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金庸筆下的真實大歷史


作者:填下烏賊     整理日期:2014-11-01 01:09:08

史上最神秘最傳奇的道士張三豐真實的全真教如何傳道順治皇帝沒有出家的三種證據(jù)李自成沒做和尚的五種判斷釣魚城之戰(zhàn),蒙哥的第六種死法建寧公主和吳應熊婚姻生活調(diào)查 本書在挖掘史料基礎上,講述了金庸小說中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在歷史上的真實面目。 深入描寫成吉思汗、崇禎皇帝、努爾哈赤、李自成、康熙皇帝,耶律洪基、段譽、趙敏、鳩摩智、金輪法王、耶律齊、張三豐,順治、建寧公主、乾隆等近百個金庸小說中著名人物的跌宕故事;重新還原灤河之戰(zhàn),釣魚城戰(zhàn)役、襄陽保衛(wèi)戰(zhàn)、紅巾軍內(nèi)戰(zhàn)、黑水之戰(zhàn)等金庸小說中重大戰(zhàn)役在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本書是史上第一本系統(tǒng)地將金庸小說還原進歷史本身,通過史實重新閱讀金庸小說的著作,這是金庸迷和歷史迷的一次有趣又有益的大穿越。
  作者簡介:
  填下烏賊,真名湯大友,男,1976年出生,民主黨派人士(中國民主同盟),籍貫浙江臺州,現(xiàn)任北京一科技期刊記者。自幼酷愛金庸小說,9歲讀《射雕英雄傳》,摯愛“金學”近三十年。2005年出版《亂彈水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目錄:
  目錄:
  第一章亦真亦幻說歷史/001
  一代天驕雄起大漠/001
  明清闖“三國演義”/007
  康熙大帝平定四方/013
  鴿派皇帝耶律洪基/023
  全真教:從未抗金、一直親元/029
  大明國號和明教無關/037
  一代仁主大理段譽/044
  趙敏的幸福一家/051
  威震西域的“山中老人”/057
  鳩摩智與金輪法王/063
  短命小兒完顏洪烈/068
  高富帥耶律齊/074
  目錄:
   第一章亦真亦幻說歷史/001一代天驕雄起大漠/001明清闖“三國演義”/007康熙大帝平定四方/013鴿派皇帝耶律洪基/023全真教:從未抗金、一直親元/029大明國號和明教無關/037一代仁主大理段譽/044趙敏的幸福一家/051威震西域的“山中老人”/057鳩摩智與金輪法王/063短命小兒完顏洪烈/068高富帥耶律齊/074 第二章奇謀秘計說戰(zhàn)爭/080蕭峰平叛:灤河之變的真實規(guī)模/080首次西征:蒙古攻打撒馬爾罕/087大汗喪命:釣魚城改變歷史/092保衛(wèi)襄陽:南宋的悲壯挽歌/099紅巾內(nèi)戰(zhàn):朱元璋、陳友諒決戰(zhàn)鄱陽湖/106啼笑皆非:南明的擁唐擁桂內(nèi)訌/113一代女王:俄羅斯蘇菲婭奪位之戰(zhàn)/122黑水之圍:兆惠平定大小和卓/128 第三章千姿百態(tài)說人物/134金庸筆下的皇帝/134金庸筆下的大臣/138金庸筆下的女主/142金庸筆下的公主/146金庸筆下的神仙/149 第四章?lián)渌访噪x說疑案/157張三豐壽數(shù)之謎/157李自成下落之謎/162天地會起源之謎/167太后下嫁之謎/173順治出家之謎/176乾隆身世之謎/180《笑傲江湖》的時代背景之謎/183 第五章綢繆雅致說風物/186折扇/186鐵索橋/188碧螺春、茶磚/189金蛇劍/191瓜果蔬菜/193丹藥/196天山雪蓮/199梅莊四寶/200鳩摩羅什/203“南院大王”官職/205太祖長拳/207姹女嬰兒/211比武招親/213程朱理學/216南宋農(nóng)民起義/218黃裳其人/220真假再興/221蒙古軍制/223萬安寺/226浡泥國/229《明史》文字獄/234詩詞歌賦/239 附錄一金庸武俠大事年表/244附錄二金庸先生人物小傳/257金庸的歷史觀(代后記)/267參考書目/271回歸武俠世界的真正歷史 馬伯庸 從歷史中去創(chuàng)造一個精彩故事,是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把一個精彩故事中的細節(jié)還原成本來歷史,同樣也是一個充滿趣味的過程。對大部分人來說,歷史高不可攀,而故事卻親切的多。所以在他們心目中,故事往往會取代歷史的真實。比如一部《三國演義》精彩紛呈,劉備的仁、諸葛亮的智、關羽的忠、呂布的勇,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們干脆就把這些當成了歷史——至于真正的三國歷史上他們究竟是什么模樣?知道的人卻并不多。再比如《西游記》,讓唐僧成了個迂腐偏心的唐長老,從此家喻戶曉,又有多少人知道歷史上的玄奘孤身一人勇闖天竺的堅韌和偉大?我倒不是否認小說家們的再創(chuàng)造,只是多少有些遺憾。如果讀者能夠在領略藝術創(chuàng)造的同時,對構成小說基礎的歷史素材有所了解,豈不是件更美好的事兒嗎?讀者帶著對歷史的認識,再返回頭去看小說,想必會更加欽佩小說家們的剪裁和想象力吧?說來慚愧,我當年的歷史成績并不好,肚子里的那點歷史知識,完全是拜金庸的武俠小說所賜。我那時候分不清其中哪里是妙筆生花,哪里是考據(jù)有典,只記得讀下來非常過癮。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中華致公黨的一段資料,得知其前身竟是天地會,而天地會中的關鍵人物叫做陳永華,亦名陳近南,這才驚覺金庸小說中的人物,距離我們熟知的歷史竟然如此之近。金庸先生是大才子,精熟典故,他的小說包羅萬象,于歷史的空隙中乾坤大挪移,把虛構和真實融匯一爐,而且煉得全無破綻。隨便從其中挑出一個知識點,都是一篇很大的文章。本書作者填下烏賊愿意來做這個“逆向工程”,以小說為經(jīng)、史實為緯,披檢書中細節(jié)相互印證,把金庸先生筆下乾坤、胸中溝壑一一擴展開來,回歸到武俠世界的真正歷史——這實在是一件有益大眾之事。我們需要這樣的較真和細致,倘若能因此把小說讀者的興趣導回到歷史,可謂是善莫大焉。  太史令筆繪江湖(代序) 1959年的5月20日,對于查良鏞(金庸)先生來說,是生命中難以忘記的一天。這一天,《明報》在香港誕生,金庸正式邁入創(chuàng)業(yè)大門;《神雕俠侶》開始在《明報》連載,進一步奠定其“新派武俠一代宗師”的江湖地位。創(chuàng)業(yè)初期,百廢待興,在競爭激烈的香港報刊市場,《明報》要出人頭地,困難可想而知!睹鲌蟆纺茏罱K脫穎而出,成為香港最富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總舵主”金庸需要感謝他的兩大“法寶”:一個是武俠小說,一個是政治社評。