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臨床醫(y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


作者:生前預囑推廣協(xié)會     整理日期:2015-11-29 20:06:38

用敘事醫(yī)學理論指導醫(yī)患溝通已經(jīng)成為國外人文醫(yī)學的熱點。這一全新理念研究及實踐在我國還鮮有開啟。為推動敘事醫(yī)學理念及實踐的普及,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xié)會與*國醫(yī)學論壇報社就此話題,組成的編輯團隊歷時一年半,到**各大醫(yī)院的臨床**線,記錄醫(yī)生的心聲;所有接受采訪的醫(yī)生,講述了他們心中*難忘的病人或醫(yī)療事件,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發(fā)生的,每一個故事都還原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生死現(xiàn)場。生前預囑推廣協(xié)會、*國醫(yī)學論壇報社編著的《死亡如此多情(ⅱ百位臨床醫(y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是繼之前出版的《死亡如此多情1――百位臨床醫(y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后的第二本書,書中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情感,病人與家人間的親情,與朋友間的友情,與醫(yī)生間的情感;故事的篇幅雖然都不長,但其蘊含的強大的敘事能力令人動容。
  作者簡介:
  生前預囑推廣協(xié)會:2006年,一批由政府工作人員、醫(yī)學界和學術界人士組成的志愿者建立的一個專門探討死亡問題的公益網(wǎng)站:“選擇與尊嚴”;2013年,該協(xié)會已獲得北京民政局批準,在北京市衛(wèi)生局主管下開展業(yè)務;協(xié)會通過推廣使用“生前預囑”,讓更多人知道,在生命盡頭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tǒng)以保持尊嚴是一種權利。
  中國醫(yī)學論壇報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與美國Arthur M.Sackler(賽克勒)基金會的合作項目之一。周報,4開48版,彩色膠印,發(fā)行量目前每期15萬份,是國內(nèi)發(fā)行量最大、讀者數(shù)量最多的臨床學專業(yè)報紙。  序我的死亡誰做主?
  引讀故事
  引一千風之歌的回響
  引二不一定非得重于泰山
  引三陪陪那個受傷的“人”
  我能抱一下你嗎?
  一位父親的無助
  我不想再這樣
  就讓他走吧
  那一回,我由醫(yī)師變成護工
  我們還在按壓
  把遺體帶回醫(yī)院“搶救”
  參悟“大師”
  有尊嚴地帶瘤生存
  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臨終生活序 我的死亡誰做主?
  引讀故事
  引一 千風之歌的回響
  引二 不一定非得重于泰山
  引三 陪陪那個受傷的“人”
  我能抱一下你嗎?
  一位父親的無助
  我不想再這樣
  就讓他走吧
  那一回,我由醫(yī)師變成護工
  我們還在按壓
  把遺體帶回醫(yī)院“搶救”
  參悟“大師”
  有尊嚴地帶瘤生存
  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臨終生活
  也許他已經(jīng)在天國了
  遠方的“親人”
  逝去的21歲生命
  她的堅強給了我們信心
  生命盡頭的臨終關懷
  終于等到兒子了
  死,一定在家中
  回家
  我們和患者都不輕言放棄
  讓醫(yī)生震撼的生命奇跡
  她說,不了
  你怎么就走了呢?
  追悔莫及的兒子
  一束玫瑰花
  一句不該說的話
  我們沒有錯
  千里奔波一場空
  衣帶漸寬終不悔
  不舍母親離去的小女兒
  雙胞胎的吶喊
  必須接受的和能夠改變的
  一個加拿大籍華裔患者
  丈夫?qū)ζ拮诱f
  想起這個病人就會不安
  什么樣的家屬都有
  堅持與放棄
  咱們再去美國度一次蜜月
  撫平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
  浴火重生
  母親的絕望與堅持
  ICU的男護士長
  “二次拔管”的生死較量
  有些生死較量贏不了
  醫(yī)生的努力被一張賬單打敗
  社會沒給他們保障
  妻子的執(zhí)著
  我是不是該安靜地離開
  一個希臘老人臨終的日子
  升華
  癌癥≠死亡
  把我拉出這個旋渦吧!
