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致力于通過多種研究方法如不同國家及地區(qū)的政治狀況、歷史角度等構建較為系統(tǒng)的比較政治學理論,共包括八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導論;第二部分理論與方法,主要從歷史角度及案例分析角度進行研究;第三部分國家與國家形成的認同,主要講國家的形成、國家的合法性、公民對國家的認同以及民族沖突;第四部分政治制度與轉變,主要研究了民主的形成以及與公民文化的關系;第五部分政治不穩(wěn)定性與政治沖突,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示威運動;第六部分群眾運動的轉移,主要研究政黨與選舉制度;第七部分政治要求的處理,主要研究分權、聯(lián)邦主義理論;第八部分比較視角中的政府治理,主要進行不同制度國家間的比較;索引。
作者簡介 《牛津比較政治學手冊》由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杜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近50位比較政治學領域的專家合著而成,絕大多數(shù)撰稿人都是活躍在美國比較政治學研究第一線的代表性學者。 譯者唐士其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目錄:
目錄 第一部分第一章導論 一、理論和方法 二、國家、國家形成與政治同意 三、政治制度及其變遷 四、政治動蕩與政治沖突 五、大眾政治動員 六、處理政治訴求 七、比較視野中的治理 八、前瞻 第二部分 理論與方法第二章多重因果、環(huán)境約束與內生性 一、引言 二、觀察對象與信息缺乏的問題:定性還是定量? 三、多重因果:幾乎什么事都很重要 四、環(huán)境約束:幾乎任何因素的作用都取決于其他所有因素的影響 五、內生性:幾乎任何因素都是其他幾乎所有因素的原因 六、結論:環(huán)境很重要,所以對其進行建模! 第三章歷史研究與比較政治學 一、因果分析方法 二、時間分析方法 三、使用歷史數(shù)據(jù) 四、結論 第四章案例研究:性質與目的 一、定義 二、案例研究的長項:案例研究與跨案例研究的對比0 三、提出與檢驗假設0 四、內部與外部有效性 五、因果機制與因果效應 六、命題范圍的深度與廣度 七、案例的異質性與同質性 八、因果聯(lián)系的強與弱 九、有效變動的多與少 十、可得數(shù)據(jù)的集中與分散 十一、結論 第五章田野調查 一、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二、田野調查中的案例比較 三、自然和田野實驗 四、不同方法的結合 五、田野調查面臨的挑戰(zhàn) 六、結論 第六章比較政治科學可能嗎? 一、引言 二、問題 三、數(shù)據(jù)類型 四、可能的誤差 五、歷史研究 六、結論 第七章從案例研究到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的一種策略 一、認識的不同形式 二、例證 三、離開樣本 四、結論 第八章集體行動理論 一、會影響集體行動可能性的結構變量 二、探索更具普遍性的人類行為理論 三、使結構變量與人際關系的核心要素相聯(lián)系 四、結論 第三部分 國家和國家形成——政治同意第九章戰(zhàn)爭、貿易和國家的形成 一、導論 二、國家形成的動力機制 三、差異與選擇 四、國家形成與政體類型 五、現(xiàn)代的國家形成和國家失敗 六、帝國的制度遺產 第十章服從、同意和合法性 一、概念背景 二、神權合法性 三、契約合法性 四、結果主義的合法性 五、權威與支配 六、總結和評論 第十一章民族認同 一、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定義問題 二、民族主義興起的歷史解釋 三、民族主義的類型及其政治影響 四、結論 第十二章族群與族群沖突 一、概念 二、不同的研究傳統(tǒng) 三、結論 第四部分 政治制度及其變遷第十三章大眾信仰與民主制度 一、導論 二、一致性理論 三、民主與威權人格 四、民主發(fā)展的心理學理論 五、公民文化研究的影響 六、對個人主義謬誤的忽視 七、對生態(tài)謬誤的誤解 八、個人層面信仰之間的累積關系 九、有關大眾民主化信仰的研究 十、大眾信仰與制度 十一、結論 第十四章什么導致了民主化? 一、過程研究:什么導致了發(fā)展與民主的相關性? 二、精英與公民策略互動的民主化模型 三、區(qū)分各不相同的民主化 四、結論 第十五章民主化和公民文化 一、從文化到公民文化 二、積累知識面臨的挑戰(zhàn) 三、對關鍵變量重新界定 四、社會資本:研究公民文化的新路徑? 五、結論 第十六章獨裁統(tǒng)治:不同的分析路徑 一、導論 二、獨裁者的行為 三、民主與獨裁 四、結論 第五部分 政治不穩(wěn)定與政治沖突第十七章反思革命:新托克維爾主義的視角 一、定義革命 二、現(xiàn)代化與革命 三、人口與革命 四、關鍵因素:國家的現(xiàn)代化 五、國家現(xiàn)代化在何時引發(fā)革命? 