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父親長長的一生


作者:葉至善     整理日期:2015-11-04 15:58:56

本書簡介:
  本書是我國著名編輯出版家葉至善先生以編年體的形式,描寫葉圣陶一生事跡的傳記,本書為讀者寫出了葉圣陶這位睿智而智慧的老人不平凡的一生與中國命運緊密相連的經(jīng)歷,把近一個世紀波瀾起伏的故事講得栩栩如生,娓娓動聽,特別是與葉圣陶相知相交的朱自清、鄭振鐸、茅盾、豐子愷、周作人、胡愈之、夏丏尊、俞平伯、馮雪峰、丁玲、老舍、巴金、冰心等20世紀中國文壇上的名人逸事生動有趣,讓人看到一位大家的人生風采。本書的優(yōu)點在于并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物的傳記,從書稿豐厚的史料和獨具一格的順序描寫中,讀者可以看到中國新文學史的發(fā)展及其重要事件,看到葉圣陶帶動和影響了中國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為人生和寫實的風格;可以了解20世紀初葉及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基礎教育的狀況和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看到葉圣陶對新中國教育事業(yè)的規(guī)范和走上正軌的重要影響;可以追蹤我國編輯出版業(yè)及前輩的探索和發(fā)展。因此可以說,這本傳記也是我國的新文學史、教育史、出版史的一本側記,對研究新文學史、教育改革和新聞出版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具有厚重的史料價值。此外,此書本次出版還插有約40幅珍貴的圖片,這些圖片是葉圣陶與家人與朋友的合影及書法作品等,特別是葉圣陶與20世紀著名作家如朱自清、鄭振鐸、茅盾、夏丏尊、俞平伯、馮雪峰、丁玲、老舍、巴金、冰心等的照片,讓讀者可以一睹名家的真顏,是不可多得的珍藏本。
  作者簡介:
  葉至善,葉圣陶長子,著名的少兒科普作家、優(yōu)秀編輯、優(yōu)秀出版工作者。1945年任開明書店編輯,編輯《開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讀物。1952年編《中學生》月刊。1953年轉(zhuǎn)入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成立,任首任社長兼總編輯。曾主持編輯《旅行家》和《我們愛科學》雜志。曾任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名譽顧問等職務,獲得中國福利會頒發(fā)的婦幼事業(yè)“樟樹獎”,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頒發(fā)的老編輯“伯樂獎”。前言序
  葉小沫葉永和
  《父親長長的一生》是我們的爸爸葉至善為爺爺葉圣陶寫的傳記。
  2001年,江蘇教育出版社準備再版二十五卷本的《葉圣陶集》,他們和爸爸商量,希望再版的時候能增加一本葉圣陶的傳記作為第二十六卷。2002年下半年,爸爸向出版社序
  葉小沫葉永和
  《父親長長的一生》是我們的爸爸葉至善為爺爺葉圣陶寫的傳記。
  2001年,江蘇教育出版社準備再版二十五卷本的《葉圣陶集》,他們和爸爸商量,希望再版的時候能增加一本葉圣陶的傳記作為第二十六卷。2002年下半年,爸爸向出版社交齊了修訂好的二十五卷本的文稿,開始了爺爺傳記的寫作。這一年爸爸八十六歲,他的身體已經(jīng)非常虛弱,體力嚴重透支,但是他不能停歇。他在《父親長長的一生》開篇中寫道:“時不待我,傳記等著發(fā)排,我只好再賈余勇,投入對我來說肯定是規(guī)?涨埃冶厝唤^后的一次大練筆了!
