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公子張佳瑋**作品! ★著名籃球解說員于嘉、虎撲網(wǎng)CEO程杭,聯(lián)合作序推薦! ★他有5個總冠軍,3個總決賽MVP,2個常規(guī)賽MVP,是現(xiàn)役球員**人。 ★他是“正確”籃球的代表,籃球史上**大前鋒,在39歲“高齡”入選全明星球員的籃球怪獸。 ★他被叫做石佛、石塔、呆呆、21號新秀、大基本功,是個越老越招球迷喜歡的大叔。 ★他和波波維奇教練、馬刺的隊友們,年復一年打著*正確的籃球,他們很少說自己打的是兄弟籃球、團隊籃球,只是因為他們視彼此為家人。 ★他長達18年的職業(yè)生涯榮譽無數(shù),但行事低調(diào),是個沉默的王者。 ★他今年39歲,依然打著全明星級別的籃球,就感覺他永遠不會離開賽場一樣。 恩,永不退場…… ★他就是蒂姆·鄧肯,在NBA默默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時代的那個人;而我們,正在繼續(xù)親歷他的傳奇。 ★這本書里,張佳瑋想用20萬字和近100張照片,告訴你這個沉默而偉岸的男人的故事; 同時,這也是作為知名“刺蜜”的張公子寫的自己主隊的故事。本書簡介: 2014年6月15日,距離第一個冠軍長達十五年后,蒂姆·鄧肯,拿到了自己第5個總冠軍,他同時還有3個總決賽MVP,2個常規(guī)賽MVP,在榮譽簿上,他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役最強的球員。 當鄧肯在擁抱新冠軍的時候,“鯊魚”已經(jīng)退役,科比纏綿于傷病,勒布朗就在對面。鄧肯慢慢走在時代的后面,然后拿下了自己的又一個桂冠。在天空中飛翔的巨星們偶爾起落,而鄧肯一直站在大地上。忽然之間,你會發(fā)現(xiàn),他是獨自一個,走得最穩(wěn),然而最遠的人。他一直在變化,然而你發(fā)現(xiàn)不了,是因為他安忍不動,已經(jīng)和大地與時間,融匯為一體了。 鄧肯曾經(jīng)有這樣一段對籃球的表白:“我喜歡打籃球。我喜歡和隊友們在一起。我喜歡一起去客場旅行,一起訓練、贏球的生活! 這就是他看待籃球的態(tài)度,他享受競爭和成功,更享受和球隊在一起的生活。 而蒂姆·鄧肯和圣安東尼奧馬刺隊的故事,就像你看了許久的一部溫馨家庭肥皂劇。你總不忍心看到結(jié)尾。你希望故事里的每個人長生不老,在其中來來去去。把職業(yè)體育勝利、利益、金錢的暴風關(guān)在門外。 雖然你明知道這其實做不到,但我們總還是想對抗一下時間的。 ——就像蒂姆·鄧肯與波波維奇,一直以來所做的那樣。 很幸運,最少下個賽季,鄧肯和他馬刺家族的溫情劇還將歡樂地上演著。 更幸運的是,“刺蜜”張佳瑋將在書里帶我們回憶有關(guān)鄧肯和馬刺完整的故事。 作者簡介: 張佳瑋—— 1983年生于無錫,F(xiàn)旅居巴黎。 人稱信陵公子。作家,知名籃球評論員。 少年成名。16歲就開始寫作并出版小說。2006年開始在虎撲網(wǎng)初涉籃球評論,憑借其出眾的文學天賦以及對籃球的深刻理解迅速成為中國籃壇頂尖評論家,在虎撲網(wǎng)堪稱全民偶像。近些年來為《體壇周報》《灌籃》《籃球》等媒體撰稿無數(shù)。 