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闡述陶鑄世風是曾國藩的成功基礎,系統(tǒng)揭示培養(yǎng)人才是曾國藩的**貢獻。既是一部全新視角研究曾國藩及晚清歷史的專著,也是一部領導干部可資鏡鑒的枕邊書。“*受歡迎的曾國藩課程培訓名師”重新解讀晚清危局中社會精英的責任與使命。曾國藩研究會鼎力推薦,16堂智慧課程,42字理學真訣,200條語錄精選。本書簡介: 作者于《曾國藩全集》中擷取第一手可信材料,通過思辨及梳理,將讀者帶回十九世紀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圍繞“權力”與“修養(yǎng)”這兩個重大問題,揭示了曾國藩成功的真正秘訣,還原了曾國藩領導藝術的魅力。同時,作者穿透歷史與現(xiàn)實的迷霧,從為師為將為相到治國治家治身,系統(tǒng)闡述了曾國藩一生的意義在培養(yǎng)人才與陶鑄世風。因此,這既是一部全新視角研究曾國藩及晚清歷史的專著,也是一部領導干部可資鏡鑒的枕邊書。 作者簡介: 劉緒義,曾國藩故里湖南雙峰人,知名學者、曾國藩研究專家。教授、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后,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有《歷史給誰來釀酒》《晚清危局中的曾國藩》等著作十余部,曾獲評“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年度新浪中國好書”,多部著作被黨政機關列為全民讀書推薦圖書!豆饷魅請蟆贰吨袊鴪D書評論》《文匯讀書周報》等數(shù)十家媒體對其成果發(fā)表過評論、專訪、報道100余次。近年來應邀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等知名高校、黨政機關講學數(shù)百場,曾做客鳳凰衛(wèi)視以及內(nèi)地多家電視臺,被稱為“最受歡迎的曾國藩課程培訓名師”。 目錄: 自序:當官好比做慈善/1 時局:不白不黑不痛不癢/1 那些關于鴉片的傳說/1 何謂“真正的鴉片”/5 浮華之風,清朝最大的流弊/8 實干家的幾道奏折/12 圣相:中興以來,一人而已/17 一個被長期遮蔽了的人/17 解放思想第一人/22 閑話:說不完的曾國藩/35 他給皇帝畫了一幅很丑陋的圖/35 站在天子腳下,他手里攥著三緡錢/36 四十三歲那年終于考上了秀才/38 一生中有一半時間與病魔對抗/39 情商:智者的另一種戰(zhàn)略/43自序:當官好比做慈善/1時局:不白不黑不痛不癢/1那些關于鴉片的傳說/1何謂“真正的鴉片”/5浮華之風,清朝最大的流弊/8實干家的幾道奏折/12圣相:中興以來,一人而已/17一個被長期遮蔽了的人/17解放思想第一人/22閑話:說不完的曾國藩/35他給皇帝畫了一幅很丑陋的圖/35站在天子腳下,他手里攥著三緡錢/36四十三歲那年終于考上了秀才/38一生中有一半時間與病魔對抗/39情商:智者的另一種戰(zhàn)略/43不入是非之地,不登勢利之場/44立志即金丹/48鮮花的美麗并不取決于花瓶的優(yōu)劣/52性不虛懸,命非外鑠/53讀書:解放思想的基石/57終生讀書,以書為樂/58解放思想,突破陳規(guī)/63經(jīng)濟不外讀史/64讀書以領風氣/66權力:握在自己手心里的東西/68天人支配權/68交友支配權/70分享支配權/80鑒才:方寸中有一定之權衡/84只有人才會重視人才/84天下沒有神奧的相術/86天下沒有完美的人才/91天下沒有現(xiàn)成的人才/95天下權力系于人才/99做官: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103偉大是熬出來的/103權越重越要注意收斂/111權力與高處不勝寒/119題外話:領導為什么喜歡聽好話?/123從“英雄援手”說開去/126治軍:別樹一幟,自創(chuàng)湘軍/136世兵制的天然弊端/137奪情出山,挺身入局/140變革兵制,組建大團/146改革編制,專一事權/149更新觀念,書生帶兵/152腳踏實地,訓練勁旅/154交友:雷霆雨露皆春風/163相識于青萍之末/163相交于患難之中/164學諸葛三參李元度/166真誠愧悔泯恩仇/168處上:晚清第一奏折高手/172奏議是人臣最要之事/172奏折寫作的方便法門/175將奏折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179馭下:愛才有名,愛才有道/186發(fā)展“粉絲”凝聚人心/186上下之和,積義以相助/188如何使用缺德的人/200彈劾與