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都在談改革,但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改革為什么那么難?其實沒有多少人能講清楚。 本書從梳理三千年中國改革大事件入手,通過還原歷朝歷代的改革真相,如管仲改革、李悝改革、商鞅變法、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百日維新等,旨在總結他們的成敗得失、經(jīng)驗教訓,講透歷史大變局中的不變定律,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在中國如何改革的普遍規(guī)律,為當下的社會發(fā)展提供參考和鏡鑒——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不識病象,何施刀藥? 政者,正也。御政之首,鼎新革故。黨政機關需要改革,企事業(yè)單位同樣需要改革,因此,本書既裨益黨政干部,也助力公司領導,是所有改革者必備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鴻飛揚:知名作者,喜歡研究歷史和管理學。 目錄: 歷史大變局中不變的定律:向《周易》要改革智慧 禮崩樂壞怎么辦:周公改制定萬世綱常 治國之道先富民:管仲改革成春秋霸業(yè) 防民之口,堵不如疏:子產(chǎn)變法育開明政治 向特殊利益集團開刀:李悝改革拔戰(zhàn)國頭籌 百代皆行秦政法:商鞅變法為萬代立極 最好的改革和最大的政治:始皇改制輝煌伴悲劇 統(tǒng)天下者關鍵在統(tǒng)人心:漢武改革文治武功 書生政治的悲。和趺Ц闹凭拖裉眉X德 打破做官的壟斷局面:隋朝改革開啟讀書人的通天路 改革越平和越卓越:太宗改革締造盛世 改革永遠是把雙刃劍:玄宗改制福中伏禍根 矯枉勿過正,謹防“教訓陷阱”:慶歷新政為何曇花一現(xiàn) 改革就是利益再分配:王安石變法奈何明月照“溝渠” 目錄: 歷史大變局中不變的定律:向《周易》要改革智慧 禮崩樂壞怎么辦:周公改制定萬世綱常 治國之道先富民:管仲改革成春秋霸業(yè) 防民之口,堵不如疏:子產(chǎn)變法育開明政治 向特殊利益集團開刀:李悝改革拔戰(zhàn)國頭籌 百代皆行秦政法:商鞅變法為萬代立極 最好的改革和最大的政治:始皇改制輝煌伴悲劇 統(tǒng)天下者關鍵在統(tǒng)人心:漢武改革文治武功 書生政治的悲。和趺Ц闹凭拖裉眉X德 打破做官的壟斷局面:隋朝改革開啟讀書人的通天路 改革越平和越卓越:太宗改革締造盛世 改革永遠是把雙刃劍:玄宗改制福中伏禍根 矯枉勿過正,謹防“教訓陷阱”:慶歷新政為何曇花一現(xiàn) 改革就是利益再分配:王安石變法奈何明月照“溝渠” 用行動政治打倒公文政治:居正“三本賬簿”中興大明 筆桿子到底斗不過槍桿子:“百日維新”回光難返照 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悲憤前行:韓非《孤憤》長嘯改革壯懷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盛世衰世的“七有”“七無” 后記:不識病象,何施刀藥 當我對中國歷代改革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周易革卦》中關于改革的論述是那樣的平實而樸素,精到而深刻,以至于三千年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無論是其成功的經(jīng)驗,還是其失敗的教訓,都能從中得到印證。 改革,在當今時代,是一個時髦的話題; 改革,在歷史的長河中,又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回顧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無一不是充滿了波瀾,充滿了曲折,充滿了激烈的斗爭,甚至充滿了血雨腥風…… 然而,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fā)展,還是離不開改革,離不開對改革者的迫切需要,離不開對改革道路和改革方略的艱深思考和探究…… 我們的老祖宗很聰明,總能從最平常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最深刻的哲理。他們把廣大的社會看作是一口清冽的水井,強調“井道不可不革”,必須定期維修,經(jīng)常清洗,才能保證水的活力,保證水的清澈,保證水的甘甜;否則,就會導致泥土淤積,井水穢濁,甚至腐化變臭,最終不得不被填埋。 我們的老祖宗很負責,總是沒有忘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使命,把自己有關改革的思慮、改革的領悟裝進了一部古老的典籍——《周易》之中。 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和六經(jīng)之首的《周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部經(jīng)典,它全面體現(xiàn)了東方文化的精華,也開啟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之門。