在《明報》初創(chuàng)的前十年,為了吸引讀者,金庸的幾部精彩小說功不可沒,《神雕俠侶》寫男女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倚天屠龍記》寫父子、兄弟之間真摯純粹的情誼;《天龍八部》場面極其宏大,“有情皆孽、無人不冤”;《笑傲江湖》“正中有邪、邪中有正”,你死我活的江湖斗爭令人咋舌;而封筆之作《鹿鼎記》一反常態(tài),用一個武功低微的小混混完成了清朝康熙年間的諸多政治大事,陳墨稱之為“反俠”,金庸自稱“更像是歷史小說”。以上五部小說,四部具有明確的時代背景,唯一沒有時代背景的《笑傲江湖》,就是一部政治影射小說,《笑傲江湖》就是配合金庸的政治社評而共生的。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金庸的“十四天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有9部牽涉具體的時代背景,即《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時間跨度從北宋、南宋、元、明到清朝,共783年(公元997—1780年)。金庸喜歡將亂世設定為時代背景,在他的小說中,體現(xiàn)了北宋新舊黨爭、靖康之恥;南宋偏安一隅,孤軍抵抗;元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明末甲申之亂,風云突變;以及清初康熙皇帝平定四方、統(tǒng)一中國的歷程。與之相對應的,“亂世出英雄”、“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亂世中,一代又一代的大俠們或以身阻戰(zhàn),渾不懼死;或保家衛(wèi)國,死而后已;或恰逢其會,力挽狂瀾;或終結亂世,功成身退;或急流勇退,歸隱人間。大俠們在亂世中的表現(xiàn),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全部體現(xiàn)了新派武俠小說“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宗旨,弘揚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是金庸先生,將寫實的歷史穿插到虛構的小說中,讓兩者產(chǎn)生完美的結合,在他的筆下,江湖世界和江山廟堂相互映證、相互影響,小說人物與歷史事件虛實結合、相得益彰。金庸運用如椽大筆,于天馬行空、縱橫恣肆的想象中,給讀者徐徐拉開了一幕幕亦真亦幻、可圈可點的大千世界。當然,金庸小說中的“歷史片段”,并未嚴格遵照史實發(fā)展的軌跡,正如他自己所說: 在小說中加插一些歷史背景,當然不必一切細節(jié)都完全符合史實,只要重大事件不違背就是了。——《雪山飛狐》后記歷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稌鴦Χ鞒痄洝泛笥 顯然,金庸筆下,歷史片段是服務于小說情節(jié)需要的,兩者之中,小說是主,而歷史是賓。故而,在小說中,有一些歷史片段,發(fā)生的時間不符合史實,如蕭峰平叛的“灤河之變”;有一些歷史片段,發(fā)生的地點不符合史實,如蒙哥喪命襄陽城下;有一些歷史片段,參與的人物不符合史實,如公主招親西夏國;還有一些歷史片段,和史實完全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比如從未抗金、一直親元的全真教三代掌教,比如一直親宋、從未犯邊的耶律洪基,令人大跌眼鏡。不是金庸不明白,而是情節(jié)不允許。而小說,是允許虛構的!當然了,金庸小說中的歷史人物,有相當一部分是完全符合其史實形象的,比如:仁慈博愛的段譽、窮兵黷武的鐵木真、深謀遠慮的忽必烈、英明神武的康熙、剛愎自用的崇禎、有勇無謀的李自成、陰險狡詐的吳三桂、好大喜功的乾隆,等等。但也有一部分人,和史實人物有所差異:有些人被高度美化了,如高升泰;有些人則被嚴重丑化,如陳友諒。除了“史有其人”的人物,金庸小說中,還有一大批“史有原型”的人物,比如蕭峰、虛竹、陳近南、九難師太、耶律齊、鳩摩智、金輪法王、完顏洪烈等,這些人有忠有奸、有正有邪,他們在歷史上的“原型”也是多姿多彩、面目生動。尋找這些人的“原型”,也是一種樂趣。金庸小說中的歷史,可以用“撲朔迷離”、“似真似假”來形容,比如著名的“清初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之死、乾隆身世,金庸就擷取了其中的三個來展開描述。雖然事實證明太后下嫁、順治出家、乾隆身世這三件“疑案”,小說和史實并不相符,但這并不影響小說的廣泛傳播,因為讀者喜歡,更何況,作者已經(jīng)提前聲明“小說家言,史家不必深究也”。然而,眾多熱愛金庸小說的“金迷”們(包括我在內(nèi)),很多都是歷史愛好者,在閱讀小說之外,對小說中的歷史油然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萌發(fā)了“尋根問底”的探究欲。故而,有了這部書稿。這部書稿主要分成七大部分:歷史、戰(zhàn)爭、人物、疑案、風物、小說大事年表和金庸先生小傳。在歷史部分,表述了與史相符的典故、與史不符的典故、史有其人的人物、史有原型的人物;在戰(zhàn)爭部分,還原了金庸小說中蕭峰平叛、蒙哥之死、鏖戰(zhàn)襄陽、黑水之圍等經(jīng)典戰(zhàn)役;在人物部分,綜述了金庸小說中的皇帝、大臣、女主、公主和神仙;而在疑案部分,除了剖析太后下嫁、順治出家、乾隆身世的真?zhèn)危瑢埲S壽數(shù)、天地會起源和李自成下落也有著深刻的挖掘;風物部分雖然立足于風俗、物品,但也緊緊扣著“歷史”這個關鍵詞不放;而小說大事年表和金庸先生小傳,作為全書的補充和完善,相信也能獲得讀者朋友的認可。這部書稿以點帶面、以人敘事、以小見大,力爭還原金庸小說中的真實大歷史(不只是中國歷史),讓讀者在閱讀小說的基礎上,能夠產(chǎn)生更多的興趣。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鉆牛角尖,嘩眾取寵,也不是顯擺水平、賣弄知識,而是為了更好地和廣大金迷朋友切磋、交流、互動。我相信,我的一顆誠心,會換得金庸先生以及金迷朋友們的信任和支持。有井水處,便有柳詞;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說。我堅信,金庸先生的小說,未來一百年內(nèi),都會長盛不衰,其魅力亦將永葆青春!作為金庸小說的“附屬”讀物,我希望這本小書也能獲得廣大讀者的好評。如此,是我最大的心愿!謹以此書,向我最仰慕、崇拜的作家致敬!本書還得到了新銳作家新垣平的“劍橋體”指點;著名的“大臉師太”李汀也出力甚多;“金庸茶館”的張旭婷、“金庸江湖網(wǎng)”的曾阿牛、“仗劍天涯”的張丹這三位來分別來自三大金庸網(wǎng)站的資深“金迷”也為本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力的幫助,在此一并謝過。 第一章亦真亦幻說歷史   一代天驕雄起大漠  數(shù)日之后,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大會各族部眾,這時他威震大漠,蒙古各族牧民戰(zhàn)士,無不畏服。