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身后四十年 余英時、汪榮祖等學者 深入解讀陳寅恪之歷史謎題 與傅斯年、郭沫若、周揚、胡喬木之關系內(nèi)情 1949年去留問題 與西方學術界之關聯(lián) 《論再生緣》出版風波 遺稿下落本書簡介: 本書收入了余英時、汪榮祖等十余位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對陳寅恪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了全面回顧與深刻反思,深入解讀了陳寅恪與傅斯年等人的關系內(nèi)情、與西方學術界之關聯(lián)、1949年的去留問題、著作出版情況、遺稿下落等歷史謎題,描繪了一幅陳寅恪研究的“學術地圖”。 作者簡介: 余英時,安徽潛山人,師從錢穆先生。1956~1961年就讀于哈佛大學,師從楊聯(lián)升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F(xiàn)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所獲學術榮譽計有:中央研究院院士(1974)、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1977)、美國明德學院榮譽文學博士(1984)等。2006年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作品有《現(xiàn)代儒學論》《中國文化史通釋》《中國文化的重建》,《朱熹的歷史世界》《中國文化與現(xiàn)代變遷》《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等。 汪榮祖,著名的中國近代史學家。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安徽旌德人,1940年生于上海。歷任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教授,澳洲國立大學訪問研究員,復旦大學以及臺灣師大、政大、臺大等?妥淌冢2003年2月起就任臺灣嘉義中正大學講座教授。有《康章合論》、《史家陳寅恪傳》、《史傳通說》、《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章太炎研究》、《史學九章》、《從傳統(tǒng)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等專著十余種。 周言,《知識人》叢書主編,著有《王國維與民國政治》、《革命時代的知識人》、《余英時傳》等書,編有《不確定的遺產(chǎn):哈佛辛亥百年論壇演講錄》、《海上中文系》、余英時,安徽潛山人,師從錢穆先生。1956~1961年就讀于哈佛大學,師從楊聯(lián)升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xiàn)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所獲學術榮譽計有:中央研究院院士(1974)、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1977)、美國明德學院榮譽文學博士(1984)等。2006年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作品有《現(xiàn)代儒學論》《中國文化史通釋》《中國文化的重建》,《朱熹的歷史世界》《中國文化與現(xiàn)代變遷》《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等。 汪榮祖,著名的中國近代史學家。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安徽旌德人,1940年生于上海。歷任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教授,澳洲國立大學訪問研究員,復旦大學以及臺灣師大、政大、臺大等?妥淌,2003年2月起就任臺灣嘉義中正大學講座教授。有《康章合論》、《史家陳寅恪傳》、《史傳通說》、《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章太炎研究》、《史學九章》、《從傳統(tǒng)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等專著十余種。 周言,《知識人》叢書主編,著有《王國維與民國政治》、《革命時代的知識人》、《余英時傳》等書,編有《不確定的遺產(chǎn):哈佛辛亥百年論壇演講錄》、《海上中文系》、《辛亥百年:回顧與反思》(列入博源文庫叢書)等書,譯有裴宜理《挑戰(zhàn)天命:中國的社會抗爭與國家權力》等,研究方向主要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中國近代思想史。 