體育傳記類作品: 《瞧,科比這個人》《TheAnswer:阿倫·艾弗森傳》《沙克傳奇》《那個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傳》《邁克爾·喬丹與他的時代》 文學類代表作品: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無非求碗熱湯喝》《莫奈和他的眼睛》 目錄: 第一章羅賓遜時代 011989年 02七年之后 第二章21號新秀 031997年NBA狀元蒂姆·鄧肯 04“雙塔” 05交接 06宿命相逢的開始 07第一個冠軍 08“我是該說‘我留下’,對吧?” 第三章巨人的時代 09“鯊魚”、科比與鄧肯 10MVP 11突破 12第二個冠軍第一章羅賓遜時代 011989年 02七年之后 第二章21號新秀 031997年NBA狀元蒂姆·鄧肯 04“雙塔” 05交接 06宿命相逢的開始 07第一個冠軍 08“我是該說‘我留下’,對吧?” 第三章巨人的時代 09“鯊魚”、科比與鄧肯 10MVP 11突破 12第二個冠軍 130.4秒 第四章三王牌 14三巨頭 15七戰(zhàn) 16傳奇的敗局 17時代的潮流 18微笑吧 19最強的對手 20“未來屬于你,但……” 21蒂姆·鄧肯的白銀王朝 第五章起落與復興 22與科比的重逢 23名為托尼·帕克的男子漢 24“我們該拆散這支球隊嗎?” 25黑八 26所向無敵 27三對三 第六章心碎、承諾與王者歸來 28承諾與復蘇 29總決賽,歸來 30“第六場” 31錐心刺骨 32“這一次,我們會搞定的” 33復仇,以及第五個冠軍 尾聲 后記序一: 去美國轉(zhuǎn)播總決賽前的某一天,我似乎是剛跑完步,正給孩子洗奶瓶。突然接到編輯電話:“佳瑋的《鄧肯傳》馬上就要封筆了,您受累給寫個序! 接到這電話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么多年,終于有人愿意給鄧肯寫個東西了。 1996年我上高二,正值大神喬丹復蘇一年,對于我等腦殘粉,只知道72勝10負如霹靂般呼嘯而過,碾碎了多少豪杰的英雄夢想,卻不知也激起了多少少年對未來的渴望。同班同學讓他老爸從當時還未回歸的香港發(fā)回兩盤錄像帶,一盤是公牛奪冠賽季回顧,一盤是美國大學籃球集錦。前一盤成為全班同學爭相借去觀摩復制的搶手貨,后一盤則無人問津,被我輕而易舉借到?催^后,我別的沒記住,就記著那個被譯作“維克福雷斯特大學”的主力內(nèi)線蒂姆·鄧肯各種大殺四方、各種如入無人之境了。當時的我很傻很天真地想,這家伙,到了NBA得牛成啥樣。! 于是到那年夏季聯(lián)賽,當聽說這牛人被奧斯特塔格欺負得亂七八糟時,大伙兒眼鏡碎一地——這到底行還是不行啊?就在大伙兒開始各種自行懷疑時,賽季開始了,牛人鄧肯掄圓了各種肆虐內(nèi)線,直接掄進了紐約全明星,掄成了無可爭議的最佳新秀;馬刺“雙塔”成了聯(lián)盟一景,喬丹再次引退后的第一年,他們愣是拿到了總冠軍。 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問我:“你為啥喜歡鄧肯這個呆貨?沒個性沒脾氣的……” 我得承認,和那個時代以及后來的每個所謂時代的很多球星比起來,鄧肯真的是太“呆”了,悶頭悶腦得令人發(fā)指,和他的馬刺一樣被打上“木訥”的標記,一下就是十多年。