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11年在日本橫濱召開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如果說,歷史是今人與過去的對話,那么,本書就是生活在21世紀的亞洲學者,共同探討1911年的中國革命與亞洲變革的集體作業(yè),也是中外學者與百年前的那個時代及那場大革命的交談記錄。書中所收論文,視角活潑多元,不僅提供了一些新史料,同時還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解釋,這些都將有助于讀者加深對辛亥革命的歷史認識和時代認識。 作者簡介: 李廷江,男,1954年生于沈陽。197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東京大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和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員,F(xiàn)任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日本中央大學教授。1954年生于沈陽,197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79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后轉入日本研究所。1982年東渡日本,受教于日本東京大學著名教授平野健一郎,1988年畢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是東京大學設立哲學博士后的第一個博士,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獲得東京大學文科博士學位的首位中國學者。同年為日本亞細亞大學講師。1991年任日本亞細亞大學國際關系系副主任。1992年10月-1993年9月為美國哈佛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后任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目錄: 前言【李廷江】/1 前言【大里浩秋】/4 開幕詞【中島三千男】/7 致辭【謝維和】/10 致辭【王建朗】/12 特別講演 辛亥百年與亞洲復興——程永華大使在“辛亥革命與亞洲”研討會上的演講/3 世界現(xiàn)代史中的辛亥革命【入江昭】/8 從亞洲世界看辛亥革命 排滿·五族共和·中華民族——以孫中山的蒙古觀為中心【伊藤一彥】/21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前心路與行跡分析【廖大偉】/36 辛亥革命與韓國獨立運動——走向民主共和之路【金鳳珍】/48 辛亥革命與俄羅斯·蘇聯(lián)——國共內(nèi)戰(zhàn)【下斗米伸夫】/59前言【李廷江】/1 前言【大里浩秋】/4 開幕詞【中島三千男】/7 致辭【謝維和】/10 致辭【王建朗】/12 特別講演 辛亥百年與亞洲復興——程永華大使在“辛亥革命與亞洲”研討會上的演講/3 世界現(xiàn)代史中的辛亥革命【入江昭】/8 從亞洲世界看辛亥革命 排滿·五族共和·中華民族——以孫中山的蒙古觀為中心【伊藤一彥】/21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前心路與行跡分析【廖大偉】/36 辛亥革命與韓國獨立運動——走向民主共和之路【金鳳珍】/48 辛亥革命與俄羅斯·蘇聯(lián)——國共內(nèi)戰(zhàn)【下斗米伸夫】/59 美國政府與辛亥革命【崔志!浚67 辛亥時期的“排外”觀念與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李育民】/81 辛亥革命與臺灣【陳立文】/98 從日本看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與宗方小太郎【大里浩秋】/113 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與辛亥革命【佐藤守男】/124 坂西利八郎和辛亥革命——以書簡和日記為中心【李廷江】/134 辛亥革命與千葉醫(yī)學專門學校留學生【見城悌治】/146 日本地方社會的中國問題——1911~1916【松本武彥】/156 辛亥革命后的宋慶齡與日本【石川照子】/164 辛亥革命與日本——插圖·照片·諷刺畫所見圖像資料的再探討【孫安石】/171 辛亥革命以前梅屋莊吉在香港的活動【吳偉明】/191 辛亥革命的側面 辛亥革命、國民革命與中國對外經(jīng)貿(mào)關系發(fā)展【陳爭平】/203 湖南省辛亥革命與軍事勢力——以新軍與巡防營為中心【藤谷浩悅】/220 辛亥革命至民國前期地方自治的現(xiàn)代意義 ——以陜西省議會和縣治財政為事例【村井寬志】/232 革命與學統(tǒng):辛亥革命與常州學派論述的成立【戚學民】/243 辛亥革命的思想意義 章士釗與法治【佐藤豐】/263 中國近代史學的形成與辛亥革命【川上哲正】/274 革命的余波——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的西式民主政治實驗及其挫折【汪朝光】/285 辛亥革命前夜的中國RedCross活動狀況【筱崎守利】/291 一本較早論述辛亥革命教訓的稀見書《失敗》及其著者【蔡樂蘇】/304 如何評說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時期的孫中山與日本——以“滿洲”(東北)的租借問題為中心【藤井昇三】/331 辛亥革命的世界意義【王曉秋】/341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權政治的艱難【郭世佑】/354 革命、妥協(xié)與連續(xù)性的創(chuàng)制【汪暉】/368 近現(xiàn)代社會視野下的辛亥革命【代田智明】/379 從“政治社會”的角度看辛亥革命與近現(xiàn)代中國【野村浩一】/386 辛亥革命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我的辛亥革命研究:40多年的回顧與反省【久保田文次】/397 辛亥革命研究的回顧與提議【小島淑男】/405 研討會日程表/413 后記【李廷江】/416 后記【大里浩秋】/417前言前言 李廷江 2011年11月初,在日本橫濱的神奈川大學,由清華大學、中國史學會和日本神奈川大學中日兩國三方共同主辦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辛亥革命與亞洲”隆重開幕。