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牛津比較政治學手冊


作者:羅伯特·E.戈定     整理日期:2017-02-18 10:45:46


  本書致力于通過多種研究方法如不同國家及地區(qū)的政治狀況、歷史角度等構建較為系統(tǒng)的比較政治學理論,共包括八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導論;第二部分理論與方法,主要從歷史角度及案例分析角度進行研究;第三部分國家與國家形成的認同,主要講國家的形成、國家的合法性、公民對國家的認同以及民族沖突;第四部分政治制度與轉變,主要研究了民主的形成以及與公民文化的關系;第五部分政治不穩(wěn)定性與政治沖突,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示威運動;第六部分群眾運動的轉移,主要研究政黨與選舉制度;第七部分政治要求的處理,主要研究分權、聯(lián)邦主義理論;第八部分比較視角中的政府治理,主要進行不同制度國家間的比較;索引。

作者簡介
  《牛津比較政治學手冊》由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杜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近50位比較政治學領域的專家合著而成,絕大多數(shù)撰稿人都是活躍在美國比較政治學研究第一線的代表性學者。
  譯者唐士其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目錄:

目錄
  第一部分第一章導論
  一、理論和方法
  二、國家、國家形成與政治同意
  三、政治制度及其變遷
  四、政治動蕩與政治沖突
  五、大眾政治動員
  六、處理政治訴求
  七、比較視野中的治理
  八、前瞻
  第二部分
  理論與方法第二章多重因果、環(huán)境約束與內生性
  一、引言
  二、觀察對象與信息缺乏的問題:定性還是定量?
  三、多重因果:幾乎什么事都很重要
  四、環(huán)境約束:幾乎任何因素的作用都取決于其他所有因素的影響
  五、內生性:幾乎任何因素都是其他幾乎所有因素的原因
  六、結論:環(huán)境很重要,所以對其進行建模!
  第三章歷史研究與比較政治學
  一、因果分析方法
  二、時間分析方法
  三、使用歷史數(shù)據(jù)
  四、結論
  第四章案例研究:性質與目的
  一、定義
  二、案例研究的長項:案例研究與跨案例研究的對比0
  三、提出與檢驗假設0
  四、內部與外部有效性
  五、因果機制與因果效應
  六、命題范圍的深度與廣度
  七、案例的異質性與同質性
  八、因果聯(lián)系的強與弱
  九、有效變動的多與少
  十、可得數(shù)據(jù)的集中與分散
  十一、結論
  第五章田野調查
  一、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二、田野調查中的案例比較
  三、自然和田野實驗
  四、不同方法的結合
  五、田野調查面臨的挑戰(zhàn)
  六、結論
  第六章比較政治科學可能嗎?
  一、引言
  二、問題
  三、數(shù)據(jù)類型
  四、可能的誤差
  五、歷史研究
  六、結論
  第七章從案例研究到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的一種策略
  一、認識的不同形式
  二、例證
  三、離開樣本
  四、結論
  第八章集體行動理論
  一、會影響集體行動可能性的結構變量
  二、探索更具普遍性的人類行為理論
  三、使結構變量與人際關系的核心要素相聯(lián)系
  四、結論
  第三部分
  國家和國家形成——政治同意第九章戰(zhàn)爭、貿易和國家的形成
  一、導論
  二、國家形成的動力機制
  三、差異與選擇