在這十多年里,鄧肯和馬刺經(jīng)歷起伏、峰谷以及無數(shù)喜怒哀樂,和他的恩師波波維奇一起,捧起了五座總冠軍金杯。師徒二人的冷笑話也被大家接受,成為他們不那么木訥的證明。20世紀末黃金階段的那批天才,不更換球隊、拿過不止一個總冠軍、如今依然是戰(zhàn)術(shù)核心并且保證球隊立于聯(lián)盟之巔的……好像就沒誰了吧? 所以,鄧肯值得有本傳記,哪怕英文的還暫時沒有。這就是我接到開頭那個電話后的第二反應:又是張佳瑋。 這么多年,張佳瑋一直是我身邊最勤奮的人,涉獵極廣,筆耕不輟。從籃球到足球,從美食到名畫,從歐羅巴文藝復興到日本幕府時代,網(wǎng)絡(luò)各色人等都驚異于“他怎么知道那么多事兒”。其實呢,你若把你每日用來異想天開、網(wǎng)上罵這個罵那個、以蜜黑來區(qū)分人種、喝酒泡吧微信陌陌……的時間用來讀書看比賽,應該也就明白“他怎么知道那么多事兒”了。 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有所謂偏好,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那種。張佳瑋喜歡馬刺基本是公開的了,所以到2014年喜極而泣自然是正常的事情。我沒問過他是不是因為鄧肯才喜歡的馬刺,但這似乎已經(jīng)不重要了。我們都已經(jīng)過了“喜歡……的人都……”或者“喜歡……的就是一頭兒的”的年紀,能夠在這樣的年代里,有個共同的可以說上一頓飯、聊出幾瓶酒的愛好,真的就很難得了。 所以作不作序,誰是專家之類的,都是鬼扯。正正經(jīng)經(jīng)有本好書看,值得自己記上一筆,權(quán)當若干年后回憶起來,不必非得照個合影標注上“我們”。 因為2014年馬刺奪冠時,張佳瑋發(fā)給我一條微信:“Now,Icandieinpeace.”我剛出演播室,想都沒想,直接回了一條:“No.We.” 著名籃球解說員于嘉 2015年7月 序二: 張佳瑋真的算是虎撲的老網(wǎng)友了;湓2004年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張佳瑋在當年的3月15日就注冊了賬號,是全站第594個注冊用戶。目前,他已經(jīng)在虎撲發(fā)表了1900多個主題帖,其中有546個被標為精華,而且他的論壇等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一直是全站第一。 不管從哪個維度——知名度、產(chǎn)量、速度,等等——上看,張佳瑋都是國內(nèi)最好的體育專欄作家之一。相信所有看過張佳瑋文章的人都會和我一樣驚嘆他的博采眾長,其知識面之廣真是讓人嘆服。無論是體育、美食還是藝術(shù),他對于各類典故的運用都是信手拈來,經(jīng)常還會在文章中拋出一些妙不可言的比喻,讓人拍案叫絕。 至于張佳瑋對馬刺的感情和了解,我想大概在國內(nèi)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無論是2013年還是2014年,在馬刺和熱火的每一場總決賽后,等著看張公子的復盤似乎也成了我的一種習慣。直到現(xiàn)在,我都記得,在2013年第六場總決賽中,馬刺被雷·阿倫射進那記底角三分之后腦袋里“嗡”的一下的感覺,張佳瑋作為一個資深老“刺蜜”當時的感受無疑會比我更加強烈,但他就像馬刺一樣,能夠接受現(xiàn)實,從一個非?