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說歷史:重說中國古代史》是張鳴創(chuàng)作的歷史文化隨筆。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筆調點評歷史人物及事件,嬉笑怒罵,激揚文字。本書講述歷代帝王妃嬪、文臣武將的生前身后事,評點改革變法、軍事征戰(zhàn)、朝堂斗爭的利弊得失。作者文筆老練,敘述流暢,點評恰到好處,從歷史中提煉對現(xiàn)代的借鑒意義,引人深思。 作者簡介: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7年生,浙江上虞人。做過農工、獸醫(yī),初學農業(yè)機械,后涉歷史。1994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1996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主要著作有:《重說中國近代史》《辛亥:搖晃的中國》《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武夫治國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社會作用》《歷史的壞脾氣》《中國心絞痛》《直截了當?shù)莫毎住贰稓v史的底稿》《歷史的空白處》等。 目錄: 序言 第一章人不任性枉稱帝 焚坑之事沒商量 淮南王的故事 土豪的成仙夢 一個命好的爛皇帝 巫蠱那點事兒 敢拼命的傀儡皇帝 開國即有亡國相 蕭衍老兒的親親策略 皇帝是不是臣子的天? 什么是皇帝的家事? 皇帝兼神仙 似是而非的“宮斗”事件 第二章當官——上上下下地折騰序言 第一章人不任性枉稱帝 焚坑之事沒商量 淮南王的故事 土豪的成仙夢 一個命好的爛皇帝 巫蠱那點事兒 敢拼命的傀儡皇帝 開國即有亡國相 蕭衍老兒的親親策略 皇帝是不是臣子的天? 什么是皇帝的家事? 皇帝兼神仙 似是而非的“宮斗”事件 第二章當官——上上下下地折騰 扯淡的馬前潑水 調和陰陽的宰相 循吏的猴子屁股 儒官的正反兩面 馬周是個好同志 狄仁杰冤案 官場要說模棱話 佞臣的市場 明君帳下的無賴宰相 縫補匠馮道 告密者沈括 蘇東坡下放 說不完的沈萬三 和珅的罪過 第三章書;潞筛〕恋奈娜 詩人本分是清客 讀書人的用處 兩個美男子留給歷史的 郭神仙之死 昭明太子的幸運 草芥詞人 浮名與功名 飲酒之法式 米癲原來是寵臣 第四章武將的戰(zhàn)場誰做主 官府不容俠士 皇帝胳膊上的蒼鷹 酷吏即是爪牙 飛將軍李陵 土圍子里的土豪 不起眼的張郃和耀眼的諸葛亮 口稱“艾艾”的將軍 塢壁林立中的祖逖 陳橋兵變那點事 偏是文人喜談兵 刺字黥面的兵 第五章他和她,一言難盡的千古風流 權山和錢山都靠不住 舉案齊眉的故事 一個沒有女人的世界 女子有才便是災 中國式面首的悲劇 花蕊夫人 太后也是人 末世王朝的軟肋 一個死太后的榮光 官員嫖娼那點事 第六章變法者,王朝里的“革命”先鋒 “均平”的幻象 杯酒釋兵權 拗相公王安石的拗 司馬光的另一面 司馬門下一老仆 是誰誤的大明? 流長飛短環(huán)繞的改革者 一個賣國條約的簽訂 第七章末代王朝的戲里春秋 李亞子的“戲弄” 宮里的劇本審查 太后做編劇 假戲當真的故事 最大的堂會 不許唱戲的日子 第八章只有官最大 告緡風波 債官與債帥 清官是一塊官場的招牌 官本位下的冗官現(xiàn)象 轎子這個東西 謚號這點事兒 文化兩層皮 皇權的不確定性——官場機會主義之源 實話與權力 換一個角度談左傾思潮 張鳴說史,總能化繁為簡,睿智,明白,讓人眼前一亮。 ——吳思 張鳴的文筆是恣肆汪洋的、帶評夾敘的。 ——梁文道 張鳴的文章,有思想,有見地,有學問,無官腔,十分好讀。 ——易中天 讀張鳴的文章既可以作輕松的享受,也可以從里面學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識,可以說是讀史的捷徑。 ——李零 現(xiàn)在有學者零零碎碎、點點滴滴在做這個事情,就是告訴你們,你們知道的這些事情在當時不是這樣的。張鳴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陳丹青張鳴說史,總能化繁為簡,睿智,明白,讓人眼前一亮。 ——吳思 張鳴的文筆是恣肆汪洋的、帶評夾敘的。 ——梁文道 張鳴的文章,有思想,有見地,有學問,無官腔,十分好讀。 ——易中天 讀張鳴的文章既可以作輕松的享受,也可以從里面學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識,可以說是讀史的捷徑。 ——李零 現(xiàn)在有學者零零碎碎、點點滴滴在做這個事情,就是告訴你們,你們知道的這些事情在當時不是這樣的。