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信仰追問


作者:劉建軍     整理日期:2015-01-02 11:36:55

這本小冊子,所說的信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們恪守的個別信念或信條,而是關(guān)于信念的系統(tǒng)化的理論思考,是作者二十多年來關(guān)于信仰問題的不懈探求與追問。在論述信仰這一哲學味很濃的較為玄奧的問題時,作者梳理出101個問題,采用哲學隨筆的形式,向讀者娓娓道來:何謂信仰、誰在信仰、信仰什么、怎樣信仰、信仰何用,極富哲理的語言,給人以思辨的體驗和一種精神的愉快。
  作者簡介:
  劉建軍,1963年10月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shè)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全國宣傳文化領(lǐng)域“四個一批”人才入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入選者,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發(fā)表著作10多部,論文200多篇。主要著作有:《馬克思傳》《馬克思主義信仰論》《文明與意識形態(tài)》《愛國主義教程》《信仰的呼喚——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信仰問題研究》《守望信仰》等。
  目錄:
  引論:信仰的話題
  一、何謂信仰
  1.信仰學
  2.信仰研究的角度
  3.信仰研究的兩種方法
  4.信仰與宗教信仰
  5.信仰與信念
  6.信仰與迷信
  7.信仰與意識形態(tài)
  8.信仰與世界觀
  9.道德信仰
  10.政治信仰
  11.哲學信仰
  12.信仰與信仰意識
  13.信仰與“信”引論:信仰的話題
  一、何謂信仰
  1.信仰學
  2.信仰研究的角度
  3.信仰研究的兩種方法
  4.信仰與宗教信仰
  5.信仰與信念
  6.信仰與迷信
  7.信仰與意識形態(tài)
  8.信仰與世界觀
  9.道德信仰
  10.政治信仰
  11.哲學信仰
  12.信仰與信仰意識
  13.信仰與“信”
  14.信仰與“忠”
  15.信仰與“敬”
  16.最具中國特色的信仰概念:“誠”
  二、誰在信仰
  1.要把信仰者和信仰對象區(qū)分開
  2.動物有沒有信仰
  3.信仰主體是人,不是神
  4.信仰是人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
  5.是否人人都有信仰
  6.狂信者、智信者、隨信者
  7.不信者、偽信者、背信者
  8.信仰主體的心態(tài)
  9.相信是信仰心態(tài)的核心
  10.相信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11.相信的兩種形式
  12.相信的產(chǎn)生與意義
  13.影響相信或信奉的因素14.宗教情感的分析
  15.人生信仰的確立
  16.人生信仰的保持
  17.信仰的危機
  18.走入與走出信仰危機的心路歷程
  三、信仰什么
  1.五花八門的信仰對象
  2.信仰對象的物象形態(tài)
  3.信仰對象的觀念形態(tài)
  4.從觀念形態(tài)劃分科學信仰與非科學信仰
  5.“真善美圣”四大理念
  6.人為什么要追求真理?
  7.真理與真理感
  8.作為信仰對象的理想
  9.理想的物質(zhì)價值與精神價值
  10.理想與利益
  11.“共同理想”辨析
  12.對現(xiàn)階段理想要滿腔熱忱
  13.相信理想與相信實現(xiàn)理想的道路
  14.相信理想與相信領(lǐng)袖
  15.即將實現(xiàn)理想的時期人們最感興奮
  16.神靈:理想實現(xiàn)的萬能保證者
  17.信仰對象的神圣性
  18.宗教信仰對象的神秘性
  19.宗教信仰中的象征性中介
  20.基督教三位一體的秘密即是神、人中介的秘密
  21.多神教與一神教的不同
  22.唯物主義哲學信念是無神論,還是“物神論”?
