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3年間,埃里克森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受眾做了多場演講。事后埃里克森選取了其中的六篇演講稿,并在夫人瓊·埃里克森的幫助下,對其進行了修訂和擴展,以《洞見與責任》為名出版。具體來看,在《洞見與責任》一書中,作者探討了如下主題:(1)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淵源;(2)臨床證據的本質;(3)自愿或被迫遷移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影響;(4)生命各個階段的關鍵力量——希望、意志、目的、能力、真誠、愛、關懷、智慧——的發(fā)端與發(fā)展;(5)心理現(xiàn)實與歷史真實的關系;(6)時代對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與誤用。盡管這是六個不同的主題,但它們卻共同回答了精神分析對于研究人類心靈的意義以及在當今科技時代和工業(yè)社會的任務。《洞見與責任》一書是“世圖心理”大師彩虹書系的第14本。這套叢書是“世圖心理”自2014年起隆重推出的一套大師系列叢書,旨在讓每位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走近大師經典。“世圖心理”目前已出版包括榮格、埃里克森、科胡特、弗洛姆、霍妮、馬斯洛、羅杰斯等心理學大師著作在內的13本叢書,2017年還將推出本書作者埃里克森的成名之作——《童年與社會》,敬請期待! 本書是愛利克·埃里克森呈遞給安娜·弗洛伊德的一張完美答卷。在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師之前,埃里克森曾接受了安娜·弗洛伊德數(shù)年的精神分析訓練。安娜·弗洛伊德在諸多方面發(fā)展了父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這對埃里克森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當埃里克森成長為一名富有洞見與責任的精神分析師后,1964年,他在這本《洞見與責任》的開頭寫下了“致安娜·弗洛伊德”——這也是一本不是“致瓊·埃里克森”的書——以表達對她的感激之情。在編者看來,如果說《童年與社會》是埃里克森的奠基之作,那么這本《洞見與責任》則是埃里克森的“炫技之作”。本書燒腦指數(shù)令人發(fā)指,建議潛心研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