  于是爸爸伴著病痛,近乎不分晝夜的,以每天一千多字的速度開始了傳記的寫作。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候他每寫完幾頁文稿,就讓我們用電腦把它打出來,一遍遍地念給他聽,一遍遍地修改,直到句子聽得通順上口,意思寫得清楚明白,才肯再往下寫。那時候他的身體已經(jīng)累垮了,在全神貫注寫稿子的時候,他似乎忘了渾身的疼痛,連平日里急促的呼吸,都變得舒緩而平穩(wěn)?墒且环畔鹿P,他累得連脫鞋的勁都沒有了,一頭倒在床上,大口地喘著粗氣,把速效救心丸放進嘴里。那時候他把什么都放在了腦后,連胡子也顧不得刮,濃濃的須髯天天在長,又白又厚,足足有半尺多長。他頗有些得意,笑稱沒想到自己竟成了美髯公……兩年以后,爸爸終于寫完了這本三十四萬字的傳記,他把文稿交給出版社就病倒了。
  2004年末,爸爸在北京醫(yī)院的病床上,看到了剛剛出版的《父親長長的一生》。他把書送給曾為他們父子倆動過手術的老院長吳蔚然,他說:“我父親對我的關心和教育使我受益終生,我應該寫一本書來紀念他!币荒旰蟀职诌^世。
  爸爸是爺爺?shù)拈L子,幼年時在爺爺?shù)年P注下學步識字,少年時在爺爺?shù)妮o導下學做人作文,青年時和爺爺一起編輯書刊,新中國成立后和爺爺一起活躍在文化界和出版界。爸爸跟爺爺生活了七十年,一起經(jīng)歷了所有的國事家事。他清楚爺爺?shù)睦硐牒妥非,他知道爺爺(shù)臑槿撕吞幨,他懂得爺爺(shù)南才罚私鉅敔數(shù)奈淖趾妥髌,所有這些都使爸爸在寫自己的父親的時候心中有數(shù),筆下有神。這本《父親長長的一生》,寫下了爺爺從出生到過世長長的九十四年,寫下了兒子眼中的父親——一個真實的、勇敢的、敢愛敢恨,一生都在追求光明,追求正義,以天下為己任的葉圣陶;一個工作上孜孜不倦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生活中孝敬父母,關愛妻兒,把家庭時時放在心上的葉圣陶。
  《父親長長的一生》初版時,責任編輯繆詠禾先生寫文章說:“這本書是至善先生晚年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它敘寫了上個世紀中一個中國文化人的心路歷程和道德風貌,展示了傳主葉圣陶和國家、社會、事業(yè)、家庭等眾多人際間的豐富關聯(lián)和互動,書中敘寫的種種人和事,既是對歷史的記述,又對今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極大的傳承意義!
  時間過得真快,轉(zhuǎn)眼《父親長長的一生》出版已經(jīng)十年了。四川文藝出版社的同志對這本書欣賞有加,和我們商量,希望能再版這本書。他們說,抗戰(zhàn)八年,葉圣陶全家都是在四川度過的,書中用大量的筆墨,記錄了一家人在那段艱苦歲月中的工作和生活,可見父子兩人對四川都有著別樣的情感。在這本書出版十年的日子里,四川出版人愿意以再版這本書的方式,來紀念他們熱愛的葉圣陶父子。這樣的深情厚誼讓人感動,我們欣然同意。新出版的書在裝幀設計上更加精道,還增加了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用作書的插頁,這些改進都令人贊賞,在這里我們表示真心的感謝。
  2015年3月20日父親長長的一生
  《葉圣陶集》頭一版共二十五卷,如今添上《傳記和索引》一卷,成了二十六卷。主意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的。他們說,如此規(guī)模的一部個人專集,該有一篇比較全面而且簡要的作者傳記,讓讀者閱讀某一文篇的時候,能多少了解些作者在寫作當時的生活、工作、感觸、思緒,豈不是好?又說索引更不可少,某一文篇在哪一卷里,沒有索引,叫讀者往哪兒去找?**版的缺漏,如今知道了,就應該一一補上,這才是為讀者負責?娫伜掏静粦勂錈呀(jīng)把索引編得了,還不許我謝,說本是責任編輯的分內(nèi)事?墒窃撐曳謨(nèi)的傳記才寫到辛亥革命那一年,離完工還遠著吶。