  23.世界物質(zhì)統(tǒng)一性中的信仰問題
  24.金錢崇拜與金錢觀
  25.權(quán)力崇拜與政治意識二重化
  26.明星崇拜
  四、怎樣信仰
  1.信仰:內(nèi)心確信、口頭表白、行為證明
  2.信仰的“塔基亞”原則
  3.如何區(qū)別不同的信仰
  4.信仰者對信仰對象的理論確證
  5.信仰者對信仰對象的情感體驗
  6.信仰者對信仰對象的行為追求
  7.兩種信仰行為
  8.信仰行為要有一貫性、堅持性
  9.信仰的片刻動搖
  10.信仰追求中“最后的斗爭”
  11.信仰要有股呆勁
  12.愚公移山:一則信仰教育的寓言
  13.增強信仰的方法
  14.狂熱信仰
  15.警惕狂熱的煽動者
  16.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信仰
  17.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特點
  18.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新宗教嗎
  19.要注意研究市場經(jīng)濟對信仰的影響
  20.自由競爭造成信仰的自由與信仰的混亂
  21.市場經(jīng)濟造成信仰的世俗化、功利化
  22.市場經(jīng)濟易于導致拜物教的滋生和蔓延
  23.市場經(jīng)濟與迷信流行
  24.學會信仰
  五、信仰何用
  1.信仰深刻影響人生
  2.信仰的定力作用
  3.信仰的動力作用
  4.信仰的指向作用
  5.信仰的支撐作用
  6.信仰的慰藉作用
  7.信仰的提升作用
  8.信仰的凝聚作用
  9.信仰是一種精神治療
  10.信仰是人對于價值確定性的追求
  11.信仰幫助人戰(zhàn)勝死亡的恐懼
  12.信仰伴隨著認識活動的全過程
  13.信仰對認識活動的影響
  14.信仰促進理解
  15.信仰是從認識向?qū)嵺`轉(zhuǎn)化的中介
  16.要信仰,但不要信仰主義
  17.要懷疑,但不要懷疑主義1.是否人人都有信仰
  只有人才有信仰。但是否人人都有信仰?
  是的!@是通常的回答。不僅一些普通人,而且一些理論家和思想家也都是這樣認為。這樣看來,“人人都有信仰”幾乎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的前提和公理了。當然,人們的具體表述和說法在角度和用詞上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人說,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如黑格爾。也有的人說,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學,如波普。也有的人說,人人都有一定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念等?傊,意思都是一樣,認為信仰人人都有,而且不可能沒有。
  這一論斷的提出,是為了證明和說明信仰對于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論斷基本上是成立的。但是,對此不能理解得過于絕對,否則就會得出荒謬的結(jié)論。比如,既然人人都有信仰,那么就不會有沒有信仰之人,因而也就不會有信仰危機現(xiàn)象,也不用進行信仰教育了。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信仰的人不僅有,而且還不少。信仰危機也現(xiàn)實地存在著,有些人失去了或正在失去原有的信仰。可見,簡單地斷言“人人都有信仰”是不正確的。當然,這一斷言也包含著某種正確的成分,但問題在于“人人都有信仰”的說法頗為籠統(tǒng)和含混,事實上是把一些相近而不相同的意思都包括在里面了。因此,有必要對此作出區(qū)分,分成幾個不同的論斷。
  事實上,“人人都有信仰”這一論斷可以作四種理解:“人人都需要有信仰”,“人人都能夠有信仰”,“人人都有所信仰”,“人人都有著信念”。
  顯然,說“人人都需要有所信仰”這是對的,不會有人天生地不存在對信仰的需要;蛘呤侨吮仨氂兴隙ǎ仨氂幸粋肯定的生活態(tài)度,而不能否定一切;蛘呤侨吮仨氂兴囱觯兴非,或有所獻身。這都是信仰的需要。
  說“人人都能夠有信仰”也是對的。這是講人的信仰潛能,不會有人天生地不存在這種潛能。至于這種潛能是否一定變成現(xiàn)實,那是另一回事?傊,只要具備了外部的社會條件,人對信仰的需要,人所具有的信仰潛能,就會變成現(xiàn)實的信仰。