目錄: 結集緣起 余英時 陳寅恪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汪榮祖 《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序 王晴佳 陳寅恪、傅斯年之關系及其他——以臺灣中研院所見檔案為中心 張求會 《夏鼐日記》里的“陳寅恪話題” 陳懷宇 1947年陳寅恪獲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始末 陳懷宇結集緣起 余英時 陳寅恪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汪榮祖 《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序 王晴佳 陳寅恪、傅斯年之關系及其他——以臺灣中研院所見檔案為中心 張求會 《夏鼐日記》里的“陳寅恪話題” 陳懷宇 1947年陳寅恪獲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始末 陳懷宇 1944年陳寅恪當選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始末 張求會 陳寅恪一九四九年有意赴臺的直接證據(jù) 劉廣定 陳寅恪一九四九年的抉擇 郭長城 陳寅恪有無來臺意愿析論 胡文輝 陳寅恪致牟潤孫函中的隱語 謝泳 陳寅恪詩抄本之謎 徐慶全 追尋陳寅恪遺稿的故事 高克勤 《〈陳寅恪文集〉出版述略》 徐俊 一個未能實現(xiàn)的出版計劃——1960年代陳寅恪與中華書局的交往 徐慶全 陳寅恪《論〈再生緣〉》出版風波 高克勤 花開兩枝——中華上編、中華書局與陳寅恪著作出版概觀 把眼光從官方移向民間,展望陳寅恪研究的將來,我是極其樂觀的!嘤r 陳寅恪著作是否皆是“夫子自道”的借題發(fā)揮,或者是自我壓抑的宣泄和表白,或陳先生的史論皆有政論,尚有推敲之余地。 ——汪榮祖 義寧陳氏一門,實握世運之樞軸,含時代之消息,而為中國文化與學術德教之所托命者也!獏清 結集緣起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陳寅恪逐漸走出學界,成為坊間報章雜志熱議的話題,這固然與《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書的一紙風靡有關,而王元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曾經(jīng)提倡“有學術的思想,有思想的學術”,此語雖然略顯粗疏空乏,但多少道出了陳寅恪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出場的時代背景。 坊間對陳寅恪的注意和議論其實早已有之,至少從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一些報刊記載來看,陳寅恪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坊間極大的關注。雖然陳寅恪當年入職清華頗多爭議,近來更有學人指出其中多少有些祖輩的人脈關系在內(nèi),但是陳寅恪本人極高的學術水平乃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一九二五年陳寅恪應吳宓之招回國,就任清華國學院導師,同時期北大研究所國學門也請陳寅恪前來開課,陳寅恪為當時的北大學子開了四門選題,其一為長慶唐蕃會盟碑藏文之研究,其二為鳩摩羅什之研究,其三為中國古代天文星歷諸問題之研究,其四為搜集滿洲文學史材料。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該公告一共在《北京大學日刊》上刊登了十五次,當時陳寅恪之引人矚目可見一斑。 而當時的清華也不落后,?瘜矣嘘P于陳寅恪的消息。一九二七年王國維投湖自盡,梁啟超也因為久居天津不常來校,隨后于一九二九年病故,趙元任因為前往各地調(diào)查方言,亦不常在校,清華國學院中陳寅恪遂成一枝獨秀。當時陳授課的情況,校刊都有介紹,一九二八年清華?浅霰灸甓汝愐∈谡n情況的簡介:“《梵文文法》每周兩小時,《唯識二十論校讀》每周一小時!比甏肚迦A暑期周刊》還登過一則描寫陳寅恪的小文章,其中有云:“上課鈴響后,你們將看到一位里面穿著皮袍,外面罩以藍布大褂青布馬褂,頭上戴著一頂兩邊有遮耳的皮帽,腿上蓋著棉褲,足下登著棉鞋,右手抱著一個藍布大包袱,走路一高一下,相貌稀奇古怪的純粹國貨式的老先生從對面彳亍而來,這就是陳寅恪先生了!碑敃r一些學者與陳寅恪論學的來往書信也不時出現(xiàn)在報刊雜志上,陳寅恪寫給徐炳昶的一封論學的信件發(fā)表在一九二七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第一期上,更可以窺見當時陳寅恪的學術聲望;而后又有《與劉叔雅先生論國文試題書》,刊登在《青鶴》雜志一九三二年第一卷第三期上。