為民除害/208對外:和戎自強第一人/218用一個誠字與他相對/218自強御侮,師夷長技/224家庭:耕讀文化的最后守護神/237從祖父那里學到的/237從父親那里學到的/239從母親那里學到的/240從岳父岳母那里學到的/241從田野中間學到的/243結親高官猶豫再三/246才子配才女/249悲劇為何在女兒間屢屢重演/251清源:兩種人格的戰(zhàn)爭/264兩個對頭的“面對面”/264洋人眼中的洪秀全與曾國藩/26619世紀兩個“憤青”的終極較量/270修煉:曾國藩的理學四十二字真訣/279一、志/279二、恐/280三、概/281四、忌/283五、忍/283六、慎/284七、敬/286八、謙/287九、誠/288十、恒/290十一、靜/291十二、專/291十三、裕/292十四、淡/293十五、暇/294十六、明/294十七、實/295十八、儉/296十九、廉/298二十、勤/299二十一、忠/300二十二、恕/301二十三、和/304二十四、挺/305二十五、耐/306二十六、渾/307二十七、仁/308二十八、重/308二十九、信/309三十、硬/310三十一、變/311三十二、悔/311三十三、愧/312三十四、磨/313三十五、滑/313三十六、退/314三十七、圓/314三十八、敗/315三十九、強/315四十、松/317四十一、剛/318四十二、柔/319曾國藩生平大事記/321曾國藩語錄精選200條/329參考文獻/346前言自序:當官好比做慈善 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升官發(fā)財始終是連在一起講的。無論是孔子講“學而優(yōu)則仕”,還是儒家的“修齊治平”,世業(yè)世守的傳統(tǒng),“士之子恒為士,商之子恒為商”(管子),都是以做官為發(fā)財之路徑。但是,歷史上也有極個別人偶爾能夠跳出這個樊籬,將自己和歷史推上一個新的高度。這種人往往就把做官看作是做慈善。十九世紀晚清危局中的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人。 自1872年以來,曾國藩就成了歷史舞臺上一個難以抹去的身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長久的話題。不管這個身影是否清晰,也不管這個話題是否正面,似乎永遠都無法回避掉自序:當官好比做慈善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升官發(fā)財始終是連在一起講的。無論是孔子講“學而優(yōu)則仕”,還是儒家的“修齊治平”,世業(yè)世守的傳統(tǒng),“士之子恒為士,商之子恒為商”(管子),都是以做官為發(fā)財之路徑。但是,歷史上也有極個別人偶爾能夠跳出這個樊籬,將自己和歷史推上一個新的高度。這種人往往就把做官看作是做慈善。十九世紀晚清危局中的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人。自1872年以來,曾國藩就成了歷史舞臺上一個難以抹去的身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長久的話題。不管這個身影是否清晰,也不管這個話題是否正面,似乎永遠都無法回避掉。我作為他的故鄉(xiāng)人,更是感覺時刻被這個名字所包圍。有時極力想逃避他,可是在讀書、瀏覽網(wǎng)頁或微博微信時,關于他的信息隨時都可能跳出來,而且大都是“標題黨”。如今,不論是販夫走卒,還是達官貴人,似乎都可以對曾國藩說上幾句大道理來,而且一個個都那么自信、那么果斷,顯然都是裁判者。反正曾國藩已經(jīng)毫無還手之力,每個人都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點著歷史。我在各地講學的時候甚至還私下里遭遇過一類“道德先生”,他說,曾國藩沒有缺點嗎,你為什么不講一講他的缺點?這本《曾國藩與晚清大變局》想必同樣會面臨同樣的道德質問。曾國藩有沒有缺點,我知你知。至于講不講,那是我的事。向來以為,當我還沒有具備別人所有的優(yōu)點之時,就沒有資格去評論他的缺點。關于曾國藩同樣如此,他身上具有的優(yōu)點我都還學不來,我有何面目去評判他的缺點?唯有我能和他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時,我方有資格去說說他的缺點。我不想去做歷史的裁判者,我更樂于去向歷史學習。這也許就是我多年來學習曾國藩所收獲的最大心得。曾國藩不是有副對聯(lián)么: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憂以終身樂以終身。