陀^的角度來看待并且描述這場傳奇比賽。 在馬刺去年奪冠后,張公子在虎撲的一個帖子里寫道:“上一次馬刺奪冠時,我還不到24歲。從那以來,每過一年,我回頭望,都更深一些明白當時馬刺的不易,也明白現(xiàn)在的馬刺多么值得珍惜。但這種感覺總是多少會伴隨著這樣的想法——‘如果能出現(xiàn)一支真正讓我們明白這一切多么可貴的冠軍,多好啊! 我相信張佳瑋很早就思考過要不要寫一本關(guān)于鄧肯的、關(guān)于波波維奇的、關(guān)于馬刺的書,去年的奪冠可能讓他最終下定決心要做這件事。和很多“刺蜜”一樣,張佳瑋對于馬刺的感情應該是“知足”的。在馬刺2013年出人意料地殺入總決賽后,他就說過:“我沒想過有生之年,還能親眼看見圣安東尼奧馬刺,這些老家伙,回到總決賽……NowIcandieinpeace!”然后,在馬刺2014年4比1擊敗熱火贏得總冠軍之后,他說自己在巴黎的凌晨,坐在樓梯角的蒲團上,哭了一會兒,之后接了兩個國際長途,聽到電話對面的聲音也是不說話,只是哭。 有很多東西,有很多情感,是只有你對一個人,或者一支球隊愛到骨子里時才能體會理解的感覺。你當然會希望她能贏得總冠軍,你當然會希望她能橫刀立馬以一敵百,你當然會希望她能一直贏一直贏。但是,作為一個馬刺球迷,你其實更希望看到的是,正如馬刺老板皮特·霍爾特所言:“我們最后會死在一起! 虎撲網(wǎng)創(chuàng)始人、CEO程杭 2015年6月 記憶與歷史的區(qū)別,是畫家與數(shù)學家的分野:歷史記下偉大的記錄,記憶負責記取美麗迷人的事物。 對我而言,邁克爾·喬丹是籃球的初戀。他1998年結(jié)束不朽的公牛紅色時代時,我15歲。也就在他狀絕的最后一個賽季,我第一次注意到了鄧肯與羅賓遜——開始將鄧肯與馬刺這兩個概念混融一體,是之后的事了。 對我而言,鄧肯—馬刺與喬丹—公牛,仿佛兩個極端。喬丹—公牛是紅色的,飛翔、優(yōu)美、激情、殘忍、好勝如狂,那是一種從感官與情緒上無法抵擋的誘惑。鄧肯與馬刺的球風,則與其球衣色調(diào)堪為一致:黑白相間,簡約而流暢。 NBA有許多色彩:凱爾特人綠衣的紛繁重迭,湖人紫金的華麗流暢,活塞深藍的剛硬果決。相比而言,馬刺是黑白的沙漠白銀之色:是沉靜而柔韌的,綿延伸展,了無絕期,又如騎陣般整肅壯闊。 或許可以這樣說:喬丹讓我見識到了一個極致,所以在殷紅如血的斗士這個維度,我到了極限,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了;我回過身,找到了一個舉手投足從心所欲不逾距的典型——然后,跟著鄧肯與馬刺,一起長大了。 你可以在芝加哥看到飛揚揮灑的絢爛之極致,然后在圣安東尼奧看到簡潔清晰的安靜之極致。鄧肯與馬刺渾然一體,黑白分明,簡素沉穩(wěn)。舉手投足不逾距,安忍不動如大地,可是偶然又有一些邪詭的冷幽默小聰明火花般閃亮。他和波波維奇是一對喜劇電影般的嚴父呆兒子形象。你可以看到一片如棋步般明晰縝密的籃球風格。節(jié)奏分明,干凈利落。大衛(wèi)·羅賓遜很紳士,埃利奧特很溫雅。 SBC中心的地板白、綠、紅的單純配色像不刺眼的漫畫。 1999年的冠軍來得意外,世界在發(fā)胖、酗酒和浮躁,只有馬刺和鄧肯的表情一樣不為所動。2000年被太陽淘汰讓人不快,因為知道羅賓遜的生涯正日薄西山。