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香港非營利組織既有濃郁的基督教文明、宗教慈善和自由結社等西方文化因素,又有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因。本書系統(tǒng)介紹了香港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歷史及管理現(xiàn)狀,突出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法律法規(guī)、監(jiān)管體制、優(yōu)惠政策等方面的政策信息,有助于讀者較為系統(tǒng)、全面、客觀地了解香港非營利組織,并為目前我國社會領域深化改革的展開和中國公益新體制的建構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 王名,男,1960年10月生,現(xiàn)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所長,《中國非營利評論》主編。1997年畢業(yè)于日本名古屋大學,獲博士學位。 李勇,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從事社會組織管理工作18年,親身參與中國社會組織重大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為國家十余個社會組織相關協(xié)調領導機構成員。著(編)十余部專業(yè)書籍。 黃浩明,現(xiàn)任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法定代表人、研究員(教授)。發(fā)表中、英和日文文章120余篇,致力于社會組織戰(zhàn)略管理和國際化等領域的研究和實踐。 目錄: 第一章香港概況/1 1.1基本情況/1 1.2人文與地理/2 1.3歷史/4 1.4政治與行政/5 1.5經(jīng)濟/7 1.6教育與文化/8 1.7小結/9 第二章香港非營利組織發(fā)展及其規(guī)制史/11 2.1發(fā)展與規(guī)制簡史/11 2.2發(fā)展的影響因素/20 2.3香港非營利組織的特點/28 2.4發(fā)展趨勢/32 2.5小結/36 第三章香港慈善文化/37第一章香港概況/1 1.1基本情況/1 1.2人文與地理/2 1.3歷史/4 1.4政治與行政/5 1.5經(jīng)濟/7 1.6教育與文化/8 1.7小結/9 第二章香港非營利組織發(fā)展及其規(guī)制史/11 2.1發(fā)展與規(guī)制簡史/11 2.2發(fā)展的影響因素/20 2.3香港非營利組織的特點/28 2.4發(fā)展趨勢/32 2.5小結/36 第三章香港慈善文化/37 3.1獨特的慈善文化/37 3.2慈善文化的具象化:慈善捐贈/42 3.3義工:慈善文化的集中實踐者/45 3.4小結/53 第四章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法律制度/54 4.1關于非營利組織的法律概要/54 4.2設立與免稅地位/59 4.3勸募監(jiān)管制度/64 4.4非營利組織的監(jiān)管制度/67 4.5香港非營利組織的解散規(guī)則/71 4.6小結/73 第五章香港非營利組織登記制度/74 5.1《社團條例》之規(guī)定/74 5.2《公司條例》之規(guī)定/85 5.3小結/98 第六章香港非營利組織的稅收制度/99 6.1香港稅收制度概況/99 6.2香港稅制的主要稅種/101 6.3香港非營利組織減免稅待遇與管理/103 6.4涉及減免稅的相關討論/109 6.5小結/112 第七章香港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資助體系/113 7.1資助體系的歷史變遷/113 7.2資助現(xiàn)狀/117 7.3資助形式/124 7.4保障機制/130 7.5資助特點/135 7.6小結/137 第八章香港非營利組織的資源開發(fā)與籌款/139 8.1基本概念/140 8.2資源開發(fā)與籌款的相關因素/141 8.3香港非營利組織籌款的外部環(huán)境/142 8.4香港非營利組織的內部環(huán)境與籌款/147 8.5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成功籌款對中國內地的意義/157 8.6小結/159 第九章香港的社會工作/160 9.1發(fā)展歷程/161 9.2運行機制/163 9.3服務領域/167 9.4社工與義工/174 9.5小結/178 第十章香港的社會企業(yè)/179 10.1發(fā)展概況/180 10.2政府對社會企業(yè)的支持/188 10.3發(fā)展趨勢/200 10.4小結/202 第十一章香港非營利組織在內地的公益活動/203 11.1基本情況概述/204 11.2合作模式/207 11.3主要成果/210 11.4挑戰(zhàn)與應對/215 11.5小結/218 第十二章香港非營利組織實例/219 12.1香港世界宣明會/219 12.2施永青基金/223 12.3香港社會服務聯(lián)會/226 12.4黑暗中對話/228 12.5長者安居協(xié)會/230 12.6苗圃行動/232 12.7香港義務工作發(fā)展局/235 12.8香港圣公會福利協(xié)會/237 12.9香港賽馬會/239 12.10東華三院/242 12.11救世軍港澳軍區(qū)/244 12.12香港紅十字會/248 12.13香港社會福利署/249 12.14突破機構/251 12.15香港慈善立法的討論/253 第十三章尾章——香港非營利組織口述訪談錄/256 參考文獻/274 作者簡介: 。