  傳記想盡可能配合前邊的二十五卷往下寫。有些人和事,在某篇中已經(jīng)由作者交代明白,我就寫得概括些,甚至只略提一下,請讀者參看某些文篇就算了。有些人和事,作者未曾提起過,料想讀者希望知道,恰好在我的記憶中還有印象,我就適當寫上一些;蛟敾蚵裕f說容易,實做起來分寸很難掌握。專為了練這一手,我兩年多來寫了不少篇回憶文字,長的五六千,短的兩三百,*短的數(shù)各卷中的部分插頁說明;看來成績平平,進步不大。可是時不我待,傳記等著發(fā)排,我只好再賈余勇,投入對我來說肯定是規(guī)?涨埃冶厝唤^后的一次大練筆了。
  飯要一口一口吃。這篇傳記還得分成好多段,一段一段地往下寫。給插頁寫說明的時候,我繃著一副編者的面孔,實在太吃力,F(xiàn)在寫傳記,請允許我回到做兒子的位置上,把父親喚作“父親”,把父親的朋友喚作“先生”,……所有的稱謂都復了原,下筆的時候可以省卻一些徒勞的思慮。篇名就用《父親長長的一生》。父親活到九十四歲,臨終前,頭腦尚不糊涂,這一生真活得夠長的。
  這七百來字,就算作序。
  2003年一月五日
  01
  父親的一生雖然那么長,但是傳記還得從他出生寫起,而且得把家門交代清楚。想起中學時代看過不少西歐的長篇小說,主角出場之前,作者不厭其煩,把他父系母系祖宗三代,一一交代明白,好像特意給當時新興的遺傳學研究提供實證似的。細細讀來固然頗有趣味,過于啰唆也只得草草翻過。我如今做的,不也是這件營生嗎?幸而我們這一支沒留下可查的家譜,不必從盡人皆知的那位好龍的葉公寫起;人口又不繁孳,也啰唆不到哪兒去,能寫多少就寫多少吧。
  記得小時候聽祖母講過一回家史。她說:“你們?nèi)~家祖上才叫闊,齊門外頭半條街都是你們?nèi)~家的。上代頭開了爿生豬行,兩百來斤重的肥豬,出出進進,哪一天不是好幾十,你說罪過勿罪過。結果倒好,長毛來了,一把火燒個精光,齊門外成了一片白地,你們?nèi)~家本來也人丁興旺,一下里都逃散了;貋淼闹挥心惆⒌退玫軆蓚,別的人都死在外頭了,尸骨無存!弊婺刚f到葉家,頭里總得加個“你們”,這是她母親的口吻,這位朱老太太大概認為她女兒不太能干,甚至太不能干,先是舍不得女兒出嫁,等到年齡過了頭,非出嫁不可了,做母親的更放心不下,跟到了葉家來幫女兒——就是我的祖母——料理家務,直到八十六歲過世。那時我已經(jīng)五歲,還記得穿上白布大褂,跟在也穿白布大褂的父親后頭,把老太太的靈櫬送到朱家來接的船上。
  祖母說的堂兄弟倆,哥哥就是我祖父。老人家名仲濟,字仁伯,一直在大儒巷吳宅當賬房先生,主要管收田租。父親是甲午戰(zhàn)爭那一年——一八九四年十月廿八生的;祖父已四十七歲,都說是老來得子;祖母也年將三十,她是我祖父的第二個續(xù)弦。前頭那兩位,一位不知死于什么病,一位是難產(chǎn),把肚子里的孩子一同帶走了。因為有這么個不知是哥哥還是姐姐,我父親排行第二,小名“二官”。后來他刻過一個小小的便章,陰文“葉二之章”四個篆字。生了我父親之后,祖母又生了兩個女兒。大的在十三歲上死于暴病,好端端的,忽然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滾,沒挨到天亮就斷了氣——這也是祖母告訴我的。因而我只有一位姑母。父親在過世前五年寫的《略述我的健康情況》,有一段列舉年逾古稀的長輩,父系的母系的都說到了:壽*長的數(shù)我的祖母,九十六歲;居第二的是我祖母的母親,八十六;我祖父和他的母親并列第三,都是七十二。*后特地附一筆,提到自己的妹妹——我的姑母。父親說:“她小我八歲,健康情況比我差,可是飲食起居還如常!惫媚敢痪虐宋迥昃屯龉柿耍R終前,父親讓我陪著去醫(yī)院探望,她面容非常消瘦,神志已經(jīng)不清了。父親那篇“略述”是一九八三年年底前寫的。他說:父系母系中高壽的人數(shù)如此之多,可能是他們兄妹倆都年逾八十的因素之一。我看不僅“可能”,而且“必然”。所以我很不注意鍛煉和保養(yǎng),把寶全押在了這個不可捉摸的遺傳因子上。
