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三毛臺北地圖


作者:師永剛     整理日期:2015-11-04 16:02:04

內(nèi)地“文藝青年”赴臺必讀
  臺灣自由行首本*文藝路線圖用三天走遍三毛48年的人生內(nèi)地首本文藝青年赴臺自由行配套讀物臺北市前副市長李永蘋寫序、臺旅會獨家推薦自由行文藝讀本著名作家?guī)熡绖傇俣韧瞥黾o念三毛去世二十周年特別紀念版
  中國**本三毛地理傳記歷時三年,重拍三毛生命路徑重要處,揭示三毛一生的生命路標。
  出生地,北一女中,松江路合江街公寓,明珠咖啡廳,海邊小屋,榮總醫(yī)院。
  她名字的一路變化,陳懋平,陳平,Echo,三毛。臺北自由行之日
  讓我們以行走的姿態(tài)
  用三天時間行走三毛48年人生路
  回憶三毛 追念三毛
  紀念三毛辭世20周年本書重磅看點
  第1本以地理敘述的方式為三毛作傳
  重拍三毛生命路徑的重要處披露三毛一生的地理坐標本書簡介:
  《三毛臺北地圖》是國內(nèi)第一本以地理形式為三毛作傳的圖書。本書詳細記錄了三毛人生每一個轉(zhuǎn)角處的地理坐標,記錄了在此一位置,與三毛息息相關(guān)的人、事,對三毛生命歷程的影響。為寫作本書,作者搜集了和彼時彼地相關(guān)聯(lián)的照片、資料,重拍了三毛曾經(jīng)走過的街巷、咖啡館、書屋、演講堂、海邊小屋;采訪了三毛的家人、朋友,他們講述了更多真實、細膩的三毛故事,給讀者看到本真的三毛形象。
  本書用三毛在臺灣一生中的十幾處生命的重要路標與生活過的紀念地為經(jīng),畫出了一條獨特的三毛一生的地圖,并力促使能來臺旅行的大陸文藝青年,能夠“用三天時間走遍三毛四十八年人生”。
  目錄:
  第一章童年(1949-1953年)
  第二章自閉(1954-1963年)
  第三章復學(1964-1973年)
  第四章成名(1974-1980年)
  第五章反臺(1981-1988年)
  第六章反內(nèi)地(1989-1991年)
  第七章過世(1991年1月4日)第一章童年(1943-1953年)
  “三毛是四個孩子中個性最特別的,姐姐和兩個弟弟像是一般的花草,只要天天灌溉就會生長開花,但是三毛這棵花卻得隨時隨地注意陽光、注意雨水,搬進搬出,才能成長!边@是三毛的媽媽繆進蘭對她四位兒女的形容。1948年,在國民政府大舉遷臺前,陳嗣慶和兄長帶著妻兒來到臺灣,兩家共十二人住在臺北市松江路的日式平房里,幾年后搬到距離不遠的合江街36巷32號,住的也是日式房屋。由于陳嗣慶的個性細心、縝密,因此不同于一般遷臺家庭的混亂無章,將全部家當系統(tǒng)性地整理后,早一年就搬遷來臺,和兄長繼續(xù)在臺灣展開律師樓的工作。光復初期的臺北城,除了日本總督府(現(xiàn)為“總統(tǒng)府”)等少數(shù)建筑,城內(nèi)全是低矮的日式木造平房。日本戰(zhàn)敗后,國民政府接受日本產(chǎn)業(yè),并遣返日本軍民,騰出大批的木造平房,并將屋舍分給遷移來臺的公教人員,陳家當時所住的松江路、建國南路一帶,就是一個相當密集的遷臺人員聚集地。只是隨著臺北成為臺灣政治和商業(yè)中心,如今的松江路滿是高樓,公司行號林立,更是全臺最大的旅行社集中地,幾乎每棟大樓都可找到旅游相關(guān)行業(yè),與當時的情況早無法同日而語。三毛日后還在文章中寫到,她們兩家住的地方叫做“朱侖厝”,剛開始還沒有公共汽車,所以公交車通車的第一天,還由大伯父領軍帶全家去坐公交車,并拍了張全家福照片紀念。三毛在松江路的家,鄰近四平街,目前已改建為四樓公寓;四平街則成為大型市場,清晨有賣燒餅豆?jié){水煎包,菜販、肉販忙著搬貨,但還稱不上熱鬧,與多數(shù)傳統(tǒng)市場不同的是,這里叫賣的最高潮不在清晨,而是中午服飾店開門后,在周圍上班的粉領族,總愛趁著午休空檔繞進四平街吃中飯,順道添購行頭。三毛在《驚夢三十年》中也談到幼時與白先勇為鄰的故事。當時三毛家旁是還沒有拓寬的建國北路,以及滿是荒草的長春路,陳家那時以竹籬笆為墻,園子里種著滿樹盛開地燦爛芙蓉花;白先勇的老家人后來還砍了一些枝芽去插枝,結(jié)果兩家院子里都是開了又謝的芙蓉。當時三毛雖然年紀不大,卻還清楚地記得這段時間的生活,甚至也記得因為她力爭到底,所以雖然年紀不夠,也提前到國小就讀。三毛還說,她沒有不識字的記憶,還在小學,“拼拼注音、念念國語日報,就一下開始看故事書了”。反而還因此向老師抱怨課本編得太淺;加上陳田心也愛看書,邊看邊教妹妹,三毛的閱讀能力就這樣一點一滴打下基礎。