誠如《周易系辭上》中,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 當我對中國歷代改革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周易革卦》中關于改革的論述是那樣的平實而樸素,精到而深刻,以至于三千年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其成功的經(jīng)驗都能從中得到印證,其失敗的教訓也能從中得到印證,真是奇哉!妙也! 與其他古老的大書相比,《周易》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它的哲學思想是通過一套結構嚴密的象數(shù)符號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來的,是象數(shù)形式與義理內容的奇妙結合。 與其他人論述改革的方式相比,《周易》關于改革思想的闡述,則是通過《革卦》的卦辭、《彖》、《象》和爻辭綜合說明的。 《革卦》的卦辭是: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跺琛吩唬焊铮鹣嘞,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八热漳随凇,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周易》在表述上最大的特點是話少、道理多。以上這段話,堪稱改革的總論,用我們現(xiàn)代的話講,就是相當于“指導思想”和“原則”。反復咀嚼這七十多個字,我們至少可以從中總結出以下四點: 其一,關于改革的形勢。這里用了“水火相息,二女同居”的現(xiàn)象來形容,說明矛盾已經(jīng)激化到相當?shù)某潭龋瑓f(xié)調并濟的平衡已經(jīng)被破壞,沖突加劇,危機四伏,必須進行變革,方可重新建立新秩序,獲得新的平衡與穩(wěn)定。 其二,關于改革的標準。這里用了“‘巳日乃孚’,革而信之”來形容,意思是,待改革完成之時,應當使民眾普遍感到自己獲得了收益、滿足了愿望、得到了實惠,從而得到他們的信任和理解。這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也是判斷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其三,關于改革的意義。這里引用了湯武革命的例子,指出湯武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發(fā)出了“革之時大矣哉”的感嘆,令人振奮,蕩氣回腸。 其四,關于改革的前途。這里指出了兩種存在的可能,一是“革而當,其悔乃亡”,取得成功;一是革而不當,遭到失敗。于是,如何避免失敗而爭取成功,就成了改革的首要問題。 改革,如何才能避免失敗而走向成功呢?《周易》通過《革卦》六爻的變化,從改革方略上給了我們生動和具體的啟示。 啟示之一,《革卦》的初九爻:鞏用黃牛之革。《象》曰:“鞏用黃!保豢梢杂袨橐。 這里的“黃牛之革”,泛指堅韌之物。意思是,改革之初,不宜輕舉妄動,而要像用黃牛皮革捆牢東西一樣,先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鞏固好基礎。 啟示之二,《革卦》的六二爻: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這里的“巳日”,指的是時機成熟時。意思是,要等到時機成熟時才能發(fā)動變革,只有這樣,才會吉祥如意,不會有錯。 啟示之三,《革卦》的九三爻: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断蟆吩唬骸案镅匀汀,又何之矣。 這里的“革言”,指的是改革宣言和改革方案。意思是,對改革的方案要反復征求各方意見,多次進行修改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使改革的舉措符合最廣大民眾的意愿。這也是改革走向勝利的關鍵。 啟示之四,《革卦》的九四爻:悔亡,有孚,改命,吉!断蟆吩唬骸案拿敝凹,信志也。 這里的“信志”,指的是信守改革大志。意思是,只有堅定改革的信念,才能在獲得民眾信任后,變革不合天命的舊制度并獲得吉祥。 啟示之五,《革卦》的九五爻:大人虎變,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這里的“大人”,指的是改革時代出現(xiàn)的領袖人物。意思是,偉大的領袖人物領導的巨大變革,像虎皮黑紋一樣醒目,其創(chuàng)立的功業(yè)彪炳千古。 啟示之六,《革卦》的上六爻: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這里的“豹變”,指的是質的變革,徹底的變革;“革面”,指的是表面的變化,沒有觸及實質的變革。意思是,改革如果只觸及表面,就會很危險;只有徹底,才能獲得吉祥和最后的勝利。 以上六條,就是改革取得勝利的關鍵要素和條件。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必須”。 第一,改革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打牢基礎,不可輕舉妄動 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其準備工作就很充分。首先是情況的準備。商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走遍秦國各地,真正了解了當時秦國存在的問題以及具備的優(yōu)勢,才有針對性地拿出了一套好的改革方案。 