279 后記/281 前言序一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演變 香港人多習慣多做事,少說話,能寫書的就更少。因此,香港的非營利組織雖已發(fā)展得很蓬勃,但坊間卻不容易找到有關的參考書。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共同倡議,打算組織一批專家和學者共同編寫一本對香港非營利組織做整體性論述的書,應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我在香港雖然主要從事商業(yè)活動,但工余一直也會參與志愿組織活動,曾任樂施會、苗圃行動與復康資源中心等非營利組織的理事,對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情況亦有一點了解,可以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香港最初的非營利組織,真是純民間的自組織。他們的出現(xiàn)皆因港英政府早年對社會的承擔不足,令社會的弱勢社群缺乏照顧,有能力的善心人士于是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希望可以減少社會的悲劇。 最初,這些組織多屬于本地的街坊會、同鄉(xiāng)會之類,隨后亦有外來的宗教組織加入。最初,他們的工作主要是賑災與扶貧,后來逐漸便轉移到教育與醫(yī)療工作。香港現(xiàn)序一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演變 香港人多習慣多做事,少說話,能寫書的就更少。因此,香港的非營利組織雖已發(fā)展得很蓬勃,但坊間卻不容易找到有關的參考書。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共同倡議,打算組織一批專家和學者共同編寫一本對香港非營利組織做整體性論述的書,應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我在香港雖然主要從事商業(yè)活動,但工余一直也會參與志愿組織活動,曾任樂施會、苗圃行動與復康資源中心等非營利組織的理事,對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情況亦有一點了解,可以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香港最初的非營利組織,真是純民間的自組織。他們的出現(xiàn)皆因港英政府早年對社會的承擔不足,令社會的弱勢社群缺乏照顧,有能力的善心人士于是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希望可以減少社會的悲劇。 最初,這些組織多屬于本地的街坊會、同鄉(xiāng)會之類,隨后亦有外來的宗教組織加入。最初,他們的工作主要是賑災與扶貧,后來逐漸便轉移到教育與醫(yī)療工作。香港現(xiàn)時的學校,大部分仍是由非營利組織辦理的,只不過他們的財政來源,現(xiàn)時已主要依靠香港政府津貼。 這種情況不但出現(xiàn)在教育事業(yè)上,亦出現(xiàn)在社會的其他事務上。隨著香港的經(jīng)濟增長,政府的財力日增;但港英政府并沒有借此以公營的服務去取代民間非營利組織,而是提供津貼,伴以標準要求,進一步完善這些機構的服務,以達到政府的施政目標。 這樣做,不但可以提升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積極性,還可以利用民間組織作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緩沖地帶,令政府可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甚至可以借此對民間組織進行一定的監(jiān)督與管理。 現(xiàn)實是:現(xiàn)時香港的一些規(guī)模龐大的民間非營利社會服務機構,大部分的財政開支都來自政府的津貼。而他們提供的服務也逐漸集中在政府愿意津貼的那部分,政府不愿提供津貼的服務,他們就少做,甚至不做。所以,他們雖宣稱自己是非政府組織,但實質上在執(zhí)行政府的政策,成了政府的政策工具。 這類組織一旦用慣了政府的錢,自己的籌款能力就日漸荒廢,變成一停止資助,他們就無以為繼,可謂已失去了獨立的生命力。 不過,香港亦存在著另一種情況。有不少非營利組織,一方面想拿政府的錢,另一方面卻處處向政府提出不同的意見甚至形成了政府施政的對立面。他們主要是一些環(huán)保組織與歷史文化保育組織。