王罕與札木合的部眾也盡皆歸附。在大會之中,眾人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稱為“成吉思汗”,那是“與大海一般廣闊強大”的意思。成吉思汗大賞有功將士,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四杰,以及哲別、者勒米、速不臺等大將,都封為千夫長。郭靖這次立功極偉,竟也被封千夫長,一個十多歲的少年,居然得與諸大功臣名將并列。——《射雕英雄傳》第6回 眾所周知,《射雕英雄傳》是金庸先生最負盛名的武俠作品,一舉奠定了其武俠一代宗師的崇高地位!渡涞裼⑿蹅鳌愤@部小說以大俠郭靖的成長為主線,弘揚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偉大情操,展示了作者一貫的、愛憎分明的愛國主義情懷。這部小說的另外一位隱形主角是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這個歷史上真正的“射雕英雄”,小說較為忠實地還原了其戎馬倥傯的一生:兒時蒙難,青年時代和札木合結義,中年征戰(zhàn)四方統(tǒng)一大漠,晚年窮兵黷武侵略他國,暮年病死西夏六盤山。小說通過郭靖和鐵木真之間交織纏綿多年的恩怨情仇,還原了13世紀鐵木真雄起草原,終成一代霸主的歷史故事。小說中,成吉思汗及其子女、部下、敵人,每一個都個性鮮明、生動活潑,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節(jié)也從這個角度,通過小說、結合歷史,來講述一代天驕的傳奇人生。 統(tǒng)一大漠 成吉思汗,原名孛兒只斤·鐵木真,是蒙古乞顏部的可汗。從1180年開始,鐵木真率領部眾南征北戰(zhàn),逐個兼并蒙古各部,最終一統(tǒng)草原,這一年是公元1206年,小說中的郭靖6歲。蒙古人創(chuàng)建自己的國家,前后花了大約500年時間。大約在公元5世紀,室韋族的名字開始見諸史書。8世紀時期,室韋族的一支北上定居草原,這就是蒙古族的始祖。早期的蒙古族分為尼倫蒙古和迭爾列勤蒙古兩大部,尼倫蒙古意即“純潔的蒙古人”,而迭爾列勤蒙古是“普通的蒙古人”,可見在那個時候,蒙古人種因血緣的親疏,就人為地分成了兩個階級。尼倫蒙古的代表部落有:乞顏部、札答蘭部、泰赤烏部、札只剌部、散只兀部、主兒乞部、赤那思部,等等。而迭爾列勤蒙古的代表部落有:弘吉剌部、兀良哈部、豁羅剌思部、速勒都思部、伯躍吾部,等等。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是乞顏部人,而母親珂額倫則屬于弘吉剌部。不管是尼倫蒙古還是迭爾列勤蒙古,他們認為自己才是純種的蒙古人(雖然有血緣遠近之分)。然而,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演變,韃靼、回鶻、突厥等周邊民族,不可避免地和另外一些蒙古部落產(chǎn)生了融合,這一些蒙古部落雖然也打著“蒙古人”的頭銜,但一直不被尼倫蒙古、迭爾列勤蒙古認同。后者的代表部落有:塔塔爾、蔑兒乞惕、乃蠻、克烈、汪谷、斡也剌等。所以,蒙古各部時常因為爭奪水草的問題,借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互相攻占殺伐,這一場混戰(zhàn),一打就是500年。蒙古人在創(chuàng)建橫跨歐亞兩大洲的龐大帝國過程中,屠城無算、殺人無數(shù),大概就是想把受了五百年的窩囊氣一股腦兒全給發(fā)泄出來吧。小說中,鐵木真是乞顏部首領,他的義父王罕(原名“脫斡鄰勒”)是克烈部首領,他的義兄札木合是札答蘭部首領,而神箭手哲別(原名“只爾豁阿歹”)則出身于泰赤烏部,除此之外,塔塔爾部、蔑兒乞惕部和乃蠻部也各自有所提及。札木合和哲別值得一說,這兩個人,一個從朋友變成敵人,另一個恰好相反,從敵人變成朋友。 兄弟反目 札木合,鐵木真曾經(jīng)的義兄(安答)。《元朝秘史》卷三記載,鐵木真11歲時,兩人第一次結拜,鐵木真送給對方一個銅灌髀石,札木合送對方一個狍子髀石;次年二人再次結拜,鐵木真送義兄一個柏木頂箭頭,札木合回贈一個響牛角箭頭。可見當時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確實是真摯、純潔、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而小說《射雕英雄傳》也忠實地反映了這一橋段。1180年,札木合協(xié)助鐵木真重創(chuàng)蔑兒乞惕部,奪回了鐵木真的妻子孛兒帖夫人,這是兩人之間最美好的一次合作。但僅僅過了一年半,雙方的蜜月期結束了,因為鐵木真要收攏舊部起事,而他的舊部多數(shù)在札木合麾下效力,矛盾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兩人和平分手,分道揚鑣,各自發(fā)展。十年后的1190年,鐵木真已成為乞顏部可汗,而札木合也成為了札答蘭部可汗,一山不容二虎,雙方爭奪草原統(tǒng)治權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擦槍走火的導火線是“殆察爾事件”,由于鐵木真的大將者勒米殺死了札木合的胞弟殆察爾,雙方結下死仇,兩位安答不得不兵戎相見,著名的“十三翼之戰(zhàn)”就此爆發(fā)。此戰(zhàn)是鐵木真一生中唯一的一場敗仗,但真正的“勝利者”不是札木合,正是鐵木真。因為獲勝的札木合虐殺戰(zhàn)俘,水煮活人,導致人心盡失,部眾紛紛脫離轉(zhuǎn)投鐵木真,原本落敗的鐵木真反而實力大增,為最終的逆轉(zhuǎn)翻盤打下基礎。1204年,當窮途末路的札木合最終在唐努烏拉山被自己的五個手下捆綁獻給鐵木真時,小說遵循了史實:鐵木真先是當著札木合的面殺死了五個叛徒,然后提出了重歸于好的建議(當然我個人更認為這是一種客套和試探),札木合也不愧一代梟雄,不愿寄人籬下遭受猜疑,要求不流血而死。鐵木真答應了他,下令用重物將他壓死,不讓流血(見新版小說)。關于札木合的死法有三種說法:一是大石頭壓死,二是倒掛勒死,三是皮口袋悶死。顯然金庸先生是采用了第一種說法。小說中鐵木真和札木合交惡,是因為鐵木真要推行私有制,而札木合要維持氏族公有制,所以兄弟反目。而事實上,早在11~12世紀,漠北的氏族制度就已趨于瓦解,私有制產(chǎn)生,出現(xiàn)了階級和貧富兩極分化,部落首領往往就是部落首富,他們擁有大量的戰(zhàn)俘奴隸以及數(shù)不清的牛、羊、馬匹。所有的敵人都死了,整個草原再無敵手,屬于鐵木真的嶄新時代來臨了。從1206年到1368年,這一個半世紀的亞歐舞臺是屬于蒙古族的,屬于鐵木真和他的子孫們。在稱霸蒙古的過程中,鐵木真以他天縱英才般的戰(zhàn)爭指揮藝術,贏得了除了十三翼之戰(zhàn)外的所有戰(zhàn)爭。同時,鐵木真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挖掘人才,盡可能地招募人才為己所用。