  四、國家形成與政體類型
  五、現(xiàn)代的國家形成和國家失敗
  六、帝國的制度遺產
  第十章服從、同意和合法性
  一、概念背景
  二、神權合法性
  三、契約合法性
  四、結果主義的合法性
  五、權威與支配
  六、總結和評論
  第十一章民族認同
  一、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定義問題
  二、民族主義興起的歷史解釋
  三、民族主義的類型及其政治影響
  四、結論
  第十二章族群與族群沖突
  一、概念
  二、不同的研究傳統(tǒng)
  三、結論
  第四部分
  政治制度及其變遷第十三章大眾信仰與民主制度
  一、導論
  二、一致性理論
  三、民主與威權人格
  四、民主發(fā)展的心理學理論
  五、公民文化研究的影響
  六、對個人主義謬誤的忽視
  七、對生態(tài)謬誤的誤解
  八、個人層面信仰之間的累積關系
  九、有關大眾民主化信仰的研究
  十、大眾信仰與制度
  十一、結論
  第十四章什么導致了民主化?
  一、過程研究:什么導致了發(fā)展與民主的相關性?
  二、精英與公民策略互動的民主化模型
  三、區(qū)分各不相同的民主化
  四、結論
  第十五章民主化和公民文化
  一、從文化到公民文化
  二、積累知識面臨的挑戰(zhàn)
  三、對關鍵變量重新界定
  四、社會資本:研究公民文化的新路徑?
  五、結論
  第十六章獨裁統(tǒng)治:不同的分析路徑
  一、導論
  二、獨裁者的行為
  三、民主與獨裁
  四、結論
  第五部分
  政治不穩(wěn)定與政治沖突第十七章反思革命:新托克維爾主義的視角
  一、定義革命
  二、現(xiàn)代化與革命
  三、人口與革命
  四、關鍵因素:國家的現(xiàn)代化
  五、國家現(xiàn)代化在何時引發(fā)革命?
  六、開放和封閉的結果
  七、結論
  第十八章內戰(zhàn)
  一、什么是內戰(zhàn)?為何研究內戰(zhàn)?
  二、宏觀發(fā)現(xiàn)與爭論
  三、鄉(xiāng)村維度
  四、戰(zhàn)爭的發(fā)端與沖突的類型
  五、未來的研究議程
  第十九章抗爭政治與社會運動
  一、抗爭政治
  二、抗爭劇的劇情與劇目
  三、社會運動
  四、抗爭的動力機制
  五、機制與過程
  六、抗爭、運動與民主
  七、抗爭政治中的北方和南方
  八、政治暴力與社會運動
  九、抗爭政治的未來
  十、運動社會
  十一、抗爭政治的結果
  十二、全球化與抗爭政治
  第二十章全球抗議運動的機制
  一、引言
  二、宏觀層次的機制
  三、中觀層次的機制
  四、微觀層次的機制
  五、結論
  第六部分
  大眾政治動員第二十一章政黨和政黨制度的產生
  一、問題:什么政黨,哪種政黨制度?
  二、當前的理論研究
  三、關于政黨制度形成的理論:分析步驟
  四、歷史解釋
  第二十二章政黨制度
  一、政黨制度的概念
  二、不同的政黨制度
  三、靜態(tài)比較:政黨體制中的策略選擇
  四、政黨體制的歷史變遷
  五、結論
  第二十三章選民與政黨
  一、政黨—選民關系重組或解體
  二、選民政策偏好的變化
  三、政黨—選民關系的組織性變化
  四、選舉競爭、組織變化以及傳統(tǒng)政黨的表現(xiàn)
  五、結論
  第二十四章新興民主國家的政黨與選民
  一、新興民主國家的選民動員:挑戰(zhàn)的強度
  二、通過選民動員策略解釋政黨歸屬
  三、綱領、個人能力或施惠:制度與結構的作用
  四、從結構和制度到策略:政黨競爭、結構變化和政治代表之間的聯(lián)系
  五、結論
  第二十五章政治中的裙帶關系
  一、定義
  二、裙帶關系研究的兩次浪潮
  三、裙帶關系與誠信
  四、受惠者:鐵桿支持者還是搖擺不定的選民?
  五、原因與后果
  六、結論
  第二十六章政治行動主義: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