他們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在于監(jiān)督政府,防止政府貪一時施政上的方便,而犧牲人類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他們會對政府所主張的興建高鐵、新界東北發(fā)展、開第三條機場跑道等重大事件提出不同的反對意見;他們實際上已發(fā)展成政府的壓力團體。 近年,已有愈來愈多的非營利組織,把政策倡議也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他們不但想做政府沒有顧及的事情,還想推動政府制定一些更有利于社會的政策。譬如,最近就有不少非營利組織在倡議政府要制定全民退休政策。 他們覺得,如果能夠及時推動政府修訂一些不恰當?shù)恼撸⒅贫ǔ鲆惶赘厦耖g需要的政策,會比在本業(yè)上埋頭苦干,帶來更高的成效。 這種想法表面上很有道理,但政策倡議無可避免會涉及不同的政治信念,一時間不容易在社會里取得共識;結果,公民參與反招來社會上無休止的爭拗。有部分較為激進的非營利組織,甚至會為了倡議某些政策議題而發(fā)動群眾游行,他們已愈來愈變得像政治團體,而非純粹的公益性非營利組織。 這種發(fā)展不宜過甚,否則就會本末倒置。非營利組織始終有別于政治組織,應該先集中力量做好當前的社會服務工作。至于政策倡議,只宜視作向社會做信息回饋,不宜成為政治圖謀的組織者。非營利組織若是政治色彩太濃,就很容易嚇走一些原有的持不同政見的支持者,影響了自己的初衷,令原先的受惠者得不到應有的照顧。 施永青基金創(chuàng)辦人:施永青 2014年8月15日于香港 序二 本書是關于香港非營利組織的專題著作。由我和李勇、浩明擔任主編,邀請長期擔任香港一家著名非營利組織負責人的王超博士參與和指導,由多位熟悉香港非營利組織的專家學者組成調研組,在對香港非營利組織開展較為深入的研究和調查基礎上,經(jīng)過一年多時間的反復研討、分工協(xié)作、集中統(tǒng)稿逐步完成,力圖較為系統(tǒng)和真實地全景展示香港的非營利組織。付梓之際,就本書成書的若干問題簡要交代一下,以為序言。 一 首先,因為香港緊靠內地但其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先進又迥異于內地。近則便,異則顯。隨著近年來內地非營利組織的迅猛發(fā)展,特別是全面深化改革為非營利組織發(fā)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學習香港”成為內地許多地方發(fā)展非營利組織的首選路徑。赴港考察、培訓、研修、實習等活動成風成潮,許多香港非營利組織也被邀前來指導、講學、交流、合作,甚至香港非營利組織常用的一些詞語如“義工”“社工”“社!钡纫苍趦鹊亓餍虚_來。香港非營利組織確有許多地方值得內地學習借鑒,這是我們編寫此書的用意之一。但我們更想用較為系統(tǒng)、全面、客觀的視角展示和介紹香港的非營利組織,不僅告訴讀者香港的可學之處,也告訴讀者香港的獨特之處及無法簡單照搬的地方。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展開和中國公益新體制的建構,我們越發(fā)感到有必要寫一本關于香港非營利組織的系統(tǒng)著作,為內地非營利組織的改革發(fā)展提供鏡鑒。 其次,因為香港所處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的特殊歷史境界。在先后完成四部關于發(fā)達國家非營利組織的介紹性專題著作之后,我們認為有必要觀照一下非營利組織的文化源流。作為晚近出現(xiàn)的人類最基本的組織制度形式之一,非營利組織首先在主要發(fā)達國家發(fā)展起來并形成巨大的社會影響力,然而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亦有許多非營利組織的精神和實踐源流。香港特殊的歷史和現(xiàn)實背景提供了一個東西文化交匯融合的最佳場域,香港非營利組織身上既有濃郁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宗教慈善和自由結社等文化因素,又有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因,使得我們在學習借鑒香港非營利組織的同時能思考和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益成分。這本書在一定意義上介紹的是“我們”中的先行者,故更便于學習,便于借鑒,便于思考和挖掘。 最后,香港與內地雖實行“兩制”但屬“一國”,非營利組織在運作機制、活動方式、管理制度、監(jiān)管體制等許多方面存在可比性,且靠得近、聯(lián)系多、合作交流方便普遍,加之香港國際化的優(yōu)勢,在中國非營利組織“走出去”戰(zhàn)略中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無論香港還是內地,很少見到系統(tǒng)介紹香港非營利組織的專題性著作,相關的研究成果也不多,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本書在這種意義上具有填補空白的作用,盡管深恐對香港知之甚少且多謬誤,但能夠在各方鼎力支持下成書,深幸并感恩。