  “人人都有信念”或“人人都有所相信”,也是正確的。一個人沒有信仰,不等于沒有信念。人的心靈中可能存在著信仰空白,但并不等于存在著觀念的或信念的空白。人的大腦和心靈不是白板,其中總是有某些觀念,而觀念同時也就是信念。因此,只要是在社會中生活的正常的人,總是有所信的,總是有一定的信念的。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可能失去了自己的核心信念,也就是說失了信仰,但他仍然可能具有某種信念,甚至具有各種不同的信念,只不過這些信念由于失去了核心和最高信念的統(tǒng)攝而失去了統(tǒng)一性。這些失去了統(tǒng)一性的各種信念,可能就因此而發(fā)生沖突和矛盾,使人在行為上進退失據(jù),這種情形也正是信仰危機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并不是具有信念的人都有信仰,也不是失去信仰的人就都沒有了信念。
  因此,“人人都有信念”并不等于“人人都有信仰”。說“人人都有所信仰”如上所述并不正確。也許有人會說,有的人沒有這種信仰總有那種信仰,不信仰這個就是信仰那個。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確實,不能因為某人不信仰大家都信的東西,就說他沒有信仰。因為他事實上可能信仰另外的東西。我們至多能說此人沒有與大家的共同信仰,而不能說他沒有信仰。人總是有所相信的,但有所相信并不等于具有信仰。而且,不能簡單地斷言人心靈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信仰空白。當一個人完全失去原來的信仰之日,并不同時是他確立新的信仰之時。事實上還往往有一段間隔,這時既失去了舊信仰,又沒有確立新信仰。當人沒有信仰之時,雖然會感受到心靈上的痛苦,但一時的沒有信仰并不會使人活不下去,人并不會因為失去信仰就導致生命的終結(jié)。如果斷言沒有信仰人就會死,那雖然是強調(diào)信仰對于人的重要性,但卻是把信仰這種精神現(xiàn)象和精神追求變成一種生理現(xiàn)象和生理追求了。有的人把信仰等同于追求,認為凡是追求都是信仰或信仰的體現(xiàn),認為失去信仰就是失去追求。我不同意此種說法,因為信仰雖然是人的追求,但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是信仰,比如追求食物,追求異性,動物都會,這些總不能說是信仰。同樣,當一個人的信仰失去時,他的這些追求仍然存在,也就是說他仍然能夠生存下去。
  2.信仰什么:五花八門的信仰對象
  任何時候談到信仰,都有一個信仰什么的問題,都有一個相信什么和追求什么的問題。每一特定的信仰都有其特定的信仰對象,即人們由衷相信的、牽動著人們的信仰情感并引起人們自覺追求的對象。
  信仰對象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東西。從歷史上看,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被信仰過、崇拜過?梢哉f,有多少種信仰便有多少種信仰對象。有人統(tǒng)計過,人類迄今存在過十萬種以上的宗教,那么至少有十萬種信仰的對象了。而這還不包括非宗教的信仰在內(nèi)。
  梁啟超說過:“對象有種種色色,或人,或非人,或超人,或主義,或事情,只要為某人信仰所寄,便是某人的信仰對象!
  縱觀人類信仰的歷史,大體上可以把信仰對象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對實際存在的一些事物或現(xiàn)象的信仰,如古人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存在物的崇拜。
  第二,對異己力量及其代表的信仰,如對鬼神的信仰。
  第三,對理念或價值觀念的信仰,如對真善美的信仰,對自由、正義的信仰。
  第四,對某些思想或世界觀的信仰,如信仰馬克思主義。
  第五,對理想目標的信仰,如信仰共產(chǎn)主義,信仰天堂。
  第六,對理想人格的信仰,如崇拜領(lǐng)袖、崇拜圣人、崇拜英雄等。
  再作進一步的歸納和概括,可以把信仰對象分為兩類,或者叫做信仰對象的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物象形態(tài),一種是觀念形態(tài)。前者指人們對某種形象性的、對象性的東西的信仰,如對自然物和自然現(xiàn)象的信仰。后者指人們對某些觀念或思想體系的信仰,包括對理念的信仰,對某種理論體系的信仰。
  3.人為什么要追求真理
  首先應(yīng)該確定,在社會中是存在著人們對真理的追求的。這一方面表現(xiàn)在人們的言語中,表現(xiàn)在人們常常說的“追求真理”的話語中。李大釗說過,人生最高理想,在于求進于真理!白非笳胬怼鄙踔脸闪巳藗兊囊环N口頭語。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在人們的實際追求上。盡管也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為追求真理而奮斗犧牲,但確實有一部分人是為追求真理而甘愿自我犧牲,直至獻出生命的。