  祖母講家史,明明說我祖父有個堂弟,父親這篇“略述”卻半句也沒提到,大概因為對祖父和父親這一房來說,他的老叔和嬸母已是旁系,他們倆都在六十前后過世了。這位老叔是教書先生,名朝縉,字綬卿。嬸母不能生育,肚子里長了個瘤子,為了有人服侍,領養(yǎng)了一個女兒,我父親才有了一位堂姐。在民國初年的日記上,還記著堂姐出嫁那天,由他跟著花轎送她去男家的情景。過了不久,老叔的東家遷居上海,也許做了官,也許為了經(jīng)商,總算把老叔帶了去。書用不著他教了,子弟們都進了洋學堂,專讓他書寫各方面的應酬信牘。把個病懨懨的老伴撇在蘇州家里,叫他怎么能安得下心來。父親在上海尚公學校的日子里,隔兩三個星期去看老叔一趟。那東家很闊綽,底下人也不少,卻從沒有人打過招呼,倒出一盅茶來。叔侄倆談些什么,還得找附近的茶館或小酒店。父親哪能不體會老叔心頭所受到的壓抑,他已經(jīng)成了個書辦,不再是什么西席了。東家的姓氏,父親在日記上從沒提過,我想不是偶然的。
  對祖父的東家,父親也沒留下什么好印象。祖父在大儒巷吳宅當賬房,到吳保初手里至少是第二代了。摳門是一般地主的共性。聽人家說我父親印章刻得不錯,他拿了塊石頭來到賬房里,對我祖父說:“煩令郎有空,隨便刻個姓字章吧!备赣H初當小學教員,像孩子似的也盼著放暑假,好自由自在地讀幾本想讀的書。沒料到又讓這位東家早給安排妥了,他對我祖父說:“令郎暑假里沒有什么事,陪我那小的溫溫功課吧。趁中午前涼快,每天溫兩個鐘頭。閑著不也是閑著!蔽易娓改哪懿淮饝钦奶锂a(chǎn)想來不少,每年秋收之前,我祖父得把收租的單據(jù)準備舒齊。我見過那玩意兒的復制件,記得叫“由單”,項目煩瑣之極。佃戶姓名,地塊位置、大小和等級,必須填寫清楚。然后按本年水旱豐歉,由官府核準的成數(shù),算出每一塊地該交納多少稻谷,再按糧業(yè)同行公議的谷價,折合成銀兩,各一式三份。如此年復一年,我祖父的精神漸漸不濟了,
  吳保初似乎沒想到給賬房添人手。老人家只得把自己弄舒齊的一份帶回家,讓我父親下了課替他謄寫另外的兩份。下鄉(xiāng)收租倒不勞賬房先生,自有村鎮(zhèn)上一些叫作“催甲”的地頭蛇包攬了,于是佃農(nóng)又被加上了一層中間剝削。
  那些年,四鄉(xiāng)農(nóng)民抗租的風潮已時有發(fā)生。有些地主變賣了祖產(chǎn),成了新興工商業(yè)的老板。吳保初另有一功,他擅長謀干,當上了錦州電報局局長,臨動身前聽說我父親在小學里受到排擠,丟了飯碗,對我祖父說他先去錦州看看情形,好歹給弄個差使。我父親很不愿意進電報這一行,又想借此出關去見見世面也不壞。正在猶豫,吳保初托便人帶口信回來了,說關外冷得能凍掉鼻子,沒長毛大氅狼皮褥子休想過冬,等明春再說吧。到得第二年春天,他調(diào)到了哈爾濱,那就更甭說了。誰知不然,他寫信回來說不久就調(diào)回蘇州,不知他使的什么神通,還真?zhèn)回來了。于是賓客盈門,懇求援手提攜的不斷,我祖父就不去湊這個熱鬧了。
  02
  父親早年出版的如《隔膜》《稻草人》等,封面上都印著“葉紹鈞著”。“紹鈞”是父親的名,大概在出生時他老叔給取的,家里認真讀過“子曰”的只有這位老人家。還有個字“秉臣”,可能十一歲上為報名應考童生,也是請他老叔給取的。舊社會里就有啰唆規(guī)矩。孩子出世了起個名,當然是必要的。男的將近成年,準備跨入社會了,必得起個“字”,也叫作“號”。長輩仍舊直呼其名,朋友之間非相互稱號不可,直呼其名是很不禮貌的,更甭說對長輩了。而自己稱名,則表示謙虛。號取多少個都成,可以自己取,可以請別人取,其實還包括眾人硬給起的綽號,如“周扒皮”,如“孔乙己”。