期待本書的出版不僅能滿足讀者對香港非營利組織了解之需,更能喚起相關各方對這方面的多一些關注和研究,以期拋磚引玉。 二 從我們的觀察和研究看,香港非營利組織有哪些主要特點?本書從多個角度都有探討。我個人體會,香港非營利組織的主要特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從歷史過程上看,香港非營利組織經(jīng)歷了從民間主導到政府支持,再到社會共治的三個階段的演進。早期的香港非營利組織多為民間慈善團體,其中既有源于本土的互助和難民救助團體,也有來自歐美等地的國際救助組織,基于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互助精神、成批的難民涌入及港英政府社會福利的缺失,構成這一階段香港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獨特條件,而致力于包括救助、醫(yī)療、教育等在內的社會福利則成為香港非營利組織的傳統(tǒng)特色;第二階段的香港非營利組織在政府的支持下全面參與社會公共服務和民生建設,專業(yè)化能力和規(guī)范化水平逐步提高,購買服務、整筆撥款等構建起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服務合作體系;第三階段的香港非營利組織更加關注社會權利、公共治理、國際交流和全球治理,非營利組織的倡導性功能得到彰顯,網(wǎng)絡化、國際化、平臺化傾向顯著,超越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的社會共治或創(chuàng)新,成為越來越多香港非營利組織所追求的新境界。 第二,從發(fā)展現(xiàn)狀上看,香港非營利組織表現(xiàn)出價值多元、社會支持、服務主導、行業(yè)自律、專業(yè)精神五大特點,體現(xiàn)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第三部門或公民社會。價值多元表現(xiàn)在香港非營利組織既有很強的宗教背景,又有深厚的人文傳統(tǒng);既倡導人類普世價值,又維護少數(shù)族裔及弱勢群體權益;既堅守公益和公共精神,又遵循腳踏實地的專業(yè)理念。社會支持表現(xiàn)在香港非營利組織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資源動員能力和支持體系,以及來自政府、企業(yè)、媒體等各方面的信任。服務主導表現(xiàn)在香港非營利組織的絕大多數(shù)都致力于社會福利和社會公共服務,非營利組織的資源配置和核心競爭力也集中于社會服務,使社會服務機構成為香港非營利組織的主要力量。行業(yè)自律表現(xiàn)在香港非營利組織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很強的行業(yè)共識、價值認同和倫理共約,形成并有效運行著若干重要的自律體系。專業(yè)精神表現(xiàn)在香港非營利組織無論在組織愿景和使命、戰(zhàn)略規(guī)劃和管理、人才隊伍和志愿者等許多方面,都貫徹專業(yè)化的要求、遵循專業(yè)化的要求、達到專業(yè)化的水平;谶@樣五大特點,香港非營利組織作為一個整體相對而言發(fā)展比較成熟,是較為發(fā)達的第三部門,因而,香港公民社會的發(fā)育程度相對較高。 當然,香港非營利組織發(fā)展中有許多獨特的地方,上述概括只是我在研究中的一點心得,相信讀者會從本書的敘述中得到更加具體和明確的把握。 三 本書盡量關注香港非營利組織的入門性知識,集中香港非營利組織發(fā)展和管理方面客觀并具實用性的資料和信息,突出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法律法規(guī)、監(jiān)管體制、優(yōu)惠措施等方面政策信息,并主要基于訪問和考察,從非當事人的鑒賞視角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思考;诖耍緯诮Y構上主要由五部分組成,一是總論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三章,分別介紹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歷史與文化;二是體制部分,包括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別介紹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法律制度、登記制度和稅收制度;三是專題部分,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分別選擇五大主題,即香港非營利組織的政府資助體系、籌款、社會工作、社會企業(yè)和內地公益活動,進行較為深入的專題研討;四是閱讀補充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十二章,分別提供香港概況和香港主要非營利組織實例介紹;五是訪談錄,這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將我對一位香港資深非營利組織領導人的口述訪談作為尾章,供讀者在閱讀完全書后進行整體梳理與思考。 