德里克·安德森的到來讓人快樂,讓人覺得希望重燃。所以他離開那年,我確實有過一閃念:假如1999年,真的把所有幸運都耗光了?假如,鄧肯以后再也得不了總冠軍? 所以2003年,時隔四個夏天,馬刺再得到總冠軍時,我會覺得一個魔咒被破解。我曾經(jīng)惱恨斯蒂芬·杰克遜的起伏不定,隨波波維奇一起對帕克的每次跳投破口大罵,提心吊膽著凱文·威利斯和羅賓遜的身體,恨不得馬里克·羅斯能長高10厘米……與此同時,你看著湖人那邊“鯊魚”在一點點兒老去,發(fā)現(xiàn)他逐漸跳不起來,聽說國王隊又有人受傷了。2003年西部半決賽第六場,湖人這塊巨石被搬開;然后西部決賽對小牛,德克受傷,斯蒂夫·科爾人生最后那一串傳奇三分球,我會覺得命運在說: “今年屬于你們!” 那種感覺,猶如2006年面對小牛、2007年擊敗太陽一樣。冠軍還有兩輪,但你覺得胸口風清氣爽:你知道沒有人能阻擋馬刺了。 同理,2005年總決賽第五場,當鄧肯最后補籃絕殺不進,拖入加時,捂嘴瞪眼時,我覺得這像個“我們真的完了”的信號。但之后,霍里拯救了馬刺。哪怕第六場活塞贏球,但我很確信,自己感受到了命運的意思:“今年是馬刺的! 第七場,鄧肯助攻鮑文那記右翼三分后,我覺得一切順理成章:“嗨,今年本來就是我們的……霍里都劇透過了。” 年輕時,真是會相信自己喜愛的球隊,永遠不會老的。 大概到2007年馬刺奪冠之后,我就已經(jīng)對馬刺無欲無求了。第四個冠軍的欣慰和馬刺確實在老去的事實,讓我覺得,無須對球隊過于奢求了。我已經(jīng)不去想他們奪冠這件事,就像想一想這件事,也是給他們增加負擔似的。這種心態(tài),大概類似于此: “如果這個世界上,少一個人在思想上給你們增加負擔,你們大概會輕松一些,對吧?——或者也許你們根本就不知道,不過那也好! 因此,剩下的愿望很平常了:我希望吉諾比利能夠像在阿根廷一樣自由揮灑,希望帕克可以健康,希望鮑文可以在馬刺退役,希望鄧肯和這群團隊一起快快樂樂地訓練、說冷笑話、組織夏季保齡球賽、打球、度假。2008年被湖人淘汰后,老邁已經(jīng)如蜘蛛網(wǎng)爬滿肌膚。但是我從沒真正想過“把某某交易掉,重新組織一支陣容吧。” 實際上,跟隨馬刺長大,能夠?qū)W會許多東西。我是看著馬刺,明白籃球的戰(zhàn)術(shù)知識,明白更衣室的內(nèi)容,明白輪換的重要性。馬刺沒有天才,只有一群按照籃球規(guī)律打球的人,所以,你明白“籃球應該是什么樣子”,以及,“一個偉大團隊,應該是什么樣子”。 馬刺一直在變,自上而下,每個細節(jié),只有一點是不變的:他們學習,而且改變,試圖成為一個更好的團隊。打好一場比賽是一個晚上的事,打好一個賽季是一整年的事,而保持十余年,不斷學習、適應、默契與改變,對有些人來說太難,所以,馬刺這個團隊,也許只適合某一類人入駐。他們愿意把生命投進這么些事情里——領(lǐng)錢,打球,學習,和團隊一起旅行,訓練和比賽。馬刺比賽里,最動人的部分是這樣的:暫停結(jié)束,他們一個挨一個或坐或站在技術(shù)臺邊上,偶爾想起什么似的,討論幾句。有時鄧肯和吉諾比利會擺開兩手,連比帶畫跟隊友們解釋,解釋完了,鄧肯拍拍隊友的頭。你就知道,下一回合,馬刺會打出一套很流暢的“擋、切、傳、投”套路,行云流水。 在2013年重返總決賽前,我沒想過有生之年,還能親眼看見圣安東尼奧馬刺,這些老家伙,回到總決賽。