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犯罪社會學


作者:夏玉珍     整理日期:2014-07-22 12:19:57

作者萌發(fā)撰寫《犯罪社會學》一書,是基于教學的需要。試圖通過教材建設,將反人類社會的行為——犯罪行為納入到一定視覺與理論框架內加以分析與批判,希望將對這類行為的批判研究知識化、系統化、規(guī)范化,給予學生分析問題的正確立場與方法。
  作者簡介:
  夏玉珍:女,博士,教授、博導,1977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留校從事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至今,研究方向為社會學理論、風險社會學;曾任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及直屬黨支部書記、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分黨委書記,現任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社會發(fā)展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政府政策咨詢委員會特邀專家;編寫有《政治社會學教程》(主編)、《性別社會學》(副主編)等教材;主講的“社會學概論”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網絡教育)、第四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網絡教育課程);主持、參與研究的國家及省、部、廳課題共9項,發(fā)表論文40余篇。
  目錄:
  第一章緒論7
  第一節(jié)社會學為什么要研究犯罪問題7
  一、犯罪與犯罪社會學的概念分析7
  二、犯罪社會學的研究對象14
  三、犯罪社會學的學科性質16
  四、犯罪社會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18
  第二節(jié)犯罪社會學研究的意義22
  一、犯罪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意義22
  二、犯罪社會學研究的實踐意義23
  三、犯罪社會學研究的社會意義24
  第三節(jié)犯罪社會學研究的方法25
  一、犯罪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原則25
  二、犯罪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方法29
  第二章犯罪社會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34
  第一節(jié)西方犯罪社會學研究的歷史階段34第一章 緒論7
  第一節(jié)社會學為什么要研究犯罪問題7
  一、犯罪與犯罪社會學的概念分析7
  二、犯罪社會學的研究對象14
  三、犯罪社會學的學科性質16
  四、犯罪社會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18
  第二節(jié)犯罪社會學研究的意義22
  一、犯罪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意義22
  二、犯罪社會學研究的實踐意義23
  三、犯罪社會學研究的社會意義24
  第三節(jié)犯罪社會學研究的方法25
  一、犯罪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原則25
  二、犯罪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方法29
  第二章犯罪社會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34
  第一節(jié) 西方犯罪社會學研究的歷史階段34
  一、萌芽階段(19世紀以前)34
  二、形成階段(19世紀)35
  三、成熟階段(20世紀)40
  第二節(jié) 西方犯罪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流派42
  一、結構功能學派43
  二、社會解組學派45
  三、社會控制學派46
  四、沖突學派47
  五、社會學習學派49
  六、亞文化學派50
  七、標簽學派52
  八、日常生活方法學派53
  第三節(jié) 中國的犯罪社會學研究53
  一、舊中國的犯罪學和犯罪社會學54
  二、新中國的犯罪社會學54
  第三章 犯罪現象論(一)57
  第一節(jié) 犯罪現象的統計規(guī)律57
  第二節(jié) 犯罪現象研究的新范式65
  一、線性因果觀點68
  二、統計因果觀點69
  三、系統因果觀點69
  第三節(jié) 當代中國的犯罪現象83
  序言犯罪問題是個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千百年來始終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相隨相伴,如影隨形,它們像幽靈一樣無日無時不在,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可以說,犯罪和犯罪問題是社會的產物,因此,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從社會學的角度對犯罪和犯罪問題進行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作者萌發(fā)撰寫《犯罪社會學》一書,是基于教學的需要。試圖通過教材建設,將反人類社會的行為——犯罪行為納入到一定視覺與理論框架內加以分析與批判,希望將對這類行為的批判研究知識化、系統化、規(guī)范化,給予學生分析問題的正確立場與方法。愿望歸愿望,能否實現,寄希望于專家的評判,教學實踐的檢驗。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自慰的,多年的想法終于成行了,希望對學科建設有所貢獻。
  《犯罪社會學》主要研究不法的犯罪行為。這是社會學中社會控制研究領域一個重要的分支。西方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于19世紀,在進入20世紀后逐漸理論化和系統化,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犯罪行為是越軌行為最為嚴重的一種行為,該行為既違反社會公德準則和規(guī)范,也違反國家的法律制度,嚴重影響社會的公共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
  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犯罪行為是觀察人類社會變遷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視角。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社會系統某部分出現問題就會影響社會機體的良性運行。犯罪是社會機體上固有的毒瘤,只要有適應的條件,毒瘤就會在社會機體內膨脹、擴展、蔓延。基于這樣的理論思考,教材注重對犯罪行為的源流、現象、原因、特征及其規(guī)律進行系統地分析;教材還從信息論、控制論、治理論的多角度闡釋扼制犯罪行為、犯罪現象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及其路徑與方法。犯罪現象是可以控制在適度范圍,但不可能消滅。所以,對越軌行為與犯罪行為的控制、預防、治理是一個永不能懈怠的持久戰(zhàn)。
    《犯罪社會學》一書是2009年初完稿,由于各種原因書稿封存未出版,書稿里的一些數據、案例現在看來可能頗顯陳舊,但作者細細讀來自覺頗有歷史感,也就放棄了大修大改的想法。我們就以拓展閱讀文獻及其案例的形式完善教材體系。我們期望犯罪社會學在探求犯罪原因和犯罪規(guī)律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逐步成長為一門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學科。
  文摘文化本性論認為,人是動物性與文化性的統一。人的動物性指的是人的肉體部分的本能,人的肉體是一個動物機體,必然具有動物的各種機能,包括飲食、性行為、自私的本能等。人的文化性,是指人的整體活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征。這種特征集中體現在人之活動的超生物性、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上。人的動物性雖然使人具有性欲和自私的特性,但必須承認,同時人又具有控制性欲和反自私或利他人的傾向。也就是說,人不局限于自己的動物機體,不斷用文化事物去補充和擴展這個體系,不斷對外開放,使環(huán)境因素轉換到人的世界中。人類的健康發(fā)展就是要逐步強化人的文化性,弱化其動物性。如果某些人無視文化對動物性的限制、改造,只憑私欲去行事,使其固有的動物性得以強化和發(fā)展,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導致違法和犯罪。因此可以說,一部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文化性逐步克服動物性的歷史。
  





上一本:中國會展業(yè)發(fā)展十講 下一本:徐復觀全集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犯罪社會學的作者是夏玉珍,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