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古代,仕途就這回事》梳理了中國古代文人為官之路,詳盡系統敘述官員從錄取到退休的方方面面,讀者們可能穿梭在達官顯貴、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隱士僧侶甚至市井小民中間,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琳瑯滿目的衙門之間。野史、傳說同正史一樣得到了認真的對待,登堂入室,在本書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幾千年的官場文化,形形色色的制度、規(guī)則、職場生活、斗爭、浮沉、權利規(guī)律等都在這里匯集。官場也就是官僚機構卻屢屢重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歷史和社會的前進和變革。 作者簡介: 張程,青年學者,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研讀政治學、外交學。著有《泛權力》《禪讓:中國歷史上的一種權力游戲》《奪宮:中國歷史上的宮門之變》《脆弱的繁華:南宋的一百五十年等,另有譯著、編著若干。 目錄: 目錄: 第一章科舉:古代官吏的考取途徑 第一節(jié)科舉還算是個好東西 第二節(jié)科舉之難,難于上青天 第三節(jié)別有一番苦滋味 第四節(jié)考試定終身,悲喜兩重天 第五節(jié)金榜題名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第二章職責:古代官吏的職場生活 第一節(jié)走馬赴任和身份證明 第二節(jié)古代官吏的具體工作 第三節(jié)難纏的衙門小鬼 第四節(jié)官員也有難念的經 目錄: 第一章科舉:古代官吏的考取途徑第一節(jié)科舉還算是個好東西第二節(jié)科舉之難,難于上青天第三節(jié)別有一番苦滋味第四節(jié)考試定終身,悲喜兩重天第五節(jié)金榜題名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第二章職責:古代官吏的職場生活第一節(jié)走馬赴任和身份證明第二節(jié)古代官吏的具體工作第三節(jié)難纏的衙門小鬼第四節(jié)官員也有難念的經第三章官魅:全民狂熱的原動力第一節(jié)當官的經濟賬第二節(jié)古代衙門的“三公消費”第三節(jié)編制外的官人和衙門第四節(jié)古代官吏的青樓夢第四章規(guī)矩:衙門里的明規(guī)則與潛規(guī)則第一節(jié)繞不開的體制“暗箱”第二節(jié)新官上任必燒的三把火第三節(jié)有些事兒比政績更重要第四節(jié)為官切忌犯眾怒第五章捷徑:官員任用與升遷的爭斗第一節(jié)古代官場的人脈關系第二節(jié)官吏的圈子與群體第三節(jié)“唯上”與“圓滑”第四節(jié)官場的“名”與“利”第六章謝幕:退休制度和官員晚年生活第一節(jié)退休前后的掙扎第二節(jié)“被退休”的無奈第三節(jié)古代官吏的退休生活第四節(jié)蓋棺論定身后名第七章病態(tài):古代官吏的“職業(yè)病”第一節(jié)官場禮多人情薄第二節(jié)寒暄聲中的禁忌第三節(jié)自古忠孝“兩不全”第四節(jié)腐敗是官場癌癥第五節(jié)“中國人的官癮實在深”第八章怪圈:衙門背后的權力規(guī)律第一節(jié)“海瑞—李用清現象”第二節(jié)王朝腐敗周期律第三節(jié)“清官”不一定是好東西第四節(jié)人生終須一個土饅頭參考文獻附錄:清代官職表后記序梅毅(著名歷史作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衙門口是一個奇妙的地方。站在衙門口往里看,可以看到官場百態(tài),看一個個官員粉墨登場;站在衙門口朝外看,可以看到市井炎涼,看社會如何圍繞著衙門運轉?床欢疀]關系,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衙門口看到的一幕幕,保管精彩。說不定,一不小心看到了不該看的,就會連累“衙門口”成了一個“敏感詞”。現在,我的老朋友張程就選擇站在衙門口,對著讀者諸君大談特談古代衙門和官場中人。他談了衙門和官吏的方方面面,大到王朝的官制,小到官員轎子的規(guī)格,每個方面都獨立成章,又在邏輯上緊緊相扣,最后組成了這本很好看、很耐看的書。書名就叫《談起古代,仕途就這回事》。這里面的內容,表面上都在談古代官場,談古代官員的工作和生活,實際上,它在談衙門在古代社會的巨大影響,在談古代中國人對官場的追捧和無奈。一開卷,《談起古代,仕途就這回事》就直言“科舉考場通向官場”,古代社會對科舉的癡迷就是對官場的癡迷,接著分章節(jié)介紹了古代人該如何進入官場,進去后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退休,以及退休后的待遇和晚景。