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漢語成語的意義世界


作者:焦玉琴     整理日期:2014-11-06 18:54:10

漢語成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沉淀了豐富而厚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全面地反映出中華民族文化的氣質與精神。研究漢語成語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對豐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增強漢語能力,提高漢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研究水平,促進漢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將產生顯著的作用。本書立足于漢語成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通過對成語的考查,甄選出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分別闡述了漢語成語中的隱逸文化、仕途經濟、音樂藝術、書法藝術、道教文化、自然性靈,并探討漢語成語所呈現(xiàn)出的美學意義。本書既遵循嚴謹的學術規(guī)范,又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賞。 
  作者簡介:
  焦玉琴,河南信陽人。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現(xiàn)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對漢語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較深入研究,在相關領域發(fā)表若干學術論文及論著。
  目錄:
  第一章成語與隱逸文化
  第一節(jié)隱逸之志在成語中的體現(xiàn)
  一、對隱逸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二、對隱逸之士的贊美與欣賞
  第二節(jié)隱逸的生活形態(tài)
  一、怡然自得的精神生活
  二、深居簡出的潛隱行止
  三、粗衣糲食的物質生活
  第三節(jié)隱與仕的矛盾
  一、隱以待機
  二、棄官歸隱
  三、隱與仕之間
  第二章成語與仕途經濟
  第一節(jié)成語中的進身之階
  一、科舉入仕第一章成語與隱逸文化
   第一節(jié) 隱逸之志在成語中的體現(xiàn)
     一、對隱逸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二、對隱逸之士的贊美與欣賞
   第二節(jié) 隱逸的生活形態(tài)
     一、怡然自得的精神生活
     二、深居簡出的潛隱行止
     三、粗衣糲食的物質生活
   第三節(jié) 隱與仕的矛盾
     一、隱以待機
     二、棄官歸隱
     三、隱與仕之間
  第二章成語與仕途經濟
   第一節(jié)成語中的進身之階
     一、科舉入仕
     二、其他入仕升遷路徑
   第二節(jié)迥然不同的仕途運命
     一、春風得意的仕途
     二、命蹇時乖的仕途
     三、“前倨后卑”的啟示
   第三節(jié)仕途眾生相
     一、忠正的廉吏
     二、奸佞的猾吏
     三、特色宰相
  第三章成語與音樂藝術
   第一節(jié)古代音樂的特征
     一、樂器與樂律
     二、音樂風格與地域特征
     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四、音樂美學思想
   第二節(jié)音樂的社會性
     一、音樂的社會應用
     二、音樂的社會功能
     三、音樂與人生56
   第三節(jié)音樂成語中的人與事
     一、音樂名家薈萃
     二、文人琴事
  第四章成語與書法藝術
   第一節(jié)書體、書風與書境
     一、書體與書風
     二、書法境界
   第二節(jié)書法藝術美的體現(xiàn)
     一、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
     二、對書法的贊譽
     三、未盡人意的書法
   第三節(jié)書法成語中的人與物
     一、名人書事
     二、書法的物質載體
  第五章成語與道教文化
   第一節(jié)道教的起源
     一、老子與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
     二、道之為道
   第二節(jié)道教的理論構成及修煉方術
     一、道教的教義
     二、道術與修煉
     三、得道與成仙
     四、符箓與祈禳
   第三節(jié)道教的神仙鬼怪
     一、神與仙
     二、妖怪和魔鬼
  第六章成語與自然性靈
   第一節(jié)成語與植物
     一、梅
     二、蘭
   第二節(jié)成語與動物
     一、麟、鳳、龜、龍
     二、馬
   第三節(jié)成語與器物
     一、玉
     二、鼎
  第七章成語的美學特征
   第一節(jié) 成語的形式美
     一、成語的結構美
     二、成語的音韻美
   第二節(jié) 成語的修辭美
     一、比喻
     二、比擬
     三、借代
     四、夸張
     五、摹狀
     六、對偶
     七、排比
     八、對比
     九、婉曲
     十、反問
     十一、頂真
     十二、回環(huán)
     十三、互文
     十四、襯托
     十五、通感
     十六、飛白
     十七、修辭格的綜合運用
   第三節(jié) 成語的典雅美
     一、成語的來源
     二、成語的古漢語語法特征
     三、成語的古漢語詞匯特征
     四、成語的古漢語語音特征
   第四節(jié) 成語的內涵美
     一、豐贍的精神文化
     二、多彩的物質文化
  參考文獻     第一章成語與隱逸文化