如果可以選擇,“馬刺這批人在一起多打五年”或者“他們拿個冠軍然后退役”,我會選前一個。這里當然有點悖論:你打球當然是為了贏球,為了冠軍。但這支團隊如此難得,你會希望他們一直這樣下去。 1997年1月29日,沃福德大學教練理查德·約翰遜跟自己隊員說: “明天你們要跟威克森林大學打比賽,你們知道意味著什么嗎?我來告訴你們你們要和誰對陣。有一天,你們的六歲小孩會問你們要一件蒂姆·鄧肯的球衣做圣誕禮物的!這是你們跟一個NBA名人堂級別的家伙打比賽的唯一機會!你們要遇到你們可以遇到的最偉大的球員了!珍惜吧!” 2013年夏天,我在巴黎,凌晨五點半,看著馬刺擊敗灰熊,4比0橫掃,我才意識到,馬刺事隔六年,重新進了總決賽。隔了六年,足夠讀完一整個小學的時間,足夠讓帕克從一個上籃手+定點中投手變成擋拆大師、讓鄧肯從背身軸心變成高位策應機器、讓吉諾比利從騙犯規(guī)王變成組織者、讓波波維奇從慢到快再變慢并開始信賴年輕人的時光,足夠等到湖人的西部霸權(quán)漸次凋落、凱爾特人從三星聚會到最終老去、勒布朗從那個突破魔王變成四尊常規(guī)賽MVP擁有者的時光。 滄海桑田,雨翻風變,圣安東尼奧馬刺這些老頭子,白銀一樣綿延柔韌,換了幾次臉,終于又進到總決賽了。 然后,他們以最讓人心碎的方式,輸給了熱火。總決賽第七場,是意大利時間凌晨。我當時在亞得里亞海的一艘船上。凌晨時分,我在甲板上,用筆記本借著無線網(wǎng)看網(wǎng)絡(luò)直播。到下半場時,另一個客人——后來他說他是哥倫比亞人,是吉諾比利的球迷——陪我一起看完了比賽。我們一邊隨著浪搖(我有些暈船),一邊喝白葡萄酒。比賽結(jié)束后,他很安靜地想著什么,我用筆記本敲字。到天光要放亮,海面開始波光浮動時,他用很磕巴的英文跟我說:“我有種感覺,馬刺會復仇的。” 因為他們背負著的那樣的痛楚,所以2014年,當馬刺重新奪冠時,便成為了隊史最甘甜美麗的瞬間。2014年的馬刺比以前所有的四支冠軍馬刺都更流暢。全世界都認識鄧肯+帕克+吉諾比利三王牌,但他們在球隊的作用,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鄧肯更多高位策應,帕克更多中投,吉諾比利更多組織,而萊納德、格林、迪奧、斯普利特、米爾斯們成為了新的拼圖。 我們知道,格林的父親蹲過牢,萊納德的父親,鄧肯的父親,都早早過世了?粗麄冊诎宓噬媳С梢粓F,彼此拍打,看見帕克在鄧肯懷里小鳥依人時,你會覺得,這一切實在太美好了。 所以,2015年馬刺被快船淘汰后,我并不覺得很難過。我擔心的,是鄧肯與吉諾比利會退役。所以,在2015年夏,當鄧肯和吉諾比利續(xù)簽了合同,打算繼續(xù)打兩年時,一切又美好起來。 2010年,馬刺被太陽橫掃之后,我寫道: 圣安東尼奧馬刺,就像你看了許久的一部溫馨家庭肥皂劇。你總不忍心看到結(jié)尾。你希望每個人長生不老,在其中來來去去。把職業(yè)體育勝利、利益、金錢的暴風關(guān)在門外。 雖然你明知道這其實做不到,但我們總還是想對抗一下時間的。 ——就像蒂姆·鄧肯與波波維奇,一直以來所做的那樣。 張佳瑋 2015年7月 如果說阿爾德里奇是來跟鄧肯玩?zhèn)鞒小⒊蔀轳R刺新軸心的,那么韋斯特就是來給馬刺板凳補臺的。他可以做內(nèi)線需要的一切活兒:遠射、背身單打、單防、輪轉(zhuǎn)、鼓勵隊友。 阿爾德里奇的磨合可能需要時間,韋斯特卻是即插即用,毫無負面因素可言的藍領(lǐng)怪物。 