  有人說辛亥革命了,我父親嫌“秉臣”太封建,自己改字“圣陶”。這是想當然,事實并非如此。證據(jù)之一,辛亥前一年,我父親開始作日記,日記本封面就寫的“圣陶日記”;證據(jù)之二,后來在報刊上發(fā)表的短文,還頗有一些署名“秉臣”的!笆ヌ铡边@個號是草橋中學的沈老先生給取的。那一天同學們起哄,都開了自己的姓名請沈先生取號。老先生古書念得又多又熟,很愿意露一手似的,當場給我父親寫了“圣陶”兩個字,后頭用小字注明“圣人鈞陶萬物”!笆ヌ铡边@個號,當時就在同學中叫開了。父親說,他到老也沒找著這句話的出處,只知道“陶”就是燒制瓦罐的黏土,把黏土團旋成坯的那個轉(zhuǎn)盤,叫作“鈞”!笆ヌ铡眱勺,無非是用“圣人之道”來陶冶自己、教化后進的意思。如此說來,給我父親起名的老叔當時年紀還輕,塾師還沒當夠,還希望侄兒長大后繼承自己的事業(yè)。沈老先生沒給我父親上過課,單憑“紹鈞”這個名,批上了不著邊際的贊語“圣陶”。父親后來把許多心血花在教育事業(yè)上,我看并非由于受到了自己的名和號的激勵。
  父親是兩房合一子,全家長輩都把他看作掌上明珠,自幼受寵愛是必然的了,要是在如今,還不成了要什么就給什么的小皇帝?虧得我們家的經(jīng)濟情況一年緊似一年,祖父又很看不起那些不自振作的紈绔子弟。例子就在眼前:當時我們家租住在潘姓祠堂的后花園里,那潘家不就是這樣敗落的嗎?要不然,怎么會把祖宗手里建造起來的家祠,賣豆腐似的分租給小戶人家呢?那后花園,想來跟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差不多少。我父親也自小喜歡野花閑草,卻從沒寫到過在那個荒園里度過的愉快自在的童年,我如今也沒法憑空虛構。
  如今興的是望子成龍,兒女還沒進幼兒園,做父母的就忙不迭教孩子識字認數(shù)。據(jù)父親說,他進私塾前已認得三千來字,是我祖父親手寫了方塊字,一個一個教他念的。我有點兒為祖母抱不平,怎么把她的功勞全給抹殺了呢?記得我牙牙學語的時候,祖母,還有太外祖母,常把我抱在膝蓋上,按節(jié)拍搖著我,教我跟著念民歌和童謠。歌謠可不是單個的方塊字,是字組成的詞,是詞連成的句子,活潑有趣、聲調(diào)悠揚的句子,沒有教訓,念著不感到壓力,我學了一支又一支,少說也有上百支。八十多年過去了,我還能完整地背誦出十幾支來。其實父親也不曾忘記他幼時從母親和外祖母那兒,*早受到的語言教育和文學啟蒙。在他編寫的小學國語課本中,就有好幾支經(jīng)他加工的蘇州童謠,有一回向中學生做廣播演講,還引用過一支《咿呀咿呀踏水車》,因為太長,記錄上把后半截換成了刪節(jié)號。我想有些報刊常命題征詢知名人士:“對您一生*有影響的是哪一本書?”從沒見過答案是“小學語文課本**冊”的。父親屢次談自己的文學歷程,都忘了提到自己的母親,也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二十世紀的**個春天,祖父把我父親送進同巷的陸姓家塾附讀。當時我父親才六歲,只記得塾師姓黃,先教念《三字經(jīng)》《千字文》。課堂是花園中的一座大廳,掛著塊“報春草堂”四個字的匾。園里有亭有軒,種了幾十棵梅樹,還有李樹杏樹,想來跟《紅樓夢》中賈府的家塾也差不多少?上Р拍盍艘荒,陸家的各房鬧分家,硬把一座大好宅院,分片賣了,家塾只好關門大吉。有一房遷到了蕭家巷。父親的日記中記著,他在中學時代常去蕭家巷找陸家四兄弟閑聊,待他們一一成了家,也各奔東西,不知哪兒去了。一九五九年過蘇州,父親特地打聽過,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懸橋巷曾經(jīng)有過這么一座清麗的花園了。