在小說中,他有四個英勇善戰(zhàn)的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有蒙古開國四杰(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還有勇不可擋的蒙古四虎(哲別、者勒米、速不臺、忽必來),此外還有四兄弟、四義子。這些人先后聚集在鐵木真的麾下,為其死命效力,幫助其打造帝國的原始雛形。 化敵為友 鐵木真招降哲別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人才引進案例,小說和史實非常吻合。哲別,原名只爾豁阿歹,蒙古別速惕部人,后成為泰赤烏部首領禿答的下屬。哲別驍勇善戰(zhàn),箭法超群,此外,還有一手“徒手接箭”并回射的絕活。1201年,鐵木真征討泰赤烏部,雖然取勝,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戰(zhàn)哲別一箭射殺鐵木真的白嘴黃馬,令鐵木真惱羞成怒,令全軍圍捕哲別。哲別遭擒后,鐵木真問是誰射死了他的戰(zhàn)馬,哲別一口承認,并表示愿意持鞭墜鐙效力左右。鐵木真愛惜他是個人才,于是盡釋前嫌納于麾下,將他改名為哲別(意為箭鏃),要求他“就像我跟前的箭簇似地保護我”。從此,哲別成為鐵木真的左膀右臂,為其南征北戰(zhàn)立下汗馬功勞。1218年,哲別作為先鋒滅了西遼,帶回一千匹白嘴黃馬,作為戰(zhàn)利品獻給鐵木真,實現(xiàn)了自己17年前的諾言:“對我開恩,我將帶來很多這樣的馬!1219年,蒙古遠征花剌子模,哲別作為先鋒緊追國王摩訶末不舍,將其逼入里海上的一個小島,憂郁而死。消滅花剌子模后,哲別率領蒙古大軍繼續(xù)在中亞大地上縱橫馳騁,陸續(xù)將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等國納入蒙古版圖。1222—1224年,哲別、速不臺聯(lián)軍橫掃俄羅斯南部,大敗俄羅斯諸邦聯(lián)軍,攻入克里米亞半島。第一次西征結束后,哲別班師回國,因為多年戎馬生涯勞累,年事已高的一代箭神在歸國途中與世長辭。成吉思汗聞訊悲痛欲絕,厚葬哲別。小說中的哲別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奇男子,他不僅是郭靖的武術啟蒙老師,同時也是郭靖的朋友。這個半師半友的人物在郭靖決意叛蒙歸宋的途中,不僅未加以攔截,反而送上了弓箭、糧食助其逃跑,不惜以得罪大汗的滔天大罪為朋友兩肋插刀,他是小說中蒙古諸杰里最具人性、最有魅力的人物,沒有之一。小說中的鐵木真,既可以和安答反目成仇,也可以對敵人既往不咎,一切都服務于“統(tǒng)一大業(yè)”。對于一代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金庸將成吉思汗當成功過七三開的英明之主來描寫,我覺得還是貼近史實的。小說的最后,成吉思汗駕崩于金帳之中,口中喃喃重復“英雄”二字,至死不解其意。金庸先生用這個橋段,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煊赫武功固然光彩奪目,但真正的大英雄,卻不是建立在殺戮無數(shù)、斑斑血淚的基礎上,只有施行仁政的天下共主,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才能永遠得到人民的紀念和緬懷!  金庸筆下的公主  和傳統(tǒng)戲文不同,金庸筆下的公主們不是嬌滴滴的金枝玉葉,恰恰相反,個個都是英姿颯爽的女中豪杰!西夏銀川公主,在其閨房中掛滿十八般兵器,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三國孫尚香;蒙古華箏公主,從小弓馬嫻熟,其四位兄長都不敢小視她;大明長平公主,國破后黯然出家,是大名鼎鼎的“獨臂神尼”;而那位大清的建寧公主,雖然是個假公主,但也好武成性、兇悍異常,閹割吳應熊一役,堪稱經(jīng)典。但這四位公主對待她們的戀人——小說男主角,倒是溫柔可親、小鳥依人,頗有些“恨嫁”的情分,故而,金庸小說中的公主有兩個共同的標簽:好武、恨嫁。銀川公主、華箏公主,都是虛構的;長平公主、建寧公主,倒是史有其人。夏崇宗李乾順是西夏歷史上的一位有為之君,在位54年,東親大遼,南和大宋,整頓吏治,注重農(nóng)桑,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乾順盛世”。但是,銀川公主不可能是他女兒,1093年的中秋佳節(jié),李乾順才剛滿十歲,何來的女兒?“酒罷問君三語”情節(jié),其實和“一品堂”招募天下英才一樣,都是影射的西夏國的人才引進政策。作為當世五國中最晚立國的國家,西夏需要面臨宋遼兩個強鄰的武力威脅,只有廣納賢才才能富國強兵,才有御敵于國門之外的資本。《宋史·夏國傳》記載元昊的“智囊團”中,有野利仁榮、嵬名守全、張陟、張絳、楊廊、徐敏、張文顯等人,分別擔任中書、樞密、侍中等官職,主謀攻;楊守素、鐘鼎臣、張延壽等人分別受納諸司,主文書。這些謀士當中,除了創(chuàng)建西夏文字的野利仁榮、文武雙全的嵬名守全是黨項族人外,其余諸人均是漢人。當然,西夏國最出名的漢人謀臣是來自陜西華陰的張元和吳昊,《宋史》記載“華州有二生張(元)、吳(昊)者,俱困場屋,薄游不得志”,由于在母邦得不到重用,二人潛伏到西夏,成功獲得李元昊的青睞,張元當上了西夏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相當于宰相),吳昊為其副手,兩人為西夏立國三大戰(zhàn)(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出謀劃策,功不可沒。歷史上的西夏公主,常常作為政治婚姻的產(chǎn)物,被許配于吐蕃王公。夏毅宗李諒祚曾將宗室女嫁給吐蕃首領唃廝啰的幼子董氈,毅宗子夏惠宗李秉常也曾經(jīng)將其妹嫁給董氈的兒子藺逋叱。由此看來,如果真有“文儀公主李銀川”,終究還是為吐蕃的“宗贊王子”所娶走了。同樣,蒙古成吉思汗的女兒,也都是政治婚姻的結局,沒有自由戀愛一說。成吉思汗的子女非常多,得益于他的老婆眾多,韓小瑩目測鐵木真的老婆超過一百個,實際上載入史書的共有四十多位,未記的數(shù)不勝數(shù),超過一百個應當毫無懸念。鐵木真的正妻孛兒帖夫人生了四個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此外,孛兒帖夫人還生了五個女兒,分別是:昌國公主火真別乞、延安公主扯扯亦堅、趙國公主阿拉海別吉、鄆國公主禿滿倫以及幼女阿爾達魯黑。但這五位公主全部都嫁人了,沒有一個終身不嫁“西赴絕域、以依長兄”的,可見華箏公主是虛構的人物。成吉思汗用兒子們東征西戰(zhàn),打下廣袤的國土;同時,用女兒們穩(wěn)固四鄰,《最后的蒙古女王》記載說,“成吉思汗的女兒們在蒙古家園周圍構筑了一個盾形方陣,她們統(tǒng)治著汪古部、畏兀兒部、哈剌魯部和衛(wèi)拉特部,從而劃定了自己祖國的邊界,并從四周保護著她!