而張蔭麟也寫下《與陳寅恪論漢朝儒生行書》,發(fā)表在《燕京學報》一九三四年第十五期上。更有學者以陳寅恪復信為榮,三十年代專研契丹文的學者厲鼎煃便曾經(jīng)將《契丹國書略說》寄給陳寅恪雅正,陳寅恪復信表示嘉許,隨后厲將陳寅恪復信收在論著之首,以為增重。時隔數(shù)年,又將其錄出,刊行在《國學通訊》中。而有關陳寅恪的奇聞軼事,也不時在坊間傳播,《西北風》雜志曾經(jīng)刊出一則《陳寅恪教授》的小文章,文中也談及陳寅恪的穿著及其經(jīng)常裝書用的包裹:“陳先生全身上下,差不多找不出一件外國貨。藍布大褂(有時也穿灰色的),冬天在路上戴著一頂大皮帽,兩旁的耳子遮著耳朵,可是常常有一只翹起,一只垂下。陳先生不用教授皮包,而用藍布和紅布的大包袱,這些包袱跟隨陳先生的年歲久了,上面都是斑斑駁駁,有幾處顏色淡了些,有幾處竟成了白色,里面包著的東西,都是木刻的書,不是《大藏經(jīng)》,便是《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痹撐纳钊肴诵,三年之后的一九三九年還曾經(jīng)被轉載,主標題為《近代名人軼事的一則》,可見當時社會對于陳寅恪的矚目。也正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陳寅恪受聘牛津大學,當時《學生雜志》、《教育通訊》等都有報道,《英文自修大學》雜志還專門刊登了陳寅恪中英文對照的生平簡介,但是因為戰(zhàn)爭原因行程受阻!妒穼W季刊》以《陳寅恪教授赴英講學未果》為題發(fā)表文章,對此無限惋惜,并且表示希望歐戰(zhàn)早日結束,陳寅恪能夠赴英傳播漢學種子,并將歐洲漢學的新發(fā)展介紹到中國。而有名為譚凱光的作者更是接連撰文,認為中國最杰出的史學家不是胡適之,而是陳寅恪!堆嗑┬侣劇穼﹃愐〉囊慌e一動都有觀察,陳寅恪在聯(lián)大所授科目,陳寅恪住院與否,該刊都曾經(jīng)加以報道?箲(zhàn)勝利后,陳寅恪出版的兩部隋唐史的著作,《燕京學報》在第一時間發(fā)表了兩篇書評予以推介。此時陳寅恪已經(jīng)成為傳奇,在哪里授課,到哪里教書,報刊皆表密切關注。比如,陳寅恪剛答應陳序經(jīng)到嶺南大學教書,《私立嶺南大學學報》便稱“名教授陳寅恪等將應聘到校授課”,可見嶺南大學驕傲之情。而就在陳寅恪安居嶺南之時,夏承燾寫下《讀“長恨歌”——兼評陳寅恪教授之“箋證”》一文,對陳寅恪提出商榷,夏承燾的這篇文章,也是一九四九年關于陳寅恪的最后一篇文章。 陳寅恪一九四九年之后的遭遇,在《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已經(jīng)有詳細的描述,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陳寅恪晚年的詩文。陳寅恪在晚年的學術生涯中,其詩作和其學術創(chuàng)作密切聯(lián)系,共同體現(xiàn)了陳寅恪對于時代尖銳的批評,其在一九六四年的《〈柳如是別傳〉稿竟說偈》中曾云:“刺刺不休,沾沾自喜。忽莊忽諧,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憫生悲死。繁瑣冗長,見笑君子。失明臏足,尚未聾啞。得成此書,乃天所假。臥榻沉思,然脂瞑寫。痛哭古人,留贈來者。”充分體現(xiàn)了陳寅恪對于時代的深刻質(zhì)疑。 對于陳寅恪晚年詩文的研究,發(fā)其肇始者,首推余英時先生,一九五八年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余英時先生讀到了陳寅恪托章士釗帶到香港的油印本《論再生緣》,不由悲從中來,當時漂泊異國的余英時先生認為陳寅恪晚年寫《論再生緣》,絕非無的放矢,究其深意,其一乃是借《論再生緣》陳端生之身世以寓自傷之情,其二乃是借《論再生緣》感慨世變。余英時先生的洞察,獲得了陳寅恪“作者知我”的高度評價。然而,余英時先生自己亦未料到,若干年后方知陳寅恪此文當時惹下大禍,不僅康生出面禁止《論再生緣》的討論,周恩來也曾經(jīng)讓人給郭沫若打招呼:“不要再在報紙上討論《再生緣》,以免由此傷害中朝友誼,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睆倪@兩則史料中可知余英時先生的敏銳。余英時先生后來在陳寅恪詩歌研究中再接再厲,接連寫下數(shù)篇解讀,惹來軒然大波。余英時先生認為陳寅恪晚年詩文充滿了對于中國大陸政權的批判和質(zhì)疑,其一九四九年原本想離開中國大陸,可是天不遂人愿,于是陳在詩文中大肆發(fā)表其對當下境況的不滿。余英時先生的觀點引起著名作家劉斯奮化名馮衣北與他的論戰(zhàn)。 繼余英時先生之后,張求會、劉廣定、郭長城等學者對陳寅恪一九四九年的抉擇多有探討,而胡文輝和謝泳算是陳寅恪研究中迥異于上述幾位的研究者。胡文輝受余先生開辟的門徑啟發(fā),收集了關于陳寅恪的種種史料,為陳詩做注,集成《陳寅恪詩箋釋》一書,謝泳繼而提出了一些與余英時和胡文輝解讀陳詩的不同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