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織色入史箋


作者:陳魯南     整理日期:2015-01-02 11:42:38

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顏色只有五種:赤、青、黃、白、黑。五色系統(tǒng)大約形成于春秋時期,與古時盛行的五行理論互為表里,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本書從人文歷史的角度闡釋色彩,描述色彩與中國古代文化(包括政治、歷史、文學、民俗、藝術(shù)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內(nèi)容上分五篇,體例上先從色彩的字形切入,追溯本源;再分門別類講述由此生發(fā)出的典故,闡述色彩滲透古代文化方方面面的影響。本書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考據(jù)分析類文章,而是每一篇皆為獨立別致的小品文,文字清新雋永,亦古亦今。
  作者簡介:
  陳魯南,祖籍山東,生于江蘇,學于北京。好讀書而無所得,好游歷而行弗遠。慕先祖之風范而不能及,笑時人之浮華而自沾染。百無一用,然積碎紙成冊,聊堪作書。曾為中國傳統(tǒng)之色象深深吸引,琢磨切磋,尋幽探微,略有所得。雖見笑于大方,亦或可增補毫末顏色于史箴。
  目錄:
  序言
  第一篇紅色
  紅色,大約可以算作我們這個民族最喜愛的顏色。幾千年來,無論廟堂之高,抑或江湖之遠,無論隆禮重典,抑或鄉(xiāng)習民俗,無論女兒梳妝,抑或文人戲墨,都曾經(jīng),或者仍然,在廣泛地運用紅色;诜笔⒉鞯闹腥A文化,古人還發(fā)明了多種語匯,來指代不同的紅色,按照顏色的深淺程度分,大約有絳、赤、朱、丹、紅等數(shù)種;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又有赭、丹、茜等稱呼。
  1.諸紅繚亂
  2.惡紫奪朱
  3.女兒之色
  4.忠義所在
  5.浸染民風
  6.懷金拖紫
  序言
  第一篇紅色紅色,大約可以算作我們這個民族最喜愛的顏色。幾千年來,無論廟堂之高,抑或江湖之遠,無論隆禮重典,抑或鄉(xiāng)習民俗,無論女兒梳妝,抑或文人戲墨,都曾經(jīng),或者仍然,在廣泛地運用紅色;诜笔⒉鞯闹腥A文化,古人還發(fā)明了多種語匯,來指代不同的紅色,按照顏色的深淺程度分,大約有絳、赤、朱、丹、紅等數(shù)種;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又有赭、丹、茜等稱呼。1.諸紅繚亂2.惡紫奪朱3.女兒之色4.忠義所在5.浸染民風6.懷金拖紫
  第二篇青色古人所說的青色,涵蓋了現(xiàn)代光譜原理命名的綠、青、藍乃至黑等諸多顏色。這數(shù)種顏色在光譜上是連續(xù)的;古人不懂得光譜的理論,但在種種生活實踐中培養(yǎng)了豐富的審美直覺,將這些連續(xù)而且彼此過渡并不明顯的顏色,都納入青色的外延,恰與基于現(xiàn)代科技的色彩理論相合。1.綠碧青絲繩2.物之生時3.有女娉婷4.縹縹乎仙5.青青子衿6.新秀方然
  第三篇黃色提起“黃色”,現(xiàn)代國人首先所想到的,大約不是某種顏色,而是淫穢、色情、少兒不宜、乃至某島國的電影和該類電影的女明星,大有魯迅先生所說的“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中國人的想象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的意味。而若將這詞匯與古代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人們大約又只會想起金光燦爛、雍容威嚴的皇室氣象;除此而外,那時似乎再無廣泛應用這一顏色的領域與場合。一為天子的專用色,一為賤業(yè)的指代色,“黃”之含義,究竟原本為何,又如何嬗變,還是很讓人好奇。我們不妨仍從這個字的源流說起。1.黃之源起2.帝王專色3.吉祥如意
  第四篇黑色學者們普遍認為,黑色與白色是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因為它們位于色階的兩極,對比最為強烈,最容易為視覺細胞辨識。而我們的民族使用黑色的歷史,也極為久遠。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先祖?zhèn)儎倓倢W會制造陶器的時候,便已經(jīng)使用紅色和黑色來做裝飾。在黃河流域的諸多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出土了許多以黑色條紋作為裝飾的陶器殘片,有些花紋甚至稱得上精美。而在殷商時期,人們在龜甲和獸骨上刻下文字后,也常常用紅色和黑色的粉狀物去填充這些組成文字的刻痕。與黑色如此漫長的廝守,自然也賦予它多種多樣的文字表現(xiàn)形式。1.萬變不離2.嚴厲正大3.跌宕起伏4.年華之表