最可怕的一點是:他只領(lǐng)了140萬。這點價格之外,還帶著另一重意思:“老子一千多萬都不要了,還有什么犧牲不起的?除了冠軍,我什么都不在乎。” 鄧肯入行之后,有那么三年,馬刺雙塔是NBA第一內(nèi)線組合,之后“上將”老去了。 而2015-2016賽季,萊納德+鄧肯+阿爾德里奇+韋斯特+迪奧,賬面上,這是羅賓遜退役后,馬刺擁有過的最好鋒線。 當然,最重要的是,2015年夏,39歲的鄧肯和38歲的吉諾比利,都續(xù)約了兩年。鄧肯兩年1000萬,吉諾比利兩年570萬。地道的打折價。當然,重要的是,他們將繼續(xù)打下去。 是的,鄧肯的馬刺將繼續(xù)下去,這甚至比阿爾德里奇到來,令馬刺重回冠軍大熱門,還要動人。 2015年,蒂莫西·蒂奧多爾·鄧肯,年滿39歲。他打完了1331場NBA常規(guī)賽,總時間45832分鐘。投了19893個籃,投中了10070個;罰了8337個球,罰中5804個。抓到了14644個籃板球,其中前場籃板3744個。助攻4062次,搶斷978個,封蓋2942次,得到25974分。他打了241場季后賽,9152分鐘,5113分2811個籃板750次助攻555次封蓋。 十八個NBA賽季,十五次NBA年度陣容,其中十次年度一陣。十五次NBA年度防守陣容,其中八次年度防守一陣。兩個常規(guī)賽MVP、五個NBA總冠軍、三個總決賽MVP。 2000年的波波維奇還很執(zhí)拗。他會訓球員,會抱著“別找歐洲后衛(wèi)”的偏見。他相信老頭子,2007年馬刺奪冠時,陣中除了鄧肯、帕克和吉諾比利,剩下的是33歲的芬利、35歲的巴里、35歲的鮑文、30歲的埃爾森、31歲的奧博托、36歲的霍里和31歲的沃恩。算是年輕的,也只有帕克、尤杜里和邦納。 但是,經(jīng)過與羅賓遜、鮑文、鄧肯、帕克、吉諾比利、萊納德、格林們的漫長相處后,波波維奇塑造了鄧肯,但同時也在被鄧肯塑造著。他變得肯用萊納德和格林這樣的毛頭小子,肯在季后賽讓約瑟夫進主力輪換,對斯普利特不離不棄。如果吉諾比利如今那些妖異投籃和傳球被2003年的他看見,他非把吉諾比利全身的毛都拔干凈了不行。如果帕克這般無休止的繞掩護跳投被2004年的他看見,他非把帕克做成華夫餅不行。但現(xiàn)在,他允許了這一切。 鄧肯與波波維奇都是偉大的學習者。 漫長的十八年,馬刺一直在變,自上而下,每個細節(jié),只有一點是不變的:他們招募肯學習、肯為了贏球改變自己的球員,捏合成為一個更好的團隊,在更融洽的團隊關(guān)系之下,打造攻防體系,只有這一點是從來沒有改變的,只有這一點是他們的第一考量。打好一場比賽是一個晚上的事,打好一個賽季是一整年的事,而保持十余年,不斷學習、適應、默契與改變,對有些人來說太難,所以,馬刺這個團隊,也許只適合某一類人入駐。他們愿意把生命投進這么些事情里——領(lǐng)錢、打球、學習、和團隊一起旅行、訓練和比賽。 2014年5月31日,蒂姆·鄧肯,2.11米高的巨人,身披著圣安東尼奧馬刺質(zhì)樸無華的黑色21號球衣,矗立著,撓撓自己的寸頭短發(fā),側(cè)過耳朵,傾聽,然后回答。這是2014年5月31日的夜晚,他剛剛進入了人生第六次NBA總決賽。在照相機閃光燈的掩映下,他的胡楂兒里閃出針芒般的銀色。他回答問題時眨著大眼睛。