把這些內容串起來,就是古代官員的一生了。之后,書中辟出三章,介紹在衙門里流傳的“官場病”、“衙門規(guī)律”和從古代筆記、小說中挖掘的官場案例。如果哪位讀者設身處地,把自己嵌進去,說不定能過一把在古代當“官老爺”的癮。我以前看到過不少講古代官場的圖書,其中多數是浮躁的出版商找人拼湊或者“編著”的,內容不忍細看,更不能當真。也有一些是象牙塔中的先生們的大作,一寫出來就準備束之高閣,或者當做“著作等身”中的一本的。多數讀者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但是,張程這本書不同,既通俗又不失嚴謹,既扎實又不枯燥晦澀。張程是北大政治學科班出身,又是近年來頗為活躍的青年歷史作家,寫的東西有學院氣,又照顧讀者的閱讀喜好。他不是為了寫衙門而寫,而是想把衙門寫好,把衙門里的古人寫活,從正史、野史、趣史中拉出了不少有趣的人和事來搖旗吶喊,來說服讀者、吸引讀者?戳撕笥,我才知道,在這本書中,“正史與小說、典故與白話、權力斗爭和制度變遷、政治史和社會史并肩而立,讀者們可以穿梭在達官顯貴、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隱士僧侶甚至市井小民中間,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琳瑯滿目的衙門之間。”我特意閉上眼睛回顧了一下剛剛瀏覽的內容,還的確有那么一點“徜徉”在古代市井中的味道。這趟“徜徉”的感覺是沉重的。衙門制度(官僚制度)是我們歷史的一大特產,這個制度的弊端和成就一樣明顯。“腐敗就是政治的頑疾,像癌癥一樣無法根治”、“官衙的后門直通造假工廠的正門”、“論資排輩的升遷環(huán)境,也迫使官吏們要少做事、少出錯,爭取‘無災無病到三公’”、唯上和圓滑的古代官風、戀棧不去的老官僚等,無不指出古代官場的弊病。而種種官場病態(tài)的集大成者就是彌漫中國社會的“官本位”思潮。由此,這本書深入到了社會層面。張程從社會史的角度看中國歷史的變遷,這也是現在歷史圖書的一大寫作趨勢。我建議那些有意于衙門人生的“有志青年”,在急著往衙門里面扎之前能夠站在衙門口,看看古代官場的生態(tài)和市井炎涼。我也建議以下人群不必閱讀本書:兩歲開始看“新聞聯播”現在佩戴“五道杠”的人;認為陽光下的一切都是光明的人;忙著背英語單詞準備出國做世界公民的人。我建議其他讀者,都應該好好讀讀《談起古代,仕途就這回事》。是為序。第一章科舉:古代官吏的考取途徑衙門口:為官中國千年史第一章科舉:古代官吏的考取途徑清朝某年的江蘇鄉(xiāng)試,應考的考生中有位拄著拐杖的老秀才,擠在入場的人群中蹣跚而行,引人注目。主考官仔細打量這名老秀才,大吃一驚:這不是當朝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王鳴盛的父親王爾達嗎?他忙走上前勸王老秀才說:“老伯正當頤養(yǎng)天年,不必來吃這苦了!蓖鯛栠_正色說:“你錯了,大丈夫奮志科名,應當自己取得,如果借著兒孫之福,自暴自棄,我深以為恥!蓖鯛栠_的這份執(zhí)著在科舉時代贏得了一片贊嘆聲。這片聲音的背后隱藏著全社會對科舉功名的尊崇和追求?婆e入仕是千年官場的正途,如果一個人不是通過科舉而是通過其他途徑做的官,即使位極人臣也覺得是個遺憾。晚清名臣曾國藩28歲時以第三甲42名的成績考中了進士,應該說年輕有為,很拿得出手了。但曾國藩卻對此耿耿于懷,引為終生憾事。為什么呢?他嫌自己的名次太低了。要想考察中國古代官場和官場中人,科舉是繞不開的話題?婆e引得無數讀書人競折腰,皓首窮經,孜孜以求,進而塑造了讀書人的言行操守?婆e不僅僅是讀書人入仕的準入證,做官的敲門磚,還滲入官員的交往進退、宦海沉;它不僅僅讓士大夫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還像是一張大網,包裹住社會的方方面面?婆e考場直接通向官場,對科舉的癡迷就是對官場的癡迷,對功名的追求就是對官位的追逐?婆e網絡對社會的包裹,其實就是“官本位”思想在社會的泛濫。因此,科舉不單單是一項政治制度,還擴散為政治的背景因素。第一節(jié)科舉還算是個好東西知識分子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什么?是如何實現個人價值。讀書人空懷滿腹經綸,徒有一腔抱負,實現不了,只能發(fā)發(fā)“懷才不遇”、“馮唐易老”的感慨,于人于己都無益,F代人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很多,可以經商致富,橫跨農工商各業(yè),用金錢來衡量自我價值;可以投身藝術,在歌舞、書畫、戲曲等領域里馳騁,張揚個性,追求精神滿足;還可以教書育人,在學術殿堂中著書立說乃至開山立派。然而,古代讀書人的途徑很窄。