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系英文論著,初發(fā)表于1957年4月在臺灣出版的《清華學報》上。翁同龢,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狀元,后以同光兩朝帝師久值中樞,對晚清政局影響至巨。蕭先生深入分析翁之性格與心術,及其與戊戌變法運動興亡的因果關系。書中指出,戊戌變法維新時期的政爭不僅單純的新舊思想之爭,而且參雜了無關新舊的個人權益之爭。翁同龢當然不是唯一利己之人,但他的利己行動卻對變法運動影響深遠。本書對翁氏野心與隱情的揭露,在海內外學界產生了較大反響。 作者簡介: 蕭公權(1897—1981),20世紀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政治學家、歷史學家,曾執(zhí)教于中美各大學。1926年在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后回國,先后在南開大學、東北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任教。1949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直至退休,講授“中國政治思想”、“中國社會制度”以及“中國政治思想與制度”等課程。 蕭公權畢生從事政治學、歷史學和哲學研究,其學以政治思想為主,兼及文、史、哲、藝術、詩詞等方面,學貫中西,卓然有成,其學術思想之博厚與精深,行文之細密與篤實,對史料的鉤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思想史上是罕見的,因而被譽為“融合中西兩大學統(tǒng)菁華之學人”。 目錄: 導言 第一章翁同龢的學術與心術 第二章翁同龢與時人的淵源及關系 第三章翁同龢與兩宮的關系 第四章翁同龢與康有為 一、變法觀的異同 二、翁同龢對康有為的態(tài)度 第五章翁同龢的罷黜及其意義 一、罷黜的原因 二、對翁同龢的評價 三、翁同龢對罷黜的反應 四、溫和改革的繼續(xù)我希望本文提出的證據(jù)可以證實下列暫時性的結論:一、百日維新之所以發(fā)生,不僅是由于少數(shù)朝臣志士秉愛國之誠,欲救國家之危亡,也是由許多個人動機與制度等錯綜復雜的因素所促成的。二、支持或反對維新的人,不止是因為他們在思想上有“進步”或“保守”之別,亦因他們感到變法維新與他們切身利益有利害關系。三、變法維新所以未達到其支持者所期望的結果,并不單是受到保守派——包括從思想上及既得利益上反對變法的人——的抵制,而且也是因為受到反對無限制變革當前政治者的強烈反對;換句話說,變法運動面臨了無從克服的困難,不但“保守派”反對,即“溫和派”亦加以反對。四、包括翁同龢在內的一八九年代溫和改革論者代表著自一八六年代開始而持續(xù)至清朝覆亡的一個趨勢。而康有為的變法則與此一普遍趨勢相背離。因此,戊戌政變雖推翻了康有為的變法,卻未中止此一趨勢。五、即使翁同龢及其他溫和派人士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戊戌維新運動也挽救不了搖搖欲墜的帝國,這是歷史情勢所使然。 在某種程度上,翁同龢是個爭論紛紜的人物。他的同代人及后世史家對他的評價殊不相同。有時候,他被視為變法的支持者,有時卻被指為保守派。近日的學者對翁氏其人及其歷史角色各有不同的解釋與評價。但是,進一步的探討仍舊是有用的。筆者或無原創(chuàng)性的解釋,僅擬透過細節(jié)的研究、追溯現(xiàn)有的線索,以期對整個情勢提出一套較完備的看法。 翁同龢卷帙浩繁的四十卷手寫日記是最重要的原始史料,它或許不是完全正確或可信的紀錄;實不能提供歷史家所希望得到的全部資料。但是,其大體上可信,則屬無可置疑。即令它曾經過原作者的修改;改動的幅度似乎也不太大。翁同龢自己暗示他可能修改了日記中的某些部分!度沼洝,卷三八,庚子,頁五b(一九年二月二十七日)云:“檢日記至甲午年,棖觸多感!表摿鵥云:“一日只檢日記一本,甚厭其煩,多所棖觸!焙髞硭浀娜沼浿甘,翁氏只是“看日記”。翁氏或許認為把一八九四年以后那多事的幾年中所記的部分重新翻閱并訂正一遍,較為明智。從他每日“檢”一本看來,他似不可能全面改寫。見《日記》,卷三八,頁五一b至五二a。當然,翁的日記與當時其他人如康有為、梁啟超諸人的著作一樣,在使用時仍需謹慎。吳相湘:《翁同龢康有為關系考實》。其中不免含有黨派之見、個人恩怨及常有的記憶錯誤。其他各種不同的記載必須用以與這些事實一一對照,只要處處留心,則翁氏日記及當時其他相關著作應可提供許多重要資料,從而推出有效的結論。不過,有許多資料,筆者未能見及,所得的結論自難能確切。
|