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著研究位于認知語言學與語言哲學的交叉地帶,以理論建構為導向、以語料分析為基礎,重新定義了死隱喻并建構了死隱喻理論體系;诖罅空Z料分析,作者探討了死隱喻的實質、特征、分類、隱喻性消逝的動因及死隱喻復活等現(xiàn)象,構擬了“概念沉積說”及“多義詞語義擴展說”兩個理論假設。本專著的貢獻在于其昭示了極為重要卻被長期忽視的事實:隱喻之所以重要,不僅在于它們具有鮮活的隱喻性,而更在于它們死后轉化為慣常概念和日常語言,豐富、擴展了人類賴以思維的概念體系和人類賴以言說的語言系統(tǒng)。隱喻死亡之日是概念出生之時,隱喻消逝的地方就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新起點。在這個意義上,隱喻的死亡無疑是一次向死而生、死后方生的生命超越之旅。 本書的基本貢獻在于從靜態(tài)、動態(tài)的角度對死隱喻現(xiàn)象的性質、特征、死亡動因、來生轉換等等重要話題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考察與論述。試圖建立的死隱喻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首先,采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性質的原理,重新界定了死隱喻,認為死隱喻與隱喻之間存在著質的差異,死隱喻不再是隱喻。與此同時,“隱喻生命連續(xù)體”的敘述又強調了隱喻性是一個程度性概念,隱喻性的消退是漸變的過程,隱喻不會在一夜之間突然死亡。這就消解了既往研究中隱喻與死隱喻在質、量區(qū)分上的對立,既從性質上區(qū)分了隱喻和死隱喻,又沒有割斷二者漸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其次,既往研究研究的視角不夠開放多元,通常僅晦暗地描述死隱喻的某一兩個特點,尚無研究者系統(tǒng)提煉、歸納、總結死隱喻的特性。本研究則提煉出了死隱喻的諸多特性,從失源性、規(guī)約性、字面性、無意識處理、語境獨立等方面對死隱喻的存在狀態(tài)進行探討。再次,本書首次嘗試性地提出隱喻死亡的雙層性(duality):隱喻死亡同時在認知與語言層面發(fā)生,死隱喻不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語言現(xiàn)象。概念與日常語言在死隱喻的框架內(nèi)構成了“實現(xiàn)”與“表征”的關系。死隱喻首先是概念性的,是思維認知層面的程式化、去隱喻化導致語言表達式固化、字面化。*后,如果說既往研究更多地強調“死”的“毀滅性”意義,那么本書則挖掘出了死隱喻中的“建設性”。并未將死亡視為了隱喻生命的終點,直面了“隱喻死亡后究竟轉化為了什么”這一問題,認為概念及多義詞的義項是隱喻死亡的來生形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