其次是思想輿論的準備。變法之前,秦孝公舉行了一次朝會,就要不要變法、要不要圖強的問題進行了爭辯,最后商鞅的變法主張得到了大多數(shù)朝臣的贊同,基本上統(tǒng)一了思想。 再次是人事的準備。秦孝公在正式啟動變法之前,采取溫和巧妙的方式,對一些重要朝臣的職務作了調整,形成了有利于變法的人事格局。 第二,改革必須在時機成熟時進行,循序漸進,不可急躁冒進 比如王莽的改革,其目的是好的,主要是想解決西漢末期土地兼并嚴重、貧富懸殊的問題。但他沒有選好改革時機。他在自己剛剛篡奪政權、立足未穩(wěn)之時就急忙進行改革,加之改革舉措失當,最終反被強大的改革浪潮吞噬,落得個悲劇的下場。 第三,改革必須要有正確的綱領和科學的方案,順應民意,不可失信于民 比如管仲的改革,就是在“富民論”的指導下,通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體制、官吏選拔機制、農(nóng)業(yè)和工商業(yè)發(fā)展機制等各項舉措,極大地促進了當時齊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使廣大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因而,管仲的改革,不僅得到了上層的支持,更得到了民眾的擁護,上下同欲,大獲成功,首成春秋霸業(yè)。 第四,改革必須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念,舉措得宜,不可半途而廢 比如北宋王安石的改革,其思路和措施都是對的,尤其是在經(jīng)濟和金融方面的改革舉措,可以說是很超前的。其改革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如反對勢力強大、官吏對改革的措施執(zhí)行走樣等。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最高權力執(zhí)掌者宋神宗趙頊的改革意志不堅定,決心松動,加之其英年早逝,從而使得變法半途而廢。 第五,改革必須要有強有力的領袖人物,大力推動,不可畏首畏尾 比如張居正的萬歷新政,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張居正堅定不移的改革決心和意志。面對改革的重重阻難,張居正一無所懼。他多次表示“既以忘家殉國,遑恤其他!雖機阱滿前,眾蔟攢體,不之畏也。如是,才可建立國事”,“故得失毀譽關頭打不破,天下事斷無可為”。 盡管張居正死后被清算,家人的遭遇也很慘,但在他奮不顧身的強力推行下,《考成法》和《條編法》還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國家的財政狀況明顯好轉,吏治腐敗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十年改革,對于延續(xù)大明政權的生命,對于造福當時的蒼生百姓,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六,改革必須深入徹底,極深研幾,不可淺嘗輒止 比如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可謂風起云涌,比較出名的有魏國的李悝變法、鄭國的子產(chǎn)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盡管這些改革取得了一時的成效,但很快都失敗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改革都不全面、不徹底,只改了其中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而忽視了全面的變法,加之根基不穩(wěn),變法舉措往往只堅持一代或兩代就被復辟,因而無法從根本上使一個國家強大。 反之,秦國的商鞅變法,則比較全面徹底,不僅深刻地改革了國制、民制、田制,還改革了軍制、吏制、爵制等;不僅在秦孝公時堅持得很好,其后,在秦惠王、秦昭王等幾代都堅持得很好。秦始皇后來能掃滅六國、統(tǒng)一華夏,其根本原因還是得益于商鞅的成功變法。 以上“六個必須”,是筆者對《周易》改革思想的歸納?v觀中國歷史,改革的浪潮一直沒有停息過。然而,不管是早期的周公改制、管仲變法、商鞅變法,還是后來的隋朝改革、貞觀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永樂改革、張居正改革以及近代的戊戌變法等,其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都可以從這“六個必須”中找到答案或者得到印證。 最深刻的道理往往也是最簡單的,最簡單的道理往往也是最實用的。宋代思想家程頤對《周易》評價很高,他說:“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賢人自有賢人用,眾人自有眾人用,學者自有學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 時代大潮,浩浩蕩蕩;改革大勢,風起云涌。每一個改革者,無論行業(yè)區(qū)別,無論職位高低,只要想追求成功,只要想追求卓越,都可以慢慢體會《周易》的思想盛宴,細細品讀《周易》的文化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