痹诔杉己沟男闹,還真是“生男生女都一樣”。大明長平公主,在金庸小說中是個光芒閃耀的人物,人氣值極高!侗萄獎Α分,她是一個機靈可愛的少女,暗戀主角而不可自拔;《鹿鼎記》中,她又成了武功卓絕的“獨臂神尼”,游歷江湖、矢志復仇。長平公主原名朱媺娖,是崇禎的長女,備受恩寵,她的原封號是“坤興公主”,降清后清廷改封其為“長平公主”。由于親眼見證了國破家亡的人間慘劇,朱媺娖心灰意冷,懇請清廷允其出家為尼。但清廷為了“統(tǒng)戰(zhàn)”需要,未予答應,反而將其賜婚崇禎生前選好的駙馬周世顯。婚禮如期舉行,十分隆重浩大,但朱媺娖內(nèi)心的痛楚只有自己知道;楹笥粲艄褮g的日子,讓長平公主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終于在1646年的9月,大明末代公主朱媺娖在萬念俱灰的哀怨中與世長辭,年僅17歲,其時已有五個月的身孕。長平公主朱媺娖終身未出北京城,剛成年而夭亡,故而“九難師太”這個人物也是虛構無疑。其實早在金庸之前,民間就有獨臂神尼的傳說,說她收了白泰官、甘鳳池、呂四娘等八個武功高強的徒弟(清初“江南八俠”),其中呂留良的女兒呂四娘還深入禁宮刺死了雍正,為其父報了大仇云云。可見善良的人們對這位身世坎坷的末代公主寄托了無限的同情,寧可相信她脫離了政治樊籠而重獲新生。建寧公主也很悲劇。歷史上的建寧公主當然是貨真價實的真公主,她是皇太極最小的女兒(第十四女),其母為蒙古察哈爾部奇壘氏。作為順治的幼妹、康熙的小姑,建寧同樣逃不脫政治婚姻的束縛:在她13歲那年,清廷將其指配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大清歷史上第一個下嫁漢人的公主產(chǎn)生了!之后,順治還把他的兩位養(yǎng)女柔嘉公主與和順公主分別下嫁給了另外兩位漢人藩王的兒子耿聚忠和尚之隆?滴跏辏瑓侨鹋e旗造翻。次年,吳應熊、吳世霖父子作為留京人質(zhì),被康熙逮捕并處以絞刑。或許是看在建寧的份上,康熙只是處死了建寧的丈夫和繼子,“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應坐人犯、分別正法”(《清實錄·康熙朝實錄》)。由此可見,如果建寧和吳應熊生有子嗣的話,應該是保住一條小命了。吳應熊死后,康熙皇帝經(jīng)常下詔慰藉他的這位喪偶小姑,謂其“為叛寇所累”。公元1703年,在孤獨無依的期盼中,63歲的建寧公主終老去世。小說中的公主們多數(shù)幸福、美滿,歷史上的公主們正好相反:亂世的公主也好,盛世的公主也罷,她們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作為政治獻品,她們是身不由己的,在時代的大潮中,只能隨波逐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日社會男女青年自由戀愛、婚姻自主,是兩千年封建社會皇室子女所不具備的,足以讓他們艷羨、感懷不已。金庸小說中除了四大公主,還描寫了數(shù)量眾多的“郡主”,如趙敏、沐劍屏、完顏萍以及段譽的一眾妹妹們,她們的形象也十分生動活潑、充滿朝氣,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展開討論。    鴿派皇帝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當即拔出寶刀,高舉過頂,大聲說道:“大遼三軍聽令!边|軍中鼓聲擂起,一通鼓罷,立時止歇。耶律洪基說道:“大軍北歸,南征之舉作罷!彼D了頓,又道:“于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闭f罷,寶刀一落,遼軍中又擂起鼓來。蕭峰躬身道:“恭送陛下回陣!薄短忑埌瞬俊返50回 遼道宗耶律洪基是《天龍八部》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大配角,小說中的他個性鮮明、勇武好戰(zhàn),時刻想著吞并南朝一統(tǒng)華夏,最后走上了一條窮兵黷武之路。然而歷史上的耶律洪基卻根本不是這個形象。 親宋漢化 歷史上的耶律洪基是一個十分親宋的遼國皇帝,漢化程度極高,終其一生,從未有過半點入侵大宋的想法,更不消說付諸行動了。《天龍八部》讓耶律洪基背了一個大黑鍋。要說耶律洪基,必須先簡單介紹一下北宋和遼國的百年外交關系。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被草原八大部落首領推選為可汗。公元916年,阿保機正式立國,國號“契丹”。公元936年契丹扶植石敬瑭建后晉國,作為回報,石敬瑭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居“兒皇帝”,并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由于占據(jù)了燕云十六州的肥沃遼闊土地,契丹改國號“遼”。公元947年,后晉出帝石重貴反遼被滅。公元951年,遼再次扶植劉崇成立北漢小王國,以此作為其與中原政權的戰(zhàn)略緩沖帶。公元960年,北宋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周立國。公元979年,宋太宗揮師北上討伐北漢,北漢亡,遼國作為北漢的宗主國應邀援漢攻宋,自此兩國交惡。公元979年,北宋挾滅北漢之風首伐遼國,在高粱河一役大敗而回。作為報復,遼軍曾數(shù)度越界南下(滿城之戰(zhàn)、雁門之戰(zhàn)、瓦橋關之戰(zhàn))。公元982年,遼景宗去世,雙方處于休戰(zhàn)狀態(tài)。公元986年,趙光義再次三路北伐(雍熙北伐),由于準備不足,再次大敗,名將楊繼業(yè)戰(zhàn)死,北宋從此失去了收復燕云十六州的軍事實力,從主動進攻被迫轉(zhuǎn)入戰(zhàn)略防御。公元1004年,大遼承天太后蕭綽、圣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南下攻宋,宋真宗趙恒在宰相寇準的“逼迫”下無奈御駕親征,兩國最高元首匯聚于濮陽城黃河北岸。由于雙方都對戰(zhàn)爭的最終結局缺乏必勝信心,兼之遼國大將蕭達凜意外中箭身死,遼國主動請和。太平天子宋真宗對此一拍即合,兩國遂簽署《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世代通好。從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條約締結之日起,一直到1120年宋金秘密締結“海上之盟”相約夾擊遼國,這116年的歲月,宋遼這兩個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大帝國基本保持著友好往來的局面,雙方每年互派使者通好:賀生辰、賀正旦以及吊祭,從1004年到1121年,共計643次之多,遼國稱呼宋朝為“南朝”,而宋朝則心照不宣地稱呼遼國為“北朝”。