  第五篇白色白色被古人視為各種色彩的基礎色,有了白色,其他顏色仿佛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痘茨献印防锞驼f,“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直接確定了白色的基礎性地位。其實《淮南子》這話也是轉(zhuǎn)借來的。老子的弟子文子有本著作,名稱也叫《文子》,其中就說過同樣的話。文子與孔子同時代,名氣卻要小得多,所以不怎么為后人關(guān)注。但道家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的觀念,對絢爛多姿的各種顏色與樸實無華的無色之色之間的關(guān)系,頗有見地;“白立而五色成矣”,很有一針見血的意味。1.萬色之基2.粉飾太平3.哀思所在4.不厭其白
  補述:五行五色之論本書被評為中華書局2014年度人文社科類十佳好書。參評評委包括解璽璋、過常寶、劉蘇里、劉東等知名學者及書業(yè)界專家,以及《人民日報》、《新京報》、《光明日報》、《文匯報》、《南方都市報》、《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中國新聞出版報》鳳凰讀書等多家媒體。女兒之色
  似乎不論在全世界哪一種文化里,紅色都被視為女性的專屬色,代表著美麗、溫柔和嫵媚。為何女子們會獨獨鐘情于紅色呢?有人類學家解釋說,原始社會中的分工,男子狩獵而女子采摘,成熟的野果子一般都是紅色的,因此女性對紅色比較敏感。這有些類似于條件反射的養(yǎng)成,但沒有強有力的科學證據(jù)支持,看起來顯得十分牽強。在我們的歷史中,女子與紅色也纏綿了千百年。貌美年少的女子,被稱作紅粉佳人;善解人意的女子,被稱作紅顏知己;女子居住的閨房,被稱為朱樓繡戶;有美女相伴身邊,則被稱為紅袖添香。因女兒的介入,紅色的故事,多了許多旖旎的風光。
  ◇羅帷綺箔脂粉香
  所謂紅粉,就是胭脂和鉛粉,一者增加女子香腮的紅潤,一者凸現(xiàn)女子肌膚的白皙;所謂紅顏,也就是施了胭脂的容顏。中國女子使用胭脂的歷史,已有幾千年。紅色,首先是具化為一盒小小的胭脂,融入了女性的生活。胭脂,是幾千年來,縈繞中國女子身前身后的一縷香魂。白皙的面龐,暈上淡淡的朱紅,即刻顯得明艷無儔;柔軟的雙唇,點上暗暗的絳色,驀然襯出風情萬種。因這胭脂,才有了所謂紅顏知己,所謂紅粉佳人。甚或,女兒傷心時,滾過腮邊的淚珠兒染了胭脂,也變作赤色,才有了“心緒凄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有學者考證說,商紂時期,燕地的婦女即采紅藍花,取花汁凝結(jié)為脂用于妝飾容貌,稱為“燕支”。五代時后唐的學者馬縞就在其《中華古今注》里說,胭脂“起自紂,以紅藍衣汁凝成”。馬縞曾任國子監(jiān)太學博士,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一級教授,雖然不了解其具體的考證方法,但想必還是具備一定的可信度的。商紂的統(tǒng)治在公元前11世紀,倘若馬氏理論成立,那么胭脂至少已存在了三千年。也有學者說胭脂原產(chǎn)于中國西北地區(qū)的焉支山,而非東北的燕代之地!段宕娫挵奘穮R編》曾載:“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卑凑宅F(xiàn)今的中國地圖,此山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南部,在先秦與漢初,這是據(jù)中原極其遙遠的地方,王化未及之處,卻是游牧民族的樂土,胭脂乃至匈奴婦女的常用之物。后來,匈奴因漢武帝的征討而被迫向西遷徙,還曾哀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再后來,張騫通西域,又將胭脂帶入中原,受到了漢家女子的極度喜愛。其實,中原女子使用胭脂的歷史,即使無法嚴謹?shù)厣纤莸缴坛,但至少也是早于秦漢的。戰(zhàn)國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里形容美人,就曾有施朱抹粉之說;《韓非子顯學》中還有“脂澤粉黛”之語。所謂脂澤粉黛,即胭脂、香膏、鉛粉和眉筆,顯然此時女子們的化妝品已經(jīng)非常成熟,都成了系列了,胭脂的發(fā)明,怎么也不會晚于戰(zhàn)國。所以,說胭脂是女子們幾千年的密友,是不為過的。
  ◇紅顏暗與流年換