  野羚羊
  陰婚
  醫(yī)患并肩,戰(zhàn)勝腫瘤
  年輕生命瞬間失去
  病情好轉(zhuǎn)反而不治
  盡力后只剩下無奈和悲傷
  菊靜奶奶
  換別人早沒精神氣兒活了
  未必如此和理想臨終
  告別羅賓遜主教
  我姑娘要是死了,我就炸醫(yī)院
  維持植物生存狀態(tài)
  到最后他還期盼發(fā)明出新藥
  那時明月,那時花香
  奔跑的身影
  看他的背影我很享受
  天堂里沒有白血病
  未完成的遺愿
  活著與死亡的兩難選擇
  新裙子和螢火蟲
  你的眼神
  無數(shù)生命在瞬間失去
  生命中的淡定和從容
  一封永遠無法寄出的信
  回家
  死亡也是一面鏡子
  面對垂危的母親,我該如何抉擇
  生死的選擇,必須尊重病人意愿
  選擇,醫(yī)生的心也在滴血
  死神來了,你怎么辦?
  如秋葉般逝去
  擁抱死亡的方式?
  無常
  若我留在那里,別哭
  總是在安慰的醫(yī)學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情
  延長生命的關愛
  最難面對的是絕癥孩子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sadly
  希望有奇跡
  一晚上兩個年輕生命離去
  她沒有等到早晨
  一滴眼淚從他眼角滑過
  希望
  一個東北女人的北京夢
  我和父親最后的快樂時光
  我與小景
  愛,可能創(chuàng)造奇跡
  另一種讓人刻骨銘心的母愛
  他在她手心寫下“尊嚴”
  相同與不同
  讓我把血放掉吧
  我最怕移植失敗
  一只會笑的兔子
  用真愛做出選擇   彼得是一位記者,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手里攥著那天晚上他的第五杯香檳,興奮地跟我介紹自己:“告訴你,我可不是那種要鉆到貧民窟去報道苦難的記者,報道苦難有什么用?”他對我舉了一下香檳杯,“讓那些自由派的理想主義者去吧。我就留在北京喝這些大使的香檳,他們的信息肯定比貧民窟的老頭要多!”說完他自己哈哈大笑,對自己這種玩世不恭的新聞理念非常自豪。
   我正是彼得說的那種自由派理想者,我的新聞理想就是調(diào)查文學,就是為弱勢群體伸張正義。所以我第一次看見彼得就覺得他很腐敗,是新聞記者中的敗類。
   盡管我知道彼得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記者,但是我還是經(jīng)常去他家吃飯,他有一個漂亮的瑞士老婆,還有非常合口的食品與令人愜意的宴席;席上用的都是要好的外交人員和記者免稅從國外帶進來的上好食材:意大利的帕瑪火腿、法國的新鮮奶酪、挪威的三文魚,有的時候還有俄羅斯的黑魚子醬;這些是頭菜,之后一道為意大利面,很簡單。當然,彼得家的晚宴必須有川流不息的紅酒和香檳。我就是再看不慣彼得,也沒有能力拒絕這樣的晚宴邀請,甚至必須承認,“腐敗”真的挺好吃的。
   彼得那時候收藏了大批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他家里像個畫廊,方力鈞、張曉剛、曾梵志等人的作品都在他的客廳里。但是他并不是那種時刻表示他欣賞這些藝術品的人,有一次在他家,一位畫家問他:“你為什么喜歡我的畫?”
   彼得大笑,把我摟過來說:“你好好把我說的翻譯給他:我從來沒說過我喜歡他的畫,他的畫那么郁悶,我看見就想喝酒打老婆!”他哈哈大笑,還一再囑咐我:“你別糊弄啊,如實說給他聽!奶奶的,我買他的畫是因為以后能很值錢!我根本就不喜歡他的畫!哈哈!”