你去經商,官府對你征收繁重的稅賦,將你視為不穩(wěn)定的低等階層,老百姓則認為“無商不奸”,把經商致富的人視為“暴發(fā)戶”、“為富不仁”;你去做工匠、畫畫賣字或者作曲唱戲,別人視你為賤民,和乞丐同流,還要連累得子孫后代都抬不起頭來;你去教書育人做學問,可官學都是政府興辦控制的,里面品級森嚴,儼然一個小官場,去教私塾則要仰人鼻息,為生計奔波,很難安心做學問。于是,古代讀書人可選的道路幾乎只剩一條:做官去!只有做官才能獲得施展才華的平臺,才有可能讓理想化為現實。有人說,我不當官,我去做和尚道士,或者歸隱山林,總可以吧?且不說大多數的人達不到出家或者歸隱的境界,就算達到了你也還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要官府的人承認你的身份,給你發(fā)個度牒,不然的話你就是“野和尚”、“游方道士”;一個是解決吃穿用度的物質基礎問題。晉末的陶淵明是讀書人歸隱的先驅、千年聞名的隱士,可除了最初的三四年光陰,陶淵明歸隱的大部分時間生活窘迫,最終在饑寒貧病中死去。沒有“阡陌縱橫”的經濟基礎,世外桃源只能是個傳說。在古代,出家和歸隱更多的是讀書人自我炒作、自抬身價求官的終南捷徑。所以,古代讀書人如果不想蹉跎一生、無所作為,就必須去做官。士(讀書人)和仕(做官)合二為一。儒家宗師孔老夫子就在仕途上孜孜以求,三日見不到君主就有惶惶不可終日之感;亞圣孟子更是大呼幫助君主治亂平天下“舍我其誰”。孟子進一步說明:“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也!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葍晌皇ト送硇⿻r候的蘇秦刻苦學習,留下了“刺股讀書”的典故,應該說學識淵博、能力出眾,但長期沒有官做,生活窮困潦倒,“羸滕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連父母兄嫂都不理他,真可謂是孟子所說的無地流民、亡國諸侯。待到游說諸侯成功,蘇秦身掛六國相印衣錦還鄉(xiāng),父母張樂設飲提前走了三十里地迎接兒子。嫂子更是匍匐在地長跪不起。蘇秦問嫂子:“大嫂,你為什么前倨后卑,態(tài)度反差這么大?”嫂子回答:“因為小叔子現在做了相國,地位尊貴,有萬貫錢財啊!碧K秦不禁感嘆:“讀書人貧困的時候,父母不把你當兒子看;發(fā)達了以后親戚都來巴結你。人生在世,權勢地位的力量真是強大!”有沒有做相國,并沒有影響蘇秦的學問才能,但決定了蘇秦的生活境遇,決定了他能否實現心中的抱負。秦漢以來,做官更是成為衡量讀書人貴賤榮辱和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成為他人對待讀書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讀書人全往仕途上擠,那么什么樣的人才能當上官呢?最初的官位是世襲的。一個人的家庭出身決定了他的政治地位,王公卿士世代壟斷官職。平民子弟想要躋身官場就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建立驕人的功績。西漢之后,征辟制興起,成為世襲制的補充。朝廷可以征召地方賢才,官員可以薦舉孝子廉吏做官。征辟制為官場選取了部分德才出眾的官吏。但這樣的操作缺乏透明度,征辟的標準操于權貴之手,得官的人數也很少,對改變平民子弟的政治地位幫助不大。征辟制到魏晉時代被九品中正制代替,人才被分為上中下三等九個級別,分別授予官職。權貴家庭把持評定,相互攀附,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形成了變相世襲的門閥政治。平民子弟的入仕途徑依然窄小,改變社會地位的可能性不大。權力壟斷官位分配,導致大批身體羸弱、不識五谷、畏馬如虎的世族子弟20歲就能登殿入閣,而普通人家子弟即使才能出眾,年過三十也僅可補為刀筆小吏,從底層做起。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政治體制本身的新陳代謝。在這樣的背景下,隋唐科舉制的橫空出世,無疑是歷史的進步。科舉開放了政權,摒棄了種族、出身、地域、年齡、財富等外在因素,只考量個人學識,允許所有人自由競爭科舉是有報考限制的,如娼妓、優(yōu)伶、皂隸、乞丐等不能報考,家奴或謀逆之人也不能報考。但是,這些人的子孫只要脫離此項身份一定時間,一般是三代,就可以正常報考。所以,科舉在理論上是向所有人敞開的。。所有想做官的人,只要能通過統一的考試就能入仕;相反,即便是王侯子弟,通不過考試也只能做一輩子平民百姓。這就排除了權力因素的干擾,限制了既得利益集團,在理論上實現了公平公正。同時,考試剔除了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和碌碌無為的庸才,能為政治體制補充高質量的官吏。這對政治體制的高效運轉和長遠發(fā)展是有益的。所以,科舉制設計秉承的公平公正原則和擇才而用的做法,相對之前各項入仕制度有著巨大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