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集》作者羅家倫先生是民國跨政學兩界的重要人物,一生親歷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并與民國政學兩界多有往來。這本《逝者如斯集》半個世紀前由臺灣傳記文學初版,再經(jīng)作羅久芳女士(羅家倫先生之女)親自修訂,并據(jù)羅家倫先生未及完成之口述遺稿補充相關篇目,輯錄其憶往思故之文字三十余篇,以其對時人往事生動翔實之記述,勾勒一個時代之剪影。其逝者如斯,其存念者如斯。 作者簡介: 羅家倫(1897―1969)浙江紹興人,字志希。1917年入北京大學,曾參與發(fā)起組織新潮社,創(chuàng)辦《新潮》月刊,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后赴歐美留學。1926年回國后任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駐印度大使。1950年到臺灣后,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考試院”副院長等職,后病逝于臺灣。著有《科學與玄學》、《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史料考訂》等。 目錄: 前言 輯一對五四運動的一些感想3學術獨立與新清華——民國十七年九月于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就職典禮時演講8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從遷校到發(fā)展15印度國旗的制定和我29 輯二詹天佑先生年譜序39從墨跡中體認到的黃克強先生41三原于右任先生墓表58吳稚暉先生的風格60《吳稚暉先生墨跡》導言63敬悼一代振奇人——張靜江先生67抱任俠之氣存赤子之心——為紀念張溥泉先生而作70和光而不同塵的外交斗士——哀悼郭復初先生73我所認識的戴季陶先生77商山四皓82回憶辜鴻銘先生93從蔡孑民先生致吳稚暉先生函看辛亥武昌起義時留歐革命黨人動態(tài)98偉大與崇高——紀念先師蔡孑民先生107蔡元培先生的風格和遠見110蔣夢麟先生傳略117蔣夢麟先生《西潮》序123朱騮先先生的事跡和行誼125送給適之先生129胡適之先生出任駐美大使的經(jīng)過133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141現(xiàn)代學人丁在君先生的一角144元氣淋漓的傅孟真149書詒天下才我為蒼生哭163狄君武先生遺稿前言171壇坫風凄——憑吊蔣廷黻先生173憶志摩176敬悼劉湛恩先生185懷念尹仲容先生187 《逝者如斯集》前言 《逝者如斯集》的書名,取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論語》里的名言,也就是父親羅家倫先生晚年引用來表達對老友尹仲容先生去世的悼念和感慨。父親是很重感情的人,每逢敬愛的師長和多年的至交去世,總會用生動流暢的文字,寫出他親切的回憶,深摯的感情、敬佩和哀傷,總計有十數(shù)篇。本書從他的《羅家倫先生文存》里選出的30余篇文字中,最多的便屬于這一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抗日期間,他在重慶聽到老校長蔡元培(孑民)先生在香港去世的噩耗,1940年3月公祭日發(fā)表的《偉大與崇高》;還有他在一年內(nèi)失去了兩位北大同窗摯友段錫朋(書詒)和傅斯年(孟真),萬分悲痛中一周內(nèi)寫成兩篇長文。其他追念師友(如辜鴻銘、蔣夢麟、胡適、朱家驊(騮先)、丁文江(在君)、蔣廷黻、徐志摩等)的文章,談的都是他們求學和從事教育工作時期的親身經(jīng)歷。本書選收的雖然大半是關于人的文字,“輯一”中的四篇,卻涉及與父親特別有關的幾個事件和他個人所擔任過的職務,以敘說事件的角度為著眼點。第一篇是他在半世紀后對“五四運動”作出的總結,也是他因病退休前最后一篇有分量的文章。下面的兩篇是關于他擔任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校長的經(jīng)過,呈現(xiàn)出他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為高等教育付出的心血。第五篇是他在駐印度大使任內(nèi)的一件逸事,大概只有當時在場的幾個人才可能記得。1926年父親從歐美游學返抵國門,適逢政局風云突變,意外地參加了北伐陣容,擔任起草文告和接收教育機構的工作。