  離開了報春草堂,父親被送進了張元翀老師自設的書塾。有一件事非提前記下一筆不可:顧頡剛先生和我父親在那兒開始成為同學,成為親密交往八十年的老朋友。懸橋巷東西向,南邊靠河;潘家祠堂對面有座小橋,過了橋右首邊就是顧先生的家。一九**年我和妹妹弟弟陪父親去過,仍舊叫作顧家花園。其實在顧先生出生以前,花園已經(jīng)廢了,租給了一家制線香的作坊。父親說他下了學,跟隨顧先生來這兒看水牛。香作里有頭大水牛,老戴著眼罩,拉著石磙轉(zhuǎn)圈子,把木屑香料碾成粉末。兩人都不敢走近,至多蹬著小腳向它吆喝兩聲,或者拿根長竹竿在它屁股上點這么幾下。大水牛并不理會,仍舊不緊不慢踱它的方步。七十多年過去了,香作早已不存在,老房子倒留著一些?撮T的把我們領進顧先生舊時的書房,找了把椅子讓父親消停片刻。
  03
  張元翀老先生想來中過舉,沒這點兒名望,人家怎肯把子弟交給他教?又特嚴厲,顧頡剛先生說他“待童子若囚犯”,戒尺不離手。塾中的書房可不是如今的教室,一間大廳里七八個學生,年齡和程度都參差不齊,讀的也不是一本書,這個念《論語》那個念《孟子》。老師只好一個個輪番教,給這個教幾行,給那個教一段;先管識字斷句,等學生背熟了,回過頭來逐字逐句講解。老師今天教的,學生第二天得照原樣向老師還一遍;要是背不出答不上,就攤開手心挨戒尺吧。顧先生說他常常掛著眼淚回家,他父親看他手掌腫得像半個饅頭,連連說“怎么能這樣呢”,第二年就不讓他念書塾,留在家里自己教。我父親倒從沒嘗過戒尺的滋味。同學中數(shù)他年紀*小,也許占了些便宜。而我祖父,自己也舍不得打的,怎能讓嬌兒受這樣的苦楚;自己又教不了,只好做出規(guī)矩,要我父親念熟了老師教的,方準許吃夜飯。
  顧先生還說,當時和我父親雖然同窗接席,卻連談話的機會也極少。小時候我聽父親說,只等老師出門拜客,同學們就鬧翻了天,在書房隔壁的那張炕床上扮演《武松打虎》。甚至也敢把辮子上扯下來的長發(fā)連接成“電線”搞起了“秘密通信”。一九六五年動員老作家給孩子們寫文學作品,父親連續(xù)寫了五篇,總名《一個少年的筆記》,想給高小學生自己尋找作文題材做些個榜樣。在小標題《你們幸福了》那一篇中,這位少年記下了晚間乘涼,聽老爺爺講幼時念書塾的趣事。不用說,這位老爺爺就是我父親,除了末尾上房頂一段,講的是后來在小學里龔賡禹先生的故事,其余的全發(fā)生在張元翀老師設的書塾里。
  在嚴師和慈父異曲同工的關懷下,父親總算念完了當時士子必讀的“四書”,還有《詩》《易》《左傳》。在八九歲上老師說他可以開筆了,就是對圣人的訓詞有了些兒初步的理解,可以開始學做文章——代圣人立言了。出的題目《登高必自卑》,還關照他應當寫到“為學”方面去。父親依照他的吩咐寫了八十多字,結尾是“登高尚爾,而況于學乎”。老師看得搖頭晃腦的,提起朱筆,在“而”和“乎”字旁都加了雙圈。想來父親在當時是頗為得意的,回家給祖父看了,祖父一定像接到了兒子中舉的報條一般高興。一九四〇年年底前,父親寫《論寫作教學》,用這件親身經(jīng)歷開的頭。我想讀者定能理解,我父親絕非夸耀自己自小聰慧,而是為了批判那束縛思想的應試教育,把它撿來做引子。
  平心而論,張老先生可以算緊跟時代了。一九〇一年,清政府宣布廢除八股,以策論取士;他出的確是策論題,可是指導學生走的仍是老路,也可見教學改革之難。廢科舉辦學校的言論常見于報
  刊,念了書塾不應試,叫孩子往何處去呢?我祖父一定被這個問題困擾過。乙巳年(一九〇五),秋闈照常舉辦,看來科舉一時還廢不了,祖父決定讓父親去試試,不在乎中不中,讓他先歷練歷練,免得以后怯場。父親借此撒嬌要挾,說得讓他帶兩個馬鈴瓜去,夜里好解渴。原來點名進場在半夜以后,等到天蒙蒙亮,才有人抬著白紙糊的大燈籠,在考棚的巷子里繞一周,考生們急忙抄下燈籠上的考題,各自回考棚對著蠟燭苦思冥想,只要湊成三百字以上的一篇文章,就可以交卷出場。祖父微笑著,答應并兌現(xiàn)了父親的合理要求。由于此,過了整整十八年,父親才有可能依據(jù)那一夜的見聞,寫成了他那一萬多字的短篇《馬鈴瓜》。
