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人陳壽撰《三國志》,是史學名著之一。讀史的人,于正史必先讀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因這幾部書于史料、創(chuàng)例、文筆,各有其超越之處。在陳壽之前,在魏國已有王沈《魏書》和魚豢《魏略》,吳國有韋昭《吳書》,但本書一出,其他三國諸史盡廢。《三國志》一書,更因羅貫中所作小說《三國演義》的普遍流行,為大眾所關心!度龂萘x》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在許多方面為了情節(jié)和個人好惡皆與正史有不符之處。如對曹操的丑化,對劉備和諸葛亮的神化,故魯迅先生曾言:“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币蛑S多人由《三國演義》而及《三國志》。但由于文字上的滯礙而減少了興趣。乃致想讀的人很多,而真正讀下去又頗為費時費力。正基于這一原因,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臺灣輔仁大學王靜芝先生的主持下,臺灣十一位知名學者,歷時三年將《三國志》譯成白話文,成為中文世界最早的一部全譯本。譯者皆為名家,國學功底深厚,譯文深得嚴幾道之“信、達、雅”之要旨。此次在國內(nèi)出版,為了方便讀者,我們將文言文附上,利于讀者對照閱讀。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中國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因不愿曲意阿附當朝權(quán)宦黃皓而屢遭譴黜。入晉后,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后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善于敘事,有良史之才。陳壽一生仕途不順,多次遭到排擠非議。陳壽以才學成名,晉滅吳后,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chuàng)一格。范頵評價其為:“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zhì)直過之,愿垂采錄!薄度龂尽窌芍,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