,是阿德勒的遠方親戚。在去世之前,沒有孩子的法比安太太把遺產(chǎn)中的一部分留給了阿德勒。 所以,在阿爾伯特讀中學的最后兩年里,史懷哲家又沐浴在陽光中了。 看吧,在這個家里,每個人都很健康,一家人都相親相愛。父母仁慈而寬容,對孩子所做的一切事,即便是蠢事,都能以愛為基點,盡量地給予理解和體諒。他們甚至允許孩子邀請同學來家度假。所以一到假期,這個牧師之家就擠滿了人。孩子們的來訪,無疑給阿德勒帶來了很多麻煩,但她全都解決了。 一般來說,在一個家庭里,父親和兒子若是常常爭戰(zhàn),這個家庭是難以和睦的。自從度過那段好辯論的叛逆期后,阿爾伯特就再沒跟父親對抗過,一次也沒有。對這個已然長大的兒子而言,父親是他最親密的朋友。 有了一輛渴望已久的自行車 還是在京斯巴赫的公立小學讀書的時候,阿爾伯特就非?释麚碛幸惠v屬于自己的自行車。但對于史懷哲家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自行車很昂貴,而路易牧師的收入又極有限,他絕沒有多余的錢來滿足兒子的額外愿望。 在當時,自行車的問世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大事。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反對的人認為,騎自行車是不體面的,甚至是囂張的。因此,有身份的人是不騎的。 有一天上午課間休息的時候,阿爾伯特正和同學們一起玩耍,突然聽到有人喊:“快跑者來了!快跑者來了!”快跑者就是騎自行車的人。于是,他們飛快地往街上跑去?炫苷哒诰起^里喝酒,自行車就停在酒館外面。大家驚奇地盯著自行車看。圍觀的不僅有小孩,還有大人。當快跑者從酒館里出來的時候,大家就哄笑。但他根本不在乎,騎上自行車就離去了。 大家都在取笑這個男子,但阿爾伯特卻羨慕得不得了。 一定要買一輛自行車。這樣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