本書并非關于香港非營利組織深入研究的專著,只是我們觀察所見,有許多是介紹性的資料匯集,旨在較為初步和系統(tǒng)地向讀者介紹,書中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凡此還請讀者諸君多多包涵,當然成書責任皆在我等,誠望不吝賜教。 四 本書從策劃到調研、研討、寫作和出版,得到香港施永青基金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謹代表主編和作者一行,向施永青先生及基金各位同人深表謝忱! 在施永青基金的支持和我的友人梁建華先生的大力協(xié)助下,我們于2013年10月13日至19日組團赴香港調研考察。這次考察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得到了所有受訪機構的熱情接待,取得了圓滿成功。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我們先后走訪了苗圃行動、世界宣明會(中國)、香港青年協(xié)會、香港紅十字會、香港社會服務聯(lián)會、突破機構、長者安居協(xié)會、香港圣公會、豐盛社企學會、明途、香港賽馬會、香港救世軍、黑暗中對話、香港義工發(fā)展局、施永青基金15家非營利組織,拜訪了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工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建華先生曾于2005年攜妻陳誠勵女士來清華當了一個學期的旁聽生,他們是我那學期開設的“非營利組織管理”課最認真的一對學生。后來誠勵將她的新著《是緣分也是福分——助學長征隨筆》一書寄到了我的案頭,她的題詞“萬里長征路,十億助學心”令人心熱,深為她執(zhí)著的公益精神感動。前年她不幸辭世,令人悲慟不已。訪港期間,建華為我們做了周到細致的安排并多次陪伴同行,我卻一直沒有機會表達對他失去愛妻的安慰和關切,在此借出書之際,謹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謝和深切的慰問,也祝滿心公益的故人一路走好。 訪港期間我們走訪的每一家非營利組織都有一段精彩感人的故事,接待我們的每一位同人都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為我們提供了盡可能詳細全面的資料,借此機會我謹代表調研組一行和本書主編、作者,向各被訪機構和各位同人深致謝忱! 我要特別感謝香港青年協(xié)會王鳴主席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訪談并答應以口述史的形式刊登她的訪談錄。王鳴主席和我同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她是香港公益界的卓越領導人,見證了香港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歷史。 初稿完成后,我們于2014年9月中旬在清華舉行了專家研討會,邀請在京的部分作者和相關專家到會,香港施永青基金總干事陳慶蕓女士專程赴京,大家就書稿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研討并提出了積極的修改建議。 金秋時節(jié),正值香港社會福利署組團來清華參加培訓班,我在給他們的授課上帶著本書初稿征求了意見。 因此,盡管本書作者多數(shù)不是香港非營利組織的親歷者,但我們盡量貼近香港非營利組織進行觀察學習、思考研究,努力真實表達我們的所見、所習、所思,也力求通過本書加強對香港非營利組織的學習和交流,加強我們和香港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相互了解,為內地和香港非營利組織的后續(xù)合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五 本書得到出版社各位同人的支持和密切配合,謝壽光社長和社會政法分社王緋社長、驍軍女士一如既往鼎力相助,使得本書能夠精彩呈現(xiàn),在此深致謝忱。 關于后續(xù)研究和出版計劃,考慮到當下國內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需要和我們自身研究團隊的能力,我們初步考慮下一步將集中力量分別就我國臺灣地區(qū)非營利組織和非洲非營利組織開展相關研究。望讀者諸君繼續(xù)關注。 感謝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各位同人在我們香港調研和本書編寫過程中承擔的大量事務性工作。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有助于明德公益學術志趣的發(fā)展和弘揚。 王名 2014年11月18日于北京香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