  人為什么要追求真理?這一點不太好理解。人們追求利益,這容易理解,因為利益代表了人的需要。對于人們追求理想,也容易理解,因為理想代表著人的利益和愿望。但是,真理呢?人為什么要追求?追求真理的動力來自哪里?有人斷言,是來自真理的用途。真理是有用的,這沒錯,但追求真理的人往往并不是帶著功利的目的去追求的。于是有人斷言,這種動機和動力來自人的好奇心,來自人天生對于奧秘的探索興趣。換句話說,這種動機是一種純粹的認識論動機。人們不是為了別的目的而尋求真理,而純粹是因為他們想知道真理是什么樣。
  如果只是出于一種純粹的認識論動機來追求真理,那么真理對人們來說就不只是一個目標,而且還是他們的目的本身!俺劦,夕死可矣!敝灰欢谜胬砻婺,死也值了。這樣的動機是否存在?應(yīng)該肯定是存在的。但不是全部。如果從民族差異上說,西方人更多地持這種動機,而中國人則并非如此。如果從職業(yè)差異上說,則知識分子尤其是科學家多持有這種觀念,政治家等以及普通人則并非如此。
  西方人偏重于把真理當作目的本身,這是由于他們重視認識論。特別是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學家們,他們認為作出科學的發(fā)現(xiàn),揭開自然界的奧秘,這本身就是目的,是極大的樂趣之所在。至于這種發(fā)現(xiàn)有什么用處,以及用于什么目的,他們認為那是另一回事,而并非他們所考慮的了。中國人對真理的了解則偏重真理的價值方面,把真理當作達到某種善的手段。比如中國人談到追求真理的時候,往往說“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或追求“人生的真諦”。顯然,中國人所說的真理不是與人和人的生活無關(guān)的,而是體現(xiàn)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真理。
  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知識分子所說的追求真理,與普通人所說的追求真理有所不同?茖W家和知識分子追求真理,是出于認識動機和科學興趣,是追求事物本來之真,而不是考慮真理的用途。而不論是政治家從政治的角度講的追求真理,還是某個人從人生角度說的追求真理,則較側(cè)重于真理的用途。人們常談到所謂人生的真諦,在這里“真諦”與“真理”并不完全等同!爸B”是佛教用語,意思是道理。這樣“真諦”雖然也可作為“真正的道理”或“真理”解,但佛教講得更多的也許不是“真諦”而是“妙諦”,即神妙、奇妙或美妙的道理,那就更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認識論上所說的真理了。因此,從信仰論角度講的真理和從認識論角度講的真理,側(cè)重點有所不同。從信仰論角度講的真理往往是跟人們的理想和追求相聯(lián)系的真理,如“救國救民的真理”,側(cè)重于真理的價值,側(cè)重于體現(xiàn)真理的某種世界觀或歷史觀。而認識論意義上的真理,即本來意義的真理,指的是觀念與外部對象的符合,是指觀念對事物的正確反映。
  4.信仰的危機
  信仰保持的失敗即是信仰危機,它是信仰者原有的人生信仰發(fā)生嚴重動搖甚至失落的一種心態(tài)。信仰危機也是信仰變動中的一個正常的、有積極意義的環(huán)節(jié)。從大的方面來說,即從人類信仰發(fā)展的高度來說,沒有信仰危機就不會有人類信仰的新陳代謝。人類的信仰就是在各種信仰的沖突中,在各種信仰的興盛與危機中,在各種信仰的生生滅滅中不斷發(fā)展的。從小的方面即從一種信仰的發(fā)展來說,信仰危機也并不總是消極的。凡是比較大的信仰體系,其自身的發(fā)展歷程中總是經(jīng)歷過某種危機的考驗的。這種危機的形成可能有多種原因,并非都是信仰本質(zhì)上的問題。因此,這種信仰在危機中不一定就滅亡,相反它可以促成信仰的改革,重新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沒有信仰危機就沒有信仰的重鑄,而信仰的重鑄則是一種信仰的強化。
  考察信仰危機可以有兩個基本角度,一是社會群體的角度,一是人生的角度。從前者,看到的是一個社會群體(國家、民族、階級等)的主導信仰的危機,這實質(zhì)上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危機,它具有某種時代性,往往是由于社會歷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動或轉(zhuǎn)折,使某種信仰體系發(fā)生困難、遇到挫折甚至陷入困境。這樣一種信仰危機也必然表現(xiàn)在人生的層次上,表現(xiàn)為許許多多的社會個體的人生信仰危機,但其自身有意識形態(tài)的規(guī)律性。從歷史上看,每當社會發(fā)生某種大的變動,每當歷史出現(xiàn)某種轉(zhuǎn)折,總是引起人類信仰的動蕩,原有的信仰在新的現(xiàn)實面前往往面臨著某種危機的形勢,引起社會關(guān)于信仰危機的驚呼。經(jīng)過一定的動蕩時期,原來占主導地位的某種信仰或者是發(fā)生危機而衰落了,為新的信仰所取代;或者是經(jīng)過調(diào)整和改革而以新的面目出現(xiàn),信仰繼續(xù)保留下來。一種穿越歷史不同時代的信仰體系往往經(jīng)歷過不止一次的危機。
