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鐵流、徐錦庚懷著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崇高敬意,肩負著對中國當代教育的責任使命,用激昂縝密的筆觸,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迄今鮮為人知的中國民辦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歷時三載,兩位作家以不容旁貸的社會責任感,深入中國民辦教育的腹地,記錄走訪,調(diào)查采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擁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同時,對中國民辦教育,尤其是對中國民辦大學的辦學之路給予了剴切的展示、精當?shù)乃妓饕约按弑谱兏锏暮粲酢?br/> 《中國民辦教育調(diào)查》這部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直面中國民辦教育中錯綜復雜的矛盾,在高歌贊嘆著名教育家樂天宇、楊文、丁祖詒、胡大白等優(yōu)秀民辦教育創(chuàng)辦者篳路藍縷的辦學功績的同時,也揭露鞭撻了民辦教育中的害群之馬和短視小人!吨袊褶k教育調(diào)查》將風生水起方興未艾的中國民辦教育給予了填補空白的論證解疑,對民辦教育的志士們給予了經(jīng)簡而直、傳新而奇的禮贊。 作者簡介: 鐵流,1967年10月出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1998年7月,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作品散見于《中國作家》、《十月》、《解放軍文藝》、《報告文學》等多家刊物,并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年度作品選本。電影文學劇本《沂蒙小調(diào)》已拍攝公映。著有《鐵流中短篇小說選》、《鐵流報告文學選》。長篇報告文學《一個民辦教師的故事》、《中國驅(qū)逐艦備忘錄》、《槌下硝煙》、《中國本色》、《支書與他的村莊》出版發(fā)表后,受到社會廣泛好評。其中多部作品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暢銷書摘》、《作家文摘》等報刊連載、選載和評介。曾榮獲2006年度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大獎、2007年度首屆“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優(yōu)秀作品獎”等多種文學獎項。徐錦庚,1963年3月出生,浙江省開化縣人,1981年10月入伍,歷任海軍潛艇學校學員、潛艇兵、海軍政治學院學員、連副政治指導員、連政治指導員、某潛艇部隊政治部干事。1995年轉(zhuǎn)業(yè),歷任寧波日報記者、農(nóng)村部副主任、農(nóng)村部主任、光明日報駐寧波記者站站長、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駐寧波記者站站長、人民日報駐西藏記者站采編主任、人民日報駐西藏記者站站長、人民日報駐山東記者站站長,現(xiàn)任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社長。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等報刊發(fā)表新聞作品、報告文學、散文、短篇小說、評論等約300萬字。 目錄: 引子苦澀的輝煌第一章大國教育1.歷史的重擔落在了一個普通老師的肩上2.中央決定調(diào)《毛澤東選集》五卷用紙印考卷第二章中國民辦教育長河流1.中國人的民辦教育情結2.初春第一枝第三章得天下英才而育之1.初識楊文、夏季亭2.紡織女工和服裝工人3.與孩子們一起成長4.閑人教剩人5.一個公辦大學校長的民辦情結第四章艱難與曲折1.擴招之年2.眾人拾柴3.有驚無險4.民辦大學的孵化模式第五章發(fā)展是硬道理1.楊文的雷達眼2.民辦大學必須有自己的地盤3.高校工委書記的兩瓶茅臺酒第六章人才大舞臺1.農(nóng)家女成了訪問學者2.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第七章民辦教育的紅與黑1.風生水起2.多米諾骨牌效應3.是金蟬脫殼嗎4.一個女孩眼中的一所民辦大學第八章升本1.申報之路2.專家組帶著“人民來信”來了第九章用大愛辦教育1.孤兒淚2.帶著妹妹上學3.沒有折斷的翅膀4.如果命運可以改變第十章公辦大學和民辦大學的不等式1.失衡的天平2.以自己的能力證明第十一章從沒停止過吶喊1.一個省的民辦教育2.人間正道是滄桑3.學生的丁爺爺4.他不是無情5.有四兩血我也讓它沸騰起來第十二章共同的夢想1.一壺熱水燙出了一所大學2.民辦教育,還有很多的艱難為改變千萬人命運的事業(yè)鼓與呼后記 書寫中國的民辦教育,回避不了中國的公辦教育。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看似平行的兩條線,實際上是在互相補充、互相推動下前進的。當新生的共和國在東方巨人毛澤東響徹云霄的宣告聲中誕生的時候,中國的普通高等學校數(shù)量幾乎有數(shù)可查,僅為二百零五所。 中國著名地理學家、原山東師范大學校長陳龍飛回憶說:我高中畢業(yè)后,正趕上新中國第一次也是第一屆高校統(tǒng)招,我記得全國也就招了四五萬人的樣子。當時國家很重視,錄取名單都登載在《人民日報》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剛剛走出戰(zhàn)爭泥潭的新中國,真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當我國的高等教育跌跌撞撞走進六十年代中期的時候,我們同時也走進了那個人所皆知的動亂的十年,浩劫的十年。 從此,中國教育一下子沉寂了。 真正迎來中國教育春天的是那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九七七年。 就是這一年,經(jīng)歷了人生三起三落的鄧小平,再次復出了。