當然,其間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和諧音符:遼有“重熙增幣”(公元1042年)和“熙寧劃界”(1074—1076年),利用宋夏開戰(zhàn)趁火打劫;而宋也有鷹派人物輕啟邊釁,雄州知州趙滋將在兩國界河中捕魚的契丹漁民射殺并沉船(公元1061年)。但總體而言,依然是和平的時候多,而摩擦的時間少,算得上是天下太平。故而,在小說發(fā)生的公元1062—1094年間,宋遼兩國一直睦鄰友好,互不交兵,以兄弟之國交往。既沒有遼道宗耶律洪基的處心積慮鐵騎南下,也沒有宋哲宗趙煦的勵精圖治整軍北伐。耶律洪基是遼國的第八位皇帝,其祖父為遼圣宗耶律隆緒,其父為遼興宗耶律宗真,祖孫三人分別坐了50年、25年和47年的皇帝寶座,加起來長達122年之久,占了遼朝國祚(共209年)的一半還多,這和后世的明代嘉隆萬三朝、清代康雍乾三朝極為相似。耶律洪基很長壽,1032年出生,1055年即位,1101年去世,享年69歲?v觀耶律洪基的一生,有三個關鍵詞需要提出:親宋漢化、識人不明、醉心佛法。如果說第一條是“正能量”的話,后兩條直接將遼帝國一步步推向衰亡。耶律洪基是一個十分向慕宋朝的皇帝,其實自契丹草原開國以來,一直對中原的漢文化有著近乎虔誠的學習之心,《澶淵之盟》簽署后,宋遼兩國從高層到民間,雙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活動貫穿了整個11世紀而絡繹不絕。到了耶律洪基親政后,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耶律洪基本人是宋仁宗的忠實粉絲,對宋仁宗趙禎無比崇拜。耶律洪基的仁宗情結從何而來?舉幾個例子。話說耶律洪基當太子時,有一次曾化裝成賀正旦使的隨從混進大宋都城。他以為此事人不知鬼不覺,其實宋朝安插在遼國的細作早就將情報反饋到宋仁宗那里。仁宗接見遼國來使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笑嘻嘻地下殿,將耶律洪基從人群中隆重請出,拉著他的手游覽大宋禁宮,最后語重心長地勸勉這位別有用心的遼國皇侄:“朕與汝一家也,異日惟盟好是念,唯生靈是愛。”搞得耶律洪基又感動又慚愧,從此在心中埋下了仁愛親宋的種子。1063年,宋仁宗去世,告哀使節(jié)將噩耗傳遞到遼國時,耶律洪基拉著宋朝使臣的手痛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不止耶律洪基哭,當時許多遼人也哭了。據(jù)宋人陳師道在《后山談叢》記載:“仁宗崩,訃于契丹,所過聚哭。”“仁宗皇帝崩,遣使訃于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宋仁宗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一斑。宋人晁說之在《嵩山文集》卷二《朔問下》中記載:“虜主(耶律洪基)雖生羯犬之鄉(xiāng),為人仁柔,諱言兵,不喜刑殺。慕仁宗之德而學之,每語及仁宗,必以手加額。為仁宗忌,日齋不忘。嘗以白金數(shù)百,鑄兩佛像,銘其背曰:‘愿后世生中國!彼稳松鄄疁卦诠P記《邵氏聞見錄》中記載:遼道宗耶律洪基曾對宋哲宗使臣說:“寡人年少時,事大國(宋朝)之禮或未至,蒙仁宗加意優(yōu)容,念無以為報。自仁宗升遐(去世),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說完流下了感傷的眼淚。這些事跡都深深表明了耶律洪基是一個十分親宋的皇帝,如此親宋的一個人,又怎么會時刻以南侵為己任呢?且耶律洪基的漢化程度極高,詩賦成就在遼代諸帝中應該是最高的。耶律洪基的詩作受唐詩影響較深,講究韻致,反映了契丹貴族崇尚中原文學,積極學習和吸收漢文化的傾向。其與臣下常有“詩友”之交,常以詩詞賜外戚近臣。據(jù)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遼相李儼作《黃菊賦》獻其主耶律洪基,洪基作詩歌其后以賜之。”耶律洪基還著有《清寧集》文集一冊,但可惜的是今已散佚,無法再得知文集的相關內(nèi)容了。 皇后冤死 耶律洪基的皇后蕭觀音也是一位漢化程度極高的奇女子。蕭觀音是耶律洪基的祖母欽哀皇后蕭耨斤之弟蕭惠之女,《遼史》稱其“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自制歌詞,尤善琵琶”,是個多才多藝的皇家才女。蕭觀音和耶律洪基從小青梅竹馬,兩人的結合在遼國百姓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天作之合——當然,蕭觀音結婚時年紀略小,只有四歲,他的新婚丈夫耶律洪基也只有區(qū)區(qū)十二歲,兩人算是娃娃親。但凡才女,總難免有文藝青年之氣息,蕭觀音也不例外。因為丈夫生平好飲嗜獵,常常居于捺缽營帳中過夜而不回宮,青春年少的蕭觀音免不了心生哀怨,作了《回心院詞》來規(guī)勸自己的丈夫!痘匦脑涸~》共十首,分別描寫了掃深殿、拂象床、換香枕、鋪翠被、裝繡帳、疊錦被、展瑤席、剔銀燈、熱熏爐、張鳴箏等十種春閨之行,頗為香艷。蕭觀音又讓宮廷首席御用琴師趙惟一將其譜曲傳唱。因為蕭觀音和趙惟一關系密切,被奸臣耶律乙辛看在眼里。耶律乙辛想借著蕭觀音打擊其子耶律!笳呤沁|國皇儲,未來的遼國國君,看耶律乙辛不爽很久了。大康元年(公元1075年),耶律乙辛收買了蕭觀音身邊的單登、清子等近侍,一手炮制了《十香詞》冤案,說這首類似《十八摸》的“淫詞艷曲”是蕭觀音和趙惟一私通的情詩,上面還有藏頭詩作為鐵證。耶律洪基怒火攻心,以“鐵骨朵”擊蕭皇后,幾至殞命。道宗又派參知政事耶律孝杰與耶律乙辛共審此案。二人對蕭觀音施以酷刑,逼其自盡,蕭觀音想見道宗最后一面,也未獲準,遂作《絕命詞》一首,飲恨而逝。二人又嚴刑逼供趙惟一誣服,誅趙惟一三族。兩年后,耶律乙辛羅織了太子耶律浚欲圖陰謀奪位的罪證,耶律洪基不及細察,將親兒子廢為庶人。同年,耶律浚被耶律乙辛派出的殺手殺死于上京。蕭觀音和耶律浚的遇害,為耶律乙辛掃清了全部的政治障礙,整個道宗朝后期,耶律乙辛幾乎做到了一手遮天。耶律乙辛還想斬草除根,殺死耶律浚的兒子耶律延禧以絕后患,所幸耶律洪基對此終于有所警覺,陰謀未遂。大康五年(公元1079年),魏王耶律乙辛降封混同郡王;大康六年(公元1080年),耶律洪基封皇孫延禧為梁王,再降耶律乙辛出知興中府事;大康七年(公元1081年),耶律乙辛以罪囚于來州,幫兇張孝杰(耶律孝杰)削職為民;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耶律洪基為耶律浚平反,追封其為昭懷太子,耶律乙辛謀亡入宋政治避難,被誅。耶律洪基在執(zhí)政晚期終于醒悟過來,為自己的妻兒報了仇。但這一切都已經(jīng)太晚,晚年的耶律洪基一邊扶植皇孫耶律延禧,一邊醉心佛法以求來世,大遼帝國終于步入了它的黃昏期。 醉心佛法 耶律洪基在弘揚佛法、祠佛飯僧方面,做得相當奢侈:咸雍六年(公元1070年),耶律洪基加封圓釋、法鈞二僧并守司空。咸雍七年(公元1071年),置佛骨于招仙浮圖。