   當時我似乎更討厭彼得一點的是,這個混蛋不僅沒有任何良心,而且還這么貪婪。但是我不知道為什么,感覺他這種赤裸裸的功利心還挺有魅力的,至少和他在一起沒有乏味的時刻。
   有一年夏天菲律賓火山爆發(fā),彼得受一個歐洲電臺的委托去做實地報道,同時,這個電臺在德國會當場為菲律賓災區(qū)募捐。有一天上午,我接到他的一個電話說,你下午三至五點鐘來我家,幫我個忙。
   我去了,發(fā)現(xiàn)那天不止我一個人,彼得認為信得過的朋友都在那里了,而且大家都在廚房里站著。
   “是這樣哈,”彼得仍然香檳在手,給大家指揮著,在他身邊有一個電臺記者常用的錄音機,他家的電話也挪到廚房里來了,廚房每個灶眼上都燒著一大鍋已經(jīng)開鍋的水,咕嘟咕嘟地冒泡。
   “待會兒電話響了你們就開始叫哈,不要太大聲音,就是有點害怕,好像鍋里的開水要濺到你們身上那樣地叫!彼笓]道。然后他給我們每人發(fā)了一個鍋和鍋蓋,“你們可以偶爾弄點大動靜出來!”他喝了口香檳,“這太他媽的刺激了,你們就是災區(qū)的菲律賓人哈!拜托你們千萬不要說出中文來!”四點鐘,彼得手機響了,是德國電臺打來的,我在他的指揮下跺腳、小聲吶喊、哭泣,憑想象做出各種火山災區(qū)難民的狀況和聲音,而彼得大聲地沖著話筒說:
   “是的,迪特,火山還在發(fā)作,我身邊就是一群難民,他們有的是丟了孩子的父母,也有和父母走散的孩子,很慘……”
   20分鐘后,彼得的菲律賓火山現(xiàn)場報道在他的廚房里順利結(jié)束。我們所有參與報道的人都得到了帕瑪火腿、蘆筍沙拉和意大利面的款待。那天我覺得彼得根本不是一個記者,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混蛋。但是他真的是我認識的最好玩的一個混蛋。
   對了,掛了電話,彼得就往開水里扔了一堆龍蝦,說是犒勞我們這些“菲律賓災民”的。晚上11點,大家酒足飯飽要走的時候,彼得接到德國電臺電話,恭喜他現(xiàn)場采訪非常成功,聽眾們很感動,他們得到100萬德國馬克的捐款。我走的時候,彼得拍拍我的肩膀說:“看見沒有,做點好事挺容易的,不用自找罪受哈!”
   彼得離開中國后不久就中風了,他失去了語言能力―不能說話了,走路也一瘸一拐的。在彼得家吃過飯的人都想幫忙,找針灸大夫、吃中藥,什么都試了。彼得也乖乖地好幾次飛到北京接受治療,每次都沒有什么進展,但是大家都鼓勵他,要他堅持治療。彼得的老婆告訴我們,由于彼得不能工作,他們現(xiàn)在靠賣畫為生,當然他們的投資回報在幾萬倍的空間,所以他們并沒有任何生活困難。在日內(nèi)瓦,他們在湖邊有一個大公寓,彼得每天早上去散步,在湖邊喝一杯咖啡,買張報紙,之后回家自己做午飯。晚上他和老婆還經(jīng)常出去吃飯。他還是很精神,而且非常害怕自己會發(fā)胖。
   彼得就這樣過了六七年后,向老婆提出來要協(xié)議自殺。他老婆和女兒都極力反對。彼得的中風生活比一般人的退休生活舒適,他沒有理由終止生命。彼得的朋友也開始了一次大阻撓,輪流去日內(nèi)瓦勸他不要尋短,甚至那些宗教理念很強的朋友告訴他,如果自殺他就會去地獄的,是違背上帝旨意的。聽說每當有人跟彼得提到上帝的時候,彼得都哈哈大笑,用顫抖的手寫道:
   “我就是要找他算賬去!
   彼得的老婆終于被他說服了,他們給一個國際組織打電話,這個組織是專門執(zhí)行協(xié)議自殺的。據(jù)說自殺當天,這個組織會幫你訂一頓與親人一起的晚餐,之后道別。親人出去以后,這個組織會準備一杯茶,喝了以后就會沒有痛苦地安靜死去。這就是彼得的選擇。
   彼得死后我看見他老婆,問她是怎么被彼得說服的,她說,這個老混蛋認為:死亡是他為自己組織的最后一次晚宴;他必須要活得好玩,如果在活人群里他感覺已經(jīng)不好玩了,那他必須去另外一個世界。
   我不是很贊同彼得的很多觀點,但是我佩服他對自己生命的控制。他的死亡決定很自私,但是彼得一直是活得非常自我的一個人。也不得不說,他的腐敗、謊言和死亡都有一種輕于鴻毛的優(yōu)雅。
   P8-12





上一本:首席高參:長篇小說:11 下一本:忠誠:長篇小說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臨床醫(y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的作者是生前預囑推廣協(xié)會,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