一個人只有學到了人家的長處才有可能與人為善,一個人也只有以憂為始方能以樂終生。我研究曾國藩的感悟之一便是,學歷史最大的好處或許就是能夠從前人身上感悟其經(jīng)驗,并運用到自己的人生當中去。曾國藩是官員,他具有歷史上一切官員所具有的品質,遵循一切官員都遵循的規(guī)矩,但是,他的身上又有著其他很多官員所不具備的品質,也開創(chuàng)了其他很多官員所不敢開創(chuàng)的規(guī)矩。其中最顯明的一點便是,曾國藩把做官看作是做慈善。在曾國藩看來,民生就是一樁大生意、大慈善。做京官時期,他關心民間疾苦,曾一連上疏五道,對民生看得極透;做湘軍統(tǒng)帥時期,他同情民間疾苦,并堅定了他與太平軍血戰(zhàn)到底的意志。當官好比做慈善,這在曾國藩身上得到了極好的體現(xiàn)。首先,他有一顆慈善心。孔穎達疏《左傳》有云:“慈者愛,出于心,恩被于業(yè)”;又曰:“慈為愛之深也”。“善”的本義是“吉祥,美好”,即《說文解字》中釋,后引申為和善、親善、友好,如《管子心術下》中所說的:“善氣”二字合用,則是“仁善”,“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統(tǒng)而言之,上對下之愛曰慈,人與人之愛曰善。曾國藩深通儒學,據(jù)《周禮地官》記載,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設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國民,安定天下。司徒之職“以保息六養(yǎng)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yǎng)老,三曰振(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這六職差等于今日之慈善。正是基于慈善心,曾國藩在居喪期間,方肯奪情出山,不顧自己毫無軍旅經(jīng)歷,沒有專業(yè)素養(yǎng),又是一個“三無”(無職守無實權無經(jīng)費)之人,組建湘軍,并且率領區(qū)區(qū)一萬七千人出省征戰(zhàn),歷經(jīng)千辛萬苦,遭遇生死考驗。論功名,曾國藩那時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部級干部,而且早已名動京師,他無需借助戰(zhàn)爭來成就其富貴的階梯;論職守,他是一個在家守制的京官,一介書生,無總督一方之職,無躍馬疆場之責。若不是看到國家蒙難之災、民生凋敝之苦,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他自言:“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方有成事之可濟!痹诠糯耖g做慈善最活躍、最熱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家的宗旨是普度眾生,行善濟人,曾國藩庶幾近之。他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衣食住行,無不與寒士相同。其次,曾國藩有慈善力。做慈善要有本錢,這本錢是什么?在現(xiàn)代人看來要非富即貴。但傳統(tǒng)意義上卻非也。古代做慈善之出家人都是不富不貴者,曾國藩也一樣,他有什么本錢?他的本錢用兩個字可以概括,一是富,一是厚。正是他故居富厚堂之啟示也。富者,富德。厚者,厚道。曾國藩沒有高智商的本錢,也沒有高財商的本錢,但他以修德自立,儲才養(yǎng)望,苦心孤詣,培養(yǎng)出自己強大的人氣。他秉承古人“言忠信、行篤敬”的信條,推功讓名,成為修德的楷模、為官的典范。他敏銳地把握住太平之亂、外患之切,乃中國數(shù)千年禮儀人倫之大變,提出“衛(wèi)道”的旗幟,凝聚著一干志同道合者,互相切磋,互相應援,移風易俗!兑捉(jīng)》小畜卦云:有孚攣如,富以其鄰。意思是心懷誠信,緊密合作,充滿至誠之心,要與鄰居一起富裕?鬃右舱f,德不孤,必有鄰。以自己的道德涵養(yǎng),自然會影響身邊的人。真正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話現(xiàn)在看來仿佛就是對曾國藩而言的。其三,曾國藩有慈善行。以曾國藩的影響力,聚集起數(shù)萬人馬并不難,然而,他卻始終不敢多招士卒,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軍餉。即便在籌餉最困難之際,曾國藩也從不打底層百姓的主意。他與王鑫意見不合,原因之一就在于王鑫想多帶兵,卻不考慮軍費所從何來。