當聽到訪問他的大衛(wèi)·阿爾德里奇問“經(jīng)過去年的挫敗……經(jīng)歷一年時間……回到總決賽,重新有機會應對邁阿密,這對你意味著什么”時,鄧肯擺了擺頭,然后,目光閃了閃,微微抬起頭,說道: “這次,我們會搞定的! 兩個星期后,他站在萊納德身邊,微笑著,看著自己的第五枚冠軍戒指。 2007年6月,拿到第四個戒指的鄧肯擁抱了剛輸?shù)糇约旱谝淮慰倹Q賽的勒布朗: “未來屬于你。但多謝你讓我們先擁有了這個冠軍。” 那時他當然不知道,六年之后,勒布朗將擁有未來,但七年之后,他將重新從勒布朗手里拿回一個冠軍,并重新命名時代。 2003年6月,鄧肯如此擔心沒有羅賓遜的歲月:“比賽最后幾秒,我真的在想,你猜怎么,我以后再也無法和這家伙一起打球了,我將獨自出場,身邊沒有他。這感覺很怪。” 他那時并不知道,在羅賓遜退役后,他還會拿到三枚冠軍戒指。 1997年的夏天,當他拿下一切全美大學生最佳頭銜后,他會說:“等我到五十歲,我會坐在加勒比海上一艘摩托艇上,想一想今年發(fā)生的一切,然后我就繼續(xù)了! 的確,比起他的NBA生涯,1997年那些大學級別的燦爛,確實不太值得一提。 1989年秋天,蒂姆·鄧肯開始打籃球!拔乙婚_始以為,籃球季節(jié)只是個過渡,之后我會重新回去游泳……但是,籃球季節(jié)好像永不結(jié)束似的! 的確,永不結(jié)束。 圣安東尼奧,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是,所有的沙漠之神。簡潔沉靜,白沙若雪的馬刺,與這個城市的名字如此吻合。蒂姆·鄧肯仿佛從遠古時代開始就穿著黑白相間的21號球衣,他的技藝與神色,如白銀一般純粹、明凈,持久又綿延。他走過了“鯊魚”、科比、勒布朗這些不朽的名字,他與羅賓遜、帕克、吉諾比利、鮑文、萊納德和波波維奇教練們,逐漸混融一體,再難分割。他的名字沉沒進了白銀的沙漠之中,你再也分不清他、波波維奇與圣安東尼奧馬刺之間的縫隙與棱角。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之間。他便這樣,化成了銀灰色的大地。 當記者巴拉德問他“你不怕這樣無法獲得世間的了解嗎”時,鄧肯揚了揚眉毛,和波波維奇一樣的表情,然后睜大眼睛問:“為什么我必須獲得世間的了解和認同?” 在他那里,世間的了解和認同,也許并沒那么必要。 是的,為什么呢? 五年后,鄧肯說:“我喜歡打籃球。我喜歡和隊友們在一起。我喜歡一起去客場旅行,一起訓練、贏球的生活。” 這就是他的旅途。蒂姆·鄧肯與圣安東尼奧馬刺,從很久以前開始,到天知道多久以后,會一直這樣生死以之地走下去,渾然一體地學習、訓練、勝利與旅行。鄧肯和這個團隊一起快快樂樂地訓練,說冷笑話,組織夏季保齡球賽,打球,度假,就像你看了許久的一部溫馨家庭肥皂劇,讓人不忍心看到結(jié)尾。你希望每個人長生不老,在其中來來去去。 把職業(yè)體育勝利、利益、金錢的暴風關(guān)在門外。 2007年,圣安東尼奧馬刺奪下隊史第四個NBA總冠軍之際,雅虎體育的沃伊納羅斯基先生問馬刺的老板霍爾特: “你會接受放走這些老將重建嗎?” “不,我們最后會一起死掉! 他一直在變化,然而你發(fā)現(xiàn)不了,是因為他安然不動,已經(jīng)與黑白分明的馬刺,與大地和時間融匯為一體,成為大地與時間本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