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的經典名篇。它對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各種重大問題,如天皇制、思想的雜居性、傳統(tǒng)與現代化、革命……等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放到整個日本思想史的廣闊視野下來討論,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結構性特征,對我們了解日本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提供了重要參考。
作者簡介 丸山真男(1914-1996)日本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學者。1950年至1971年任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并獲得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分別授予的名譽法學博士和名譽文學博士稱號;1974年成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其重要著作有:《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1952年)、《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1956年-1957年)、《日本的思想》(1961年)!稇(zhàn)中與戰(zhàn)后之間》(1976年)、《從后衛(wèi)的位置出發(fā)》(1982年)、《讀(文明論概略)》(1986年),《忠誠與叛逆——轉型期日本的精神狀態(tài)》(11992年)、《丸山真男集》(全16卷、別卷1,1995-1997年),《丸山真男座談》(全9卷,1956年起出版)以及《丸山真舅講義錄》(7卷。1998年)。
目錄: 《日本的思想》譯文凡例 中譯本《日本的思想》序文(平石直昭) 前言 日本思想史的概括性研究為何貧乏 日本缺乏思想的坐標軸 自我認識的意義 所謂“傳統(tǒng)”思想與“外來”思想 開國的意義所在 一 無構造的“傳統(tǒng)”(一)——思想繼起的方式 無構造的“傳統(tǒng)”(二)——思想受容的方式 倒逆語與反義語的功能轉換 意識形態(tài)揭露的早熟性登場 作為無構造傳統(tǒng)原型的固有信仰 思想評價上的“進化論” 二 作為近代日本機軸的“國體”的創(chuàng)立 “國體”中臣民的無限責任 “國體”對精神內部的滲透性 三 天皇制下的無責任體系 明治憲法體制中的最終判定權問題 對作為虛構的制度及其局限性的自覺認識 近代日本的制度和共同體 合理化的下降和共同體心情的上升 制度化的進展與“人情”的矛盾 四 兩種思考方式的對立 實感信仰的問題 日本的馬克思主義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理論信仰的產生 理論的無限責任與無責任 結語 譯后記(劉岳兵) 跋(區(qū)建英) 附錄:丸山真男相關論著三篇 一、關于思想史的思考方法——類型、范圍、對象 二、幕末維新的知識分子 三、福澤、內村、天心——歐化與近代日本的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