他與左宗棠關系不親,原因之一便是湘軍東征之際,曾國藩動員湖南的富戶捐資,但左宗棠的女婿、曾任兩江總督陶澍的兒子卻借口沒錢,勉強答應捐銀一萬,臨了又只拿出五千,曾國藩對這種曾深受國恩卻為富不仁、不計大局者深為不滿,索性派人將陶氏拿進省城,結果其家人很快就捐足了軍餉,左宗棠對此也無話可說。曾國藩這種劫富濟軍的做法實出無奈,但也正是因為他始終不愿加重百姓的負擔所致,這不正是一種慈善行嗎?戰(zhàn)爭剛接近尾聲,他立即奏請朝廷停征厘金,同樣是為減輕商民負擔所計。其四,曾國藩有慈善品。有品的突出表現(xiàn)在于他把做官當成做慈善而又讓人察覺不到。他從不搞“形象工程”,也從不張揚其事。有些人做官,事情還沒有做好,事跡早遍布天下,唯恐天下人不知道。曾國藩恰恰相反,他是唯恐別人知道。他警示兒子紀澤:散財最忌有名,總不可使一人知。曾國藩十年征戰(zhàn)下來,一度弄到長江千里,無一船只不張曾氏大旗,曾國藩深以“千里蕭條,民不聊生”與自己所享之大名實在不相符合為憂,并由此激發(fā)他不得不加快解民于倒懸的東征戰(zhàn)爭進程。曾國藩留給后世的財富頗多。不僅在世時,中興將帥,什九湖湘;名臣能吏,半由其門;朝廷乏人,取之公府;他去世后,“五十年來,朝野上下所施行,無一非湘鄉(xiāng)之政術、學術也”,到二十世紀,他依然是政界楷模、軍界先驅。曾國藩就是這個意義上的慈善家,他當官數(shù)十年,卻走出了個人的小天地,走進了歷史的大視野。我想,這或許正是這本《曾國藩與晚清大變局》所要昭示的曾國藩之現(xiàn)代意義和價值所在。新視角下如何領悟曾國藩 王躍文/文 劉緒義新著所論的主角是曾國藩。 關于曾國藩的研究,早已是當前中國的顯學了。諸多小說、論著及難以分門別類的印刷物封面都赫然印著“曾國藩”三字,舉凡曾國藩的做官、做人、治學,或者智謀、權謀新視角下如何領悟曾國藩王躍文/文劉緒義新著所論的主角是曾國藩。關于曾國藩的研究,早已是當前中國的顯學了。諸多小說、論著及難以分門別類的印刷物封面都赫然印著“曾國藩”三字,舉凡曾國藩的做官、做人、治學,或者智謀、權謀,或者心術、相術,都成了出書的噱頭。我對曾國藩的些許了解,完全得益于唐浩明先生的小說《曾國藩》和他關于其家書、奏折的評點。唐浩明是研究曾國藩的大家,他對于這位古人及其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切人得深而且實。那么緒義又能講出什么新意來呢?緒義講曾國藩,或許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他本來就是曾國藩同鄉(xiāng),他講曾國藩自然多了份與眾不同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情也許能夠消解許多歷史的誤會,消解許多局外人的隔膜。緒義自己說,他多年來留心一切有關曾國藩的史料和研究,多緣于鄉(xiāng)情。讀緒義筆下的曾國藩,有種講述自己鄰里家事的親切。很多歷史人物被諸多正式史料、外界傳說勾畫出來的形象,同鄉(xiāng)鄰們口碑中的形象相比大有出入。當然說不上哪種形象更真實,但至少是不同的眼光和視角。緒義這本書正好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眼光和視角,這種關乎鄉(xiāng)情的研究動機,姑且稱之為“史緣”。眼光和視角不同,看到的鏡像自然不同,或許這就是人們習慣上說的史識不同。緒義在這部書里,并不是一開始就把曾國藩當作高官、學者、統(tǒng)帥來對待,而是從他的生存境域切入,首先把他還原成一個人,一個普普通通的鄉(xiāng)鄰。書里寫曾國藩的朋友,寫他的對頭,寫他的同事,寫他的上司;也寫他們之間的相處言談,寫他們的嬉笑怒罵。這樣的眼光和視角看曾國藩,就沒有既定的意識形態(tài),沒有通常的觀念在先。我們打開這部書,就好像打開自家的一扇門,看到的是一個很隨和的鄰里知己。緒義在講曾國藩時,就好像把自己平時細心觀察、深思熟慮之后的想法,說給一位老鄰居、好知己去聽。幾分親和,幾分頑皮,又有幾分辛辣,因此充滿了閱讀的趣味。緒義平時看上去有些狂狷氣,骨子里卻是謙謙君子。自言湖南有唐浩明先生,誰來說曾國藩都會有李白式的尷尬:“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笨梢,說曾國藩,對于緒義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盡管如此,可緒義還是以其智慧與膽識,從一個新的層面去闡釋那個時代,讓我們對曾國藩及那段歷史,有了一個新的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