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平果縣甘桑遺址上發(fā)現(xiàn)的石刻文字或可上溯至先秦時期的駱越文化階段。對甘桑石刻文的研究表明,其文字表達已具備一定的圖像敘事,包含著未解的歷史文化信息,甘桑石刻文化所屬的右江河谷古文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基因代碼,對石刻文字敘事的解讀將對中國古文字史和壯族先民文化史有一定影響。 通過對甘桑石刻文進行深入的圖像及其文化傳統(tǒng)考察,能夠發(fā)現(xiàn),甘桑石刻文是一種起源于先秦的古文字,具有豐富的表意功能,有基本成熟的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文字產(chǎn)生年代與甲骨文基本并行,從其中一些石塊上可以讀出少量的類似甲骨文的文字符號。刻畫的年代約為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因為文字很初是刻在隨處可得的石片上,到后來逐漸刻在磨制得很好規(guī)則的精美石鏟和石錛等石器上,推測刻劃文字的部落中有來自中原地區(qū)的族群,他們逐漸融入古駱越族群之中。甘桑石刻文是古駱越民族共同的母語文字。 李志強著的《平果甘桑石刻文圖像敘事(摹本及字符集)》是繼暨南大學班弨的《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一書之后,研究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又一力作。本書收集了班弨一書沒有收集的石刻文字共16000個左右,圖片186張。本書對進一步研究甘桑石刻文,對研究中國古文字史和壯族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