  三毛不遠,臺北也不遠
  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永萍對于兩岸三地喜歡閱讀的朋友來說,三毛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有時反倒是太過熟悉,熟悉得忘了三毛離開我們已經(jīng)20個年頭。但,三毛真的離開了嗎?想來還是個疑問。至少她那幽默筆調(diào)所描繪的浪漫世界,至今仍為許多人所向往,也讓三毛總一不小心又跳進了我們的真實生活里。
  雖然大家對三毛是熟悉的,但三毛又太過于神秘與深邃,以致要真正了解三毛卻顯得十分不容易。對多數(shù)人而言,談到三毛,刻板的連結(jié)應該是那飄逸流浪的氣質(zhì),想到的地方總是在天涯、在海角,像是撒哈拉沙漠或拉丁美洲原始森林之類的地方,卻很少人會直接把三毛和臺北進行關(guān)聯(lián)。但這本三毛的私家地圖,卻提供了有趣的連結(jié),三毛、臺北、三毛和臺北會是怎樣的圖像?
  三毛雖不是在臺北出生,卻實實在在的在臺北成長,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記憶,對三毛的性格、筆鋒或豐富的人生都有決定性的影響,或者說,三毛之所以成為三毛,臺北絕對是個重要的原因,也是一段重要的成長過程。藉由此書,不僅可以讓我們重新溫習那一段擁有三毛的日子,走進三毛年少足跡的歷史悠巷,回味那一段記憶猶新的年少回憶。當然,我們還可以隨著三毛成長的腳步,發(fā)現(xiàn)臺北的蛻變與生活紀錄,那是一代人、二代人都感受深刻的大時代故事,記載著三毛和兩岸三地人們的悲歡歲月。
  只要細細品味,您將會發(fā)現(xiàn),三毛不遠,臺北也不遠,都在這本三毛的私家地圖里。所以三毛的作品中,不但多次懷念大伯與幾個堂兄妹,也提到當時在家旁邊對她一生影響最大的一間商店——建國書店,這家租書店讓三毛如癡如醉,不但死纏著母親要零用錢,甚至還翻箱倒柜地想找到一毛錢去多借一本書回家。在三毛的小學時期,就在這家書店里閱遍了《銀湖之濱》、《基督山伯爵》,《唐?吉訶德》、《飄》、《簡?愛》、《傲慢與偏見》、《咆哮山莊》等大批名著,甚至還有金庸的《射雕英雄傳》,讓她卷入文學洪流而一生無法自拔。
  與松江路隔幾條街的合江街,因鄰近臺北大學(前身為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濃厚的文教氣息與松江路的車水馬龍有著迥然不同的生活步調(diào),這里向來是文教區(qū)兼住宅區(qū)。盡管大批的日式平房早隨著都市更新改建四樓公寓,但相較于不遠處的高樓林立,合江街的老公寓仍掩不住三十年的風霜。從合江街上無法一眼瞧見三毛家原址——36巷。1986年朱昌公園竣工后,除了36巷,合江街20巷右側(cè)至58巷左側(cè)的門牌永遠從臺北地圖上消失;36巷也很特別,穿越朱昌公園,第一戶人家不是1號,門牌掛著36巷30號,隔壁四層老公寓即為32號。根據(jù)陳田心的回憶,父親與大伯一家雖然相處融洽,但兩家孩子大了,父親才買下合江街中興法商學院附近的房子,告別與大伯一家同住的歲月。合江街的房子同樣是日式平房,面積不大,外圍全是一排排的日造平房,不過現(xiàn)在都改建成樓房了。還記得巷口是家雜貨店,三毛成名后,有次回到老家附近,以前雜貨店的小朋友還來和三毛相認。
  ……
  





上一本:馬云全傳 下一本:蛤蟆的油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三毛臺北地圖的作者是師永剛,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