他向中央提出:就讓我抓教育工作吧。 就在鄧小平走馬上任不久,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方毅坐在了鄧小平的辦公室里。 鄧小平在窗前來回踱著步,沉思著,很久沒有說話,最后,他快步走到寬大的辦公桌前,把煙蒂用力摁在灰缸里,高聲說:我們要盡快召開一次科學教育工作會議。這十年,科學教育都已經(jīng)不成樣子了。這個會很重要,先不要定調(diào)子,定了調(diào)子就把大家框住了,要讓大家暢所欲言。鄧小平沉吟了一下,接著說,這些年的風風雨雨呀,讓大家都怕了,打棍子,扣帽子,誰也不敢說話了,這一次,我們要聽真話,說錯了不要緊。記住,要找一些平時敢發(fā)言的人。 一九七七年的八月八日,剛剛復出半個月的鄧小平就倡導并召開了中國科學教育工作會議,史稱“八八座談會”。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江西廳,見證了那次改變無數(shù)人命運的歷史時刻。 寫到這里,一個重要的人物我們不能不提及,他就是中國著名的電化學專家查全性。查全性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查全性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查秉均是清朝翰林,用今天學術界的地位來衡量,翰林若類比當今的學術界應該是院士了。查秉均的兒子查謙受父親影響,淡于仕途,卻格外地青睞物理,在物理界建樹頗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從美國回來后,便挑起了中央大學教務長的擔子。后又成為武漢大學的校委會副主任、教授、理學院院長。后來同在武漢大學的查全性,其秉性和父親幾乎是如出一轍,不同的是他選擇了化學。 一九二五年出生的查全性,盡管現(xiàn)已八十六歲高齡,但三十年前的那一幕幕情景,老人至今還是刻骨銘心。 正是這次歷史的契機,讓平時就敢說話的查全性走向了歷史的前臺,成了諫言恢復中國高考的第一人。 要知道,由于中國這動蕩的十年,我們的高考早就癱瘓了,當時的高校招生遵循著所謂“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十六字方針。正是這“十六字方針”,把一些沒有什么文化的出身好、關系硬的人送進了大學,而那些有文化有才華的年輕人如果出身不好、沒關系,便被拒之了門外。 一九七七年七月底的一天,武漢大學的兩位領導來找查全性。這時的查全性是武大化學系的副教授,雖時剛過天命之年,可對于一個知識分子來說,這個年齡正是才華勃發(fā)的黃金期。也正是這個在學術上頗有建樹的副教授,已經(jīng)靠邊站好年了,成了武大化學系的一個閑人。 查全性看看校領導,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領導還能找我這大閑人?那位校領導說:“北京來通知了,點名讓你去開會!辈槿院孟駟栴I導,又好像自言自語:“開會,我還能去開會?怎么讓我去開會呀?”另一位校領導說:“我們也不知道什么情況,就知道專門點了你的名字!毙nI導臨走還叮囑:“少說話,多聽!辈槿择R上打點行裝。八月一日下午,他看了一眼忐忑不安的家人,直奔飛機場而去。傍晚時分,查全性走出了北京機場的出口,他看到自己的同事劉道玉微笑著迎了過來。劉道玉是從武大調(diào)到北京的,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查全性看到劉道玉就迫不及待地問開會的內(nèi)容。 “具體內(nèi)容我們也不知道,只負責選人!眲⒌烙裢A艘粫䞍河纸又f,“這次參加大會的人都是鄧小平副主席畫的圈子,一是各高校和科研所的,二是有真才實學,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有見解而且敢講真話的!闭f到這里,劉道玉微微一笑:“我和劉西堯部長都想到了你。你可要大膽發(fā)言呀!”開會的這一天,方毅早早就到了,他對大家說:“趁小平同志還沒到,我先給大家吹吹風,是小平同志讓我來組織這次會議的,大家要踴躍發(fā)言,對科學和教育事業(yè)要多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小平同志很重視這次會議!狈揭阈α诵Γ纸又f:“大家要放開膽子來講!”北京的八月正是盛夏,燠熱難捱。對于來自火爐之都武漢的查全性來說,這樣的溫度不在話下,況且又是住在老牌的北京飯店里。只是,房間再舒適不過的環(huán)境也沒有讓查全性輕松,放松,相反,他內(nèi)心充滿了焦慮和著急。會議進行了兩天了,可開得并不是很理想。他看得出,鄧小平副主席非常重視這次大會,他不僅每會必到,逢遇自己有事的時候,甚至就讓大家休會。 也許,十年浩劫在每個人的心里都留下了一道重重的陰影,抑或有些人精神上還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摧殘,至今仍心有余悸。所以,大家發(fā)言的時候都是謹小慎微,一面察言觀色,一邊隨時把握著發(fā)言的尺度、角度,談的都是些不疼不癢的小問題,即使就這樣,在說到這些小問題時有些人也是模棱兩可。 鄧小平很少發(fā)言,他期待著大家多說,他的眼里滿含著鼓勵。他的目光不時停留在周培源、蘇步青、王大珩等著名科學家的臉上,停留在每一個與會者的臉上。由于耳朵的聽力不是很好,他生怕漏掉了一些與會者的發(fā)言,老人家特地讓女兒鄧楠陪伴左右,鄧楠不時在父親的耳邊復述著。 深夜,窗外一片寂靜,查全性想起了自己所在的武漢大學。武漢大學與全國其他大學一樣,當時的工農(nóng)兵學員,因為學生不是考試選拔進來的,有的文化課和基礎知識根本就不行,本著“不讓一個階級兄弟掉隊”的原則,在學校教學上規(guī)定“就低不就高”,哪個學生文化程度最差,課程安排就向哪個學生看齊。有的學生小學的內(nèi)容,甚至加減乘除都不會,那么所有的學生就都從小學學起。查全性和很多老師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農(nóng)村青年患有智障,父母雙亡。因為他祖輩貧農(nóng),根紅苗正,村領導考慮到這孩子將來生計無保,就推薦他上了大學,后來這位低能兒冬天的時候不僅在校園里赤背裸身地曬太陽,還經(jīng)常把女大學生追得滿校園里跑。 P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