咸雍八年(公元1072年),為春、泰、寧江三州三千余人授戒僧尼。大康四年(公元1078年),諸路奏飯僧尼三十六萬。大安三年(公元1087年),海云寺進濟民錢千萬。大安九年(公元1093年),遣使祠佛飯僧;蛟S是因為妻兒的冤死,或許是對帝位的厭倦,晚年的耶律洪基將帝國帶入了一個巨大的泥潭,一步步等著女真掘墓人的到來。遼朝亡于天祚帝耶律延禧,其實和耶律洪基執(zhí)政晚期的不作為也不無關系!哆|史》本紀道宗卷的最后,對耶律洪基有過一段蓋棺定論,個人認為非常準確到位,這一段“墓志銘”如下: 道宗初即位,求直言,訪治道,勸農(nóng)興學,救災恤患,粲然可觀。及夫謗訕之令既行,告訐之賞日重。群邪并興,讒巧競進。賊及骨肉,皇基寢危。眾正淪胥,諸部反側。甲兵之用無寧歲矣。一歲而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發(fā)三千。徒勤小惠,蔑計大本。尚足與論治哉? 縱觀耶律洪基的一生,南親大宋,西和西夏,東攜高麗,北驅(qū)韃靼,對百姓也做到了寬厚仁義,是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但識人不明,晚年昏匱,放縱僧尼,驕奢淫靡,導致了國家的迅速衰亡,客觀公正、一分為二地看,勉強打個及格分吧。遼道宗死后,葬于內(nèi)蒙赤峰市巴林右旗的永福陵,耶律延禧將祖母蕭觀音遺體與其合葬,也算是為祖母平反昭雪了。遼道宗永福陵與祖父圣宗永慶陵、父親興宗永興陵一起歸于大興安嶺的懷抱。直到829年后的1930年兵荒馬亂之際,熱河軍閥湯玉麟對三座陵墓進行了毀滅性的盜掘,耶律洪基才再次公開露面于世。不知道蕭峰地下有知,對于這位皇帝大哥的下場,又會作何感想。而有趣的是,山西應縣的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里,卻供奉著圣宗的欽哀皇后蕭耨斤、興宗的仁懿皇后蕭撻里以及道宗的宣懿皇后蕭觀音三代蕭后,《遼金史論集》作者張暢耕認為,應縣木塔為蕭撻里倡建,用作蕭氏的家廟,來彰顯其一門三后、一家三王的累世功勛,應縣應該是蕭氏的誕生地。如果此論成立的話,那么蕭峰也應該是山西應縣人無疑。耶律洪基生前迫害蕭觀音至死,死后卻同穴而眠;蕭觀音遺像至今在三晉大地上受萬眾敬拜,而耶律洪基朽骨早已混同草木一體而不知所蹤,兩相對比,真叫人無端生出多少感慨和嗟嘆! ∪娼蹋簭奈纯菇、一直親元  丘處機道:“我恩師不是生來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時先學文,再練武,是一位縱橫江湖的英雄好漢,只因憤恨金兵入侵,毀我田廬,殺我百姓,曾大舉義旗,與金兵對敵,占城奪地,在中原建下了轟轟烈烈的一番事業(yè)。后來終以金兵勢盛,先師連戰(zhàn)連敗,將士傷亡殆盡,這才憤而出家。那時他自稱‘活死人’,接連幾年,住在本山的一個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門一步,意思是雖生猶死,不愿與金賊共居于青天之下。所謂不共戴天,就是這個意思了。”——《神雕俠侶》第4回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兩本小說里,全真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派組織。在射雕年代,全真教是武林最富盛名的大教派,首任教主王重陽以“天下第一”的武功笑傲群雄;到了神雕年代,雖然全真教今不如昔,但以丘處機為首的“全真七子”,依然在江湖世界里具有崇高的聲望,極少有人膽敢小覷。在這兩部小說里,全真教都是以一個親宋愛國的教派面目出現(xiàn)的,雖然也出現(xiàn)了類似趙志敬這樣通敵賣國的叛徒,但畢竟是少數(shù),全真教的三代典型教主:王重陽、丘處機、尹志平,都是忠肝義膽、愛國愛民的江湖豪杰,他們在抵抗金國、蒙古的先后入侵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先鋒帶頭作用,是南宋小朝廷的北方屏障。然而歷史上的王重陽、丘處機、尹志平三代教主,卻和小說有著極其巨大的差異性:在他們執(zhí)掌全真教的一生中,親金元而遠南宋,畢生服務于異族政權而毫無愧色。 重陽創(chuàng)教 先說王重陽手創(chuàng)全真教。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王喆,北宋京兆府咸陽大魏村人(大魏村現(xiàn)屬涇陽縣,至今尚存)。王重陽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是不折不扣的宋人。因為家境殷實(屬于富裕地主家庭),故而少年王重陽有條件習文練武,《金蓮正宗記》記載他“骨木雄壯,氣象渾厚”“膂力倍人,才名拔俗,早通經(jīng)史,晚習刀弓”,可見丘處機說王重陽“少年時先學文,后練武”,情況大致不差。1127年靖康之變后,咸陽納入金國領土,中原板蕩,兵連禍結,但地處關中的偏僻鄉(xiāng)村幸運躲過一劫,未遭大的劫難。但王重陽并未表現(xiàn)出什么“家國之痛”,或許是因為北宋暮年的腐朽氣息,已經(jīng)讓他心如死灰了罷。1133年,21歲的青年王重陽參加劉豫偽齊政權的科舉考試,應禮部試,結果名落孫山。深受刺激的他時隔幾年后,又參加了金朝的武舉考試,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26歲的王重陽應武略,中甲科,成功考取了金國功名,后被授予甘河鎮(zhèn)酒監(jiān)一職。王重陽考取功名后,娶妻生子,過上了小官吏的幸福生活。但年復一年的官場迎來送往生涯逐漸讓其倍感厭倦,加上仕途多年也無晉升,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47歲的王重陽借口遇到了漢鐘離和呂洞賓兩位神仙,就此拋家棄子、辭官入道,這就是全真教史上著名的“甘河證道”。王重陽“遇仙”后,在終南山下祖庵鎮(zhèn)結廬修煉,又挖了一個小地窖,修成墳塋狀,立碑“活死人”,自號“王害風”,這就是《神雕俠侶》活死人墓的原型。小說中的活死人墓方圓數(shù)里,機關重重,能容納數(shù)千人的軍隊和糧草兵器,而實際上真正的活死人墓只要一個人花半天時間就可填平。王重陽在終南山傳道三年,結果很慘淡,鄉(xiāng)人對他毫無興趣,只招來了史處厚、嚴處常等幾個弟子。1167年,王重陽離鄉(xiāng)東去,赴山東半島傳道收徒,這一年,可視為全真教的創(chuàng)立之年。王重陽將自己手創(chuàng)的教會命名“全真”,歷史上有多種解釋,一說是“真性保全”,一說是“精氣神三全”,一說是個人內(nèi)修的“真功”和濟世利人的“真行”兼?zhèn)鋬扇。但不管哪種解釋,全真教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扶危濟困、憐孤惜寡當作了一項教務,造福一方百姓,這一點和小說是吻合的。王重陽選對了路,山東半島道教氛圍濃厚,蓬萊仙山更是大名遠揚。