從1927年初開始,他不僅隨軍北上到達北平,也參加了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初期的工作,因而有機會接觸到不少辛亥革命和國民黨的元老,以及來自各方的政治和軍事人物。一年半之后他重新回歸教育界,北上就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但繼續(xù)和于右任、吳稚暉、張繼(溥泉)、戴傳賢(季陶)等位前輩維持了多年的關系。在本書中回憶他們的文字里,仍然流露出他由衷的敬意和感情。另外一篇口述筆記《商山四皓》,是父親1931年追述他對幾位當年風云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觀察和分析,生前未曾發(fā)表。父親晚年在臺灣專心主持搜集、整理與主編近代史料的工作,前后校訂和出版了百余輯文獻,每冊都親自撰寫前言。本書收入黨史會出版的黃興(克強)、吳稚暉墨跡序言和關于蔡元培(孑民)致吳稚暉信函的三篇長文,都是屬于他研究史跡的收獲。在工作范圍以外,父親一生還為人寫過數(shù)十篇序跋類的文字。本書從中收入的三篇是應邀為老師蔣夢麟的《新潮》、老友凌鴻勛(竹銘)的《詹天佑先生年譜》所作的序文,與為北大老友兼同僚狄膺(君武)的遺稿所寫的前言。關于《白石老人自述》的一篇,則包含了回憶和書評的性質。作為一個“新文化運動”的信徒,父親從學生時代開始即采用白話文寫作,下筆快速犀利,1919年起草的“五四運動宣言”,當時只是北京八大院校天安門游行的宣言!拔逅倪\動”這個名詞,則是父親在當年5月26日的一篇文章里首次使用的。以后他即使公開演講或特意安排的口述回憶,記錄下來,或略微加以潤色,都保存著口語的風格。從本書收入的《吳稚暉先生的風格》和紀念傅斯年、段錫朋、辜鴻銘、徐志摩、胡適(出任駐美大使)《商山四皓》等幾篇里,可以看到他長期以來在構思、遣詞和用字方面磨煉的過程,所形成的獨特文體,被公認為“以優(yōu)美而具有豐富的情感著稱”。父親少年時代受過傳統(tǒng)的國學訓練,自幼便隨祖父練習絕句、律詩。進入北大他開始試作新詩,以后除了“作短詩藉紓抑郁”,或“托詩篇以誌爪痕”外,偶爾也會用古體文寫作。本書中的《三原于右任先生墓表》和敬賀于老壽辰的幾首詩,與“送給適之先生”的新詩,可以代表他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逝者如斯集》內(nèi)各篇章完稿的年代,跨越了36年,但本書為內(nèi)地首次出版,編目的排列為,“輯一”是按事件先后順序編目,以敘說事件的角度為著眼點!拜嫸眲t以人物的輩分以及與父親的關系劃分,代表他懷念前輩師長好友的情感文字,不以撰寫和發(fā)表文章時間為序,而以人物的生卒年排列。人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原動力,傳記在人類歷史和文學領域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自從1930年代起,胡適便提出了“傳記文學”理論,主張無論是自傳、日記或回憶,都應該用一種“筆鋒常帶感情”的文字,寫出既有“紀實傳真”的史料價值,又有“傳神寫生”的文學特色。父親一貫遵從這個原則去對待史料和從事寫作,加以他的博聞強記,曾有意在口述回憶方面留下系統(tǒng)性的資料,以備退休后校訂成書,但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如愿。1962年胡適去世半年后,劉紹唐在臺灣獨立創(chuàng)辦了《傳記文學》月刊,慘淡經(jīng)營將近四十年,去世后至今仍然后繼有人,持續(xù)出版。父親晚年一直是該刊的支持人,最后五年內(nèi)曾由它發(fā)表過十篇文章。1969年父親去世,《傳記文學》刊出過多篇追念的投稿。為了紀念父親80歲壽辰,該刊又邀請了13位他的老友參加“專題人物”座談會,發(fā)言記錄與論文編為1977年元月號的專輯!妒耪呷缢辜肥莿⑾壬1967年主動為父親編輯出版的,列為“《傳記文學叢書》之十四”,也是父親最后的一本著作。感謝高艷華女士的推薦,北京商務印書館承諾將原書重新編排,內(nèi)容略為增添,責任編輯孫祎萌女士為此書的補錄調整、文字規(guī)范做了大量工作,并為了便于當代讀者閱讀,特為另加有關人物注釋。對于商務印書館的努力,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正當父親誕生115周年的時日,我欣然迎接新書與國內(nèi)讀者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