  胭脂起源雖早,但真正的大流行,卻是在漢代。這一方面是由于漢朝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了生產(chǎn)工藝的提高,比如,工匠們學會了在花汁中加入動物油脂,使之更加便于貯存和使用,成本也就更低,普通百姓也可接受;另一方面,則是物質(zhì)層面的繁榮,帶來了精神層面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更加豐富。于是,女子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jīng)久不衰。而讀書人與士大夫們,被粉酡朱顏之美深深地打動,詩詞歌賦里也就多了幾許柔美嫵媚的風致,使紅色與女性從文學上也緊密相連。當時,班固的《漢書》曾收錄漢武帝悼念亡妃李夫人的辭賦,有“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的句子,紅顏就是指代美麗又喜涂胭脂的李夫人。我們現(xiàn)在常用“紅顏”指代美女,而劉徹大約是最早使用“紅顏”一詞的人。至于最早描寫女子使用胭脂的詩歌,當數(shù)東漢《古詩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詩中以“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來形容一個女子的美麗!岸鸲稹本褪敲利惖臉幼,“纖纖”則是說她手指細長白皙。在此之前,《詩經(jīng)》里雖有“顏如渥丹”或“赫如渥赭”之語,但都是形容男子健康的臉色,而與女子無關(guān)。到了南北朝時,許多有名的詩人發(fā)揮了漢武帝創(chuàng)制的“紅顏”一詞,使之更為人們所熟悉。如庾信,寫了“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借一個流落胡地的漢家女子的口吻,抒發(fā)自己在北朝做官的隱恨和回歸南方的渴望;鮑照則寫了“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zhuǎn)時欲沉”,感嘆容顏衰敗,人生將老,正如月光轉(zhuǎn)移,夜將深沉。而在當時的民歌里,也有了“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之語——這是木蘭參軍回來,姐姐欣喜萬分地打扮了出迎。隋唐時,國力空前強盛,物質(zhì)更加豐富,女子們對胭脂的使用簡直千變?nèi)f化、神乎其技。當時出現(xiàn)了“桃花妝”,即先以白粉敷面,再將胭脂勻于面頰及眼周圍,邊際暈淡,其特點是突出面頰的紅,映襯前額、鼻翼及頸部的白,白里透紅,鮮艷無比,壓倒桃花,為當時女子所愛。新疆吐魯番曾出土一幅《弈棋仕女圖》,墓主是武則天時安西都護府的官員,圖畫描摹的是貴族婦女家庭生活的場面。因吐魯番干旱少雨,所以畫作出土時仍色彩鮮艷,弈棋貴婦的桃花妝則顯得風韻十足——當然,依今天的審美標準看,有點讓人難以接受。女性妝容的多姿多彩,為詩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以至唐詩中有關(guān)婦女涂胭脂、飾紅妝的內(nèi)容俯拾皆是。如李白在《浣紗石上女》中寫“玉面耶溪女,青娥紅粉妝”,贊嘆的是金陵少女年少貌美的魅力;韋莊的《怨王孫》“滿街珠翠,千萬紅妝”,描繪的卻是成都貴婦相攜出游的熱鬧;杜甫《新婚別》中的“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是貧家女子對受征從軍的丈夫愛情專一的表白,白居易《燕子樓》中“聞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卻是對名妓關(guān)盼盼為情人守志十余年不嫁的感喟。除詩詞外,當時的筆記小說里,還記載了一些關(guān)于胭脂的夸張又有趣的事。唐人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里說,楊貴妃由于體胖怕熱,到了夏天,即使穿著輕紗,讓侍女不停地打扇,還是汗如雨下;那汗溶解了楊妃身上的胭脂,變得“紅膩而多香”,把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紅色。詩人王建的《宮詞》寫得更神奇,說一個年輕的宮女,在她盥洗完畢之后,洗臉盆中猶如氽了一層紅色的泥漿。唐代以后,盡管婦女的妝飾風俗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喜愛胭脂、涂抹紅妝的習俗始終不衰。遼寧省法庫縣葉茂臺和山西省大同市十里鋪的遼代墓穴壁畫,上面畫的婦女雙頰都涂著紅粉,顯示在宋時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女子也仍酷愛紅妝。至于明清時的風氣,看一看《紅樓夢》就知道。四十四回中,寶玉幫平兒理妝,說:“鋪子里賣的胭脂不干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挑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里,就夠拍臉的了!表毭寄袃阂渤闪司僦倪_人,且制作工藝也如此考究,紅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不言自明了。
  





上一本:威震歐洲:彼得大帝 下一本:西方歷史的瞬間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織色入史箋的作者是陳魯南,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