加上此時金國統(tǒng)治者有意扶持道教,故而在山東,王重陽陸續(xù)收了丘處機、譚處端、馬鈺、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和劉處玄七個得力弟子,即著名的“全真七子”。此外,王重陽又得到了牟平大富周伯通的財力支持。有了徒弟,有了資金,全真教順利地在山東站穩(wěn)腳跟。小說中的周伯通是老頑童,辦事極不靠譜,但歷史上的周伯通對王重陽及全真教貢獻甚大,沒有周的鼎力支持,全真教的壯大不會這么迅捷。當然,周伯通沒有出家,這一點上,小說和史實吻合。然而,正當王重陽準備大展拳腳之際,厄運突然降臨,1170年,王重陽突然去世,享年58歲,算不上長壽。 長春光大 王重陽開創(chuàng)全真教一共不到三年就溘然長逝,傳承、光大全真教的歷史重任就交到了全真七子手上。全真七子出家前有兩個共同點:第一,基本上是一方富豪;第二,大多數(shù)是知識分子,即傳統(tǒng)的儒商階層。馬鈺出家前“富甲寧海,家饒于財,號馬半州”,自幼出身儒門,“長通經(jīng)史”,娶妻孫富春(孫不二),也是當?shù)馗缓乐,且“禮法嚴謹,素善翰墨,尤工吟詠”;譚處端“世居寧海,為人慷慨”,且智力超群,“記誦敏捷,同輩罕及”,絕不是小說中的粗魯鐵匠形象;劉處玄“乃祖乃父,世居武官”,他自己也曾“舍良田八十余頃與龍興巨剎”,相當有錢,王重陽表揚他的詩作如“松之月、竹之雪,不受于黃塵”,極具特色;王處一家境如何史載不詳,但也是自小聰慧,七歲能參悟玄機;郝大通“家故富饒,世為宦族”,又“稟賦穎異,識度夷曠”。以上六人,都是既有財又有才的人物,唯獨丘處機與眾不同。丘處機祖上也曾富過,“家世棲霞,最為名族”,但到了丘處機的爺爺這一輩,家道開始中落,已經(jīng)變成了純粹的農(nóng)民(“祖父業(yè)農(nóng),世稱善門”),到了丘處機這一代,由于父母早亡,故而家境十分貧寒,自然也受不到什么好的私塾教育。但最終,丘處機成了光大全真教的第一人!全真七子(一說馬譚劉丘四大弟子)在終南山安葬師尊、結廬守墓三年后,于1174年的中秋之夜,開始了一場開誠布公的內(nèi)部會議。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后王重陽時代全真教的未來走向發(fā)展趨勢”,與會代表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每個人都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同。他們都是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每一個人出家后都出版過道經(jīng)專著,對如何傳承、光大全真教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堅定立場,所以,眾人對全真教未來發(fā)展之路的思想認知產(chǎn)生了分歧。各人各持己見,“馬曰斗貧、譚曰斗是、劉曰斗志、丘曰斗閑,四子之志各異,翌日乃別”,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只能不歡而散,各奔東西:馬鈺留在了終南山祖庭,創(chuàng)立全真遇仙派;譚處端和劉處玄南下洛陽,游方于鬧市,乞食于街巷,分別創(chuàng)立全真南無派和全真隨山派;丘處機西去寶雞磻溪,后于隴州龍門山開創(chuàng)了大名鼎鼎的全真龍門派;王處一隱居膠東昆崳山(不是西域昆侖山),開創(chuàng)全真崳山派,并在此獲得了“鐵腳仙人”的外號;郝大通北上趙魏之間,開創(chuàng)全真華山派;孫不二先留膠東后赴洛陽,創(chuàng)建了全真清靜派。七個人開創(chuàng)了七個新支派!表面上看是一種力量的分散。但實際上,七人分別以終南山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散活動,各自收徒傳道,全真教的影響力反而比王重陽時期發(fā)展壯大了很多。小說中全真七子平時散居各地,各有分觀,就是一種暗喻。七人之中,王處一、孫不二向東走,譚處端、劉處玄向南走,郝大通向北走,馬鈺原地不動。唯一一個向西傳道的,就是丘處機!當年王重陽在陜西家鄉(xiāng)傳教不利,無奈只能東去山東傳法,如今他的愛徒反其道而行,從山東反赴陜西,“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向著師尊的故地披荊斬棘、踽踽前行。丘處機選擇了姜子牙垂釣舊地磻溪以及漢代就聲名遠播的道教名山龍門山傳道,自然也是“人以景貴、景顯人名”,通過長達13年的修真布道,終于收到了井噴一般的效果:信徒眾多、影響廣泛,以至于到了1188年,金世宗完顏雍聘請丘處機北上燕京主持萬春節(jié)醮事;1191年,繼位的金章宗完顏璟,也就是小說中完顏洪烈的父皇,賜給丘處機家鄉(xiāng)一座大道觀,題名“太虛觀”,以彰殊榮。從王重陽到丘處機,兩代全真掌教都接受了金國的冊封和賞賜,這和小說中全真教扶宋抗金的情節(jié)截然不同。丘處機以后的列代掌教,包括尹志平,都接受了異族政府的冊封,無一例外。隨著13世紀初蒙古崛起草原、金國日漸衰落,政治嗅覺敏銳的丘處機迅速看出蒙古是一支“潛力股”,全真教要繼續(xù)得到上層建筑的扶持,保持長盛不衰態(tài)勢,應該立刻舍金親蒙,撈取新的政治資本。1219年,日漸老邁的成吉思汗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樣,開始渴望長生不老之術,在聽聞了“丘處機是三百歲的活神仙”傳聞后,下定決心要請丘神仙幫助自己長生不老。1220年,已經(jīng)72歲高齡的丘處機欣然應召,帶了18位弟子西行面圣,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阿富汗興都庫什山),鐵木真隆重接見了風塵仆仆的丘處機一行。雖然丘處機并未提供長生不老藥,但給出了三個“錦囊”:清除雜念、減少私欲、心地寧靜。耶律楚材在《玄慶風會錄》中將其歸結為兩點:去暴止殺、濟世安民。成吉思汗并不滿意初次會見的效果,但依然厚待丘處機在身邊一年時間,每天被丘處機灌輸諸如“敬天好德、寬仁止殺”“內(nèi)固精神、外修陰德”“清心寡欲、凈體凝神”“體恤蒼生、愛護黎民”之類的教導。教的人苦口婆心、不厭其煩,聽的人耳濡目染,也多少有所觸動。在成吉思汗執(zhí)政晚期,對中原的軍事政策有所緩和,且派人將仁愛孝道的主張曉諭四方,這些和丘處機的功勞是分不開的。聽了丘處機一年的課后,成吉思汗終于確認丘神仙沒有“藏私”,這才派了五千騎兵護送丘處機東歸。對于成吉思汗賞賜的大量奇珍異寶,丘處機堅決謝絕,但接受了成吉思汗對全真教的優(yōu)待條件:免除教徒各種稅賦。





上一本:歷代戰(zhàn)爭全檔案 下一本:中國玉器通史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金庸筆下的真實大歷史的作者是填下烏賊,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