張鳴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陳丹青 焚坑之事沒商量 先秦法家,到了韓非這里,已經演變成絕對君主主義,大有“三忠于、四無限”的味道。所以,奉獻了學說之后,在深愛其學說的秦王嬴政這里,他也只能死了,好讓他至死忠于嬴政一個,別便宜了別人。秦統(tǒng)一之后,韓非子的信徒李斯推動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是應有之義。戰(zhàn)國時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對主義,君當臣為國士,臣才能為君效命,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當君主如仇寇。所以,韓非子非儒,因為儒以文亂法,壞了尊君的規(guī)矩。那么,找個借口把討人嫌的儒生坑掉,自然是令他們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書之后的一年發(fā)生的,主導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緣起,不是儒生議政——對皇帝的政策說三道四,而是姓盧姓侯的兩個寶貝,為秦始皇找仙藥,花了皇帝不少銀子,結果當然找不到,溜之乎也。開溜之前,還放出話來,諷刺了皇帝幾句。聯(lián)想起徐福帶了三千童男童女、大批的物資出海找神仙,也一去不返。被騙慘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盧、侯兩位,無疑都是讀書人,但到底是方士還是儒生,已經無從考證。我們知道的結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該抓的,就拿他們的同類出氣。三木之下,嚴刑拷打。諸生轉相告引,牽連多至四百六十余人,一并都給坑了。后來又抓的,還稍微客氣點,都給發(fā)配了。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點卻是方士。后世說坑儒,實際上是夸張,這個夸張,是受前一年焚書的影響,因為焚書的重點,是跟儒家有關的詩書和史書。再加上,后世儒生是所謂讀書人的代名詞,但在當年,并不是這樣的。 孔夫子當年,是敬鬼神而遠之的,后輩門徒,居然被騙錢的方士牽連,大批丟了性命,多少有點冤枉。但是,只要秦朝存活一天,儒家之徒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春秋戰(zhàn)國之際,儒墨號稱顯學,但最終都沒有顯過法家。法家其實是從儒家脫胎而來的,但這個惡胚胎,長大之后,居然欺師滅祖,把儒家當敵對勢力對待。只是,在焚書坑儒的政策里,焚書才是重點,坑儒,不過是一個點綴。 當年焚書,針對兩類。一、史書,除了秦國史之外,全燒;二、詩書百家語,不僅燒,而且今后不許人提及。談及歷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滅。談起詩書百家語,則棄市(殺掉棄之于市,示眾)。所以,讀書人即使沒有被坑,也沒有被發(fā)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識過活了。春秋以來將近五百年的私學傳統(tǒng),到了秦朝被迫中斷。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是學點技術,醫(yī)藥、卜筮、種樹。再就是學法律,還只能放下架子,跟著官吏學。 所以,坑掉的那四百六十個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錮政策的一點無意之中的補充,更多的是為秦始皇泄憤,泄對那些騙人的方士的憤。從這個意義上說,1949年以后,好些為秦始皇辯白的學者,說的也不完全錯。相對于坑儒而言,燒書的危害顯然要大得多。對于諸子百家和各國史書,傷害尤其明顯。儒家經典,儒生是可以背誦的,即使文字版被燒掉,憑著記憶,也可以寫出來。但春秋以來流傳下來的各種書籍,在沒有印刷術之前,每每有各種各樣的抄本,人們也不大可能把它們都背誦記熟。而且竹簡形式的書籍,收藏不易,隱藏更不易。秦朝擁有一直延伸到鄉(xiāng)一級的政府,有如狼似虎的官吏,只要政府令下,這些書的大部,肯定就給毀了。保留在皇家圖書館的抄本,雖然還在,但秦末大亂,項羽進咸陽,也付之一炬。 燒書,殺人,都是為了毀掉民間講學的傳統(tǒng),進而毀掉春秋以來的文化。僅僅在法令學習的意義上,恢復過去的王官之學的面目。從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書,書只是法律書,想學,只能跟官吏學法令,進而成為預備官吏。