  從人生的角度來看,信仰危機是一種人生中的現(xiàn)象。我們通常所說的信仰危機實際上主要指的是這種含義。在人生信仰危機的發(fā)生上,有三種不同的情況:其一,由于個體在一定的人生階段上正常的身心發(fā)育而產(chǎn)生的心理危機;其二,由于特殊的個人經(jīng)歷和特殊社會環(huán)境的特殊影響所引起的個人性的信仰危機;其三,由于社會的大環(huán)境而造成的普遍性的人生信仰的危機。
  先看第一種情況。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由于身心正常發(fā)育,在一定的人生階段上,會出現(xiàn)心理性的信仰危機。這種危機的出現(xiàn)既不是信仰體系出了問題,也不是整個社會或者這個人本身出了問題,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是信仰確立和保持過程中的一定環(huán)節(jié)。這種情況已引起一些研究者的關(guān)注。郭蒂尼認為,由于心理的發(fā)展,一個人一生中將有兩次出現(xiàn)信仰危機。這兩次都發(fā)生在青年時期。他將青年時期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信仰進入危機。由于生命沖力覺醒,青年人開始尋找自己特有的使命和人格發(fā)展,從而對一切約束進行反抗,其中也包括信仰。而且由于發(fā)現(xiàn)自己在童年時期接受的信仰非常幼稚,而對信仰表現(xiàn)出懷疑、否定和反抗的傾向。第二階段,危機克服。青年認識到信仰的實質(zhì)與兒童時期接受的信仰不是一回事,擺脫了兒童時期對信仰的幼稚理解,從而找到了新的更合適的信仰門徑。第三階段,信仰蓬勃發(fā)展。青年人的信仰具有了理想的或熱忱的形式。但這時的信仰是靠心靈和對現(xiàn)實的理想化來維持的,對現(xiàn)實的嚴酷性缺少了解。因而,在第四階段,信仰再度危機。表現(xiàn)為理想的幻滅。青年人開始試圖擺脫理想的和熱忱的信仰形式,尋求對信仰的更成熟持重的理解。第五階段,青年人的信仰重新振作,以現(xiàn)實成熟的形式建立起來。郭蒂尼的上述看法未必科學,例如他所說的青年時期實際上也包括了中年或壯年時期,因為他認為青年之后是老年。但他至少是對許多基督教徒信仰狀況進行了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對我們研究信仰危機問題有一定參考價值。
  現(xiàn)代心理學也揭示出,青年時期人的心理有一定的變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表現(xiàn)出對社會權(quán)威的懷疑、反抗和理性審視,在信仰問題上表現(xiàn)出危機的特點。當然,心理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外部的社會因素相結(jié)合,因此,在這一時期由于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信仰危機的表現(xiàn)也會有程度的差別。對于青年時期的心理危機,沒有必要看得過重,但社會要予以注意,加強引導,讓青年順利地渡過危機時期。
  信仰危機也可以由一個人特殊的生活境遇和人生道路所引起。在任何社會和時期中,即使是在公眾信仰空前一致、意識形態(tài)控制力不斷增強的社會或社會的時期中,也難免出現(xiàn)個別社會成員由于特殊的生活遭遇所造成的信仰危機。比如個人生活上的打擊,事業(yè)道路上的挫折,與其他社會成員的人際關(guān)系的不協(xié)調(diào)以及社會所加于他的不公平等,都可能造成他生活信念的喪失,尤其是當他從自身經(jīng)歷中得到的認識與社會的公眾信仰和意識形態(tài)灌輸明顯地不相符合甚至發(fā)生劇烈沖突時,他從社會中所接受的信仰就可能出現(xiàn)危機。這種帶有個別性的信仰危機對于每個社會來說,總是難免的,因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為每一個人設(shè)計和準備好生活道路,都不能擔保沒有人在生活上出現(xiàn)問題。從整個社會來看,個別人出現(xiàn)信仰危機并不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不具有普遍的意義。但從人生的角度來看,信仰危機會給本人造成很大的精神痛苦。不僅在逐漸動搖和失去人生信仰的過程中飽受內(nèi)心的煎熬,而且在失去其與公眾信仰的一致性后,會因為自己的思想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相沖突而帶來長期的思想痛苦。因此,還是需要對其進行幫助,使他重新確立起人生的信仰。