本書是此次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的中文版。 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作為會議的發(fā)起和中方協(xié)調(diào)單位,有幸經(jīng)歷和承擔了會議的策劃與論文集的編輯出版的整個過程與具體工作,下面轉載我在開幕式上做的會議宗旨說明。 大家早上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會議主辦單位,對出席大會的全體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前言 李廷江 2011年11月初,在日本橫濱的神奈川大學,由清華大學、中國史學會和日本神奈川大學中日兩國三方共同主辦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辛亥革命與亞洲”隆重開幕。本書是此次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的中文版。 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作為會議的發(fā)起和中方協(xié)調(diào)單位,有幸經(jīng)歷和承擔了會議的策劃與論文集的編輯出版的整個過程與具體工作,下面轉載我在開幕式上做的會議宗旨說明。 大家早上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會議主辦單位,對出席大會的全體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今年,是東亞地區(qū)的辛亥革命之年。在喜迎1911年10月10日爆發(fā)的武昌起義100周年之際,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各種活動隆重多彩,層出不窮。其中,日本的紀念活動尤為突出。從年初到年底,由各類學術團體和地方自治體等牽頭主辦的紀念活動,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掀起了辛亥革命的紀念熱潮。辛亥革命前后,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中國革命黨人,得到了日本社會和一部分日本友人在道義上與物質(zhì)上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以辛亥革命為契機,孫中山的對日認識從對日批判轉向對日友好和依賴。辛亥革命期間,中日關系起伏多變,給時人和后世留下了無盡的遺產(chǎn)。百年的中日關系史,充滿了血雨腥風,近半個世紀的戰(zhàn)爭和近半個世紀的和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時代痕跡。在21世紀的第一個辛亥革命紀念日,中日兩國學者隆重紀念辛亥革命,就是要超越狹窄的民族主義和狹隘的國家利益,承繼孫中山所主張的中日兩國要相互理解和互助共生的思想遺產(chǎn)。以史為鑒,堅持和平道路,化腐朽為神奇,已經(jīng)成為中日兩國和亞洲各國的共同心愿。 辛亥革命是20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辛亥革命給世界史、中日關系史以及現(xiàn)代史,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chǎn)。辛亥革命已經(jīng)過去一百年了。今天,借日本神奈川大學寶地,中日兩國三方,積極開展國際交流,主張中日友好的日本神奈川大學,和與1911年辛亥革命同年成立的中國清華大學,以及中國歷史研究最高學術單位的中國史學會共三家,共同主辦了此次的“辛亥革命與亞洲”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各國學者歡聚一堂,撫今追昔,探討中日兩國和亞洲的未來,意義深遠重大。 今天,我們十分榮幸地請到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入江昭先生,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赴日留學,現(xiàn)任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先生,以及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韓國,越南以及日本各地的幾十名學者專家光臨蒞會,交流研討。我認為,本次會議是百年來中日學術界的盛事,也是開辟今后百年的新時代中日關系的重要嘗試。 作為企劃和主辦單位,我們對本次會議寄予下面三個期望。首先,從理解和互助的視角再探討以辛亥革命為中心的中日兩國和亞洲各國的歷史。所謂再探討,就是以實證重構歷史,辨誣求真,聚光歷史的細節(jié),追溯推進中日互助、亞洲合作的思想源流。同時,通過分析孫中山等人的思想和行動以及中日兩國的國際關系對民國初期的各種影響,進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梳理和闡明中日互助思想在辛亥革命時期中日關系中,以及在后來的日本、中國和亞洲各國關系中的發(fā)展與變化。 其次,從理解和互助的視角重新構建中日兩國和亞洲各國的關系。所謂重新構建,就是要繼承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與和平的考驗,克服了無數(shù)困難,傳遞到今日的理解與互助精神的真髓。重溫孫中山提倡的和平的亞洲主義思想,重新思考建設有益于大多數(shù)人和平幸福的新時代的中日和亞洲各國的友好關系。 再次,今天,中日兩國和亞洲各國之間既有美好的前景,同時也面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建設和發(fā)展新時代的中日關系和亞洲各國友好關系,從大學和學者的角度來講,就是要面向未來,堅持開展以民間為中心,以青年為中心的各種交流活動。 孫中山先生講,華僑是革命的母親。橫濱是日本華僑的發(fā)祥地之一,是百年前支持孫中山在日本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今天,我們十分榮幸地在位于橫濱市的神奈川大學召開本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我相信,與會學者代表了辛亥革命研究最前沿的水平,衷心希望并且相信本次大會一定能夠把中日和亞洲各國之間的理解和互助、和平與共生的精神接過來,發(fā)揚光大。 