所以,秦人就業(yè),除了農工商之外,還有“學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醫(yī)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這樣的社會,當然特別沒勁兒。不僅對先秦之世是一種大反動,就是對于秦自己之前的社會,也是倒退。因為,連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此時也不能讀了。幸虧秦朝二世而亡,否則,讀書人這樣過日子,豈不是跟蹲監(jiān)獄差不多了?當然,在暴政的高壓之下,這樣的日子也是能過的。因為,坐牢受刑的擔憂,已經壓過了日子本身的枯燥。 淮南王的故事 讀《史記》如讀小說,輕松、好玩,而且耐人尋味。沛縣的混混劉邦得了天下,封了諸王,異姓的倒是有幾個有名的,還都讓他給廢了,立個臭規(guī)矩,非劉氏不王。可是,自家孩子封的王,大抵籍籍無名,都是混吃等死的主兒,唯一例外的是淮南王。 第一任淮南王劉長,說起來有點來路不明。他的母親,原是漢初異姓王趙王張敖的美人,諸姬妾之一。后來劉邦過境,張敖為了拍劉邦的馬屁,把美人送給劉邦侍寢。這樣的事,此前有,此后也沒斷了。但凡款待牛人或者上司,送個美人給嘗嘗鮮,就跟送金銀玉帛一樣的稀松平常。牛人睡過之后,揚長而去,就當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這樣人肉禮物,可以送張三,也可以送李四,當然也可以自己享用。所以,即使有了孩子,也未必能知道是誰的。那年月又沒有DNA鑒定,誰能說得清?但是,張敖的美人,自打劉邦睡過之后,居然懷孕了,而被張敖斷定為劉邦的種,不再染指,供了起來,直到生下龍子,或者他認為的龍子。等到趙王張敖連同妻妾一并被劉邦找碴兒收了,這事被有司得知,匯報上來,劉邦也不加理會,顯然是不大相信。美人的兄弟,托關系找到呂后身邊的寵臣審食其。審食其將此事告訴了呂后,呂后當然不會喜歡劉邦身邊再多一個美女,一言不發(fā),審食其當然也就只好算了。沒想到,這個就跟劉邦睡了一覺的美人,居然憤而自殺。她這一死,讓劉邦相信了這個孩子可能真的是他留的種。于是,劉邦就又多了一個兒子劉長。待到原來的淮南王英布被劉邦逼反滅掉,劉長就成了淮南王。 這個劉長,幼年喪母,但卻長得很結實,力氣好大,能扛鼎,估計也喜歡舞槍弄棒的。對他娘的死,一直耿耿于懷。其實,他娘的死,該賴他的爹。但那時的人怎么敢恨自己的父親,于是就遷怒于辟陽侯審食其。長大以后,已經是漢文帝的天下了,一日,他袖里藏著一枚鐵椎,找上審食其的門去。光天化日之下一椎就將一位侯爺給打倒,然后讓從人將腦袋割下,接著大模大樣地到皇帝那兒去請罪。說是請罪,卻說了一大串審食其的罪過。這個劉長,見了皇帝不稱陛下,只叫大兄弟。這個皇帝,還能把他怎么樣呢?只好打發(fā)他回家了。 這樣的慣法,任是好人也慣壞了。不久,就傳來淮南王僭用天子儀仗,擅為法令,進而謀反的消息。諸大臣一致要求處以極刑,漢文帝法外開恩,只是給他發(fā)配了。封在一輛大車里,直奔目的地,途中不許地方官開封。經不了這種羞辱的劉長,不食而死。沒準,是給憋死餓死的。 劉長死了,民間輿論卻批評皇帝。民謠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睘榱似较⒆h論,證明自己并非貪圖淮南的土地,漢文帝將淮南故地分成三份,給了淮南王的三個兒子。其中仍封為淮南王的,是劉安。 后面的淮南王,土地少了,但愛好卻多了。劉安的名氣在漢代諸王中,堪稱第一。好讀書,好彈琴,好神仙,好與文士交往,還好美食。門下眾多文雅之士,一起編了一套《淮南子》,為中國的學問加分不少;茨贤鮿驳牧硪淮筘暙I,是發(fā)明了豆腐。但估計這豆腐的發(fā)明,跟《淮南子》一樣,也是集體的力量,起作用的無名之輩,無法可考,只好都記在了劉安的賬下。都說中國有四大發(fā)明,其實四大發(fā)明之外,豆腐和馬鐙兩個,也算是重大發(fā)明,亞洲各國吃豆腐,都是淮南王之賜。據說,歐美人對豆腐越來越感興趣,中國人在那邊,實在混不下去了,只要有做豆腐的手藝,就可以發(fā)點小財。 有這么多愛好和發(fā)明的淮南王跟他的父親一樣,最后因為謀反丟了性命。漢代做諸王的,也真不容易,一個不留神,就成了反賊。沒辦法,皇帝制度,沒有嫡長子傳承的規(guī)矩,所以跟皇帝同樣血緣的人,有錢,有地,還有兵,怎么都是麻煩。真反假反不好說,反正大家都沒個好結果。不過,這回,民間沒有傳歌謠,而是傳出一種說法,說他劉安其實沒死,吃了仙藥,升天去也。神仙給的仙藥量比較大,不僅自己吃了,而且他們家的雞犬也一并吃了,一同飛升,到天上快活去了。留下一個成語,叫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民間總是跟皇帝唱反調,沒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