     隱逸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個不朽的精神主題。它濫觴于上古三代,奠基于春秋戰(zhàn)國,成熟于魏晉南北朝,鼎盛于唐宋,式微于元明清?梢哉f,與中國封建社會相始終。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流傳著許多關于隱逸的事跡,出現(xiàn)過眾多的隱逸之士。僅以唐代為例,有史可考或有詩文著作傳世的隱士即有242人之眾。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列出《吳太伯世家》、《伯夷列傳》表明他對隱逸賦予了社會和歷史的意義。《后漢書》、《晉書》、《南史》、《宋史》、《明史》等史籍均專辟逸民列傳,述其行跡,高尚其志。這一代代的共同創(chuàng)造翻映出不同時代的人們對隱逸的體認,寄托著他們的文化理想,從中也體現(xiàn)了中國隱逸傳統(tǒng)的綿延不絕。隱逸現(xiàn)象為世人描繪出了一幅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風景。
     關于隱逸的故事不僅屢屢見諸歷史典籍,而且在詩文著作中也留下了大量不朽篇章。西漢淮南小山有《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西晉文學家潘岳作《許由頌》,贊頌許由“邈哉許公,執(zhí)真履貞,辭堯天下,抱樸隱形,川停岳峙,澹泊無營,棲遲高山,與世靡爭。”左思寫《招隱詩》,描繪出“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隱逸生活。陶淵明留下《扇上畫贊》,以詩句“形逐物遷,心無常準。是以達人,有時而隱”,表達對隱逸的肯定與贊賞。王維的《送別》則以“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表達失意之子的歸隱之志。類似的詩文在中國浩瀚的文學作品中多得不勝枚舉。
     隱逸思想作為一種精神傳統(tǒng),曾歷史地傳承和積淀于歷代不暢其志的中國士人的血脈之中。從先秦諸子如老莊之流,到明清之際如黃宗羲、顧炎武之類,隱逸傳統(tǒng)從未中斷過,隱逸之士也從未絕跡過,人們對隱逸的追求也從未停止過。隱逸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特征。隱士在中國哲學、詩歌和歷史中都扮演了顯著的角色!罢Z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隱逸思想在漢民族語言中鐫刻下深深的印記。漢語成語以其含蓄、凝練、典雅、生動的特質為我們記錄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描寫了隱逸之士豐富微妙的心靈,刻畫出隱士群體超塵拔俗的性格,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一個色彩斑斕、深厚幽微的隱逸世界。
  第一節(jié) 隱逸之志在成語中的體現(xiàn)
     隱逸,是一種去群體化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它包括人格、心態(tài)、思想等,表現(xiàn)為一種安靜恬退的操守、悠閑散淡的情懷、玄淡雅致的境界和高遠脫俗的韻致。它們體現(xiàn)了隱逸的理想和心理積淀,并作為一種文化角色進入民族的價值系統(tǒng),成為自由與自適的象征。中國古人遠自上古三代始,便已產生了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一、對隱逸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讓我們先從被尊為“隱逸詩人之宗”(鐘嶸《詩品》)的陶淵明說起吧!笆劳馓以础笔翘諟Y明虛構的一個沒有戰(zhàn)亂、安樂美好、豐衣足食的地方。據其《桃花源記》記載,“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睙o疑,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表達了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無限向往之情。那片虛構的樂土,因其展示了人詩意棲居的和諧境界和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而成為中國文化中烏托邦的代名詞。源于這篇散文的成語“落英繽紛”、“雞犬相聞”、“怡然自樂”都極言了那片向往中樂土的美好、祥和;“與世隔絕”極其自然地暗示了作者本人的歸隱之志。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做過晉朝的大司馬,封長沙郡公。但到了陶淵明的少年時代,家族的顯赫已經成為歷史。他急于用世的心情在其詩中表達得非常鮮明:《雜詩》之五中“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qiānhé思遠翥zhù”寫出少年陶淵明對建功立業(yè)的渴盼;《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中“時來茍冥會,婉轡憩通衢”寫出了風云際會將有所作為的決心。但亂世并沒有給他兼濟天下的機會。東晉末年,政權更迭頻繁,宗室奪權激烈,從桓玄的驟興驟亡、劉裕的取晉而代之,發(fā)生過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對這些,陶淵明都有親身的經歷和感受。他希望有一個遠離戰(zhàn)爭的世界可以讓他容身。所以他筆下的“世外桃源”安樂祥和,儼然一幅承平時代的田園風景畫。
     陶淵明的歸隱之志不僅在充滿浪漫色彩的“世外桃源”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在他詠唱古代隱士的詩文中也流露出同樣的情感。陶淵明非常仰慕那些不慕榮利的隱士:“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詠貧士》);“故夷、皓有安歸之嘆”(《感士不遇賦》);“袁安困積雪,邈然不可干”(《詠貧士七首》之五)。在以上對長沮、桀溺、黔婁、伯夷、商山四皓、袁安等的歌詠中,反映出陶淵明對這些隱士的處世原則、言行操守的欣賞與贊同,表達出自己“見賢思齊”的迫切心情。