  一、政治參與的標準社會心理學模型
  二、投票結果與規(guī)則的重要性
  三、政黨:成員不斷減少的組織
  四、社會資本、自發(fā)團體與社會信任
  五、結果導向的行動主義的興起
  六、結論:未來的研究議程
  第七部分
  處理政治需求第二十七章政治偏好的聚集與代表
  一、導論
  二、社會選擇分析的挑戰(zhàn)
  三、代議民主和偏好聚集的條件
  四、偏好聚集與多重議題的一致性
  五、作為偏好聚集的單維議題一致性
  六、以選票反映偏好:偏好聚集與票決一致性
  七、結論
  第二十八章選舉體系
  一、選舉體系為何重要
  二、對選舉體系的研究
  三、杜維吉爾議題的宏觀層面
  四、宏觀問題
  五、選舉體系是政治科學的核心嗎?
  第二十九章分權
  一、導論
  二、定義
  三、分權與政府的“決斷性”和“堅定性”
  四、內閣:分權研究中“缺失的一環(huán)”
  五、政體危機:該歸咎于分權嗎?
  六、分權、代表性與回應制
  七、結論
  第三十章比較司法政治
  一、導論
  二、司法獨立的含義
  三、對司法獨立的解釋
  四、現(xiàn)實中的政治分裂
  五、獨立性的經(jīng)驗測量
  六、結論
  第三十一章聯(lián)邦制
  一、定義聯(lián)邦制
  二、聯(lián)邦制的影響:應對幻滅
  三、聯(lián)邦起源重探
  四、結論
  第三十二章聯(lián)盟理論和政府形成
  一、聯(lián)盟談判、政府形成和代議民主
  二、穩(wěn)定的還是暫時的聯(lián)盟?
  三、政府類別
  四、談判理論與政府形成
  五、對聯(lián)盟形成和政府類別的解釋
  六、參政
  七、結論
  第八部分
  比較視野下的治理第三十三章經(jīng)濟和投票比較研究
  一、美國理性經(jīng)濟投票研究的理論遺產
  二、美國理性經(jīng)濟投票研究的經(jīng)驗遺產
  三、比較經(jīng)濟投票中的未解之謎
  四、希望之地:多國比較研究?
  五、經(jīng)濟投票:一種人為的測量結果嗎?
  六、調適回溯性模型
  七、理性以及對經(jīng)濟投票的再思考
  八、總結
  第三十四章環(huán)境約束下的政治預算周期
  一、環(huán)境約束下的政治預算周期:理論與證據(jù)
  二、數(shù)據(jù)、方法和結果
  三、測量結果
  四、結論:回應與執(zhí)行
  第三十五章全球視野下的福利國家
  一、基礎性結構條件:工業(yè)化和經(jīng)濟開放程度
  二、權力資源的視角
  三、跨階級聯(lián)盟
  四、國家中心的視角
  五、結論
  第三十六章不良民主國家的不良表現(xiàn)
  一、窮國以及其政策
  二、解釋民主與增長關系中的含混之處
  三、政治市場的不完善以及不同的民主表現(xiàn)
  四、信任、民主化及歷史的作用
  五、信任及民主研究中的未解之謎
  六、政治市場其他方面的不完善性:信息不完全
  七、結論
  第三十七章回應與政府的存續(xù)
  一、導論
  二、選舉與對政治家的回溯式控制
  三、一些經(jīng)驗證據(jù)
  四、回應論的局限
  五、非選舉的威脅:選民對政治家
  六、結論
  第三十八章經(jīng)濟轉型與比較政治
  一、經(jīng)濟轉型
  二、中層理論與經(jīng)濟改革:政體類別
  三、利益集團:好贏家、壞贏家,以及經(jīng)濟改革
  四、治理、國家角色與經(jīng)濟改革
  五、歐洲聯(lián)盟
  六、中層理論與因果聯(lián)系的深度
  七、結論和未來研究的領域
  譯后記





上一本:制造大片 下一本:機械宇宙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牛津比較政治學手冊的作者是羅伯特·E.戈定,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