  還有一種人生信仰危機的情況,就是由于整個社會或時代的大氣候所引起的信仰危機。在某一社會時期中,由于歷史的變化和轉(zhuǎn)折,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出現(xiàn)了與新的現(xiàn)實不適應(yīng)的情況,如果這種情況不斷加劇并且主導意識形態(tài)來不及作出有效的調(diào)整,那么在這一時期,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的相當范圍內(nèi),許多社會個體都會遇到價值觀念紊亂和人生信仰危機的問題。由于此種情況下的人生信仰的危機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而且具有更大更深的社會和時代的背景性原因,因而具有很大的危險性,需要引起社會嚴重的注意。問題的嚴重性在于,社會個體的人生信仰的危機與整個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危機重合在一起,就是說信仰危機是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上發(fā)生的。在此情況下,調(diào)整和重振主導意識形態(tài)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如果這一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有效的調(diào)整和創(chuàng)新,重新煥發(fā)出意識形態(tài)的活力,則這一成果會在社會成員的人生信仰上表現(xiàn)出來,使人生信仰上的危機更易于克服。
  信仰危機并不是人生信仰的一種終極狀態(tài),而是一種暫時的過渡的狀態(tài)。在經(jīng)歷了一定時期的危機之后,人生會在新的信仰需要下確立起新的信仰。這種新的信仰既可能是一種全新的東西,也可能只是原來信仰的重鑄。這樣,人生信仰在經(jīng)歷了確立、保持和危機之后,又得到了重新確立,從而完成了一個小的循環(huán)。
  5.走入與走出信仰危機的心路歷程
  不論是哪種情形的人生信仰危機,在人生這個層面上尤其是在個人的心理表現(xiàn)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經(jīng)歷一些大致相同的心理過程。考察一下從信仰危機的醞釀、發(fā)生,到加劇和克服的心路歷程,會看到這樣一些主要的階段性表現(xiàn):
  第一,強烈感受到原有信仰與自己的現(xiàn)實經(jīng)歷和認識的不和諧、甚至沖突和矛盾。
  第二,出現(xiàn)信仰的困惑。在信仰的要求和現(xiàn)實的誘惑之間搖擺不定,表現(xiàn)出思想認識上的迷惑不解,情緒上的起伏波動。
  第三,對原有信仰的疑問、思索和懷疑以及行動上的無所適從。
  第四,對信仰的教育者和強化手段失去信任,以及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
  第五,對原有信仰的逆反心理逐漸泛化和外推,對原有信仰的感情依戀逐漸淡薄以至冷漠。懷疑一切或?qū)σ磺惺ヅd趣,對信仰本身感到厭倦。
  第六,信仰喪失。有短暫的輕松感,并用另一種眼光來看世界。
  第七,精神空虛以及內(nèi)心的痛苦體驗不斷加深。
  第八,對內(nèi)心痛苦和虛無感的虛假排除,自我麻醉和自我欺騙的企圖。力圖用一些無聊的東西來麻痹自己,消磨自己思想的敏感性,甚至力圖使自己相信人生沒有意義或無聊本身就是一種意義。這是一種力圖排解內(nèi)心苦悶的克服精神空虛的虛假的努力。之所以虛假,是因為此時的他并不是十分鄭重地選擇信仰,而是用一些不費力氣的東西來掩飾或逃避內(nèi)心的空虛和無聊。在這種情形下,人處于一種人生的危險的境地,很容易在無聊的驅(qū)使下,在虛假的努力中,陷入某種無意義的甚至反社會的活動中去,例如吸毒等。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階段。
  第九,尋找信仰的沖動覺醒,對社會上各種雜亂觀念的無原則吸收。在這時,人拼命地力圖抓住任何可供信奉的東西,盲目地接受他所遇到的任何價值觀念。由于他無法對這些雜亂的價值觀念作出判斷和真正的選擇,因而仍然不能樹立起一種堅定的人生信仰,從而也不能真正克服信仰危機。托夫勒曾描繪了一些美國人信仰危機的一種饑不擇食的狀態(tài)。他說,人們?yōu)榱颂钛a精神的空虛,而“拼命地希望抓住什么可以依靠的東西——從得克薩斯道教,到瑞典的泛神秘主義,從菲律賓的信仰治療,到威爾士的巫術(shù)”。
  第十,在盲目地接受了一些雜亂的信仰后,經(jīng)過逐漸消化理解、比較和篩選,最終自覺地確立起一種堅定的人生信仰,從而走出了信仰危機。這種經(jīng)過重建的信仰,既可能是一種全新的信仰,也可能是經(jīng)過重新認識了的原有信仰。





上一本:最新祝酒詞 下一本:健康是生產(chǎn)力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信仰追問的作者是劉建軍,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