  我把編在《葉圣陶集》第二卷中的《馬鈴瓜》翻出來重溫了一遍,又觸發(fā)了不少回憶。小說是隨筆式的,有一段提到做舅父的三項義務。我岳父到紹興府考舉人,也是舅父送去的,據(jù)說那位舅父喝多了酒睡著了,竟耽誤了他聽點名入考場的時辰。到我小時候,教育制度已大大改變,當舅父就省事多了,只剩下外甥頭一回剃發(fā),還得請舅父抱著。小說中也有一些是我先前沒注意到的:當時蘇州已經(jīng)有了中學校,大概是庚子之后教會辦的,否則哪敢跟科舉考試對著干,牌示學生如有改名冒試,查出立即除名。至于那位號稱“天王”的衙內(nèi)是否是被派來搗亂的,小說沒加暗示。還有件事有點奇怪,小說有幾處提到上回趕考怎樣怎樣,可是父親明明對我說過,他只參加過這*后一次科舉考試。雖說小說可以虛構,做這樣的虛構有什么必要呢?是否為了暗示科舉制度已氣數(shù)將盡,到了回光返照的地步呢?誰都知道,杜絕夾帶是歷來任何考試的規(guī)矩,應試必須經(jīng)過嚴格搜身,才能領考卷跨進貢院的高門檻。這一回“大放送”,什么書都可以帶,從《五經(jīng)備旨》到《應試指南》,都是石印小字本。還有那人手一本的《圣諭廣訓》,更非帶不可了;老師一向不教,學生從未念過,可是應考必須恭默皇上的“圣諭”兩三百字,跟卷子一并上交。閱卷的師爺照例不看。大家都知道不過虛應故事而已,就是“趙錢孫李”默上兩遍也成;這一回可以公然抄錄,豈不更加省心。父親是當作笑話跟我講的,小說只提到書名,沒寫上這一段說明。
  果不其然,才過不久,清政府就頒發(fā)上諭:丙午年(一九〇六)罷科舉,辦學校;又傳出小學畢業(yè)相當童生,中學畢業(yè)相當舉人的話來;好像為了安定民心,卻又遮掩不住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茶館里漸漸傳開,這一下動真格的了,蘇州府屬的長(長洲)元(元和)吳三縣合在一起,一口氣合辦四十所小學,開春全部上課。我祖父想,既然念完四年就是個童生,讓我父親去試試吧。又聽我父親說,頡剛這孩子得到了他父親的準許,已決定去考夏侯橋的那一所。我祖父思忖:顧老挑中的一定錯不了,可是路實在遠,上下午兩個來回,少說也有八九里吧,叫個實足年齡才十一歲的孩子怎么受得了呢?祖父下了狠心,把家搬到了離夏侯橋才半里多路的濂溪坊。
  公立小學開學那一天,顧先生早早地來到濂溪坊,跟我父親倆手拉著手跨進夏侯橋小學的大門。教室是才刷新的大廳,明亮的玻璃窗上掛著五色紙環(huán)聯(lián)成的彩帶。課桌的桌面是可以掀起來的,坐的也是洋式的帶矮靠背的椅子,都排得齊齊嶄嶄。墻上掛著烏油油的黑板,聽說老師用的粉筆還是從日本帶回來的,當時蘇州還沒有粉筆作坊。尤其那具精致的風琴,真叫人忍不住要伸個指頭在哪個鍵上輕輕按它一下。甭忙,耽會兒就上音樂課了,課程表上寫著呢。除了國文,還有算數(shù)、歷史、地理、博物、音樂、美術、手工、體操。哪兒來的這許多名目?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都是老師從日本帶回來的。
  請別把這一班可敬的先驅(qū)者當成了掮客。經(jīng)過庚子年(一九〇〇)義和團和八國聯(lián)軍,這一番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不相匹配的較量,更使他們看清楚,大好中華被列強瓜分的那一天已經(jīng)不太遠了。清政府鎮(zhèn)壓變法,不自振作,只得由他;辦學校啟發(fā)民智,激勵知恥力行,總是利國利民的事。他們自愿去日本受短期的師資培訓,主要學的是科目的設置和教學方法。蘇州有了這樣一班不求名利的實干家,才有了中國人自己辦的**所作為樣板的新式學校。