神奈川大學是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學術合作單位,幾年來以各種形式對我們提供了支持和幫助。這本論文集作為兩家合作的成果,展示了中日兩國學界互助交流的無限可能性,其意義實為深遠。 前言 大里浩秋 前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為了對此進行紀念,11月5日、6日在神奈川大學召開了題為“辛亥革命與亞洲”的研討會。該次研討會的召開,得到了中國史學會、清華大學的各位學者的支持,同時也有不少日本研究者參加。該次研討會上,參加者人數(shù)超過了1200人,許多研究成果在此得到發(fā)表,同時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本書即在該次研討會上作過報告的研究成果的匯總。 該次研討會首先由主辦方神奈川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史學會的各位負責人分別致詞,其后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入江昭發(fā)表了特別講演,之后是20多位參加者的研究成果報告,最后由日中產(chǎn)學官交流機構理事長福川伸次發(fā)表講演而結束(具體的日程請參見書后研討會日程表)。在本書中,因篇幅所限福川先生的講演記錄不得不割愛而未收錄,另有一名報告者的文章因為特殊情況未收錄之外,其他均按當日發(fā)言的順序而全部收錄在內(nèi)。這樣做的目的,是意欲把會場當日熱烈的氣氛再現(xiàn)給各位讀者。當然,各稿件在研討會后都請作者重新過目并做了修改,我相信通過這層的工作,這些文章會更加凝練、更添神韻。 下面是神奈川大學為該次研討會所寫的意向書。 辛亥革命的爆發(fā)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中華民國由此誕生。辛亥革命的發(fā)生,到今年恰逢百年。從去年開始到今年,中國以及日本召開了諸多的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這是有其緣由的。 日中兩國長年的交流,在明治維新前后迎來了一個大轉機,許多日本人到中國謀求工作,也有許多中國人來到日本。此后兩國產(chǎn)生了外交上的摩擦,日清戰(zhàn)爭的發(fā)生就是其中最大的事件。 然而,此后兩國之間的人員的交流也并未間斷,到了20世紀初期,為了謀求新知識和新技術,許多中國的年輕人陸續(xù)來日本留學。其中一部分有革命自覺的留學生,或是為了支持孫中山、向民眾宣傳革命的必要性而中途回國,或是留在日本最終完成學業(yè)、回國后發(fā)揮了自己的專業(yè)特長。此外,也有一部分日本人認為清朝已經(jīng)失去了統(tǒng)治能力因而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還有一些日本人認為中國應該在日本的影響下進行改革。 當日本人開始關注清王朝的去向時,辛亥革命爆發(fā),而后中華民國成立了。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非常關心此后該如何發(fā)展日中兩國的關系。 其后的日中關系是如何發(fā)展的呢?辛亥革命數(shù)年后,日本政府為了取得超過歐美列強在中國的更多特權,迫使袁世凱政府承認了《二十一條》要求。從該事件開始,中國兩國的摩擦和沖突逐漸擴大,直至滿洲事變發(fā)生、日中戰(zhàn)爭爆發(fā)。 在21世紀的今天,日本和中國在經(jīng)濟關系方面,其相互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而政府間的外交關系卻不時產(chǎn)生對立,很難說兩個國家之間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關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我們迎來了辛亥革命100周年。 此前有關辛亥革命的研究,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重點都放在了對革命運動的事實關系上面。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研究開始關注有關辛亥革命過程中各種社會現(xiàn)象。在100年后的今天該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呢?我們認為今天已經(jīng)具備了某種條件,可以把相關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予以發(fā)表并進行討論。 正在此時,我們接到了來自清華大學的邀請,并通過清華大學的介紹得到了中國史學會的支持,最終決定由神奈川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史學會三方共同主辦一場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研討會。題目最終確定為“辛亥革命與亞洲”,不僅是因為這次研究的視角是辛亥革命本身與其周圍的社會現(xiàn)象,還因為我們希望本次的研討會可以成為一個機會,讓我們了解當從包括日本在內(nèi)的亞洲各國的視線來看辛亥革命時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本次研討會有許多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研究者參加,也有許多日本研究者的參加,我們相信本次研討會一定會碩果累累。 如上面神奈川大學的意向書所述,本次研討會得到了上述眾多參加者的支持,也讓我們看到了大家對辛亥革命及日中關系的高度關心。這是三家主辦方共同合作的結晶,也是在從日本各地趕來參加研討會的各位報告者的支持下才完成的。會后,我們多方準備以期盡快把研討會的報告集予以出版,但實際進展狀況不如人愿,一年多以后才終于出版了本書。 去年(2012年)是日中邦交正;40周年,在這本該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年里,發(fā)生了動搖兩國外交關系之基礎的外交事件。這不得不讓人感到,此時我們應該重新認識邦交正常化40年來的兩國關系,繼而對近代以后的歷史進行充分的回顧。在此種背景下來看,本書無疑是凝聚了深刻的問題意識在內(nèi)的。衷心希望它能得到讀者的厚愛。 開幕詞 中島三千男 大家好! 