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中“問題行為學生”作為社會建構的結果,是在課堂教學中被教師認為違反一定社會化標準的學生。本書通過比較研究發(fā)現,中美課堂“問題行為學生”的不同之處體現了中國“倫理型群體取向”與美國“契約型個體取向”的社會化模式差異,但兩者的共同之處反映了當前課堂教學在實現學生社會化過程中面臨的兩大難題:課堂教學如何適應家庭、社區(qū)、網絡媒體等其他社會化方式的變化,如何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當我國傳統社會化模式遭遇多元文化沖擊時,課堂教學要更好地促進學生社會化,就要有限度的開放知識邊界和社會邊界,關注學生現實生活,改變學生課堂參與方式,重塑教師權威。 中美課堂實地考察研究的一手資料,對相關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