  那些個小學的教員似乎個個是通才,什么課都能教,而且特別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我父親那時身材矮小,正經(jīng)跳繩踢毽子都不會,偏學會了爬竹竿。夏天院子里搭了涼棚,他順著粗竹竿爬上房頂,坐在屋脊上逗底下的同學。正好龔賡禹老師進來,抬頭看見學生上了房,連連說:“你好……好好地……快下……下來。”我父親就雙腿夾住竹竿溜到了地面上。龔老師瞧他沒傷著什么,也沒責備。我父親到老也沒忘記這位好老師。有一回上博物課,他挾了一棵蠶豆一棵油菜來到課堂,跟學生講這是蝶形花冠,這是十字形花冠,還掰開花瓣,教學生識別雌蕊雄蕊。一朵花會有這許多講究,我父親從來沒想到過。栽培花木,觀察它們的生長,逐漸成了他畢生的愛好,在他的詩詞、歌謠、散文,以及晚年寫給俞平伯、賈祖璋等先生的信中,有不少有趣細致的記載。
  音樂課也從沒見過,老師一邊教學生唱,一邊還比畫著教學生表演;有時讓學生像兵士那樣排著隊,一邊走一邊唱行軍歌。也非常注重體操,除了徒手操“立正”“開步走”,還有啞鈴、棍棒等器械操。愛國主義教育從不間斷,大都用老師們自己編寫的教材。一九〇六年冬,為抗議美國政府驅(qū)逐華工,在歷史課上,朱遂潁老師宣講美國修建橫貫東西海岸的大鐵路,蒙騙了成千上萬華工背井離鄉(xiāng),漂洋過海,生活困苦又受盡虐待,被稱作“豬仔”;現(xiàn)在鐵路修通了,卻下令把一無所有的華工盡行驅(qū)逐。朱老師講得聲淚俱下,孩子們都感同身受,要求列隊上街游行,高呼對美國政府抗議的口號,宣傳抵制美國貨,挨家挨戶勸說莫用美孚油。那時蘇州還沒有電燈,晚上大多用煤油燈;而美孚牌煤油是美國貨,這是誰都知道的。在蘇州城里,反帝群眾運動,可以說是從這一次開的頭。
  老師經(jīng)常跟孩子們說,愛國要從熱愛自己的鄉(xiāng)土做起。滄浪亭西南角上有座五百名賢祠,既小又偏僻,似乎一向很少人知道。一九六二年年初,我跟父親去蘇州,說好久沒去滄浪亭了,這一回發(fā)個心去看看吧。揀背靜的地方走,無意中繞到了這座小祠堂前面。父親有點兒累了,說進去歇歇腳吧。祠堂只像一條比較開闊的走廊,朝南的一邊是門窗,五扇北墻上都橫五豎四,齊齊嶄嶄嵌著二十塊長方形的碑,不知是水磨青磚還是青石板,共一百塊,每塊碑上刻著五位名賢的半身像和傳略。字實在太小,尤其是高處的,我踮起腳跟也很難看清楚。父親說:“不用看了,打頭的那位是吳泰伯,孔子的學生言游也在內(nèi)?傊际菍μK州有過貢獻的鄉(xiāng)賢。我念小學的時候,章伯寅先生常帶我們來這里講墻上的名賢。特地指著顧亭林的像,要我們牢牢記住他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跟我們說:‘五百名賢還沒滿額,后邊還留著地位等你們呢!惫缓筮吽奈鍓K碑還空著。用心如此,真可以說良苦了。
  我沒見過章老先生,是從父親在抗戰(zhàn)期間寫的《我們的驕傲》中認識他的。我知道這篇小說的主人公黃老師,原型就是章老先生。蘇州淪陷后,漢奸維持會脅迫他出山,要他做教育界歸順敵人的帶頭羊。為保持民族氣節(jié),他孤身一人,歷盡艱辛來到重慶。當年在夏侯橋的四個學生打聽得他暫住川東師范,約定了日子一同去探望他慰問他。在小說中,“我”的原型不用說就是我父親自己;戈君,是顧頡剛先生;孫君,是周勖成先生;鄒君,是章元善先生。黃老師見是他們,說的**句話是:“啊,你們四位,準時刻來了。”守約遵時的好習慣,正是三十二年前,章老先生以身作則的教育成果。又說:“你們四位,往常也難得見面吧。”正是如此,除了周先生為了創(chuàng)辦巴蜀學校,到重慶已多年,其余三位都是暫時歇腳的過客,不久就勞燕分飛了。多么難得的人生瞬間,四個幼年時代的同學,居然能圍坐在老師膝前,細細地聽他講自己的生活故事,浸透著不屈的人格的故事。從父親寫給留守在上海的朋友的信中,可以查到這次可紀念的會面,是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七日!





上一本:大明雄風:俞大猷傳 下一本:蘇軾研究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父親長長的一生的作者是葉至善,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