今天,承蒙各位在百忙之中不吝出席由神奈川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史學會共同主辦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研討會——辛亥革命與亞洲”研討會,我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特別感謝,在繁忙的日程中特意抽出時間參加研討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程永華先生。程永華先生將為本次研討會做特別講演。此前的311大地震以及東京電力福島核電站事故發(fā)生后,在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方面,日本得到了來自貴國的極大支持,在此,我向程永華大使表示衷心的感謝。此外,因核電站事故而導致的放射線污染事故也引起了貴國人民的擔心,給貴國人民添了不少的麻煩,對此,我表示衷心的歉意。 美國外交史、國際關系史方面的著名學者、哈佛大學名譽教授、曾任美國歷史學會會長的入江昭先生也不遠萬里來出席本研討會,并將做特別講演,對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謝。 此外,謹向以劉北成教授為團長的清華大學代表團的各位教授學者、王建朗教授為團長的中國史學會代表團的各位教授學者表示感謝。能夠與清華大學這樣的名校以及在研究界有著很高權威的中國史學會共同召開本次研討會,我感到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 在距今100年前發(fā)生的辛亥革命,終止了在中國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皇帝專制制度,在亞洲建立起了第一個共和國。此次的辛亥革命,不僅給中國,也給近鄰的亞洲諸國帶來了各種影響。此外,本次辛亥革命能夠成功,日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文建立的“中國同盟會”就是1905年在東京成立的,同時許多在日留學生和華僑也積極參加革命,更有許多的日本人士支持了孫文及其領導的組織。對于這一點,我認為這是我們?nèi)毡救送耆梢砸詾闃s的一件事。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講,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時也是引發(fā)那場持續(xù)了15年的戰(zhàn)爭即亞洲太平洋戰(zhàn)爭的歷史事件——“滿洲事變”發(fā)生80周年的一年。日本在翌年建立了“滿洲國”,1937年以“蘆溝橋事變”為契機與中國全面開戰(zhàn),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我認為,作為日本人,對100周年和80周年的兩個事件,都應該給予極大的重視。 本屆研討會將從包括日本在內(nèi)的亞洲各國的視點出發(fā),就在100年后的今天如何看待辛亥革命這一點發(fā)表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并展開熱烈的討論。除了學術研究方面的這個意義之外,本屆研討會還有一個現(xiàn)實意義,那就是回顧日本和中國的傳統(tǒng)友誼,擴大兩國間的學術交流,進一步加深兩國民間的相互理解。 神奈川大學創(chuàng)立以來已有83年的歷史,共為社會輸送了20多萬有作為的畢業(yè)生——這個數(shù)量,在日本的各所大學中大約居第十幾位。17年后本校將迎來創(chuàng)立100周年,為了在那時成為一所有著更高名譽和責任的大學,神奈川大學正在進行各方面的改革,其中最為重視的一點,就是本校的國際化。 所幸近幾年來,本校的國際化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僅就與中國的關系來講,已與15所著名的大學簽訂了交流協(xié)定,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也有250人之多,并在多方面展開了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當然這些只是一些初步的成果,今后我們會在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其中,本校與共同組織本次研討會的清華大學之間是在兩年前建立友好關系的,之后與清華大學展開了全面性的合作,通過教員的互訪、留學生的交換、共同召開研討會等的交流,兩校的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終于在今天共同召開了本次研討會。我衷心地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的召開,神奈川大學與清華大學之間的交流能夠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此外,除了清華大學以外,中國各地的其他大學也有許多的教授學者來參加今天的研討會。我衷心地期待,通過本次的盛會,本校與中國各所大學的學術交流,以及日本與中國的友好關系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研討會將在今明兩天召開。時間很長,辛苦到會的各位了。我衷心地希望,通過出席本次大會的各位的支持和努力,本次研討會能夠取得豐碩的成果,并在辛亥革命的研究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 最后,衷心祝愿程永華大使、入江昭先生,以及出席本次大會的各位學者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同時也對特意寄來書信致意的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我的致詞到此結束。 謝謝各位。 致辭 謝維和 尊敬的中島三千男校長 尊敬的程永華大使 尊敬的入江昭先生 尊敬的各位與會代表及所有關心并出席 “辛亥革命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女士們、先生們: 我非常感謝會議主辦單位和協(xié)辦組織為會議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感謝大會對我的盛情邀請,但是,由于臨時公務安排,未能如期與會,沒能實現(xiàn)訪問神奈川大學的愿望,未能如期參加這次百年盛會,對此我深表遺憾。 