六、開放和封閉的結果 七、結論 第十八章內戰(zhàn) 一、什么是內戰(zhàn)?為何研究內戰(zhàn)? 二、宏觀發(fā)現(xiàn)與爭論 三、鄉(xiāng)村維度 四、戰(zhàn)爭的發(fā)端與沖突的類型 五、未來的研究議程 第十九章抗爭政治與社會運動 一、抗爭政治 二、抗爭劇的劇情與劇目 三、社會運動 四、抗爭的動力機制 五、機制與過程 六、抗爭、運動與民主 七、抗爭政治中的北方和南方 八、政治暴力與社會運動 九、抗爭政治的未來 十、運動社會 十一、抗爭政治的結果 十二、全球化與抗爭政治 第二十章全球抗議運動的機制 一、引言 二、宏觀層次的機制 三、中觀層次的機制 四、微觀層次的機制 五、結論 第六部分 大眾政治動員第二十一章政黨和政黨制度的產生 一、問題:什么政黨,哪種政黨制度? 二、當前的理論研究 三、關于政黨制度形成的理論:分析步驟 四、歷史解釋 第二十二章政黨制度 一、政黨制度的概念 二、不同的政黨制度 三、靜態(tài)比較:政黨體制中的策略選擇 四、政黨體制的歷史變遷 五、結論 第二十三章選民與政黨 一、政黨—選民關系重組或解體 二、選民政策偏好的變化 三、政黨—選民關系的組織性變化 四、選舉競爭、組織變化以及傳統(tǒng)政黨的表現(xiàn) 五、結論 第二十四章新興民主國家的政黨與選民 一、新興民主國家的選民動員:挑戰(zhàn)的強度 二、通過選民動員策略解釋政黨歸屬 三、綱領、個人能力或施惠:制度與結構的作用 四、從結構和制度到策略:政黨競爭、結構變化和政治代表之間的聯(lián)系 五、結論 第二十五章政治中的裙帶關系 一、定義 二、裙帶關系研究的兩次浪潮 三、裙帶關系與誠信 四、受惠者:鐵桿支持者還是搖擺不定的選民? 五、原因與后果 六、結論 第二十六章政治行動主義: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 一、政治參與的標準社會心理學模型 二、投票結果與規(guī)則的重要性 三、政黨:成員不斷減少的組織 四、社會資本、自發(fā)團體與社會信任 五、結果導向的行動主義的興起 六、結論:未來的研究議程 第七部分 處理政治需求第二十七章政治偏好的聚集與代表 一、導論 二、社會選擇分析的挑戰(zhàn) 三、代議民主和偏好聚集的條件 四、偏好聚集與多重議題的一致性 五、作為偏好聚集的單維議題一致性 六、以選票反映偏好:偏好聚集與票決一致性 七、結論 第二十八章選舉體系 一、選舉體系為何重要 二、對選舉體系的研究 三、杜維吉爾議題的宏觀層面 四、宏觀問題 五、選舉體系是政治科學的核心嗎? 第二十九章分權 一、導論 二、定義 三、分權與政府的“決斷性”和“堅定性” 四、內閣:分權研究中“缺失的一環(huán)” 五、政體危機:該歸咎于分權嗎? 六、分權、代表性與回應制 七、結論 第三十章比較司法政治 一、導論 二、司法獨立的含義 三、對司法獨立的解釋 四、現(xiàn)實中的政治分裂 五、獨立性的經(jīng)驗測量 六、結論 第三十一章聯(lián)邦制 一、定義聯(lián)邦制 二、聯(lián)邦制的影響:應對幻滅 三、聯(lián)邦起源重探 四、結論 第三十二章聯(lián)盟理論和政府形成 一、聯(lián)盟談判、政府形成和代議民主 二、穩(wěn)定的還是暫時的聯(lián)盟? 三、政府類別 四、談判理論與政府形成 五、對聯(lián)盟形成和政府類別的解釋 六、參政 七、結論 第八部分 比較視野下的治理第三十三章經(jīng)濟和投票比較研究 一、美國理性經(jīng)濟投票研究的理論遺產 二、美國理性經(jīng)濟投票研究的經(jīng)驗遺產 三、比較經(jīng)濟投票中的未解之謎 四、希望之地:多國比較研究? 五、經(jīng)濟投票:一種人為的測量結果嗎? 六、調適回溯性模型 七、理性以及對經(jīng)濟投票的再思考 八、總結 第三十四章環(huán)境約束下的政治預算周期 一、環(huán)境約束下的政治預算周期:理論與證據(jù) 二、數(shù)據(jù)、方法和結果 三、測量結果 四、結論:回應與執(zhí)行 第三十五章全球視野下的福利國家 一、基礎性結構條件:工業(yè)化和經(jīng)濟開放程度 二、權力資源的視角 三、跨階級聯(lián)盟 四、國家中心的視角 五、結論 第三十六章不良民主國家的不良表現(xiàn) 一、窮國以及其政策 二、解釋民主與增長關系中的含混之處 三、政治市場的不完善以及不同的民主表現(xiàn) 四、信任、民主化及歷史的作用 五、信任及民主研究中的未解之謎 六、政治市場其他方面的不完善性:信息不完全 七、結論 第三十七章回應與政府的存續(xù) 一、導論 二、選舉與對政治家的回溯式控制 三、一些經(jīng)驗證據(jù) 四、回應論的局限 五、非選舉的威脅:選民對政治家 六、結論 第三十八章經(jīng)濟轉型與比較政治 一、經(jīng)濟轉型 二、中層理論與經(jīng)濟改革:政體類別 三、利益集團:好贏家、壞贏家,以及經(jīng)濟改革 四、治理、國家角色與經(jīng)濟改革 五、歐洲聯(lián)盟 六、中層理論與因果聯(lián)系的深度 七、結論和未來研究的領域 譯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