     在著名的《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寫道:“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其中“歸去來兮”和“迷途知返”表達出詩人對躬耕田園的深情眷念和堅定信念,也成為今人所喜用的成語。當“質性自然”的陶淵明看到“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就感到宇宙間充滿了生意而為之欣慰,但卻“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他最終毅然地選擇歸隱田園,那份“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欣慰自適之情溢于言表。
     陶淵明在多篇詩文中都表達出這種歸隱之志。詩人于《與子儼等疏》中寫到:“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濒嘶,指伏羲氏。古人想象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之人皆恬靜閑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后代的隱逸之士對那種閑適質樸的生活心向往之,均以“羲皇上人”自況。因此“羲皇上人”因陶淵明之筆而成為隱士的代稱。
     陶淵明最終走上歸隱之路,和他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系。據《晉書?陶潛傳》記載,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太守派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是一品位很低但有些權勢的職位。這次來的督郵以兇狠貪婪遠近聞名,每年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去必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督郵一到彭澤,就吩咐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又不得不去,于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對他說,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長嘆一聲道:“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于是掛冠而去,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則因寓意著詩人的清高氣節(jié)而成為一則成語為后世念誦。
     陶淵明實無愧于“隱逸詩人之宗”的稱謂。他熱愛自然、秉性恬淡、無意于名利,詩與文皆成就極高,其中關于隱逸思想的流露、隱逸生活的寫照也都真實質樸,語言純凈自然,任何時候吟讀其作品,都是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tǒng)為陶淵明的詩作編集時曾說:“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保ā短諟Y明集序》)由此產生的成語“愛不釋手”,表達了人們對陶淵明詩文的共同感受。
     無獨有偶,西晉文學家張翰亦因辭官歸隱而留下一段關于“莼鱸之思”的佳話。張翰,吳郡(今江蘇)人,齊王冏jiǒng辟為大司馬東曹掾,性格縱任不拘,時人比之為阮籍。他曾對同郡顧榮說:“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后。”話語中流露出對天下時局的失望和欲“超然獨處”于“長林豐草”之意。“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保ā稌x書?張翰傳》)后人便以“莼鱸之思”(又作“莼羹鱸膾”)指代辭官歸隱。
     中國古人辭官歸隱者良多,究其原因則或有不同。上述陶潛、張翰皆因不滿世道紛亂,充滿禍難而“超然遠舉”,也有因君王猜忌而萌生“遁名匿跡”、“超然遠引”之念的。曹植當屬此類。曹植,魏文帝曹丕之弟,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因為立儲一事,跟曹丕曾明爭暗斗,隙怨叢結。根據《世說新語》,當曹丕登上皇位之后,對自己的親弟弟仍然放心不下,一心想要除掉他。因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勉強給了曹植一個機會,命他在七步之內成詩,否則殺無赦。曹植就作了著名的《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lù菽shū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明白如果自己殺了曹植會被世人恥笑,于是將弟弟軟禁起來。此時的曹植雖不失王侯之位,但抑郁不得志,從而對“玄微子隱居大荒之庭,飛遁離俗,澄神定靈”的退隱生活產生向往之意(《七啟》),這就是“飛遁離俗”的語源。曹植發(fā)愿拋棄虛假的不自由的富貴,“愿返初服,從子而歸!保ā镀邌ⅰ罚┻@便是“返我初服”的出處。“初服”即未做官時的衣服。但現(xiàn)實是殘酷無情的,曹植“飛遁離俗”、“返我初服”的愿望未能實現(xiàn),年僅四十便憂郁而終。從中不難看出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部斗爭之殘酷。縱觀中國上下幾千年歷史,這類帝王子孫之間兄弟相殘、爭權奪利的例子數不勝數,春秋時期的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齊桓公),秦朝的扶蘇與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門之變…… 





上一本:媒介分析技巧 下一本:征圣錄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漢語成語的意義世界的作者是焦玉琴,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