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共同主辦方的清華大學,對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神奈川大學和中國史學會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一百年前,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fā)動震撼世界的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厥仔梁ジ锩倌陙淼臍v程,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驅追求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經(jīng)或正在變成現(xiàn)實,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對此,我們深感自豪。 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日本,曾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舞臺,眾多的日本朋友以不同的形式支援了孫中山先生從事的革命活動,大批在日華僑、華人成為支援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對此,我們記憶猶新。 百年后的今天,清華大學、中國史學會能夠和神奈川大學在橫濱共同舉辦“辛亥革命100周年學術研討會”,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歡聚一堂,從不同的領域探討辛亥革命的百年歷程,是非常有意義的百年盛會。這必將在辛亥革命研究歷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并且為中日兩國學界的學術交流做出應有的貢獻。 神奈川大學是具有80余年歷史的綜合性大學,在“資實剛健,積極進取,中正堅實”的辦學理念下,為培養(yǎng)對人類和國際社會多做貢獻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對此,我深感欽佩。 迎來百年華誕的清華大學,本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為中國社會進步和世界文明發(fā)展竭盡努力。特別是近年,學校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大學之道”,各項事業(yè)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我們愿意以此次“辛亥革命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為契機,繼續(xù)深化與神奈川大學的學術交流,促進兩校友好合作事業(yè)的發(fā)展。 最后,!靶梁ジ锩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圓滿成功! 致辭 王建朗 尊敬的程永華大使 尊敬的中島校長 尊敬的各位同行: “辛亥革命與亞洲——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在這里開幕了。作為此次會議的主辦方之一,我謹代表中國史學會向與會的各位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并感謝你們?yōu)闀h撰寫了高質(zhì)量的論文。向在百忙之中撥冗參加此次會議開幕式的程永華大使表示衷心的感謝,稍后我們將聆聽大使先生的特別演講。我還要特別說明,會議的另兩家主辦單位,神奈川大學和清華大學實際承擔了會議的籌劃與會務工作,付出了極大努力,為我們搭建了研討會的平臺。這里,我要對清華大學和神奈川大學表示衷心的感謝。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它終結了在中國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人們對辛亥革命的成敗得失或許有不同的解讀,但應該承認,辛亥革命對民主、共和、憲政的追求,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它開啟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辛亥革命也是亞洲和世界歷史上的大事件。辛亥革命在中國建立了當時世界上仍少見的共和國,是繼法國、美國之后第三個建立共和制的大國,也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貧弱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的共和國,對于鼓舞亞洲以及世界上貧弱國家爭取民主與獨立的斗爭,具有相當?shù)墓奈枳饔谩?br/> 中國的辛亥革命與日本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日本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培育了中國革命的因素。一方面,甲午戰(zhàn)爭以來的日本對華擴張造成了中國空前的民族危機感,迫使中國尋求盡快救亡圖存的道路,革命成了許多人的選擇;另一方面,中國向日本尋求真理,經(jīng)由日本引進了民主的思想、革命的思想。日本有關人士也曾對中國的革命派給予了支持和庇護。在某種程度上,日本成了革命派的基地和避難所。可以說,在各國中,日本與辛亥革命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 所以,選擇在日本來合辦辛亥革命研討會是很有意義的。今年,中國各地及世界上許多地方都舉行了紀念辛亥革命的會議,但據(jù)我個人了解,中國的學術團體在國外與當?shù)貙W術機構合作舉辦辛亥革命研討會,可說獨此一家。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史學會第一次在境外與外國學術機構合作辦會。本次會議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最后,我祝愿本次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祝愿各位在橫濱期間心情愉快。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